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元好问传 / 朱东润

第六章 三京的失守

2025-05-20 15:40 元好问传

金的必亡必滅,是金人立國初年的形勢所造成的。

遼是異族,在遼人進入中國以後,直至天祚之亡,前後二百餘年,甚至天祚被俘,西遼還繼續存在八十八年,可是金人的統治,始終不足一百二十年。一個朝代存在的長短,和它的統治是否適當,以及當時的客觀形勢,是有一定的關係的。

在金存在的時候,以極少數的女真民族,用極為落後的方法統治多數文化較高的漢民族,這正是古人所説的厝火於積薪之上,其滅亡可立而待的。

現在金的統治結束了,雖然金哀宗不是一個荒淫無度的君主,但是他的統治崩潰是無可避免的。在金人北依長河、南連宋人的時候,蒙古的軍隊北叩潼關,南沿襄鄧,期在滅金,而始終被阻於豫西羣山之外,急切間找不到滅金的道路。然後始命王檝南結宋人,約定宋元會師。滅金而後,以黄河為界,蒙古在北,宋人在南,共存共榮,這纔有蔡州的會師。宋人以白米三百萬斛接濟蒙古,最後纔能取得勝利,不是如此,無論蒙古的軍隊如何長於作戰,這個本領,女真人原是共同具有的。困獸猶鬥,中國人這句從古相傳的老話,真是積若干代的經驗學到的真理,究竟是不可磨滅的。

以河為界的約定是從宋、金之間以淮為界的延伸。淮水淺,而且西至鄧州為止,因此潁、壽而東,經常是界址不明,涉水可慮;唐、鄧已經接近淮水的盡頭,更易於挑起南北的釁端。所以以黄河為界的新計劃,從表面上看,宋人是占到了些須的便宜。但是戰争的事,本來要冒一定的危險,既然參加戰争,不會是全無賠償的白貼人馬和軍需,這一點無論蒙古是怎樣的涉世無多,不會不理解,也是必然要在訂約的時候看得清楚的。

有了這樣的相互理解,所以金人亡國的消息一來,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六月,下詔出師收復三京。所謂三京,是宋人的南京應天(今商丘)、東京開封、西京河南(今洛陽),其實都在黄河以南。實際上是把宋、金後期交涉中宋人不斷出入淮河以北的情況,確定為黄河以南而已。丞相鄭清之力主其説,且命趙范移師黄州,刻日進兵。趙范、趙葵都主張守河據關,收復三京。當然彼時也有一些人認為:分道而趨京洛者幾萬,留屯而守淮襄者幾萬,非按籍而得二三十萬衆,不足以事驅馳。借曰帥臣威望素著,以意氣招徠,以功賞激勸,推擇行伍,即可為將,接納降附,即可為兵,臣實未知錢糧之所從出也。興師十萬,日費千金,千里饋餉,士有飢色。今之饋運,累日不已,至於累月;累月不已,至於累歲;不知累幾千金而後可以供其費也。今百姓多垂磬之室,州縣多赤立之帑,大軍一動,厥費多端,其將何以給之?今陛下不愛金帛,以應邊臣之求,可一而不可再,可再而不可三。再三之後,兵事未已,欲中輟則棄前功,欲勉強則無多力,國既不足,民亦不堪,臣恐北方未可圖,而南方已騷動矣。中原蹂踐之餘,所在空曠,縱使東南有米可運,然道里遼遠,寧免乏絶?由淮而進,縱有河渠可通,寧無盜賊邀取之患?由襄而進,必須負載,三十鐘而致一石,亦恐未必能達。若使頓師千里之外,糧運不繼,當是之時,孫吴為謀主,韓彭為兵帥,亦恐無以為策。他日糧運不繼,進退不能,必勞聖慮,此臣之所憂者三也。願堅持聖意,定為國論,以絶紛紛之説。這樣的考慮不能説是不正確的。

是不是應當收復三京,在當日是有争論的,後人也是有争論的。張溥《宋史紀事本末》是同情收復三京的。他的主張是這樣的:

