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南子译注 / 刘安

卷八 本经

2025-04-20 16:13 淮南子译注

本篇导读

本卷原题解是:本,始也。经,常也。本经造化出于道,治乱之由,得失之常,故曰本经。这里本是原本、根本,经是经常的意思。本卷的内容就是指出治国之道必须运用大道的原始根本方法,并且经常维持这个原则,顺道而无为,清静而应世,这样便可以拨乱反正。卷中又指出王者必须修心养性,去除贪欲,成为道德高尚的治国仁君。此外,王者又要以身作则,爱民节俭,调整经济和财富的分配,令百姓贫富均衡,减少社会纷乱。本卷以上古圣王的治国道德来比对末世君王的成败得失,段落井然,说服力强。

太清之始也[1],和顺以寂漠,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2],推移而无故,在内而合乎道[3],出外而调于义,发动而成于文[4],行快而便于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侻而顺情[5],其心愉而不伪,其事素而不饰,是以不择时日,不占卦兆,不谋所始,不议所终,安则止,激则行,通体于天地,同精于阴阳,一和于四时,明照于日月,与造化者相雌雄。是以天覆以德,地载以乐[6],四时不失其叙,风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扬光[7],五星循轨而不失其行。

1 太清:原始清气与物质分离的开始,天地阴阳刚刚形成。

2 躁:受到扰乱,妄动。

3 内:精神,精、气、神。

4 发动:即行动。文:文理,这里指合道的文章或规则。

5 侻(tuō):坦率而不拘小节。

6 地载以乐:大地为万物提供快乐的家园及环境。

7 淑清:清澈明朗的样子。

译文

宇宙太清的开始,容和顺畅,安静淡漠,本质纯真而且朴素,闲适平静而不浮躁,任凭事物自然推移发展而不加限制。圣王的内在精神切合大道本体,其外在行为与公义协调,他的行为成为法度规则,行事快捷,方便人情与事物。他的言词简略而遵循大道天理,行为坦率不拘小节而随顺人情,他心境愉悦而不伪装,做事朴素而不掩饰,因此他做事无须特别选择时间日子,也不占卜求卦,不过分谋虑如何开始,不议论最终的结果,事物安逸时便停止,事物激发时便行动,贯通整体于宇宙之间,让精神和阴阳互相融汇,一起和合四季,光明照耀于日月,与造化万物互相往来。因此天把德泽施予万物,大地为万物提供快乐的环境,四季气候不会失去秩序,风雨不会过分暴虐,日和月清澈明亮,放射着柔和的光彩,金、木、水、火、土五星循着轨道运行而不会偏离轨迹。

赏析与点评

对于君子的善德行为与道的感应有一种比喻,天地的大道好比一个鼓,君子的善德越多,这大道之鼓就会被善德击打,发出鼓声,最终回馈到君子的生命上,净化人生。

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1],君臣不和,五谷不为。距日冬至四十六日,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阴阳储与,呼吸浸潭[2],包裹风俗,斟酌万殊[3],旁薄众宜,以相呕咐酝酿[4],而成育群生。是故春肃秋荣,冬雷夏霜,皆贼气之所生。由此观之,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5];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是故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胁也;审于符者,怪物不能惑也。

1 上蒸:指清和之气向上蒸发,不留在人间。

2 浸潭:滋润。

3 斟酌:仔细安排。万殊:万般不同的事物。

4 呕(xū)咐:培育抚养。

5 一人之身:一个人的身体,包含宇宙的一切,是天地的缩影,这是传统人与自然相通的观点。

译文

故此上下离心离德,大道清和之气便上升,君主和臣子不和睦,五谷就不能成熟。由立冬至冬至有四十六天,上天含藏的和气没有降下,大地怀着的阴气没有上升,阴阳二气在游离的状态,互相吸收润泽,包容了一切风俗,吸纳了不同的内涵,仔细安排万般不同的事物,遍及众生使其各得其宜,互相抚养培育调配,最终化育了万物的生命。故此不正常的邪气造成春天的肃杀,而秋天的正气则变得荣盛,冬天打雷,夏天降霜,这都是贼邪风气所产生的反常气象。由此看来,天地宇宙,好像一个人的身体;六合范围之内,运行秩序井然,就像一个人的形体和功能。因此明白人类天性的人,天地的变化不能威胁他;明察天地符号的人,怪异的物象也不能迷惑他。

