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平御览 / 李昉

卷六百四 ◎文部二十

2025-09-28 13:42 太平御览
○史传下

  《唐书》曰:于休烈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已,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又曰:贞元十二年,贾耽、卢迈皆有假故,赵憬独对於延英。上问曰:"近日《起居注》所记何事?"憬奏曰:"古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人君动止有事言,随即记录,《起居注》是也。国朝自永徽已后,起居惟得对仗承旨,仗下,后谋议皆不得闻,其记注但出於已行制敕内采录,更无它事。所以长寿中姚璹知政事,以为亲承德音谟训,若不宣自宰相,史官无由得书。遂请仗下,后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送史馆。无何,此事又废。"上曰:"君举必书,义存劝诫。既有《时政记》,宰臣宜依故事为之。"

  又曰:李翱以史官记事不实,奏状曰:"臣谬得秉笔史馆,以记注为职。夫劝善惩恶,正言直笔,纪圣朝功德,述忠贤事业,载奸臣行,以传无穷者,史官之任也。凡人事迹,非大善大恶,则众人无由得知。旧例皆访於人,又取行状谥议以为一据。今之作行状者,多是其门生故吏,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和,此不惟处其心不实,苟欲虚美於受恩之地耳。盖为文者又非游、夏、迁、雄之列,务於华而忘其实,溺於文而弃其理,故为文则失六经之古风,纪事则非史迁之实录。臣今请作行状者,但指事说实,直载事功。假如作魏征传,但记其谏诤之词,足以为正直;段秀实,但记其倒用司农印以追逆兵,以象笏击朱泚,足以为忠烈。若考功,视行状,不依此者不得受,依此则考功,下太常牒史馆,然后定谥。伏乞以臣此奏下考功。"从之。

  又曰:元和中,宰臣以下候到於延英殿。上以《时政记》问於宰臣,修国史李吉甫对曰:"是宰相记天子事以授史官之实录也。古者左史记言,今起居舍人是也;右史记事,今起居郎是也。永徽中宰相姚璹监修国史,虑造膝之言或不下闻,因请随奏对而记是也。"上曰:"其间或修或不修者,何也?"吉甫对曰:"凡面奉德音,未及施行,总为机密,固不可书以送史官;其间谋议有发自臣下者,又不可自书以付史官。及事已行者,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且臣观《时政记》者,姚璹修之於长寿,及璹罢而事废;贾躭、齐抗修之於贞元,躭、杭罢而事废。然则关於政化者,不虚美,不隐恶,谓之良史也。"

  又曰:宪宗锐意於为理,遍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尝谓宰臣曰:"太宗之创业如此,玄宗之致理如此,我读国史,始知万倍不如先圣焉。"

  又曰:长庆中,中书门下请修《圣政纪》,云:"古之王者必置史官以纪善恶,国朝贞观、永徽以前,宰臣及百官正衙奏事,史官载笔於阶戺之下,所有奏议悉约书之。自永徽以后,许敬宗、李义府作相,事多奸蔽,遂奏史官与僚庶俱退,然后宰臣请事。由是君臣之间咨谋启沃不复知矣。左右史惟写诏、诰、除授以修注记。长寿二年,宰相姚璹以为史官疏远,不得参闻政事;然帝王谟训不可遂无纪述,乃请自今已后,所论军国政要,委宰相一人撰录,号为《时政纪》,事亦寻废。"

