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汉唐史论集 / 傅乐成

杜甫与政治

2025-05-26 14:29 汉唐史论集

杜甫在天宝七载(公元七四八年)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叫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早年的一篇自传。诗中除了对他自己的身世所发的感慨外,并且说明了他生活上的三件大事:一是他的文名之盛,二是他的政治抱负及理想,三是他在政治上的失意。

关于他的文名,他在那首诗中说: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这确是实况。他的好友如李邕、李白、高适、岑参、王维、贾至、郑虔、苏源明等,都是当时最有名的文人,只就这一点便可看出他在当时诗坛上的地位来。他死后不过四十年,元稹便下了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的评语。如果他在当时没有名的话,以他生前的穷困颠连,死后不会遗留下那么完整的诗集的。

关于他的政治理想及抱负,诗中说: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虽是短短二十字,但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仍是脱不了儒家的一套。要致君尧舜(甚至以上),要移风易俗。他也自命是儒的,在他的许多诗中,常常可以看到他自称为儒、腐儒或老儒的句子。他的政治思想虽无多大出奇处,却是中国旧日文人的正统思想。我想后来人称他为诗圣,除了因为他的诗作得好之外,与这一点也许有些关系吧!

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使他的理想和抱负所实现的程度又如何呢?这一点他是失意极了。四十岁以前,应试屡次失败,不受政府的重视。到了四十几岁以后才作过几任芝麻大的闲员散吏,一生贫困,从未曾显达过。据说这首诗便是为他在天宝六载(七四七年)应试失败而作的。诗中对他的贫困失意说得很清楚:

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微,歘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骑驴三十载一句不可解,天宝七载杜甫不过三十七岁,难道他从七岁起便开始骑驴?因此仇兆鳌以为三十载是十三载之误,又有个日本人主张改为已十载。这些都不必管,只看此外他描写当时困状的诗,实在是够令人悲悯的。至于他诗中所说应征失败的事,宋人鲁訔的《杜甫年谱》认为可能是指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求才,而为李林甫所蒙蔽破坏的事。《资治通鉴》二一五说:

六载上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建言: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德。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委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取名实相副者闻奏。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

如果杜甫果真应过这一次考试,那么李林甫所遗的便不止是贤了。这不过是杜甫直接吃李林甫的一次亏,其实杜在整个天宝年间在政治上的不如意,也可以说与李有很大的关系。杜甫在政治上不是没有强大背景的,他有许多作大官的朋友,而他本人又是极想作官的;但李林甫的在位,却使他和他的朋友在政治上都走上失败之途。至于天宝以后杜在政治上的失意,则另有原因。

杜甫的积极想作官,诚然一方面想改善他的生活,因为他太穷了,他想改善,自也是情理之常,但另一方面,他对政治不特有理想抱负,且有着高度的爱国心的。他对君国的依恋忠爱,在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天宝十四载作),表现得极其真切: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试看他那种难割难舍无可奈何的心情,简直把皇帝当作爱人。所以苏东坡说他一饭未尝忘君,这种伟大情操,是值得景仰的。我们总不致笑杜甫不懂得民主吧!杜甫虽然具有这样浓厚的爱国热忱,但他的性格却是不适合干政治的。因为诗人的性格,大半是率真的,这种性格,却是干政治者的大忌。凡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去干政治,一定极容易吃亏,遭人暗算。至于所谓爱国热忱,事实上与干政治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有时在某一种的政治环境中,热爱国家反足以促成其人在政治上的失败。杜甫固然一生在政治上没有得意过,即令他能作大官,在天宝时他不过是张九龄、李邕之续;在天宝以后,他也只能作房琯第二。总之,他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杜甫和张、李、房等人的性格,有极大相似之处,他们的性格都是不适合干政治的。