徽宗之取燕雲,理宗之復三京,二失同譏。然燕、薊、景、檀、涿、易等十四州,石敬瑭失之;平、營、灤三州,劉仁恭失之,地雖中國,非宋壤也。河南故都,陵寢在焉,委於蒙古,吾其忍乎!童貫伐遼,白溝敗績,再與金約,師復失期,克燕五京,宋實無功,事成背約,彼或有辭。蒙古攻金,假道乞師,馬磴之戰,孟珙先驅入蔡,滅金功首在宋,謂必斂手空城,坐而不取,非人情也。且遼為宋敵,金為宋仇。敵者可以存可以亡者也,仇者可以亡必不可以存者也。八陵之辱,二帝之慘,懷而不報者百餘年矣,會有可乘,雖死不顧,必欲鑒宣和之海上而忘靖康之北狩,凡為臣子,其誰堪之?是故滅金之役,正也;三京之復,亦正也。其復而不果者,病在進之太速,守之不固,非盡始謀者過也。紹定五年,蒙古遣王檝來議攻金,帝命使往報,約功成以後,歸河南境地;孟珙與江海塔察兒入蔡州時,即痛哭與言,完顔氏滅,土地共分,自燕以上歸蒙古,自汴以下歸宋。盟無渝也,蒙古必聽。即不然,李伯淵等既誅崔立以降,即走使蒙古,告以罪人授首,盟言可尋,汴京、洛陽,寢廟是宅,不敢不守,非有他志,蒙古之師其無出乎!又不然,彼兵直下,我兵堅守,趙葵等悉力捍城,史嵩之轉餉無。持之數月,或犬羊坐困,捲甲北還,或行人陳辭,畫疆罷鬥,皆足相當。奈何聞風即逃,不戰而潰也。李全之叛,害由養癰,趙范、趙葵,再四請討,鄭清之力主其説,一舉殄平,遂輕視蒙古,鋭進不疑,不知韃靼強大,非金比也。守汴之計未定,而入汴之師先發,取決目前,雖得猶失,闊端分寇,益其咎耳。若謂恢復非計,專責趙、鄭,令宋師不出,蒙古日大,既擁三京,保無南牧乎?殆未可與童貫北伐、張瑴開釁同日而論也。

王夫之的《宋論》,主張又不相同。他説:

會女真以滅契丹,會蒙古以滅女真,旋以自滅,若合符契,懸明鑒於眉睫而不能知,理宗君臣之愚不可瘳,通古今天下,未有不笑之者也。雖然,設身以處之,理宗之應此也亦難矣。會女真以滅契丹,非女真之為之也,女真無藉援於宋之情,亦無遽思吞宋之志,童貫聽趙良嗣間道以往約,而後啟不戢之戎心。使宋閉關以固守,則女真不能測宋之短長,以思淩奪。且宋之於契丹也,無君父之讎,則援而存之以為外蔽,亦一策也。不此之慮而自挑之,其咎無可委也。會蒙古以滅女真,則宋未有往迎之心,而王檝自來,其勢殊矣。蒙古之蹂女真也,聞之則震,當之則迷,左馳右突,無不逞之願欲。其將渡河而殄絶之,豈待宋之夾攻而後可取必?然且間道命使,求之於宋者,其志可知矣。女真已歸其股掌,而涎垂及宋,殆以是探其情實,使遲回於為訢為拒之兩途,而自呈其善敗。故曰,宋之應此亦難矣。藉不許其約而拒之歟,則必有拒之之辭矣。有其辭,抑必有其踐之之實矣。拒之而不以其理,則其辭先詘。如其辭之不詘,而無以踐之,則為挑釁之媒,而固苶然不敢盡其辭。將應之曰:金,吾與國也,世與通妤,盟不可寒。今窮而南依於我,固不忍乘其危而規以為利。如是以為辭而我詘矣。君父囚死於彼,宗社傾覆於彼,陵寢發掘於彼,而以迫脅要盟之約為信,抑將誰欺?明恃女真為外護,以緩須臾之禍,而陽託不忍乘危以誇志義,怯懦之情不可揜,而使其謀我之志益堅,則辭先詘而勢亦隨之以詘矣。

張溥、王夫之兩人的議論都是確有所本的,但是他們的議論,因為時代正在不斷地變動,因此形勢也必然要隨著時代的變動而變動。南宋的初年,承著宣和的積衰,寬緩之至,成為孱弱,高宗蒼皇南渡,奔走海上,宗澤既老,杜充亦降,韓世忠之善戰,將兵不過五萬;岳飛之精忠,高宗又疑其欲立太子;苗傅、劉正彦,激而欲擁立周歲之高宗子旉,并改元明受,張浚奔走海上,僅而獲濟。南宋之初,不可謂非積弱矣。自茲以後,雖牝雞司晨,庸臣誤國,韓侂胄力圖晚蓋而不能,史嵩之陰執大權而未敢,但是朝野之間始終以靖康為大恥,金源為血仇。及蒙古之難作,而宋人之奮發蹈厲,幾於空前,釣魚臺之堅守,為古今歷史所未有,蒙哥之死,雖蒙古人謂為病殂,而宋人謂其死於中箭,亦無以斥之。崖山之役,宋軍以全體殉國,忠貞之至,幾於駕迦太基而上之。謂宋人為積弱,可也,謂宋人為終於積弱,不可也。持論者徒執一端之見,以為有宋三百年,南北十八君,始終出於一轍,此則偏固不經之論,尤不可也。