  又《路随传》曰:初,韩愈撰《顺宗实录》,说禁中事颇切直。内官恶之,往往於上前言其不实。累朝有诏改修。及进《宪宗实录》后,文宗复令改正永贞时事,随奏曰:"臣昨面奉圣旨,以《顺宗实录》颇非详实,委臣等重加刊正。伏以史册之作,劝诫所存,事有当书,理宜归实。匹夫美恶尚不可诬,人君得失无容虚载。圣旨以前件实录记贞元末数事,稍非摭实,盖出传闻,审知差舛,更命刊正。顷因坐日,屡形圣言,通计,前后,至於数四。臣等伏以贞观以来,累朝实录有经重撰,不敢固辞,但欲粗删深误,亦固尽存诸说。宗闵、僧孺相与商量,缘此书成於韩愈,今史官李汉、蒋系皆愈之子婿,若遣参撰,或致私嫌,纵臣获修成,必惧终为时累。且韩愈所书,亦非己出,元和之后已是相循。伏望条示旧记最错误者,宣付史官,委之修定。"诏曰:"其《实录》中所书德宗、顺宗朝禁中事,寻访根柢,盖起谬传,谅非信史,宜令史官详正刊去,其它不要更修。"

  又曰:文宗尝问:"《顺宗实录》似未详实,史官韩愈不是当时屈人否?"李石曰:"韩愈贞元末为四门博士。"上曰:"司马迁与任安书全是怨望,所以汉武本纪事多不实。"郑覃曰:"汉武中年后大发戎马,拓土开边,生人耗竭,粮饷不给。本纪所述,亦非过言。"石曰:"史笔不直,率多无后。郑覃所陈,志在讥谏,欲陛下究盛德,故言汉武不屈。"上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此诚可为戒。"覃因曰:"伏知陛下乙夜观书,无不该涉,然经典切切不过一二百言,圣意所存'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此两句实可寝食佩服。"

  又曰:张次宗有文学,稽古历行,开成中为起居舍人。文宗复故事,每入阁,左右史执笔立於螭头之下,宰相奏事得以备录。宰臣既退,上召左右更质证所奏是非,故开成政事详於史氏。

  又曰:文宗朝对,宰臣退,上命起居郎郑朗等:"适所纪录者,将来一观。"郑朗对曰:"臣执笔所纪,便目为史。臣闻自古帝王不合观史。"上曰:"故事何在?"朗曰:"臣不敢远征故实,尝闻太宗皇帝欲观览国史,用知得失。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表云:'史官所述,义归尽善。若至会玄已后,或非上智,中主庸君饰非护短,见极陈善恶致怨,史官何地逃刑?'又问褚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必书,庶几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上又谓朗曰:"适之所纪,且是直书,未有否臧,一见无爽。"朗乃进所纪,上略览曰:"卿宜门外重写录进。"其日晚,内出诏示宰臣,曰:"适郑朗奏朝来所纪之事,拟不进本。人君之言,良史善恶必书。或有平生之闲话,不关理道之体要,垂诸将来,实为愧耻。异日临朝,庶几稍改,何妨一见,得戒丑言。"又尝於紫宸殿对百僚遣閤门使就起居舍人魏謩取注记。謩奏曰:"臣以自古置此以为圣王鉴戒,陛下但为善,勿畏臣不书;如陛下所行错误,臣不书之,天下之人皆得书之。臣愿以陛下为太宗文皇陛下,许臣比褚遂良。"上曰:"我前亦尝观之。"謩曰:"是前起居不详故事,臣今岂得陷陛下为非?若陛下一览之后,自此文字须有回避。如此则善恶不直,如何遣后代取信?"上遂止。

  《周书》曰:贾纬乾祐中受诏与王伸、窦俨修晋高祖、少帝、汉高祖三朝实录。纬以笔削为己任,然而褒贬任情,记注不实。晋宰相桑维翰执政,尝薄纬之为人,不甚见礼。纬深衔之。及叙维翰传,称维翰身没之后,有白金八千铤,他物称是。翰林学士徐台符,纬邑人也,与纬相善,谓纬曰:"闻吾友书桑魏公白金之数,不亦多乎?"乃改为白金数千铤。

  《太史公自序》云: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於是乎述陶唐以来,至麟德止,自黄帝始,原始察终,考之行事,著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十表、八书、七十列传,凡一百三十篇,成一家言是也。