杜甫所认识的当时的大官中,交游最密的要推李邕、严挺之、张均、张垍、房琯、高适、严武等人了。李邕作过太守,严挺之(严武的父亲)作过中书侍郎,张均作过尚书,张垍是唐玄宗的女婿,房琯在肃宗时作过宰相,高适、严武则作过节度使。此外,他可能与天宝时的宰相张九龄、李适之认识,至少也有间接的关系。因为严挺之是张九龄的心腹,杜甫在大历初作过一首《八哀诗》,用来追悼八个死去的人,其中大半是他的好友,而张九龄也是八人之一,所以他可能与张直接认识。而李适之则与房琯很要好。上面这些人,在性格方面也都和杜甫差不多。现在把两《唐书》诸传对他们的性格所作的描述,和杜甫的性格作个比较:

九龄在相位时性颇躁急,动辄忿詈,识者以此少之。(《旧唐书》九九《张九龄传》)

邕性豪侈,不拘细行。所在纵求财货,驰猎自恣。(《旧唐书》一九〇《李邕传》)

适之性疏,为其(按:指李林甫。)阴中。(《旧唐书》九九《李适之传》)

挺之素负气,薄其(按指李林甫。)为人,三年非公事,竟不私造其门,以此弥为林甫所嫉。(《旧唐书》九九《严挺之传》)

帝(按:指唐玄宗。)嗟怅,顾力士曰:吾岂欲诬人哉!均等(按:指张均、张垍兄弟。)自谓才器亡双,恨不大用,吾向欲始终全之,今非若所料也。(《新唐书》一二五《张垍传》)

琯好宾客,喜谈论。琯为宰相,略无匪懈之意,但与庶子刘秩、谏议李揖、何忌等高谈虚论,说释氏因果,老氏虚无而已。(《旧唐书》一一一《房琯传》)

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缙绅所推。(《新唐书》一四三《高适传》)

严武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虽慈母言不之顾。(《旧唐书》一一七《严武传》)

再看杜甫: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枧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旧唐书》一九〇下《杜甫传》)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新唐书》二〇一《杜甫传》)

从上面的记载看来,杜甫和他那批显达的友人,在性格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概括来说,他们的性格大都是恃才负气,疏率放荡,好放言高论而不检细行。总之他们大都是率真任性的。以这样的性格来作大官,是非常危险的。无论多么好的皇帝,都不会喜欢具有这种性格的大臣;能够容忍的,已经是难得的了。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下,一个大臣的性格开始为皇帝所不喜,便是他的政治生命行将终了的预告。倘再遇到一个具有皇帝所喜欢的性格的人和他为敌,他便垮得更快。因为唐玄宗还不是个坏皇帝,杜甫的这般友人,所以还能作大官;但他们却遇到一个皇帝所喜欢的政敌李林甫,因此他们大部在政治上迅速的走向失败之途。

李林甫自开元二十二年(七三四年)起开始作宰相,他也有相当才能,但性格巧佞阴险,猜忌自私,因此其才适足以济其恶。《旧唐书》一〇六《李林甫传》:

林甫面柔而有狡计,能伺候人主意,故骤历清列,为时委任。而中官妃家,皆厚结托,伺上动静,皆预知之。故出言进奏,动必称旨。而猜忌阴中人,不见于词色。朝廷受主恩顾,不由其门,则构成其罪。与之善者,虽厮养下士,尽至荣宠。

