首页 / 太平御览 / 李昉

卷一百八十九 ◎居处部十七

2025-09-23 12:26 太平御览
○井

  《释名》:井,清也;泉之清洁者也。

  《风俗通》云:井者,法也,节也;言法制居人,令节其饮食,无穷竭也。久不滞渫,涤为井泥。(《易》云,井泥不食。)不停污曰井渫。(《易》云:井渫不食。)涤井曰浚井。水清曰冽井。(《易》云:井冽,寒泉。)甃聚砖,修井也。(《易》云:井甃无咎。)

  《易传》曰:井,通也;物所通用也。

  《礼记》曰:井与门、户、灶、中霤为五祀。

  《世本》曰:伯夷作井。

  《周书》云:黄帝作井。

  《说文》云:八家一井。

  《易》曰: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

  又曰:井洌寒泉。

  《周礼》曰: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

  《左传》曰:楚伐萧,还无社谓申叔展曰:"目於眢井而拯之。""若为茅绖,哭井则已。"

  又曰: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战于大棘,宋师败绩,囚华元,获乐吕。狂狡辂郑人,(狂狡,宋大夫。辂,迎也。)入於井,倒戟而出之,获狂狡。君子曰:"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听,谓常在於耳,著於心,想闻其政令。)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易之,戮也。"

  《史记》曰:瞽叟使舜穿井,穿井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弟象共下土实井,从匿空中出,去。

  《汉书》曰:蜀多盐井,罗褒以盐井致富。

  又曰:陈遵每大饮会,宾客满堂,辄闭门,取客车辖投井中。

  《汉书》曰:元帝时,谣曰:"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至成帝,北宫井水溢,王莽之徵也。

  又曰:朱博为御史大夫,府吏舍百馀区井水俱竭,长老异之。后果废焉。

  又曰:王莽时,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符命之兴,自此始矣。莽使群公白太后,太后曰:"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宗广刘京上书言:"七月中,齐郡临淄县昌兴亭长辛当一夕暮数梦,曰:吾,天公使也,公使我告亭长曰:摄皇帝当为真,即不信我,此亭中当有新井。亭长晨起视亭中,有新井,入地且百尺也。"

  《后汉书》曰:琅琊有冰井,冰厚尺馀。

  又曰:耿恭之攻匈奴,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於城下拥绝涧水。恭於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天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士扬水以示虏,(《东观记》曰:恭亲自挽笼,於是令士且勿饮,先和泥涂城,并扬示之。)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又曰:淳于恭门侧有井,乡里小儿争饮牛,恭恶之,多置水器,汲水满之。

  又曰:张让劫天子至河,掌玺者投玺井中。后孙坚讨董卓至杞国,见井有五色光,后浚井得玺。

  《吴书》曰:孙策功曹魏滕有罪谴,欲杀之,左右忧恐,计无所出。夫人乃倚大井召策谓曰:"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当优贤礼士,阐过录功。功曹在公尽规,汝今杀之,他人明日皆叛汝矣。吾不忍见汝祸及,当先投此中。"策大惊,遽释滕罪。

  《晋书》曰:阮瞻尝群行,冒热渴甚,逆旅有井,众人竞趣之,瞻独逡巡在后,须臾,饮者毕,乃进,其夷退无竞如此。

  又曰:元帝为晋王,使郭璞筮,遇豫之睽,璞曰:"会稽当出锺,以告成功,上有勒铭,应在人家井泥中得之。繇所谓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也。"及帝即位,太兴初,会稽剡县人果於井中得一锺,长七寸二分,口径四寸半,上有古文奇书十八字,云"会稽岳命",馀字时人莫识之。璞曰:"盖王者之作,必有灵符,塞天人之心,与神物合契,然后可以言受命矣。"

  《梁书》曰:巴郡忽有地自开成井,方六丈,深三十二丈。

  《帝王世纪》曰:尧时,老人击壤於路而歌曰:"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南史》曰:延陵县季子庙沸井之北,忽闻金石声,疑有异,凿深三尺,得沸井,奔涌若浪。其地又响,即复凿之,复得一井,涌沸亦然。井中得一木简,长一尺,广二分,上有隐起字曰:"庐山道人张陵再拜谒。"简文坚白,字色乃黄。

