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唐诗三百首宫怨孤独
译文/注释
译文
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
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
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注释
金屋:原指汉武帝少时欲金屋藏阿娇事。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一作夜月)》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1个人简介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生平事迹不详。邢襄公政会之后,天宝时名士,却不乐仕进,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诗风清新自然,常能以看似淡淡的几笔铺陈勾勒出情深意切的场景,手法甚是高妙。代表作有《采莲曲》、《望夫石》、《京兆眉》、《月夜》、《寄严八判官》、《代宛转歌二首》、《乌栖曲二首》、《春怨》、《梅花落》、《秋夜泛舟》等,其中以《采莲曲》、《月夜》和《春怨》为最著名。《采莲曲》写一窈窕女子(“楚腰”代指“细腰苗条”之意,因古有“楚王好细腰”的典故)唱着荆歌,在“落日晴江里”采莲,问她何以如此熟练,答是“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原来是十五岁开始就乘潮采莲了),写得十分形象生动,清新活泼。《望夫石》吟咏“佳人(望夫)成古石”的感人故事,写那石头上“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石上生长的春日红杏象是佳人施于面上的淡红“薄妆”),构思极为精巧,富有意趣。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二百五十一)。
传闻
刘方平是当时震惊一时的美男子,史书未曾详细记载其容貌,但是野史里与一些正史里稍有提及他的美貌。因此2013的一些动漫产业也常以刘方平为原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形象,真可谓是才华横溢,才貌双全。
家庭
其诗清新亮丽,风格鲜明,是因为他早期的生活幸福,他有一妻三子,长子刘眉,次子刘含,老幺刘霜在文学上都颇有造诣。令人惋惜的他们的诗都失传,以至后人无法瞻仰其才华。
其妻许氏,也是出生于书香门第,虽在当时女子里才华横溢,但是丑闻连连,曾与寺里僧人有过奸情,刘方平离家四处游玩,便不问家里情况。以至于许氏愈加放肆,最后在偷会情人时跌在雪地里死去了。(选自《古今野史杂谈》)
2个人作品
采莲曲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望夫石
佳人成古石,藓驳覆花黄。
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
京兆眉
新作蛾眉样,谁将月里同?
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
寄严八判官
洛阳新月动秋砧,瀚海沙场天半阴。
出塞能全仲叔策,安亲更切老莱心。
汉家宫里风云晓,羌笛声中雨雪深。
怀袖未传三岁字,相思空作陇头吟。
代宛转歌二首
星参差,明月二八灯五枝。
黄鹤瑶琴将别去,芙蓉羽帐惜空垂。
歌宛转,宛转恨无穷。
愿为潮与浪,俱起碧流中。
晓将近,黄姑织女银河尽。
九华锦衾无复情,千金宝镜谁能引。
歌宛转,宛转伤别离。
愿作杨与柳,同向玉窗垂。
乌栖曲二首
蛾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
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
画舸双艚锦为缆,芙蓉花发莲叶暗。
门前月色映横塘,感郎中夜度潇湘。
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梅花落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
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秋夜泛舟
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
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
巫山高
楚国巫山秀,清猿日夜啼。
万重春树合,十二碧峰齐。
峡出朝云下,江来暮雨西。
阳台归路直,不畏向家迷。
巫山神女
神女藏难识,巫山秀莫群。
今宵为大雨,昨日作孤云。
散漫愁巴峡,徘徊恋楚君。
先王为立庙,春树几氛氲。
铜雀妓
遗令奉君王,嚬蛾强一妆。
岁移陵树色,恩在舞衣香。
玉座生秋气,铜台下夕阳。
泪痕沾井干,舞袖为谁长。
秋夜思(一作淮上秋夜)
旅梦何时尽,征途望每赊。
晚秋淮上水,新月楚人家。
猿啸空山近,鸿飞极浦斜。
