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2025-11-21 14:33
清史稿
◎地理二十八
△察哈尔
察哈尔八旗:东南距京师四百三十里。当直隶宣化、山西大同边外。明插汉,本元裔小王子后。嘉靖间,布希驻牧察哈尔之地,因以名部。天聪六年,征林丹汗,走死。其子孔果尔额哲来降,即其部编旗,驻义州。康熙十四年,其子布尔呢兄弟叛,讨诛之,迁部众驻牧宣化、大同边外。又以来降之喀尔喀、厄鲁特编为佐领隶焉。乾隆二十六年,设都统,驻张家口。其地东界克什克腾,西界归化城土默特,南界直隶独石、张家二口及山西大同、朔平,北界苏尼特及四子部落。袤延千里。北极高四十二度二十分。京师偏西十分。镶黄旗察哈尔驻苏明峰,在张家口北三百四十里。东南距京师七百五十里。明,万全右卫边外。汉,上谷郡。牧地当张家口之北。东界正白旗察哈尔,西界正黄旗察哈尔,南界镶黄旗牧厂,北界苏尼特右翼,广一百六十里,袤一百九十里。其山:东曰漠尔图山。南,哈石郎山。北,青羊山蒙名博罗虎插、红羊山蒙名乌兰虎插。东南,阿哈鲁虎山、骆驼山。西南,额类山。东北,白鹿山蒙名布虎图。西北,衣尔哈图山。东南:大红泉蒙名伊克乌兰。西南:滚布拉克泉。北:小红泉。正黄旗察哈尔驻木孙忒克山,在张家口西北三百二十里。东南距京师七百六十里。汉,且如县地。牧地当张家口厅之西北,喀喇乌纳根山南。东界镶黄旗察哈尔,西界正红旗察哈尔,南界陆军部右翼牧厂,北界四子部落。广一百一十里,袤二百八十里。其山:东曰额尔吉纳克山。南,乌尔虎拖罗海山。北,大鲜卑山蒙名伊克阿勒特、兴安山。西南,插汉和邵山。东北,榆树山蒙名乌里雅苏台。西:七金河,蒙名贺尔博金,源出贺尔博金山,南流入希尔池。东南:兆哈河,源出平地,南流,会乌尔古河。又南,蒙古几河自西来注之。又南,苏尔紥河自东北来注之。又南流,从大同天镇入边,迳柴沟堡,西北入怀安,为东洋河。蒙古几河源出平地,东流会兆哈河,南入边城,弩里河南流从之。镶红旗察哈尔驻布林泉,在张家口西北四百二十里。东南距京师八百三十里。汉,雁门郡北境。牧地当山西陶林厅之东北代哈泊。东界正红旗察哈尔,西界镶蓝旗察哈尔,南界丰镇,北界四子部落。广五十里,袤二百里。其山南曰鸭儿山。北,阿尔达布色山。东南,格尔白山。西南,乌尔姑苏台山。北:漠惠图河,源出敖托海泉,西流入镶蓝旗察哈尔,会安达河。东南:莽喀图河,源出正红旗察哈尔,西北流,会阿拉齐河,入黛哈池,即奄遏下水海。正红旗察哈尔驻古尔板拖罗海山,在张家口西北三百七十里。东南距京师八百里。汉,雁门郡北境。牧地当山西陶林厅之东北、丰镇厅之北,奇尔泊。东界正黄旗察哈尔,西界镶红旗察哈尔,南界陆军部右翼牧厂,北界四子部落。广五十五里,袤二百八十里。其山:东曰阿拍挞兰台山。北,伊克和洛图山。东北,哈撤克图山。西北,插汉峰。南:昆都伦泉、葫芦苏台泉。北:诺尔孙泉,东南流入正黄旗察哈尔,为纳林河,又东南注希尔池。镶白旗察哈尔驻布雅阿海苏默,在独石口西北二百四十五里。东南距京师七百七十里。明,开平卫西北边。汉,上谷郡北境。牧地当独石口厅治西北。东及南界陆军部牧厂,西界正白旗察哈尔,北界正蓝旗察哈尔。广五十六里,袤一百九十七里。其山:南曰巴汉得儿山。西北,铁柱山蒙名阿尔坦噶达苏。其北,西尔哈池。西北:红盐池蒙名乌兰池、魁素池。正白旗察哈尔驻布尔噶台,在独石口西北二百九十里。东南距京师八百二十里。明,龙门卫边外。汉,上谷郡北境。牧地当独石口厅治之西北。东及北界镶白旗察哈尔,西及南界镶黄旗察哈尔。广七十八里,袤二百九十五里。其山:南曰清凉黑山蒙名魁屯喀喇。西,喀喇峨博图山,一名黑山。东南,伊克得儿山,一名大马鬛山。西北:翁翁泊、黑水滦蒙名喀喇乌苏。镶蓝旗察哈尔驻阿巴汉喀喇山,在杀虎口东北九十里。