  鱼豢《魏略》曰:明帝九龙殿前为玉井绮栏。

  《高士传》曰:管宁所居井,会汲者,或男女杂错,或争井斗。宁乃多买器,分置井傍,汲以待之。

  《唐书》曰:长庆中,长安主簿郑翦主役太清宫御院。忽於院前西序见一白衣老人云:"此下有井,正直皇帝过路,汝速实之。不然,罪出不测。"翦惶恐,遽领役人视之,其处已陷数尺,发之,则一古井宛然。惊顾之际,已失老人所在。翦以闻。上既至宫,群臣及供奉官於马前蹈舞贺。有诏命翰林学士韦处厚纪述,以表其异。

  《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有为,仁义也。轫,八尺也,虽深,不及泉。喻有为者中道而尽弃前行也。)

  《庄子》曰:公孙龙问於魏牟曰:"龙困百家之智,穷众口之辨,以为至达,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无所开吾喙。"公子牟笑曰:"子独不闻玄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岸;赴水则接掖持颐,蹶泥则灭足没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跱坎井之乐,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於是逡巡而却,告之海若曰:"夫万里之远,不足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不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之推移者,此亦东海之大乐。"於是坎井之蛙闻之,適適然惊,规规然自失。

  《墨子》云:备城五十步一井。

  《范子》曰: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孙子兵法》曰:地多陷曲曰天井。

  《墨子》云:二舍共一井。

  《抱朴子·内篇》曰:临沅县有寥氏,家世老寿。后子孙辄夭残折,他人居其故宅复世寿,乃知是宅所为,不知何故,疑井中赤,乃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丹汁入井,是以饮其水而得寿。

  《吕氏春秋》曰:天下之美者,昆仑之井。

  又曰:宋丁氏无井,常一人溉汲於外。及自穿井,喜而告人:"吾穿井得一人。"人传之者闻於宋君,召问其故,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说苑》曰: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有羊。以问孔子言得狗。孔子曰:"以吾所闻,非狗乃羊也。木之怪夔罔两,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棼羊也,非狗也。"桓子曰:"善哉!"

  《管子》曰:桓公将与管仲饮,十日斋戒,掘新井而柴焉。注:新井以柴盖覆之,取其清洁,示敬也。

  《葛仙公传》曰:仙公取数十钱,使一人投井水,公从井上呼,钱又一一飞从井中出,入公器中也。

  《桂阳列仙传》曰:苏躭启母曰:"有宾客来会,躭受性当仙,今招躭去,违於供养。今年多疫,窃有此井水,饮之可得无恙,卖此水过於供养。"使宾客随去焉。

  《水经注》曰:华林园蔬圃中有古井,悉珉玉为之,以缋石为口,玉作精密,独不变古,粲焉如新。

  《异苑》曰:兰陵昌虑县郳城有华山,山上有井,鸟巢其中,金喙黑色而团翅,此禽见则大水。井又不可窥,窥者盈岁辄死。

  又曰:广陵郡东界有黄公冢高坟二所,前有一井,面广数尺,每旱不竭,有於其中得铜釜及罐各一。

  又曰:谢晦,字宣明。宅南路上有古井,以元嘉二年汲者忽见三龙甚分明,行道往观,莫不嗟异。有人入井,始知是砖隐起作龙形。

  又曰:浔阳昙椿世居长沙,宅有古井,每夜辄闻有如炮竹声,相承谓为龙咤。

  《风俗通》曰:庞俭,父先逃走,随母流宕。后居乡里,凿井得铜,生遂致富。后买奴,曰:"堂上者,我妇也。"问其故?奴曰:"我妇姓艾,字阿宏。足下有黑子,腋下有赤志。"母曰:"我翁也。"遂为夫妻。时人曰:"凿进得铜,买奴得翁。

  又曰:庞俭凿井,得钱数万。

  又曰:郄子路行饮马,投钱井中。

  《续汉礼义志》曰: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日,钻燧改火。

  《淮南子》曰:伯益作井而黄龙登。

  《异物志》曰:卢陵城中有一井,井中有二色,半青半黄,黄者似炭汁,作麋粥皆金色,因名之金井。

  《幽明录》曰:山阴县九侯神山上有灵坛。坛前有古井,常无水。及请告神,即水涌出,供用足乃复渐止。

  《浔阳记》曰:盆城,汉灌婴所筑。孙权经此城,自立摽井,令人掘,得故井,铭曰:"颍阳侯所开,三百年当塞,不满百年,为当运者所开。"权忻,以为瑞井。江中风浪,井水辄动。