明朝南岸去,言折桂枝花。
折杨枝
官渡初杨柳,风来亦动摇。
武昌行路好,应为最长条。
叶映黄鹂夕,花繁白雪朝。
年年攀折意,流恨入纤腰。
班婕妤(一作婕妤怨)
夕殿别君王,宫深月似霜。
人幽在长信,萤出向昭阳。
露浥红兰湿,秋凋碧树伤。
惟当合欢扇,从此箧中藏。
新春
南陌春风早,东邻曙色斜。
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
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
谁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纱。
秋夜寄皇甫冉郑丰
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稀。
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
长怜西雍青门道,久别东吴黄鹄矶。
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
寄陇右严判官
副相西征重,苍生属望晨。
还同周薄伐,不取汉和亲。
虏阵摧枯易,王师决胜频。
高旗临鼓角,太白静风尘。
赤狄争归化,青羌已请臣。
遥传阃外美,盛选幕中宾。
玉剑光初发,冰壶色自真。
忠贞期报主,章服岂荣身。
边草含风绿,征鸿过月新。
胡笳长出塞,陇水半归秦。
绝漠多来往,连年厌苦辛。
路经西汉雪,家掷后园春。
谁念烟云里,深居汝颍滨。
一丛黄菊地,九日白衣人。
松叶疏开岭,桃花密映津。
缣书若有寄,为访许由邻。
拟娼楼节怨
上苑离离莺度,昆明幂幂蒲生。
时光春华可惜,何须对镜含情。
长信宫
梦里君王近,宫中河汉高。
秋风能再热,团扇不辞劳。
春雪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送别
华亭霁色满今朝,云里樯竿去转遥。
莫怪山前深复浅,清淮一日两回潮。
春雨绵颂歌
华山春雨秋意绵,隔帘犹现少时年。
岁月听歌雨亦觉,今日华山春雨绵。
代春怨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月》又题作《月夜》。
本诗写的是初春月夜黎明前的情景。夜深人静,月光斜照着半边庭院;北斗星和南斗星横斜着,天将亮了。低微唧唧的虫鸣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春意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
诗的前两句写环境的幽静,后两句写感觉到春天的气息。以“虫声新透绿窗纱”来表达春回大地的信息,“透”字传神,读来亲切有味,境界全出。
[简要评析] 《月夜》一诗,诗人写得极其细腻,将季节的瞬时微妙变化表现出来。这一首描写月夜春色的小诗,它犹如一首小夜曲,可以让人听得似痴如醉;又好像是一幅水彩画,可以让人看得似乎要沉浸于画意之中而又不能自拔。诗作写得有声有色,恬静雅淡,令人过目不忘,久久回味。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有不少注本谓“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诗句却无一点灵气了。二句应该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三四句运用了典型示范的笔法来加强春色迷人的主题,其运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虫声。又有“新透绿窗纱”补加,更给人以清新右爱的感觉。因为这虫声本来已是够清脆悦耳的了,再让它通过“绿窗纱”,似乎将它过滤了一遍,将那些不规整的杂首全都清除掉,剩下的当然全是乐音了。然后再为这乐音加上点“绿色”,这样弄得这虫声似乎又好听,又好看,岂不美哉?因此末句中还暗用了通感手法,其目的是在声音美之上再饰以色彩美,于是便美不胜收了。本诗由于形象声音色彩俱佳,所以对后人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般说来,春虫的鸣声并不过于吸引人的注意,倒是唧唧的秋虫成为众多诗人笔下的常见之物。再说秋季降临时北斗、南斗的斗柄也会发生横斜变化。又,三四句也能解释成:因秋色初降,虫声悦耳,景色宜人,所以反过来对春色之温暖才有更深的体会。这样描写月夜,诗人对季节、时间、空间感受非常敏锐,因此不落俗套,富于创新。由虫声而知春暖春意春至春景,让人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句构思和艺术表现都见新巧,一感一听,生了一喜,颇具新意。
3野史记载
野史曾记载过刘方平是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人,甚至和二儿子刘含发生过鱼水之欢。更有传闻说刘方平在事业兴旺时包养过男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风日下。
有野史记载刘方平曾逼良为娼,而被拐卖的少女正是他貌美如花的小侄女,《拟娼楼结怨》也正是当时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