  《西京杂记》曰:司马迁发愤作《史记》一百三十篇,先达为良史之才。其以伯夷居列传之首,以为善而无报也;为《项羽本纪》以据高位者,非关有德也;及其叙屈原、贾谊,辞旨抑扬,悲事不避,亦一代之伟才。

  又曰:汉承周史官,至武帝,太史公司马谈世为太史,子迁年十三,使乘传行天下,求诸侯史记,读孔氏古文,序世事,作百三十卷五十万字。谈子迁以世官复为太史公,序事如古《春秋》。司马氏本古周佚后也。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帝怒而削去。坐举李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宣帝以其官为太史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不复用其子孙。

  班固《典引》曰:永平十七年诏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讽刺贬损当代,非谊士也。

  又《魏志》曰:明帝问王肃:"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又晋张辅尝著论,论班固、司马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惟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鉴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二也。毁贬朝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又迁为苏秦、张仪、范雎、蔡泽作传,逞辞流离,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辨士则藻辞华靡,叙实录则隐核名检,此所以迁称良史也。

  《文心雕龙》曰:昔者夫子悯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静居以叹凤,临衢而泣麟。於是就太师以正《雅》《颂》,因鲁史以修《春秋》,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戒。然叡旨幽秘,经文婉约,丘明同耻,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传者,转也。转授经旨以授於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及至纵横之世,史职犹存,秦并七王,而战国有策。盖录而不序,故即简为名也。汉灭嬴、项,武功积年,陆贾稽古,作《楚汉春秋》。爰及史谈,世惟执简。子长经志,甄序帝续,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孔题经,则文非元圣,故取式《吕览》,通号曰纪。纪纲之号,亦宏称也。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八书以铺政体,十表以谱年爵。虽殊古式,而得事序焉。尔其实录无隐之旨,博雅弘辩之才,爱奇反经之尤,条例踳落之失,叔皮论之详矣。及班固述汉,因循前业,观史迁之辞,思实过半。其十志该富,赞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至於宗经规圣之典,端绪丰赡之功,遗亲攘善之罪,征贿鬻笔之愆,公理辩之究矣。至於后汉纪传,发源《东观》。袁、张所制,偏驳不伦,薛、谢之作,疏谬少信;若司马彪之详实,华峤之准当,则其冠也。及魏代三雄,记传并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惟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於迁、固,非妄誉也。至於晋代之书,繁乎著作。陆机肇始而未备,王韶续末而不终;干宝述《纪》以审正明序,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案《春秋》经传,举例发目,《史》、《汉》以下,莫有准的。至邓粲《晋纪》,始立条例,又摆落汉魏,宪章殷周,虽湘川曲学,亦有心放典谟。及安国立例,乃邓氏之规焉。

  又曰:传记为式,编年经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周曲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合之为难也。或有同归一事,数人分功,两记则失於复重,偏举则病於不周,此又铨配之易也。故张衡摘史、班之舛滥,傅玄讥《后汉》之尤烦,皆此类也。若夫追述远代,代远多伪,公羊皋云:"传闻异词。"荀悦称:"录远略近。"盖文疑则阙,贵信史也。然俗皆爱奇,莫顾理实,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於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史所无,我书则博,此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也。至於记编同时,时同多诡,虽定、哀徵词,而世情利害。勋荣之家,虽庸夫而尽饰;屯贬之士,虽令德而蚩理;吹霜煦露,寒暑笔端,此又同时之枉论,可为叹息者也。故述远则诬矫如彼,略近则回邪如此,析理居正,惟懿素乎。

  《谈薮》曰:后魏太保清河崔光,乐陵太守旷之孙,长广太守灵延之子。光博学有史才,本名孝伯,字长仁,高祖赐名焉。除著作郎,撰国史,迁黄门侍郎,为高祖所重。帝曰:"孝伯之才,浑浑如黄河东注,今之文宗也。"及魏收为史,改"浑浑"为"浩浩"。光有大度,喜愠不形於色,有毁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士君子以此称之。光修国史,弟敬友子鸿复撰《十六国春秋》,一门二史,当代为荣。