东南距京师一千里。明,大同府西北边外。汉,雁门郡沃阳县地。牧地当山西宁远厅之北。东界镶红旗察哈尔,西界山西归化,南界山西大同,北界四子部落。广一百一十五里,袤一百六十里。其山:东曰克丑山。西,乌兰插伯山。东北,衣马图山。东南,朔隆峰。其水:南曰察哈音图河,源出阿尔站岭,西南流,会弩衡格尔、虎虎乌苏二河,入乌兰木伦河。东南,阿拉齐河,源出朔隆峰,东流至镶红旗察哈尔,纳巴尔哈孙河,入黛哈池。东北,朱喇马台河,源出席喇峰,西南流,会喀喇乌苏河、纳札海河,为土尔根河,即黑河之上源。黑河,源出海拉苏台坡,与镶红旗察哈尔接界,西北流,有纳札海、朱喇马台等河,皆自东北来,与黑水河会。又西流,受德布色黑河,折西南,合哲尔德河,始名伊克土尔根河,又西入归化。正蓝旗察哈尔驻札哈苏台泊,在独石口东北三百六十里。东南距京师八百九十里。明,开平卫北境。金,桓州地。牧地当直隶独石口厅治之北。东界克什克腾,西界镶白旗察哈尔,南界内务府正白旗羊群牧厂,北界阿巴噶左翼。广二百六十五里,袤九十五里。其水:东曰戈贺苏台河,源出额默黑特站西,北流,会察察尔台、戈贺苏台、奴黑特等河,入阿霸垓右翼。
△察哈尔
察哈尔八旗:东南距京师四百三十里。当直隶宣化、山西大同边外。明插汉,本元裔小王子后。嘉靖间,布希驻牧察哈尔之地,因以名部。天聪六年,征林丹汗,走死。其子孔果尔额哲来降,即其部编旗,驻义州。康熙十四年,其子布尔呢兄弟叛,讨诛之,迁部众驻牧宣化、大同边外。又以来降之喀尔喀、厄鲁特编为佐领隶焉。乾隆二十六年,设都统,驻张家口。其地东界克什克腾,西界归化城土默特,南界直隶独石、张家二口及山西大同、朔平,北界苏尼特及四子部落。袤延千里。北极高四十二度二十分。京师偏西十分。镶黄旗察哈尔驻苏明峰,在张家口北三百四十里。东南距京师七百五十里。明,万全右卫边外。汉,上谷郡。牧地当张家口之北。东界正白旗察哈尔,西界正黄旗察哈尔,南界镶黄旗牧厂,北界苏尼特右翼,广一百六十里,袤一百九十里。其山:东曰漠尔图山。南,哈石郎山。北,青羊山蒙名博罗虎插、红羊山蒙名乌兰虎插。东南,阿哈鲁虎山、骆驼山。西南,额类山。东北,白鹿山蒙名布虎图。西北,衣尔哈图山。东南:大红泉蒙名伊克乌兰。西南:滚布拉克泉。北:小红泉。正黄旗察哈尔驻木孙忒克山,在张家口西北三百二十里。东南距京师七百六十里。汉,且如县地。牧地当张家口厅之西北,喀喇乌纳根山南。东界镶黄旗察哈尔,西界正红旗察哈尔,南界陆军部右翼牧厂,北界四子部落。广一百一十里,袤二百八十里。其山:东曰额尔吉纳克山。南,乌尔虎拖罗海山。北,大鲜卑山蒙名伊克阿勒特、兴安山。西南,插汉和邵山。东北,榆树山蒙名乌里雅苏台。西:七金河,蒙名贺尔博金,源出贺尔博金山,南流入希尔池。东南:兆哈河,源出平地,南流,会乌尔古河。又南,蒙古几河自西来注之。又南,苏尔紥河自东北来注之。又南流,从大同天镇入边,迳柴沟堡,西北入怀安,为东洋河。蒙古几河源出平地,东流会兆哈河,南入边城,弩里河南流从之。镶红旗察哈尔驻布林泉,在张家口西北四百二十里。东南距京师八百三十里。汉,雁门郡北境。牧地当山西陶林厅之东北代哈泊。东界正红旗察哈尔,西界镶蓝旗察哈尔,南界丰镇,北界四子部落。广五十里,袤二百里。其山南曰鸭儿山。北,阿尔达布色山。东南,格尔白山。西南,乌尔姑苏台山。北:漠惠图河,源出敖托海泉,西流入镶蓝旗察哈尔,会安达河。东南:莽喀图河,源出正红旗察哈尔,西北流,会阿拉齐河,入黛哈池,即奄遏下水海。正红旗察哈尔驻古尔板拖罗海山,在张家口西北三百七十里。东南距京师八百里。汉,雁门郡北境。牧地当山西陶林厅之东北、丰镇厅之北,奇尔泊。东界正黄旗察哈尔,西界镶红旗察哈尔,南界陆军部右翼牧厂,北界四子部落。广五十五里,袤二百八十里。其山:东曰阿拍挞兰台山。