故圣人者,由近知远,而万殊为一。古之人,同气于天地,与一世而优游。当此之时,无庆贺之利[1],刑罚之威,礼义廉耻不设,毁誉仁鄙不立,而万民莫相侵欺暴虐,犹在于混冥之中[2]。

逮至衰世,人众财寡,事力劳而养不足,于是忿争生,是以贵仁。仁鄙不齐,比周朋党[3],设诈谞[4],怀机械巧故之心,而性失矣,是以贵义。阴阳之情,莫不有血气之感,男女群居杂处而无别,是以贵礼。性命之情,淫而相胁,以不得已,则不和,是以贵乐。

1 庆贺:庆贺奖赏。

2 混冥:混沌初开的天真纯朴状态。

3 比周:聚结成群体,而营谋私利。

4 谞(xū):阴谋。

译文

所以圣人能够从眼前的事知道遥远的事物,把万样不同的事物视为一贯的道理。古代的人与天地同气,他和整个世界优游地生活。在这个圣人治理的时期,没有庆贺奖赏的利益,没有刑罚的威迫,没有设立礼义廉耻的条文,没有确立诽谤、赞誉、仁德和卑鄙的观念,但是百姓不会互相侵害、欺骗和残害,人们还处在混沌初开的状态。

到了衰败的世道,人口增多而财物很少,人们做事劳碌而供养不足,于是产生了愤怒,彼此你争我夺,因此人们就提倡仁爱。仁慈君子和卑鄙小人不能一致,他们勾结朋党营谋私利,设计诈骗阴谋的手段,怀着机谋巧伪的心,丧失了人性,因此人们就提倡正义。人有阴阳男女的情欲,都有血气方刚的感受,男女聚集一起而没有分隔是有伤害的,因此人们就提倡礼。人有情欲,如果无节制地宣泄,就会威胁到对方的生命,令人不能应付,形成不和,因此就提倡乐,以疏导过多的情绪。

赏析与点评

此段指出圣人视万殊为一,他们会跟随大道的事物,优游随顺,他们所行的就是德,无需大道理来约束人性。不过礼乐教化仍有其重要性,例如小孩一旦说谎,就会破坏诚信,日后可能难以改正,所以成年以前的礼乐教化是非常重要的。

是故仁义礼乐者,可以救败[1],而非通治之至也[2]。夫仁者所以救争也,义者所以救失也,礼者所以救淫也;乐者所以救忧也。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其初,心反其初而民性善,民性善而天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而人澹矣;贪鄙忿争不得生焉。

1 救败:挽救道德败坏的社会。

2 通治之至:最高、最彻底的管治目标。

译文

所以说仁义礼乐这些规范,可以挽救道德败坏的社会,但它们却不是最全面彻底的管治方法。提倡仁,可以防止争夺杀戮;提倡义,可以防止信用的失落;提倡礼,可以防止淫乱的行为;提倡乐,可以防止忧伤的情绪。以道来安定国家天下,人的心就返回天真无欲的初始境界;人的心能够返回初始状态,民众的心就会变得善良;民众的心善良,天地阴阳自然会跟从,与民性融合为一,这样财富便会充足,令人情绪平淡,贪心、鄙陋、愤怨、争斗的行为便不会发生了。

赏析与点评

其实一般老百姓都是财足而人澹,不会贪婪非分内的名利,大部分人都是民性善,统治者只须用简单的礼乐调剂人性,便可令社会形成和谐的氛围。此段又指出治国不须用深奥的道理,只要顺着人性的基本要求,调节情绪的波动,官员以身作则,与民同乐,并且慰问人民的需求,均衡财富就可以了。

是故德衰然后仁生,行沮然后义立[1],和失然后声调,礼淫然后容饰[2]。是故知神明然后知道德之不足为也,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之不足行也。知仁义然后知礼乐之不足修也。