  《豫章记》曰:厌源山西北余侔村五六里有洪井,说云洪崖先生之井。

  《蜀都赋》曰:火井炤荧於幽泉。注:蜀都有火井,欲出其火,先将家火投之,隆隆如雷声,须臾火出,光耀十里,以竹筒盛之,其光不灭。

  《博物志》曰:临邛有火井,纵广五尺,深二三丈,在县南百里。昔时有竹木投之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势,以盆着井,煮盐得盐。后以烛火投井中,即灭。迄今不复也。

  盛弘之《荆州记》:随郡北界有庙乡,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村,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村。西有重堑,内周回一顷二十亩,地中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又云:汲一井则众井水动。则以地为神农社,年常祀之。

  《浔阳记》:龙窟有深泉,泉侧常见龙。曾有人於水边洗铜碗,忽浪起水涨,便失碗,此人没水逐取,既出,复失去。后人见龙衔碗在城里井边。

  《幽明录》曰:襄邑县南有濑乡老子庙,庙中有九井,洁斋入者,温清随人意念。

  《濑乡记》:老子庙中有九井,汲一井,馀井水并动。

  《广志》曰:临邛有粉井,得其水汰粉,则益光。

  《嵩山记》:少室山有云母井,出云母。

  《洛阳记》:宫墙西有两铜井连御沟,名曰濛汜。

  《羊头山记》:卫青破月支,月支有井,色如酒,因名曰酒井。

  又曰:东阿城北门有大井,深七尺,煮之得胶,贡之。

  又曰:雍丘县有神井,兴雾雹,享祭不辍。

  又曰:盘固山有大井,铜人尝守之,五十年一踊,水起数十丈,铜人每以手掩之,即止。

  又曰:零浦有盐井二十四,其一出火,筒取密闭,万里不灭。

  又曰:金龙井,西京太极殿上有之,金龙负山於上,兼金鹿卢。

  《山海经》曰:昆仑山墟,在西北帝之下都,高百仞,面有九井,以玉为杆。

  《洞冥记》:珠甜水去虞渊八十里,有甜溪水如蜜。东方朔游此水,还,将数斛以献帝。帝投阴井,井里遂恒甜而寒,洗肉肌理柔滑。瑶琨去玉门九万里,有碧草如麦,锉之以酿,则味如酒而验烈,看之则颜色如醉,饮一合则三旬不醒,啜甜水则随饮随醒。

  又曰:长安东七百里有云山,山头有井,云从中出,若土德王则黄云出,火德王则赤云出,水德王则黑云出,金德王则白云出,木德王则青云出。

  《荆州记》:风井,夏则风出,冬则风入。

  又曰:益阳县有冈,冈上有金井数百尺。传云:昔有金人以杖撞地而辄成井。

  王子年《拾遗记》:峻鍰山名下有金井,白气冠其上,井中金桑,弱可缄滕。

  又曰:范蠡相越,致千金,僮者万人。收四海难得之货,盈於越都,以为兵器,铜钱之类如山阜者。或藏之井壍,谓之宝井。奇容丽色溢於闺房,谓之游宫。自历古以来,未之有也。

  又曰:频思之国,人皆多力拳颈,不食五穀,日中无影,饮桂浆云露,羽毛为衣。发大如缕,坚韧如筋,申之裁至一丈,置则自缩如螺。缋此人发以为绳,以汲丹井之水,至久方得升合之水。水中有白蛙两翅,去来常在井上,仙者食之。至周王子晋临井而窥,有青雀衔土杓以授,子晋取而饮之,乃有雪飞,子晋以衣袖捴雪,则雪自止,白蛙化为双白鸠入云。

  又曰:王傅,先时家贫,穿井得铁印,铭曰:"佣力得富至亿庾,一土三田军门主。"果大富。永初中,以钱买官,至中垒校尉。三田一土,乃垒字也。

  《郡国志》曰:姑衍州有凉风井,穴深不可测,常有微风,虽三伏盛暑犹须衣裘。

  又曰:恒州常穿井,得白玉,方四尺,下有石,石有龟,长二尺许。

  又曰:连浑府姑衍州遥火山西有火井,深不可见底,炎气上昇,常若微电,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其山,似火从他发,故名荧台。