像李林甫这样的品行,杜甫的那班朋友如何能看得起。同时李的学识甚差,差到仅能秉笔,有时还写别字(例如把弄璋写作弄麞),闹过不少笑话,因此特别仇视有学问的人。而杜甫的那班朋友,大都是能文之手。他们和李自然无法合作,但他们又如何是李的对手呢?因此李作宰相后,在很短的时间中便把他们一个个的收拾了。到开元二十四年(七三六年),张九龄的相权首被解除,严挺之也被贬出任外官。天宝五载(七四六年),李陷杀李适之。次年,杀害李邕。房琯(那时作给事中)也因与李适之相善被贬。张氏兄弟因与唐玄宗有亲戚关系,李害不了他们,但也竭力排挤,使他们不能登相位。至于高适,李也始终不用他,严武自然更不必说了。因此把张氏兄弟(后来杨国忠也排挤他们)及房琯逼得与安禄山交结;把高适、严武逼到哥舒翰的幕下去。天宝十一载(七五二年),李林甫死掉,杨国忠继任为宰相。他比李的能力差得多,却比李更不识大体;作起恶来,更无分寸。在这种政治情况下,杜甫还想作什么官?但他对政治仍是有兴趣的。他在天宝十载(七五一年)向玄宗献《三大礼赋》;次年又参加考试,都没有弄到官作。直到十四载,才弄到一个河西尉(是河西节度使部下的一个小官),他却又怕麻烦,不愿意干。于是改作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是一个从八品的散官。他曾为此事作过一首诗,题目是官定后戏赠: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你看他四十来岁的人,却自称老夫,怕折腰,怕趋走。这等脾气,又如何能作官呢?

天宝十四载,也就是杜甫开始作官的那一年,安禄山造反。次年打破西京,张氏兄弟便靠拢了,作了伪宰相。房琯逃出来,肃宗即位后也作了宰相。严武因房的援引作给事中,后来官至剑南节度使。杜甫到灵武后作右拾遗,自然极可能也是房保荐的。至于高适则于安史之乱初起时因哥舒翰向玄宗推荐,作左拾遗,肃宗时也官至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前任)。所以安史之乱也是若干政治失意者的一个出头机会。这样的政治环境,对杜甫可以说是极其有利,与天宝时不能同日而语。但肃宗至德元载(七五六年),房琯率军与安军作战,因采取春秋车战之法,大败于陈涛斜,损失四万人。其后又因崇尚虚谈,不理政务,且有贪污情事,终于乾元元年(七五八年)被贬为邠州刺史,以后一直未再得意过。杜甫则因于至德二载上疏营救房琯,几乎获罪,从此不受肃宗重视。乾元元年六月房琯被贬时,他也被外放为华州司功,此后他永远失去在中央政府作官的机会。次年,他跑到四川投奔严武,总算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后来严武保举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自然仍是个拿干薪的差事,但工部二字却是后人称呼他的正式官衔。不幸的是永泰元年(七六五年),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自此他便与政治永远绝缘了。严武的后任郭英乂,也与杜甫熟识。《旧唐书杜甫传》说: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无能刺谒四字好像说杜高攀不上郭似的,其实杜与郭的气味不相投,恐怕杜根本便无刺谒的意思。至德二载(七五七年)郭作陇右节度使,杜曾送给他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说:径欲依刘表,还疑厌祢衡,显然是瞧不起郭且不愿投奔郭的。所以无能二字,我觉得应当改为不愿才合事实。他宁可过流浪的生活,也不愿投奔与他气味不合的人,这是杜甫可佩的地方之一,也是他只能作大诗人而不能作大官的证据之一。

杜甫的作大官的朋友,在政治上十九是失败的,只有严武、高适二人,算是保功名以终。严武死时只有四十岁,要是晚死几年,以他在四川的所作所为,是谁也不敢担保他不生事端的。他死的时候他的母亲哭着说:而今而后吾知免为官婢矣(《新唐书》一二九《严武传》)。可见对他的担心。高适发迹很晚,天宝中他已五十多岁,死时总当在七十岁左右。也许风波经得多了,比较有些官场经验,还未曾闹过大乱子。但他的脾气,也是为当时要人所讨厌的。《旧唐书》他的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言下叹为异数。总之,严、高二人在政治上的未曾失败,实在是极少数的例外。如此说来,我们对杜甫的不能作大官,反而应该为他庆幸了。