1 沮:败坏,腐化。

2 容饰:仪容的修饰和整理,这里指制定礼法。

译文

故此品德衰落后才产生仁,品行败坏后才会确立义,丧失和谐的情感后才用音乐来调节,淫逸之风流行后才制定礼。因此懂得依靠大道治世,然后就会明白德不值得提倡了;明白德的作用后,就知道仁义不值得推行了。知道仁义的作用后,便知道礼乐不值得修养了。

赏析与点评

道德本是纯朴的,可是现今社会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假道学,且成为美丽的礼教令人盲目跟随,这种背道而驰的现象,人们必须自己想办法扭转过来。

故至人之治也,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1],动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缘不得已之化[2],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憺然无欲而民自朴,无禨祥而民不夭[3],不忿争而养足,兼包海内,泽及后世,不知为之谁何。

1 体:依照。

2 缘:顺从,遵循生命当中的因缘。

3 禨(jī)祥:吉兆。

译文

故此至德的人管治天下,内心和精神共存,形躯和天性和谐一致,他在清静中能体会道德真谛,行动时能通达事理。他顺随自然的天性,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变化,混混沌沌无所作为,天下便自然和谐。他淡泊无欲无为,人民也自然纯朴,没有鬼神的吉兆,人民不会夭折。百姓没有愤怒和争斗,生活供养充足。他的德泽遍布天下,恩泽延续后世,但人们不知道谁施予这些恩德。

帝者体太一[1],王者法阴阳[2],霸者则四时[3],君者用六律[4]。秉太一者,牢笼天地[5],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6],纪纲八极[7],经纬六合[8],覆露照导,普泛无私[9],蠉飞蠕动,莫不仰德而生。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含气化物,以成埒类[10],赢缩卷舒,沦于不测,终始虚满,转于无原。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阖张歙[11],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六律者,生之与杀也,赏之与罚也,予之与夺也,非此无道也。

1 帝:上古圣帝。体:取法,效法,遵从。太一: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

2 王者:天子明王,使人信服。

3 霸者:在诸侯国之中能够称霸者,令人慑服。

4 君者:未称王的小国君主。

5 牢笼:笼罩,包揽。

6 伸曳:调和,控制。

7 纪纲:管辖。

8 经纬:治理,规划有条理。

9 普泛:普遍广泛。

10 埒类:有形的物类。

11 歙(xī):收敛。

译文

圣帝取法太一的大道,明王效法阴阳,霸主以四时为原则,国君使用六律。太一大道,以元气包揽天地宇宙,征服所有山川,调配阴阳,控制调和四季,管理八方,规划六合上下,覆盖、展露、显照、引导万物,无私广泛地施恩惠予一切物类,包括飞行和爬行的生物,没有一类不是仰仗它的恩德而生存的。阴阳,承接天地的中和之气,形成万物不同的形体,含藏着元气化育物类,以造成各种不同的生物。它长短伸缩,进入不能测量的领域,来回于开始和终结,从空虚到满溢,辗转于无法探究的根源。它能够掌握四时的变化,春天生育,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收取和给予都按节令而行,进出依时;开闭张合,不会失去它的秩序,喜怒刚柔,不会离开它的道理。六律,是指生和杀、赏和罚、给予和夺取,除了这六项,没有其他方法。

是故体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伦,聪明耀于日月,精神通于万物,动静调于阴阳,喜怒和于四时,德泽施于方外[1],名声传于后世。法阴阳者,德与天地参,明与日月并,精与鬼神总,戴圆履方,抱表怀绳[2],内能治身,外能得人,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

1 施于方外:施行延伸至国家之外,例如协助邻国救灾。

2 绳:正直。

译文

因此,体会太一天道治天下的人,明白天地之间的性情,贯通于道德之间的条理。他的聪明照耀日月,精神汇通于万物。他的动静行为与阴阳协调,喜怒与四季调和,善德惠泽延伸于四方以外,良好的名声流传后世。效法阴阳的人,其道德与天地参赞化育,清明与日月并立,精神与鬼神一体,头顶圆浑的上天,脚踏方正的大地,抱着圭璧礼敬,心怀正直,对内可以治理身心,对外可以得到人民拥戴,他发号施令时,天下无不闻风跟从。