北,伊克和洛图山。东北,哈撤克图山。西北,插汉峰。南:昆都伦泉、葫芦苏台泉。北:诺尔孙泉,东南流入正黄旗察哈尔,为纳林河,又东南注希尔池。镶白旗察哈尔驻布雅阿海苏默,在独石口西北二百四十五里。东南距京师七百七十里。明,开平卫西北边。汉,上谷郡北境。牧地当独石口厅治西北。东及南界陆军部牧厂,西界正白旗察哈尔,北界正蓝旗察哈尔。广五十六里,袤一百九十七里。其山:南曰巴汉得儿山。西北,铁柱山蒙名阿尔坦噶达苏。其北,西尔哈池。西北:红盐池蒙名乌兰池、魁素池。正白旗察哈尔驻布尔噶台,在独石口西北二百九十里。东南距京师八百二十里。明,龙门卫边外。汉,上谷郡北境。牧地当独石口厅治之西北。东及北界镶白旗察哈尔,西及南界镶黄旗察哈尔。广七十八里,袤二百九十五里。其山:南曰清凉黑山蒙名魁屯喀喇。西,喀喇峨博图山,一名黑山。东南,伊克得儿山,一名大马鬛山。西北:翁翁泊、黑水滦蒙名喀喇乌苏。镶蓝旗察哈尔驻阿巴汉喀喇山,在杀虎口东北九十里。东南距京师一千里。明,大同府西北边外。汉,雁门郡沃阳县地。牧地当山西宁远厅之北。东界镶红旗察哈尔,西界山西归化,南界山西大同,北界四子部落。广一百一十五里,袤一百六十里。其山:东曰克丑山。西,乌兰插伯山。东北,衣马图山。东南,朔隆峰。其水:南曰察哈音图河,源出阿尔站岭,西南流,会弩衡格尔、虎虎乌苏二河,入乌兰木伦河。东南,阿拉齐河,源出朔隆峰,东流至镶红旗察哈尔,纳巴尔哈孙河,入黛哈池。东北,朱喇马台河,源出席喇峰,西南流,会喀喇乌苏河、纳札海河,为土尔根河,即黑河之上源。黑河,源出海拉苏台坡,与镶红旗察哈尔接界,西北流,有纳札海、朱喇马台等河,皆自东北来,与黑水河会。又西流,受德布色黑河,折西南,合哲尔德河,始名伊克土尔根河,又西入归化。正蓝旗察哈尔驻札哈苏台泊,在独石口东北三百六十里。东南距京师八百九十里。明,开平卫北境。金,桓州地。牧地当直隶独石口厅治之北。东界克什克腾,西界镶白旗察哈尔,南界内务府正白旗羊群牧厂,北界阿巴噶左翼。广二百六十五里,袤九十五里。其水:东曰戈贺苏台河,源出额默黑特站西,北流,会察察尔台、戈贺苏台、奴黑特等河,入阿霸垓右翼。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529卷,系近代赵尔巽主编。书中所录内容以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止,记载了296年清朝的历史。民国三年(1914年)开始,由清史馆的赵尔巽、缪荃孙、柯邵忞、吴迁燮等,根据清实录、国史、诏书、典志、传记、纪事等史料进行编撰,到1920年编成初稿。1920年进行修订,次年刊印,以作修改之用。 1928年编印完成,历时15年,因未及刊正公布,故名史稿。计本纪25卷,志142卷,表52卷,列传316卷。取材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参考了各种记载。体例仿《明史》,增加了新内容;志分十六目,创交通、邦交二志,畴人、藩部、属国三传,大学士、军机大臣、部院大臣、疆臣、藩部六表;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及华尔、戈登、赫德等均列于传。《艺文志》四卷,按《四库全书总目》名称次第编排;《交通志》记铁路、轮船、电报、邮政四项;《邦交》记与各国之外交;《畴人传》载数学家梅文鼎、李善兰等人事迹。1928年初印1100部,分关内、关外一次本。后有关外二次本。今中华书局校点本,以关外二次本为本,并注明三个版本的不同之处,以便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