但是宋人收復三京之説,終於以洛陽之敗而成為空論,是歷史的事實。那又是為什麽?我們的答覆是北方的糧食空虚,一至於此,為趙葵兄弟主張收復洛陽時所不及見而已。那麽要問為什麽不能預見,不能及時發現,不能立即接濟?這樁公案是六百多年以前的事了,年代久遠,我們固難盡見,即以我們及身之時代言之:抗戰末期,河南大荒,重以反動軍隊的蹂躪,當時人民即有河南水、旱、蝗、湯四大害之説。此其一。三年自然災害,北方有守土大吏媚上壓下,河南深受其害,此其二。其後四人幫之害,山東、皖北、豫東大荒,及政策適當變動,人民始有温飽之望。此其三。總之,中原之災荒頻繁,為南方所少有,而其轉運之繁重,道路之困難,亦為後代所不能想像,故徐子才入洛之明日,軍食已竭,只有采蒿和麵作餅以食。麵餅皆盡,殺馬而食,終於不戰而退。蒙古兵又決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宋軍,遂致宋軍皆南退。最後是蒙古全部繼承了金人的遺業,宋金的戰争遂一轉而為宋與蒙古的戰争。

《元好问传》是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漫长学术生涯的绝笔之作。经始于八四,八五年,完稿于八七年,此传不仅写出元好问的一生,写出他的追求和坚持、妥协和经营、委曲和痛苦,更写出从靖康之变到崖山覆亡一百五十年间重大关键史事,以及在辽、金、夏、蒙古环伺恶斗中,金、宋王朝的最后失败,中华民族经历了史上惨烈的苦难。作者不回避元好问为崔立撰碑、投书耶律楚材、依附严实、谀颂张柔等行为之可圈可议,更以同情立场对身处乱世之诗人无从主导命运有所理解,对元好问文学成就有充分揭示。

猜你喜欢

  • 第六章 严明

    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赏罚。 救浮华者莫如质。积玩之后,振之以猛。 医者之治瘠痈,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羸兵,盖亦当为简汰,以剜其腐肉者;痛加训练,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则武备之弛,殆不知..

    20 曾胡治兵语录 2025-09-01
  • 第六章 为地方政府服役:个案研究【98】

    目前为止,对新政兴衰的概括分析以当时的政治思想、官僚的政治行为和宋代政府运作的一些特征为背景。可以看到,王安石的理论和行动已经远远超出法律和政府政策的变革,而实际指向了制度变革,尤其是那些涉及官僚体系..

    56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六章 汉代的散文和词赋

    第一节在统一帝国形成后的几次伟大起义在屈原死后55年(前 222),楚国灭亡了。次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秦统一全国。秦的统一是有它的贡献的,它的政治制度不但是为汉代所承袭了 [1] ,而且给后来很多的统..

    51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附録三

    中國文學批評史授課試題 [1]其一十七日交卷,任作一題,以二千字完篇。盛唐、大曆詩論述略。白居易論李、杜謂不得《風》《雅》遺意,果有當耶,試就《風》《雅》之旨辨之。論劉勰、鍾嶸與齊梁時代之關係。其二讀《談..

  • 附録二

    歷次講義删存及《大綱》再版後記一、1932年本講義節存題記中國文學批評史,現時惟有陳鐘凡著一種。觀其所述,大體略具,然倉卒成書,罅漏時有。略而言之,蓋有數端。荀卿有言,遠略近詳。故劉知幾曰:史之詳略不均,..

  • 附録一

    《大綱》與歷次講義章節異同表 [1](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陸機 陸雲 附摯虞,下節摯虞 李充删。②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括去。③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前擬增殷璠 高仲武。(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司空圖 附皎..

  • 第七十六 陳廷焯

    自常州派之興數十年後而有莊、譚。莊棫字中白,號蒿庵,丹徒人;譚獻字仲修,號復堂,仁和人。蒿庵叙《復堂詞》曰:夫義可相附,義即不深,喻可專指,喻即不廣。托志帷房,眷懷君國,温、韋以下,有跡可尋,然而自宋..

  • 第七十五 曾國藩

    有清叔季之間,以事業文章著者,無踰曾國藩右。國藩字滌笙,道光進士,累官禮部侍郎,丁憂歸,再起治兵事,負天下重望,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卒于任,諡文正,有《曾文正全集》。曾氏治古文於桐城派中衰之後,一以雄..