帝者体阴阳则侵,王者法四时则削,霸者节六律则辱,君者失准绳则废。故小而行大,则滔窕而不亲[1];大而行小,则狭隘而不容。贵贱不失其体,而天下治矣。天爱其精[2],地爱其平[3],人爱其情。天之精,日月星辰雷电风雨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虑聪明喜怒也。故闭四关[4],止五遁[5],则与道沦。

1 滔窕:空虚,不充实。

2 精:精气。

3 平:平而正。

4 四关:心、口、耳、眼。

5 五遁:依照下文,应指精神因五种物质享受而过度消耗和散失。

译文

帝王取法阴阳,就会被侵扰;王者效法四季,力量会被削弱;霸主使用六律,则会受到侮辱;君主失去准绳法度,则会被罢黜。故此地位较低的小国君主,如实行大的治国法则,便会显出疏漏空泛而令下属远离;地位高的帝王如推行小的治国法则,便会显得狭隘而不能包容天下。贵贱都不失去个人的准则,天下就可以大治了。上天爱惜它的精气,大地爱惜它的平静,人类爱惜他自己的性情。上天的精气,有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地的平静,有水、火、金、木、土;人的性情,有思虑、聪明和喜怒。因此关闭四关,防止精神因五种物欲而过度消耗散失,便可以与大道共同浮沉。

赏析与点评

各司其职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守则。人人互相配合,才能组成有动力的团队。

是故神明藏于无形,精神反于至真,则目明而不以视,耳聪而不以听,心条达而不以思虑,委而弗为,和而弗矜,冥性命之情,而智故不得杂焉。精泄于目则其视明,在于耳则其听聪,留于口则其言当;集于心则其虑通。故闭四关则身无患,百节莫苑[1],莫死莫生,莫虚莫盈[2],是谓真人。

1 百节莫苑:关节不生病,手脚活动正常,没有退化的现象。

2 莫虚莫盈:不虚空也不盈满,是一种均衡的中道状态。

译文

故此精神隐藏在无形的状态之中,精气神返回最真最朴素的境界内,眼睛便会清明而不用它看外间的事物,耳朵聪敏而不用它听声音,心中思维条理通达而不用思虑其他问题。舍弃外物而不做什么,和顺而不自大,暗藏性命的情绪,智慧就不会被机巧所混杂。精气通到眼睛则视线明亮,存于耳朵里则听觉聪敏,留在口里则言词恰当,集中于心则思维畅通。因此封闭四关身体就没有祸患,人体所有关节不会生病,不死也不生,不虚空也不盈满,这就是真人。

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则乐,乐斯动[1],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歌舞节则禽兽跳矣。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人之性,有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发怒则有所释憾矣[2]。

1 斯:则,跟着。

2 憾:怨怼,愤恨。

译文

一般人的性情,心境融和,欲望得到满足就会感到快乐,快乐时心便鼓动起来,鼓动后会手舞足蹈,手足活动起来,全身跟着摇摆,摇摆就会唱歌,唱歌便随着起舞,歌舞节拍配合,好像禽兽一样跳跃起来。人的性情,心中有忧愁便会产生悲伤,悲伤会成为哀痛,哀痛会变为愤慨,愤慨又会令人发怒,发怒会使人有所动作,有动作就令手足不能安静。人的性情,当遭受侵犯就会愤怒,愤怒会使血液上充,血液上充会使脾气激动,气激会爆发怒火,怒火爆发了便会解除了一些愤恨。

