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节用上

2025-04-19 18:05 墨子译注

【题解】

《节用》分为上、中、下三篇,今下篇亡佚,此为上篇。节用是墨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墨家思想区别于百家思想的重要标志。节用思想的主旨是去无用之费,即不追求华丽的形式而只注重实用,凡是不实用的,不能让百姓有所增益的,都要取消。而节省下来的支出,不但相当于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倍,还可以用到其他更需要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说,节用意味着繁荣。而在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上,最困难的是如何增加人口数量。墨子认为,节用是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但如今的为政者却偏偏要反其道而行,兴民之道少而寡人之道多,所以才有必要把节用主张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上来。

20.1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1];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2]。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3],其兴利多矣。

【注释】

[1] 可倍:言利可倍(毕沅说)。

[2] 加:增益。

[3] 德:通得(孙诒让说)。

【译文】

圣人如果主持一国政务,一国的财力就可以倍增;扩大到主持天下政务,天下的财力也可以倍增。成倍增加的财富并不是对外掠夺土地,而是因为他立足本国,除去不必要的花费,就足以使财富倍增。圣王主持政务,发布命令做事,役使百姓、花费财物,不能增加利益的事情就不做。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百姓得以不必劳苦,圣人所产生的利益太多了。

20.2 其为衣裘何[1]?以为冬以圉寒[2],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凊者[3],芊䱉[4];不加者,去之。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其为甲盾五兵何[5]?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6],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

【注释】

[1] 何:为了什么。

[2] 圉寒:即御寒。

[3] 凊:凉。

[4] 芊䱉:即善诸。诸通之,善之正与去之对文(吴毓江说)。

[5] 五兵:指弓矢、殳、矛、戈、戟五种兵器。

[6] 有:当读为又(孙诒让说)。

【译文】

圣人做衣服为了什么?认为衣服冬天可以御寒,夏天可以防暑。制作衣服的道理是:冬天增加温暖,夏天保持清凉的,就赞成它;反之,就除去它。圣人建造宫殿是为了什么呢?认为冬天可以抵御寒风,夏天可以避暑防雨,有了盗贼就更加坚固的,就赞成它;反之,就除去它。圣人打造铠甲、盾牌和各种兵器是为了什么呢?用来抵御乱寇盗贼。如果有乱寇盗贼,有铠甲、盾牌和各种兵器的人就能取胜,没有的人就不能取胜。所以圣人打造铠甲、盾牌和各种兵器。凡是打造铠甲、盾牌和各种兵器,只要轻盈锐利、坚硬不容易折断的,就赞成它;反之,就除去它。圣人制造车船是为了什么呢?认为车用来在陆地上行走,船用来在水道中穿行,以此来便利四方交通。制造车和船的道理,只要轻巧便利的,就赞成它。反之,就除去它。凡是圣人制造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就不做,所以财物用度不会浪费,百姓不会劳苦,他增加的利益就多了。又除去王公大人们收集珠宝玉器、鸟兽、狗马等喜好,来增加衣服、宫室、铠甲、盾牌、兵器、车船等的数目,这些应当是成倍计算的吧。

20.3 若则不难[1]。故孰为难倍?唯人为难倍。然人有可倍也。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2]。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3]。此圣王之法也。圣王既没,于民次也[4]。其欲蚤处家者[5],有所二十年处家[6];其欲晚处家者,有所四十年处家。以其蚤与其晚相践,后圣王之法十年。若纯三年而字[7],子生可以二三年矣。此不惟使民蚤处家,而可以倍与[8]?且不然已。

【注释】

[1] 若则不难:指上文提到的衣服、宫室、铠甲、盾牌、兵器、车船等数目增加一倍。

[2] 处家:这里指成家。

[3] 事人:指女子出嫁。

[4] 民:当为昬,通婚(刘昶说)。次:古通恣(刘昶说)。

[5] 蚤:通早。

[6] 有所:即有时。所犹时(王念孙说)。

[7] 字:指生孩子。

[8] 与:通欤。

【译文】

像这样并不难。但什么难以成倍增加呢?只有人是难以成倍增加的。然而人也可以成倍增加的。从前圣王制定法规,说:男子年满二十岁,不敢不成家;女子十五岁,不敢不嫁人。这是圣王之法。圣王去世以后,人们开始放任自流。想早成家的,二十岁就成家了,想晚成家的,四十岁才成家。早晚相抵,比圣王的法规迟了十年。如果婚后按三年生一个孩子计算,十年就可以生两、三个孩子了。这不是让百姓早成家而人口可以倍增吗?然而现在却不是这样。