  《太平御览》 宋·李昉

中国古代著名类书。宋代四大书之一。宋太宗时命李昉等14人编辑,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下诏开修,到雍熙元年(984)十二月完成,共用了六年零九个多月时间。系据北齐《修文殿御览》、唐人辑《文思博要》等类书编纂。初名《太平总类》,因太宗阅览,改题今名,简称《御览》。一千卷。分五十五门,五千四百七十四类目。征引古书一千五百七十九种。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尤为珍贵,是古书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料。唯因许多资料钞自前人类书,有不够准确处。1935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本,系张元济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蜀本三百一十五卷,与日本宫内省等地藏南宋蜀本,及日本安政二年(1855)活字本配补影印,版本较善。1960年中华书局又据以影印。近人钱亚新有《太平御览索引》,洪业等编有《太平御览引得》。

猜你喜欢

  • 卷六百六十三 ◎道部五

    ○地仙 《史记》曰:蓬莱、方丈、瀛州,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常有至者,诸仙及灵药宰缮。其物禽兽尽白,未至,望之如云。 《秘要经》曰:立三百善功,可得存为地仙,居五岳洞府之中。 《抱朴子》曰:彭祖言天上多..

    1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六十二 ◎道部四

    ○天仙 《天仙品》曰: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 《神仙众真戒经》曰:大方诸山,对会稽之东,上有天仙宫室,金玉杂为栋宇。 《金根经》曰:天阙上有层楼玉台,主众仙出入之所也。 《玉清刻石隐铭》..

    1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六十一 ◎道部三

    ○真人下 《集仙录》曰:王母者,龟山金母也。西华至精之气,化而生金母,生而飞翔,处极阴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所居宫阙在舂山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楼十二,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蓬发虎齿,非西母之..

    1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六十 ◎道部二

    ○真人上 《太上经》曰:太微天中,有二十四气混,黄杂聚结,有名无气,变化为真人。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与时翱翔,有名无体,谓之真人。 《八素真经》曰:若精勤得道者,皆当书以蕊简,刻以琼文,位为上清左真公。..

    1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五十九 ◎道部一

    ○道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虚极之妙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者,妙本也,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天地之间,其由橐籥乎?玄牡之门是谓天地根。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2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五十八 ◎释部六

    ○戒律 《书》曰:武帝惑於佛教,朝贤多启求授戒。江革精信因果,而帝未知,谓革不奉佛法,乃赐革《觉意诗》五百字,又手敕革曰:"果报不可不信。"革因乞授菩萨戒。 又曰:陶弘景曾梦佛,授其菩萨记,云名为胜力菩萨..

    1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五十七 ◎释部五

    ○经 《晋书》曰:姚兴如逍遥园,引沙门于澄玄堂,汤瀵摩罗什演佛经。罗什通辩夏言,寻览旧经,多有乖谬,不与胡本相应。兴与罗什及沙门僧肇、昙顺等八百人更出大品,罗什持胡本,兴执旧经,以相考校。其新文异旧者..

    1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五十六 ◎释部四

    ○异僧下 《高僧传》曰: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幼以孝行见称,虽居家而奉戒清峻。王薨,便词位。乃深惟苦空,散离形器,行服既毕,遂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博晓经藏而游方弘化,遍历诸国。以汉桓帝之初..

    1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五十五 ◎释部三

    ○僧 《宋书》:僧道生。彭城人。幼而聪悟。年十五便能讲经。及长。有异解,立顿悟义。时人推服。元嘉十一年。卒於庐山。 又曰:徐湛之为南兖州刺史。招集文士,尽游玩之適。时有沙门释休善属文。湛之与之甚厚。孝武..

    2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五十四 ◎释部二

    ○奉佛 袁弘《后汉纪》曰:楚王英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喜黄老,修浮图祠。八年,上临辟雍,礼毕,诏天下死罪得以缣赎罪。英遣郎中令诣彭城曰:"臣托在藩蔽,尾馛率先天下,过恶素积。喜闻大恩,谨奉黄缣二十五匹,..