赏析与点评

音乐与快乐都同样由乐字组成,圣人作乐曲令人愉悦,使人心中产生和音而快乐,人将情绪化为有节奏的调子,化戾气为祥瑞,便会唱歌跳舞。

古者上求薄而民用给[1],君施其德,臣尽其忠,父行其慈[2],子竭其孝,各致其爱而无憾恨其间。

1 给:丰足,供给充足。

2 慈:长者对幼小或弱势人士的爱心。

译文

古代的君主自求微薄的生活,而人民富足,君主施行德政,臣下官员尽忠职守,父亲施予慈爱,子女竭力孝敬父母,各人致力付出和表达爱心,这样人与人之间便没有遗憾和憎恨了。

赏析与点评

此段说上求薄而民用给,君施其德,如果在上位的领导者俭朴节用,使民众丰衣足食,这就是德政。

晚世务广地侵壤[1],并兼无已,举不义之兵,伐无罪之国,杀不辜之民[2],绝先圣之后,大国出攻,小国城守,驱人之牛马,傒人之子女[3],毁人之宗庙,迁人之重宝,血流千里,暴骸满野,以澹贪主之欲,非兵之所为生也。故兵者,所以讨暴,非所以为暴也。乐者,所以致和,非所以为淫也。丧者,所以尽哀,非所以为伪也。故事亲有道矣[4],而爱为务;朝廷有容矣[5],而敬为上;处丧有礼矣,而哀为主;用兵有术矣,而义为本。本立而道行,本伤而道废。

1 务:尽力做事。

2 不辜:无罪的人。

3 傒(x):拘禁。

4 事:侍奉。

5 容:仪容,这里指礼法制度。

译文

近世的诸侯尽力扩张领土,侵拼别国的土地,永无休止,他们领着不正义的军队,攻打没有罪过的国家,杀害无辜的平民,灭绝以往圣人的后代。大国进攻,小国守护城池,驱赶别人的牛马,拘禁他人的子女,毁坏别人的宗祠庙宇,搬走他人的国宝,流血数千里,骸骨曝晒在整个荒野,用以满足贪婪君主的欲望,这不是军队存在的原因。故此军队的作用,应是讨伐暴戾,并非以此制造暴力。音乐的功能,是用来达致祥和,并非成为淫乱的工具;举行丧事,是用来表达哀伤的,并非要虚伪。因此侍奉双亲有道的人,要尽力去敬爱双亲;朝廷是有礼法制度的,尊敬的心是最重要的;处理丧事有一定礼仪,但以表达悲哀之情为主;用兵有技巧谋略,但要以仁义为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便可实行;根本受到伤害,道德就会破损。

赏析与点评

现代一些人以形式为主,不知道事亲有道矣,而爱为务,其实孝道的本体是敬爱双亲,以感恩的心回报父母生养的大德。当一个人对生命的根本都不感恩,跋扈嚣张,他对其他事物便会更麻木不仁。

亦称《淮南鸿烈》。据东汉高诱注序:“鸿, 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内篇二十一,外篇三十三。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篇二十一。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以道家自然天道观为中心,认为“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析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故“达于道者,反于清静, 究于物者, 终于无为”。主张“得在时, 不在争;治在道, 不在圣”。但另外又主张“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 不必循旧。”和《商君书》主张相同;而《时则训》、《天文训》里又推崇阴阳五行之说,以是《汉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于杂家。东汉许慎、高诱为之注,近人刘文典有《淮南鸿烈集解》,其中《天文训》全用清人钱塘之注,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学史资料。《神仙传》以刘安列于神仙。收入《道藏》第863—867册。

猜你喜欢

  • 说疵伪第十

    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斯纯与真者出焉矣。凡物皆然,于瓷尤甚。故特辟一门,以作照夜之灯、然犀之镜也(1)。【注释】(..

    15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杂具第九

    宋制印合(1),以粉定为最精,式样极扁,内容印泥处甚平淡也。若哥窑,若泥均(2),亦佳。哥窑印合,胎釉视常器较薄。泥均有浑圆者,有六角者,蓝晕浓点,亦殊足珍。印合之式,曰馒头,曰战鼓,口磨盘,曰荸荠,曰平面..

    14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杯盘第八

    宋制杯式多撇口,故大杯亦名,即取撇口之义也。又名压手杯,亦作押手杯。压、押,一声之转,义亦相通,谓其口较巨,便于手托也。【译文】宋代制杯的样式多为撇口,所以大杯也称作,即取撇口的意思。又叫压手杯,也作..

    1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瓶罐第七

    古人制器载酒,用以飨神(1)。牺尊、象尊(2),导源至远,此尊之权舆也。尊一变而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缘后起。腹口相若者谓之尊,口小腹大者谓之瓶。其后市人任意相呼,瓶与尊遂混而为一矣。袁宏道撰《瓶史》(3)..