原载台大《事与言》一卷四期,一九五四年六月

《汉唐史论集》,傅乐成著,收录有关两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文章十八篇,系傅乐成教授二十五年间历史研究的精华结集。全书内容丰富,从汉唐时代的政治斗争、地域观念、文化形态、民族文化,到历史人物、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探讨,是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与研究者的较佳参考读物。

猜你喜欢

  • 政治与文学

    一法西斯老板慕索里尼被民众捉住时,对那个围困他的一群意大利人民说:你放了我,拥护我,我保可以给你们一个崭新的罗马帝国。话说得很动人,但是大家不相信,他就完了。若相信,他就可以在拥戴中重新爬起。至于那个..

    1 沈从文哲思录 2025-05-29
  • 第三章 政治之意见

    毕斯麦居帕米拉亚,被举为帕米拉亚之代议士。代议士者,代表一地方之人民,而议国家之大政也,亦谓之议员。毕斯麦既为代议士,主张尊君权、排斥民权之论,视立宪若仇敌,尝谓宪法为侮辱君权、破坏国体之物。一日,毕..

    7 毕斯麦 2025-05-27
  • 十三 杜甫

    (一)唐朝是诗人的黄金时代。朝廷用诗赋去考试士子,诗人很容易走上荣显的路,王公贵胄争着交结诗人,供养诗人;在华筵盛会中,在歌台舞榭里,把他们奉作上客。他们的作品,早上写就,晚上便会传遍了长安的教坊。多..

    5 儿童中国史 2025-05-27
  • 第二十七章 明清的制度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一)内阁制的演进明代的中央官制,可以简称为内阁制。这种制度,形式上虽是上承宋元而加以损益,但其精神却是划时代的。它的特点,是在维持君主的绝对专制,把旧日的相权,完全剥夺。它使君..

    9 中国通史 2025-05-26
  • 第二十六章 清帝国的乱亡

    一、清室的衰落(一)嘉道时期的内乱嘉庆时期(1796~1820),是清帝国衰落的起点,但其种因则始自乾隆的后期。前面已经说过,清高宗晚年,因信任和珅,政治日益腐败,苗乱及白莲教之乱接踵而起;而满洲八旗的士兵,..

    11 中国通史 2025-05-26
  • 第二十五章 清的入主及其盛世

    一、清的统一(一)南明的灭亡清室入北京后,立即遣将追击流寇,李自成率众西窜,由山西至陕西,据潼关以自保。清以英亲王阿济格及豫亲王多铎分途追击,先定畿南及山西地。顺治二年(1645),多铎等攻破潼关,自成弃..

    8 中国通史 2025-05-26
  • 第二十四章 明代的政治

    一、明初的政局(一)太祖的规划明是唐以后中国的自治统一时代,其国势的强盛,远非宋代可比。北宋时,东北则燕云未复,西北则夏人倔强,北方的关塞之险,整个落入外族之手,乃至不得不纳币媚敌,以求苟安。南宋的衰..

    6 中国通史 2025-05-26
  • 第二十三章 元帝国的组织

    一、开国规模(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元朝的政治规模,大致是在世祖时奠定的。世祖以前的太祖、太宗、宪宗时代,蒙古人忙于南进西征,日以开疆辟土为务。虽然太宗信任辽人耶律楚材,定立若干典制,但事实上其政治组..

    11 中国通史 2025-05-26
  • 第二十二章 宋的制度与学术

    一、政府与军队(一)中央政府宋初的中央官制,名义上承袭唐制,诸如三省、九寺、诸监、御史台等重要机关,表面莫不与唐代相同。但这些机关首长的实权,有的却名不副实,与唐代前期三省制在正常实施状态下的各机关的..

    6 中国通史 2025-05-26
  • 第二十一章 南宋与外族

    一、宋金的和战(一)高宗的乞和徽宗宣和末,各地人民困于苛政,时有暴动。其后金人入寇,京师沦陷,到高宗南奔扬州时,黄河南北以及陕西之地,几乎全陷于金;而南方地区,盗匪猖獗,秩序极其紊乱。当时宋的政权,可..