  又曰:濮州姚墟有二井,是舜井也。以物投一井,即二井水皆动。耕於历山,渔於雷泽,即此也。

  又曰:硖州宜阳山有风井,穴大如瓮,夏出冬入。有樵人置笠穴口,风翕之入,后于长溪口得笠,则知潜通也。

  又曰:朔州有神泉,人歌曰:纥真山头有神井,入地千尺绝骨冷。

  又曰:贵州有司命井,半甘半淡,潜涌江波,虚盈如势。

  又曰:衡山侯昙山,山有溪豪神祠坛。坛旁有石井,常无水,人祀之即水出,事了即乾。

  又曰:柳州昔相岭西麓下有潮井,广半亩,一日三涌三落。

  又曰:尧井在汜水县东十五里,汉高祖败,项羽追之,入此井得免。见井中有双鸠飞出,有蜘蛛网,因而得免。

  又曰:济州穀城,管仲私邑。今城内有夫子五井焉。

  又曰:洪州庞源山,山上有风雨池,言山高水深,流激着树,洒如风雨,云是洪崖之井。

  又曰:广州越井冈,一云越王井。云赵佗误坠酒杯於井,遂浮出石门。故诗云"石门通越井"是也。

  又曰:儋州氵公井与沦水通,有人以竹置井中口,沦水得之。俚人呼竹为滔氵公,因以为名。

  师旷问天老曰:人家忌腊日杀生於堂上,有血光,一不祥;井上种桃,花落井,二不祥也。

  《天文志》曰:玉井四星,在参左足下。水以符瑞,王者清净,则浪井出。

  《符瑞图》曰:浪井者,不凿自成。王者清净,则有仙人主之。

  《丹阳记》曰:句容县有沸井,亦曰沸潭。

  《两京记》曰:醴泉坊,本名承明坊。开皇初,缮筑此坊,忽闻金石之声,因掘,得甘泉浪井七所,饮者疾愈,因以名坊。

  《水经注》云:襄国西石冈上有井,大如车轮。《图志》云此井光武营库所凿。《魏都赋》曰:墨井盐池。注:邺西高陵有石墨井。

  《岭表录》:绿珠井在白州双角山下。昔梁氏之女有容貌,石季伦为交趾使,以珍珠三斛买之。梁氏之居旧井存焉。

  《渚宫故事》云:江陵城东二十里有天井,周回二里,其深不测,旱而祷之,即大雨即至。

  《隋图经》云:常山唐县中山城西北隅有一大井,俗名赵母井。昔云"醇酎千日",即是此井所酝。后以石盖之,人不敢开,齐刺史博陵王济欲开之,即有云雾隐蔽,惧不敢开。

  魏文诗曰:双桐生空井,枝叶自交加。

  《白泽图》曰:井神曰吹箫女子。

  江文通《井赋》曰:穿重壤之千仞兮,构玉甃之百节,营之不日,既汲既渫。

  晋郭璞《井赋》曰:尔乃冠玉槛,甃鳞错,鼓辘卢,挥劲索。

  魏明帝《猛虎行》曰:双桐生空井,枝叶自交加,通泉浸其根,玄云润其柯。

  《太平御览》 宋·李昉

中国古代著名类书。宋代四大书之一。宋太宗时命李昉等14人编辑,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下诏开修,到雍熙元年(984)十二月完成,共用了六年零九个多月时间。系据北齐《修文殿御览》、唐人辑《文思博要》等类书编纂。初名《太平总类》,因太宗阅览,改题今名,简称《御览》。一千卷。分五十五门,五千四百七十四类目。征引古书一千五百七十九种。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尤为珍贵,是古书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料。唯因许多资料钞自前人类书,有不够准确处。1935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本,系张元济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蜀本三百一十五卷,与日本宫内省等地藏南宋蜀本,及日本安政二年(1855)活字本配补影印,版本较善。1960年中华书局又据以影印。近人钱亚新有《太平御览索引》,洪业等编有《太平御览引得》。

猜你喜欢

  • 卷二百六十三 ◎职官部六十一

    ○别驾 应劭《汉官仪》曰:元帝时,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吏员,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秩皆百石。 《汉书》曰:黄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诏赐车盖特高一尺别驾主簿车,缇䌷屏星於轼前,以彰有德。 《东观汉记》曰:..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六十二 ◎职官部六十

    ○良太守下 《北史》曰:西魏裴侠,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惟菽麦盐菜而已,吏人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六十一 ◎职官部五十九

    ○良太守中 《魏略》曰:颜斐字文林。为京兆太守。到官,乃令属县整阡陌,树桑果。又是时人多无车牛。斐课人以闲月取车材,使转相教作车。又课民无牛者命畜猪,贵时卖以买牛。始人以为烦。一二年间,家家有丁车、大..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六十 ◎职官部五十八

    ○良太守上 《汉书》曰:黄霸,字次公,淮阳人也。为颍川太守,咸称神明,奸人去入他郡,盗贼日少。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是时凤皇神雀数集郡国,颍川尤多。天子下诏称扬曰:"颍川太守霸,养视..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九 ◎职官部五十七

    ○太守 《论语》子路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善人居中不践迹,不入室也。此人为政不能早有成功,百年乃能无残暴之人。) 《史记》曰: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官皆至..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八 ◎职官部五十六

    ○良刺史下 《唐书》曰:姜谟拜秦州刺史。高祖谓曰:"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凉州之路,近为荒梗,宜弘方略,有以静之。"谟至州,抚以恩信,州人相谓曰:"吾辈复见太平官府矣。"盗贼悉来归首..