    14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款识第六

    瓷皿有款(1),肇始于宋。宋瓷有内府二字者,书法与大观钱相类(2),间有政和年制字样者。至均窑底内有一、二、三、四、五、六等数目字,或谓红朱色者用单数,青蓝色者用双数,于花盆则然,余器则不尽然也。又,均窑器..

    12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花绘第五

    瓷之有花,宋代已渐流行。苏东坡诗定州花瓷琢红玉,仁宗召见学士王珪(1),设紫花坐墩是已。今则宋定流传,递衍尚夥。若耀窑、磁窑,均宋器之仿定者也。花多作盘螭、飞凤、牡丹、萱草等形,其精者几与玉琢细器无异,..

    14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彩色第四

    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谓之青花。本色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绘三色花者,谓之三彩。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谓之夹彩。先施圈阑,内绘花文,外填色釉或锦文者,谓之开光。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

    11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胎釉第三

    欲识瓷之美恶,必先辨胎。胎有数种:有瓷胎、有浆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铁胎(1)。瓷胎者,辗石为粉,研之使细,以成胚胎者也。凡普通之瓷器均属之。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凡极轻而..

    10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窑第二

    柴汝官哥定一语,为瓷学家之恒言,皆宋窑名也。兹编断自宋始,则五窑不可以不详(1),其余有名各窑,亦当递述也。说之如下:【注释】(1)五窑:宋代名窑,即柴、汝、官、哥、定诸窑。【译文】柴汝官哥定一语是瓷学家的..

    15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概说第一

    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何者?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极意匠之能事。独至于瓷,虽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浅,釉胎之粗细,则兼借天时与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故凡百工艺,欧美目吾华皆若..

    12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书成自题六十韵

    饮流漫稿此日知何日,孤怀百感纡。有涯生待遣(1),何物性能娱?漉酒怀难写(2),看花眼倦盱。书淫辞顾怪(3),画癖谢倪迂(4)。树树闻,山山听鹧鸪。误人燕市筑(5),为客楚庭竽(6)。自障元规扇(7),谁敲处仲壶(8)。世情..

    13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装潢志

    圣人立言教化(1),后人抄卷雕板(2),广布海宇,家户颁习(3),以至万世不泯。上士才人(4),竭精灵于书画(5),仅赖楮素以传(6)。而楮质素丝之力有限,其经传接非人,以至兵火丧乱,霉烂蠹蚀,豪夺计赚(7),种种恶劫,..

    52 装潢志译注 2025-08-31
  • 阳羡茗壶系

    壶于茶具,用处一耳(2),而瑞草名泉(3),性情攸寄(4),实仙子之洞天福地(5),梵王之香海莲邦(6)。审厥尚焉(7),非曰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8)。【注释】(1)阳羡:即今天江苏宜兴..

    11 阳羡茗壶系译注 2025-08-30
  • 三十七、守岁酣饮 送旧迎新

    [原文]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译文]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

    27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六、老叟妇妪 游戏藏[钅句]

    [原文]岁前,又为藏[弓区]之戏。按:周处《风土记》曰: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弓区]。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弓区],分二曹以校胜负。分辛氏《三秦记》以为[钅句]弋夫人所起。周处、成公绥并..

    17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五、祭祀灶神 宰杀黄羊

    [原文]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按:《礼器》:灶者,老妇之祭,尊于瓶,盛于盆。言以瓶为[缶尊],盆盛馔也。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汉阴子方,腊日..

    24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四、击鼓戴胡 傩舞逐疫

    [原文]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按:《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晋阳秋》:王平子在..

    2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三、[卤咸]菹菁葵 醒酒所宜

    [原文]仲冬之月,采撷霜燕、菁、葵等杂菜乾之,并为[卤咸]菹。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钅义]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扌寿]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令热。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茎为金[钅义]股,醒酒所..

    25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二、荆有黍[月霍] 北有麻羹

    [原文]十月朔日,黍[日霍],俗谓之秦岁首。示详黍[日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祢衡别伟》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日霍]。是也。[译文]十月初一日,吃黍子羹。向来说这一天..

    2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一、野游登高 佩茱饮菊

    [原文]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

    2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