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谷品
稻米
味甘苦,平,无毒。主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不可多食。即糯米也。(苏门者为上,酿酒者多用。)
粳米
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和胃气,长肌肉。即今有数种。(香粳米,匾子米、雪里白,香子米。)香味尤胜。诸粳米捣碎,取其圆净者,为圆米,亦作渴米。
粟米
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良,治胃中热,消渴,利小便,止痢。唐本草注云∶粟类多种,颗粒细如粱米,捣细,取匀净者为浙米。
青粱米
味甘,微寒,无毒。主胃痹,中热,消渴,止泄痢,益气补中,轻身延年。
白粱米
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益气。
黄粱米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和中,止泄。唐本注云∶穗大毛长,谷米俱粗于白粱。
黍米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
久食昏人五脏,令人好睡,肺病宜食。
丹黍米
味苦,微温,无毒。主咳逆,霍乱,止烦渴,除热。
稷米
味甘,无毒。主益气,补不足。关西谓之糜子米,亦谓 米。古者取其香可爱,故以供祭祀。
河西米
味甘,无毒。补中益气。颗粒硬于诸米。出本地。
绿豆
味甘寒,无毒。主丹毒,风疹,烦热,和五脏,行经脉。
白豆
味甘,平,无毒。调中,暖肠胃,助经脉。肾病宜食。
大豆
味甘,平,无毒。杀鬼气,止痛,逐水,除胃中热,下瘀血,解诸药毒。作豆腐即寒而动气。
赤小豆
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排脓血,去热肿,止泻痢,通小便。解小麦毒。
回回豆子
味甘,无毒。主消渴。勿与盐煮食之。出在回回地面,苗似豆,今田野中处
处有之。
青小豆
味甘寒,无毒。主热中,消渴。止下痢,去腹胀。产妇无乳汁,烂煮三五升食之,即乳多。
豌豆
味甘,平,无毒。调顺荣卫,和中益气。
匾豆
味甘,微温。主和中。叶主霍乱吐下不止。
小麦
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止烦躁,消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痛,唾血。
大麦
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令人多热,为五谷长。《药性论》云∶能消化宿食,破冷气。
荞麦
味甘,平寒,无毒。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气,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须眉。
白芝麻
味甘、大寒,无毒。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脉,去头风,润肌肤。食后生啖一合。与乳母食之,令子不生病。
胡麻
味甘,微寒。除一切痼疾,久服长肌肉,健人。油,利大便,治胞衣不下。《修真秘旨》云神仙服胡麻法∶久服面光泽,不饥,三年水火不能害,行及奔马。
饧
味甘,微温,无毒。补虚乏,止渴,去血,健脾,治嗽。小儿误吞钱,取一斤,渐渐尽食之即出。
蜜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邪气,诸惊痫,补五脏不足,益中气,止痛,解毒,明耳目,和百药,除众病。
曲
味甘,大暖。疗藏府中风气,调中益气,开胃消食,补虚去冷。陈久者良。
醋
味酸,温,无毒。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破血运,除症块,坚积。醋有数种∶酒醋、桃醋、麦醋、葡萄醋、枣醋、米醋为上,入药用。
酱
味咸酸,冷,无毒。除热止烦,杀百药、热汤火毒,杀一切鱼、肉、菜蔬毒,豆酱主治胜面酱。陈久者尤良。
豉
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
盐
味咸,温,无毒。主杀鬼蛊邪,疰毒伤寒,吐胸中痰癖,止心腹卒痛。多食伤肺,令人咳嗽,失颜色。
酒
味苦甘辣,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浓肠胃,润皮肤,消忧愁,多饮损寿伤神,易人本性。酒有数般,唯酝酿以随其性。
虎骨酒
以酥炙虎骨捣碎,酿酒。治骨节疼痛,风疰冷痹痛。
枸杞酒
以甘州枸杞依法酿酒。补虚弱,长肌肉,益精气,去冷风,壮阳道。
地黄酒
以地黄绞汁酿酒。治虚弱,壮筋骨,通血脉,治腹内痛。
松节酒
仙方以五月五日采松节,锉碎,煮水酿酒。治冷风虚,骨弱,脚不能履地。
茯苓酒
仙方,依法茯苓酿酒。治虚劳,壮筋骨,延年益寿。
松根酒
以松树下撅坑置瓮,取松根津液酿酒。治风,壮筋骨。
羊羔酒
依法作酒,大补益人。
五加皮酒
五加皮浸酒,或依法酿酒。治骨弱不能行走,久服壮筋骨,延年不老。
腽肭脐酒
治肾虚弱,壮腰膝,大补益人。
小黄米酒
性热,不宜多饮,昏人五脏,烦热多睡。
葡萄酒
益气调中,耐饥强志。酒有数等,有西番者,有哈剌火者,有平阳太原者,其味都不及哈剌火者。田地酒最佳。
阿剌吉酒
味甘辣,大热,有大毒。主消冷坚积,去寒气。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
速儿麻酒
又名拨糟。味微甘辣。主益气,止渴。多饮令人膨胀、生痰。
《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全书共三卷。该书记载药膳方和食疗方非常丰富,特别注重阐述各种饮撰的性味与滋补作用,并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它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书中还具体阐发了饮食卫生,营养疗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附录版画二十余幅,文图并茂,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疗专书,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古代食谱。 忽思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营养学家,他写的《饮膳正要》一书,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对传播和发展我国卫生保健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饮膳正要》是一部专讲饮食和营养的书籍。我国周代时期,政府里就设有“食医”,专管与饮食有关的医药问题。以后历代都有关于用饮食做为治疗手段的材料及专书出现,即所谓“食疗”。但是,从健康人的立场出发,讲究饮食营养,滋补身体,以达到强身养生的目的的书籍,当以《饮膳正要》为最早。 该书的名称虽为《饮膳正要》,但内容包括了医疗卫生,以及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甚至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也引用了该书的有关内容。所以,《饮膳正要》-一书,对于研究我国的医药和蒙古民族的医药科技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馔等;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即包括诸般汤煎、神仙服饵、四时所宜、五味偏走、食疗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内容;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 《饮膳正要》,当时虽是为皇帝延年益寿所编的专著,但对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正如该书的序言里所说的那样:“中宫览焉念,祖宗卫生之戒,知臣下陈义之勤思,有以助呈上之诚身而推其仁民之至,意命中政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兹举也,盖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人举安,推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恩泽之厚,岂有加于此者哉,书中之既成大都留守臣金界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