    1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七 ◎职官部五十五

    ○良刺史中 《后魏书》曰:李崇为扬州刺史。先是,寿春县人苟泰有二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曰:"此易知耳。"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经..

    1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六 ◎职官部五十四

    ○良刺史上 《汉书》曰:黄霸为扬州刺史。治有绩,汉宣诏赐车特高一尺,别驾主簿,缇䌷屏泥于载前,以彰有德也。 又曰:朱博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博驻车决遣,四五百..

    1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五 ◎职官部五十三

    ○刺史下 《隋书》曰:杨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屈公卧治之。"於是出拜蒲州刺史。 又曰:高励拜楚州刺史,吏民安之。先是,城北有伍子胥庙,其俗敬鬼,祈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励叹曰:..

    1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四 ◎职官部五十二

    ○刺史上 《汉书》曰:监察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刺史,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郡,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又曰:刺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

    1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三 ◎职官部五十一

    ○内史 《史记》曰:汲黯,字长孺。公孙弘为相,乃上言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汉书》曰:倪宽迁右内史。宽既治民,劝农业,表奏开六辅渠,(六辅谓..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二 ◎职官部五十

    ○尹 《春秋传》曰: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尹,正也。) 《汉书》曰: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张晏曰:地高曰京。《左传》曰:"莫之与京。"十亿曰兆。..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一 ◎职官部四十九

    ○都督 《晋书》曰:杜预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南土美而谣之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又曰:陶侃为都督荆、雍、益、梁四州诸军事。是时荆州大饥,百姓多饥死。侃至秋熟辄籴,至饥复价粜之,士庶欢悦。咸..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 ◎职官部四十八

    ○司隶校尉 《通典》曰:司隶,周官也。掌五隶之法。辨其物而掌其政令,(五隶,谓罪隶、蛮隶、闽隶、夷隶貉隶也。物谓衣服、兵器之属。)帅其民而捕其盗贼。 《汉书》曰:诸葛丰为司隶校尉,无所回避,京师为之语曰:..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四十九 ◎职官部四十七

    ○从事中郎 《魏志》曰:韩嵩,字德高,义阳人。少好学,贫不改操。知世将乱,不应三公之命,与同好数人隐居於郦西山中。黄巾起,嵩避难南方,刘表逼以为从事中郎。 《吴志》曰:严畯,字曼才,彭城人也。少耽学,善..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四十八 ◎职官部四十六

    ○王师 《汉书》曰:王式,字翁思,东平人。为昌邑王师。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乱废,昌邑群臣皆下狱。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无谏书?"式对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於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四十七 ◎职官部四十五

    ○太子率更令 《六典》曰:率更令之职,掌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及刻漏之政令。凡皇太子释奠於先圣先师,讲学齿胄,皆总其仪注,而为之导引。若皇太子备礼出入,乘轺车,位亚家令焉。 《汉书》曰:颜师古注曰:"掌知..

    1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四十六 ◎职官部四十四

    ○太子左右赞善大夫 《六典》曰:左赞善大夫,掌翊赞太子以规讽也。皇太子出入动静,苟非其德义,则必陈古以箴焉。右赞善大夫,掌如其左。凡皇太子朝,宫臣则列於右阶之下。 《唐书》曰:贞元十六年,以山人崔芊为右..

    1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四十五 ◎职官部四十三

    ○太子宾客 《六典》曰:太子宾客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而先后焉。凡皇太子有宾客宴会,则为之上齿。 《汉书》曰:高祖欲废太子,吕后用张良计,致商山四皓,以为宾客。又孝武帝为太子,立博望苑以使通宾客,则其义..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四十四 ◎职官部四十二

    ○太子太师 《六典》曰:太子三师,以道德辅教太子者也,止於动静、起居、言语、视听,皆有以师焉。 《礼记·文王世子》曰: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於中,发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怿。出..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