20.4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1],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2],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3],有与侵就橐[4],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此不令为政者[5],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6]?圣人为政特无此,不圣人为政[7],其所以众人之道亦数术而起与?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8],天下之大利也。

【注释】

[1] 寡人:这里指使人口减少。

[2] 惟毋:语气助词。

[3] 作:疑为乍,忽然。乍疾病,指暴病(王焕镳说)。

[4] 有:通又。侵就:疑为侵略。橐:疑为俘虏(王焕镳说)。

[5] 不令为政:谓不善为政(吴汝纶说)。

[6] 数术:多种方法。

[7] 不:疑当为夫之误,发语词(王焕镳说)。

[8] 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旧本作去无用之务,行圣王之道。

【译文】

如今天下当政的人,他们使人口减少的原因太多了。他们使百姓劳累,赋敛沉重,百姓财用不足,冻死饿死的人数不胜数。而且王公大人发兵攻打邻国,时间长的要一年,快的也要几个月,男人和女人长久不能相见,这就是使人口减少的原因。再加上居处不安定,饮食不定时,生病而死去者,因为侵略被俘虏者,攻城和在野外作战而死去者,数不胜数。这些不正是那些不善于主持政务的人,使人口减少的多种政策才造成的结果吗?圣人的政策没有这些,圣人主政,使人口增加不也是因为用了让人口增加的多种政策才形成的吗?所以墨子说:除去无用的耗费,是圣王之道,也是天下最大的利益啊!

【评析】

《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评曰: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节用是墨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墨家思想区别于儒家思想的重要标志。本篇就是墨子对节用思想进行的集中阐发。节用思想的主旨是去无用之费,即凡是一个国家生存所必须的东西之外,一切形式主义的、不实用的、不能对百姓生活有所增益的东西,都要取消。而这些节省下来的开支,全部用到其他更需要的地方。这样,不但意味着政府收支状况的改善,也意味着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民生状况的改善,意味着繁荣稳定。只有国家繁荣稳定了,人口才会逐渐繁衍开来,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昌盛,也就是司马谈所谓的强本。墨子认为,节用是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应该大力提倡。但如今的为政者却偏偏要反其道而行,兴民之道少而寡人之道多,所以才有必要把节用主张提高到理论高度加以阐述。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勤俭节约是早已深入到我们文化骨髓的一种美德。当然,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提倡节用的也绝非墨子一家,在墨子之前,孔子也主张节用: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但孔子的理论立场是从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一旦节用与他所维护周礼发生冲突,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礼。《论语先进》记载这样一件事情: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为了维护他心目中的礼,孔子拒绝为唯一的儿子和最得意的弟子买棺椁而卖掉象征着礼的车子,这一点与墨子具有民本思想色彩的平民立场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儒墨两家才会有着不可调和的思想冲突,墨子本人更是不遗余力地抨击儒家坚持的礼乐和丧葬。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相比孔子执着于礼的高姿态,墨子为了止楚攻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淮南子修务训》)的身影似乎更加伟岸,更能打动人心。

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和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节用主张的直接效果似乎更加显著,因为这种主张可以明显改善国家财务状况,缓解紧张的阶级关系,繁衍劳动者,发展生产力。《国语越语》中记载越王勾践十年生聚,采用的就是这类方法,可见其实效性。我们今天提倡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都能在墨子的节用主张中看出其萌芽。但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不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为目的,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人的全面发展显然需要礼的规范、德的修养、乐的熏陶,而不是为了节用而节用。因此,墨子的节用思想还要辩证地看待。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卷二十六·杂记之属

    礼记《礼记》简介参见卷二十四。深衣【题解】深衣是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所穿的衣服,又是庶人的常礼服。本篇记述了深衣的形制规格以及有关的象征意义。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①。【注释】①深..

    23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1
  • 卷二十五·典志之属二

    汉书《汉书》简介参见卷六。地理志 节钞【题解】《汉书地理志》以论述西汉一代的疆域、政区、户口和山川为主,也述及物产、风俗民情、经济发展等情况。材料丰富、翔实,所谓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是以采获旧..

    18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1
  • 卷二十四·典志之属一

    书《尚书》简介参见卷一。禹贡【题解】《禹贡》,选自《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详细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九州的划分、山川的方位脉络、物产分布、土壤性质等,内容十分丰富。全文体系完整,结构严密,尤其可..

    17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1
  • 卷二十三·叙记之属二

    通鉴宋代司马光(10191086)领衔编撰,共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考异》各三十卷。司马光最初完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时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

    18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1
  • 卷二十二·叙记之属一

    书《尚书》简介参见卷一。金縢【题解】《金縢(tnɡ)》主要歌颂了周公的品格行为。同时反映出西周初年复杂的政治局势:周与殷遗民矛盾尖锐,而周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也很激烈。周灭殷后的第二年,武王得了重病。..