    1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五十三 ◎释部一

    ○叙佛 《汉书》曰: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棺苌耆山,得休王屠祭天金人。颜师古注曰:作金人以为天神之主而祭之,即今佛象,是其遗法也。 《后汉书》曰:浮图者,佛图也。西域天竺国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也,将..

    1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五十二 ◎刑法部十八

    ○赦 《易》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书》曰:眚灾肆赦。(眚,过;灾,害;肆,缓。言大过害当缓赦之。)又曰: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刑疑赦从罚,罚疑赦从免,其当伺察,能得其礼。) 《..

    1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五十一 ◎刑法部十七

    ○除名 何法盛《晋中兴书》曰:胡毋崇为永康令,多授货赂,政治苛暴,诏都街顿辈筳百,除名为民。 《隋书》曰:贺若敦被除名,每出怨言。晋公护徵还,令自煞。临刑,呼子弼,谓曰:"吾欲必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

    2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五十 ◎刑法部十六

    ○杖 《尚书·尧典》曰:朴作教刑。(朴,槚楚也。不勤道业,则挞之。) 《礼记·学记》曰:槚楚二物,收其威也。 《家语》曰:舜之事父,小杖则授,大杖则走。 《后汉记》曰:明帝时政事严峻,九卿皆鞭杖。左雄上言:..

    2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四十九 ◎刑法部十五

    ○髡 《周礼·秋官上·掌戮》曰:髡者使守积。(郑司农曰:髡当为完,谓但居作三年,不亏其体者也。五刑之中,而髡丈必王之同族不割者。宫之为剪伤其类,髡仍似守续也。) 《后汉书》曰:邓骘子侍中凤,尝与尚书郎张龛..

    1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四十八 ◎刑法部十四

    ○黥 《尚书·吕刑》曰:墨辟疑赦,其罚百鍰。(孔安国曰:刻其颡而涅之曰墨刑,疑则赦从罚。六两日鍰。鍰,黄铁也。) 《尚书刑德放》曰:涿鹿者竿人颡也;黥者,马羁竿却舒也。(郑玄曰:涿鹿黥,箸先次刀笠伤人,墨..

    1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四十七 ◎刑法部十三

    ○煞 《释名》曰:煞,窜也。埋之使不复见也。 《周礼·秋官上》曰:掌戮掌斩煞贼,谍而搏之。(斩以铁钺,若今要斩也。煞以刃刀,若今弃市也。谍为奸寇,反闻者斩之,小者煞之。)凡史其亲者焚之,煞王之亲者辜之。(..

    1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四十六 ◎刑部十二

    ○斩 《释名》曰:斩,暂也。暂加兵即断也。 《周书》曰:武王使尚父以士卒驰,商师大崩,商辛乃内登于鹿台之上自燔,王崩于火。武王先入,乃射三发,而后下车,击之以轻吕,(剑名也。)斩之黄钺,悬诸大白旗。乃適二..

    1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四十五 ◎刑法部十一

    ○象刑 《尚书大传》曰:唐虞象刑而民不敢犯,苗民用刑而民兴相渐。唐虞之象刑,上刑赭衣不纯,(纯,绿者。时人尚德义,犯刑者但易衣服,自为大耻。)中则杂屦,(屦,履也。)下刑墨幪,(幪,中也。使以下得冠饰。幪音..

    1 太平御览 2025-09-28
  • 卷六百四十四 ◎刑法部十

    ○械 《易·蒙卦》曰:利用刑人,用说桎梏。 又《噬嗑》曰:初九,屦校灭趾,无咎。(校者,以木绞者也,即械也。校者取其通名也。) 《传》曰:郤犨与长鱼矫争田,执而梏之,(梏,械也。)与其父母妻子同一辕。(系之本..

    2 太平御览 2025-09-2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