  • 第七十四 張惠言 周濟

    張惠言,字皋文,武進人,少爲詞賦,惲子居嘗以爲自相如、枚乘没後,二千年無此作。既而與子居同爲古文,遂爲陽湖派鉅子。其學深于《易》《禮》,嘉慶中以進士官編修卒,有《周易虞氏易》《儀禮圖》及《茗柯詩文集》..

  • 第七十三 惲敬 包世臣

    繼桐城派古文而興者有陽湖派,而爲之宗主者,惲敬、張惠言二家。惲、張之學古文,皆由桐城派入。惠言《送錢魯斯序》云:魯斯大喜,顧而謂余,吾嘗受古文法于桐城劉海峰先生,顧未暇以爲,子儻爲之乎?余愧謝未能。已..

  • 第七十二 阮元 [1]

    乾隆、嘉慶之間,主張駢體,與古文家争文章之正統者,則有阮元。元字伯元,號芸臺,儀徵人,乾隆進士,道光時官至大學士,有《揅經室集》。芸臺早歲受知于孫梅,梅字松圃,號春浦,烏程人,乾隆進士,官太平府同知,..

  • 第七十一 章學誠

    章學誠字實齋,會稽人,乾隆進士,官國子監典籍,邃于史學,以纂修方志爲時所重,有《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實齋文鈔》。 [1]劉子玄論史家,謂才、學、識三者缺一不可,實齋指爲此猶文士之識,非史識也,未足以盡..

  • 第七十 趙翼

    與隨園同時以詩名者,曰趙翼、蔣士銓。翼字雲松,號甌北,陽湖人,乾隆進士,累官至貴西道,有《廿二史劄記》《陔余叢考》《甌北詩集》《甌北詩話》。方甌北刻集時,或評其詩曰:雖不能及杜子美,已過楊誠齋矣。甌北..

  • 第六十八 沈德潛 [1]

    沈德潛字確士,號歸愚,乾隆間舉鴻博未遇,後成進士,累官至禮部侍郎,有《歸愚詩文鈔》《古詩源》《唐詩别裁》《明詩别裁》及《清詩别裁》,其論詩之説,見《説詩晬語》。歸愚少時受業横山之門,然其持論略異,則環..

  • 第六十七 紀昀

    紀昀字曉嵐,晚號石雲,獻縣人,乾隆進士,累遷侍讀學士,坐事戍烏魯木齊,尋釋還,後官至協辦大學士,任《四庫全書》總纂,校訂整理,一生精力,悉注於此,年八十二卒,有《紀文達公遺集》。曉嵐論析詩文源流正僞,..

  • 第六十六 姚鼐 劉開

    姚鼐字姬傳,桐城人,乾隆進士,散館主事,遷郎中,告歸主講鍾山書院,年八十五卒,有《惜抱軒全集》《九經説》《三傳補注》等書,學者稱爲惜抱先生。嘗撰集《古文辭類纂》及《今詩選》以教後進,而《古文辭類纂》尤..

  • 第六十五 方苞 劉大櫆

    清初古文家侯方域、魏禧,皆天才縱恣,不屑屑拾古人唾余。汪琬文稍質厚,然其《答陳藹公論文書》,亦謂古人爲文,其中各有所主。 [1] 蓋清初之人,席前明余習,其議論固如此。及桐城派代興而論大變。桐城派以方苞爲..

  • 第六十四 李漁

    聖歎評《西厢》,全是文人見地,于戲曲之甘苦,未能深知。至李漁則以戲曲家而論戲曲,其中甘苦,言之娓娓,此則吾國文學批評中僅有之人才也。漁字笠翁,錢塘人,康熙時流寓江寧,著《一家言》,有《風筝誤》等傳奇十..

  • 第六十三 金人瑞

    明季以來,批評戲曲及小説之風漸盛,逮明社既屋,其風不衰,而金人瑞、李漁二人之論,遂爲一代之高峰。自兹以降,間有述作,莫能與之伍矣。述金人瑞之論于次,李漁别見。人瑞一名喟,字聖歎,長洲人。本姓張,名采,..

  • 第六十一 葉燮

    葉燮字星期,號已畦,嘉善人,康熙進士,官寶應知縣,被劾歸,居吴縣之横山,學者稱爲横山先生,有《原詩》,《已畦詩文集》。《原詩》有《内篇》《外篇》,其説以不蹈襲前人,能自立言爲主,深源於正變盛衰之所以然..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