    8 中国通史 2025-05-26
  • 第二十章 北宋与外族

    一、北宋的外患(一)宋的国策及其影响宋自太祖代周,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市),下传八帝至钦宗,于靖康二年(1127)为金人俘虏北去。同年,高宗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县),改元建炎。其后,又徙都于临安(今浙江..

    10 中国通史 2025-05-26
  • 第十九章 五代与十国

    一、五代十国的形成(一)名称与地域梁太祖朱全忠篡唐后,初都开封(即汴州,开平元年升为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开平三年(909),迁都洛阳。当时关中地区,因连年丧乱,残破不堪,业已失去主宰全国的条件;政治..

    9 中国通史 2025-05-26
  • 第十七章 唐代的制度

    一、中央政府(一)三省制的演进初唐的各种制度,大体是承袭隋朝的,这一点颇像汉初的承袭秦制。中央政府的各种职官,诸如三公、三师、三省、九寺、诸监、御史台等,其组织及职掌,莫不沿袭隋制。高祖时固然是率由旧..

    9 中国通史 2025-05-26
  • 第十六章 安史之乱以后的唐帝国

    一、藩镇的割据(一)藩镇的强大唐的由盛世突然步入衰运,关键在于安史之乱。这场大叛乱虽被讨平,但它给予唐帝国的创痛,真是至深且巨。它直接间接遗留的若干困难症结,使唐室始终无法解决;不特促进唐帝国的衰落与..

    9 中国通史 2025-05-26
  • 第十五章 盛唐的武功

    一、突厥铁勒的平定(一)东突厥盛唐时代的对外战争,大体可以说总是胜利的;自然其间也不免遭受若干顿挫,但不足以影响唐帝国的整个成就与荣誉。凭了多次煊赫的武功,唐帝国的版图扩展到空前的大。这些武功的绝大部..

    7 中国通史 2025-05-26
  • 第十四章 盛唐的内政

    一、太宗贞观之治(一)太宗的即位(玄武门之变)这里所说的盛唐,大致指从太宗贞观初年,中经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直到玄宗天宝末年的一段时间,共有一百二十多年之久,正是唐帝国的极盛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唐..

    12 中国通史 2025-05-26
  • 第十三章 隋帝国的兴亡

    一、隋的建国规模(一)文帝的政绩隋自统一后,国势直线上升,声威远播,府库的充裕为亘古所未有;直到炀帝(文帝子)初年,富强达于极点。其后因炀帝的纵欲,使国家走上乱亡之途,总计隋的盛世,前后不过二十余年。..

    5 中国通史 2025-05-26
  • 第十二章 南北朝的社会

    一、社会阶级(一)世族阶级的形成南北朝的社会,有着严格的阶级区划,大体说来,可分四个阶层:上者为士人,其次为平民,再次为部曲,最下为奴隶。士人阶级中又有世族(亦称士族)与寒门之分,世族是社会的最上层,..

    8 中国通史 2025-05-26
  • 第十一章 南北朝的对峙

    一、南北朝的形成(一)晋末内乱与刘裕崛起淝水战后,谢安死,会稽王道子专政。孝武帝对道子的专擅渐感不满,乃选拔时望,出镇大藩,以牵制道子。他于太元十五年(390)以皇后兄王恭为兖州刺史,镇京(今江苏镇江市..

    8 中国通史 2025-05-26
  • 第十章 五胡乱华与晋室偏安

    一、晋政的败坏(一)晋初的颓风晋武帝于太康元年(280)平吴后,论理天下一统,应有一番新兴气象,但事实大谬不然,举国上下竟浸润在一种奢侈腐败的暮气中。造成这种暮气的原因很多,而武帝的耽于淫逸,则是其主要..

    5 中国通史 2025-05-2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