    13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1
  • 卷二十一·传志之属下编二

    欧阳修欧阳修简介参见卷二。资政殿学士文正范公神道碑铭【题解】本文是作者为范仲淹所作的一篇墓碑文字,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即范仲淹去世后的第三年。文章通过叙述范氏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为人品格和政..

    31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二十·传志之属下编一

    蔡邕蔡邕简介参见卷六。郭有道碑【题解】此碑文中的郭泰,是东汉名士,因修行有道,故称。作者极力颂扬了郭泰高尚的人格及其精深的学识,尤其称颂了他不肯入仕做官、情愿归隐出世的品行。全文叙事简明扼要,文辞清新..

    39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九·传志之属上编三

    汉书《汉书》简介参见卷六。杨胡朱梅云传【题解】本文是杨王孙、胡建、朱云、梅福、云敞的合传。班固一向以醇儒自居,不满过激言行,杨王孙坚持裸葬,胡建不畏强暴,梅福数言切谏,云敞舍死赴义,尤其是朱云,少喜游..

    39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八·传志之属上编二

    史记《史记》简介参见卷十七。刺客列传【题解】本文是《史记》中一篇专叙刺客的类传。它依时间顺序分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著名刺客即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的事迹,再现了他们那种守志不屈的精神及英勇无畏的..

    26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七·传志之属上编一

    史记汉司马迁著,一百三十篇。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前91)撰成。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采用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体裁,为后世正..

    33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六·哀祭之属

    书《书》简介参见卷一。金縢册祝之辞【题解】《金縢册祝之辞》,即《尚书金縢》篇(收入本书卷二十二)中周公姬旦为患病的周武王祝祷之辞,表现了周公的忠诚。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①。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②,..

    62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五·书牍之属二

    韩愈韩愈简介参见卷二。与孟尚书书【题解】孟尚书即孟简。《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十三年五月,以户部侍郎孟简检校工部尚书、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故信中称孟简为孟尚书。元和十四年,韩愈由谏迎佛骨事贬潮州..

    32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四·书牍之属一

    左传《左传》简介参见卷六。郑子家与赵宣子书【题解】这是一份绝妙的外交照会。春秋前期,大国争霸,小国成为大国争夺的对象,也往往成为大国出气的对象。这封信就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晋灵公怀疑郑国与自己的对手楚..

    22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三·奏议之属三

    陆贽陆贽简介参见卷十。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题解】建中四年(783),朱泚趁泾原兵变而叛乱,唐德宗仓皇出走,在奉天(今陕西咸阳乾县)避难,陆贽从驾侍奉。当时国库空虚,朝廷用度没有着落。后来各地陆续进贡..

    22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二·奏议之属二

    路温舒路温舒,生卒年不详,字长君,钜鹿(今河北平乡)人。西汉昭、宣帝时在世。曾牧羊,学律令,初为县狱史,后举孝廉,为山邑丞,昭帝元凤(前80前75)中守廷尉史。宣帝时累官至临淮太守,有治迹,卒于官。上德缓..

    20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一·奏议之属一

    书《尚书》简介参见卷一。无逸【题解】据《史记》记载,周成王年长之后,周公还政,他担心成王贪图享乐,作《无逸》以诫成王。无,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可,不要。逸,放纵,荒淫。其内容与《召诰》《洛诰》一致..

    45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诏令之属

    尚书《尚书》简介参见卷一。甘誓【题解】《甘誓》,是夏启在有扈氏都城南郊甘(今陕西西安鄠邑区)讨伐有扈氏前的动员令,系后人根据传闻写成。誓,一种有约束性和决断意义的话语。夏启为大禹之子,是夏朝的开国君王..

    30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九·序跋之属二

    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初名更生,汉楚元王刘交玄孙。自宣帝至成帝时历任郎中、给事黄门、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中、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刘向的历史功绩在于整理校勘图书,编为《别录》一书,为中..

    54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八·序跋之属一

    易《易》是我国古代的卜筮之书,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今仅存《周易》。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周易》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可能最早始于传说中的伏羲时代,殷时已有六十四卦,大约在周文王前后整理..

    16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七·词赋之属下编二

    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建安文学的中心人物之一。建安时累封平原侯、临淄侯,魏立,三徙藩国,后封于陈。与兄曹丕不和,郁郁以终,卒年四十一。他的著作有赋、颂、诗、铭、杂论,共..

    32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