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象祠记 / 王守仁

象祠记

2025-05-26 17:51 象祠记

【原文】

灵、博之山,有象①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②诸苗夷之请,新③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④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⑤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注释】

①象:舜同父异母的弟弟。

②因:顺应。

③新:翻新,重新装修。

④肇:开始,开端。

⑤干羽:指武舞和文舞。武舞执干,文舞执羽。

【译文】

灵鹫山、博南山,有象的祠堂。那边山脚下有很多苗人生活,都将他视为神灵祭祀。宣尉使安君,顺应苗人的请求,重新翻盖了祠堂,并请我为祠堂作一篇记。我说:是拆掉它呢,还是翻新它呢?宣慰使说:翻新它。我说:翻新它,是什么原因呢?宣尉使说:这座祠堂的起始,大约已经没有人了解这起源了。但是在这里居住的苗人,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更早之前,无不尊重信奉,并诚心祭拜,不曾荒废。我说:为什么会这样呢?有鼻的象祠,唐朝人就将它拆毁了。象的为人,身为儿子,他不孝顺;身为弟弟,他又很傲慢。对象的祭拜,在唐朝就受贬低斥责,但是还能保存到当世;他位于有鼻的祠堂被拆毁,但是在这里依旧十分兴旺。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懂得了:君子喜爱一个人,就能够推广到喜爱他屋顶上的乌鸦,更何况这个人还是圣人的弟弟呢!既然如此,那么修建祠堂祭祀的应该是舜,而不是象呀。我揣测象的死去,可能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教化苗人之后的事吧?若非如此,古时候残暴乖戾的人难道少吗?但是象的祠堂却能独独流传到今世。我从这里可以看出舜的高尚品德,深入人心之深,以及德泽流传之久远。

【原文】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①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②,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

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注释】

①瞽瞍:指虞舜的父亲。

②弟:通悌,尊敬兄长。

【译文】

象的不仁厚,大概是开始就是如此的,又怎么知道他最后没有被舜感化呢?《书》不也说: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也能够听从,那么他已经受到舜是感化变成了慈祥的父亲。要是象还不尊重兄长,那样就不能说是家庭和谐了。他上进为善,就不至于为恶;不为奸作恶,那么就一定会为善。

的确如此呀,象已经被舜感化了!《孟子》说:天子指派官员治理国家,象不能有所作为。这可能是舜十分疼爱象,并且思虑周全,因以用来辅佐教导他的办法就十分周全。否则的话,以周公的圣明,尚且不能免除管叔、蔡叔的罪过。从此也能看出象被舜感化了,因此能够起用贤人,安稳地保有他的位子,施恩于百姓,所以死了之后,人们才怀念他、祭祀他。诸侯的卿,是天子任命的,这是周代的制度,也许正是模仿舜封象的做法吧!

【原文】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①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释】

①化:感化。

【译文】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普天之下没有谁不能被感化。既是如此,那么唐朝人毁掉象的祠堂,其根据是象最初的行为;如今苗人尊重他、祭祀他,其根据是象后来的表现。这个意义,我将阐明于世。让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哪怕与象一样,也仍可以改正;君子修养自身的品德,到达极致了,哪怕别人与象同样残暴,也还是可以感化他的。

本文为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象祠,为纪念虞舜的同父异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根据古代传说,象在其母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国君(其领地在今湖南道县北)。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时,道州刺史就曾毁掉当地的象祠。不过,王守仁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从而说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这也是作者一贯倡导的“致良知”的具体例证。 全文从宣君修缮象祠写起,作者连着用了两个“胡然乎”的质疑句子带动了全文。在正面论证“致良知”这一中心内容时,作者采取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他首先指出,人们之所以为象立祠,是为了纪念舜,即所谓“爱屋及乌”之意,然后具体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关于象在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人人熟知的,所以作者不再列举。)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结尾中所说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结论。 王阳明的文章比较通俗明快,这是为了宣扬他的哲学思想的需要。同时,为了触类旁通,他惯于在行文时多举例证。例如,在这篇短文中,他援引的古书就有《书经》《孟子》;还用“管蔡不免”的史实反衬舜的感化之功。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猜你喜欢

  • 四二 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学者称为阳明先生,浙之余姚人。父华,是状元,仕至南京吏部尚书。守仁自小就豪迈不羁。十二岁就师,问:何为第一等事?师曰:读书登第。他说:恐未是,该是读书作圣人吧!十五岁闲行出居庸关,逐胡人..

    27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教条示龙场诸生

    【原文】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①,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注释】①规:规劝。【译文】诸位儒生在这里还跟着我学习,场面很盛大。我担心不..

    61 教条示龙场诸生 2025-05-26
  • 瘗旅文

    【原文】维正德四年①秋月三日,有吏目②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③,投宿土苗④家。予从篱落⑤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⑥之,已行矣。薄午⑦,有人自蜈..

    30 瘗旅文 2025-05-26
  • 朱子晚年定论

    答黃直卿書為學直是先要立本。文義卻可。且與說出正意,令其寬心玩味;未可便令考校同異,研究纖密,恐其意思促迫,難得長進。將來見得大意,略舉一二節目,漸次理會,蓋未晚也。此是向來定本之誤。今幸見得,卻煩勇..

    71 朱子晚年定论 2025-05-20
  • 尊经阁记赏析

    明武宗时,山阴县令吴瀛在绍兴府知州南大吉的委派下,重修绍兴的稽山书院,并在书院后面筑了一座尊经阁,打算以此把人们引向圣贤的正道,使百姓兴旺、邪恶消除。尊经阁筑成后,南大吉请王守仁为之写一篇记,以规劝当时的一..

    39 尊经阁记 2025-04-19
  • 尊经阁记

    【原文】经①,常道②也。其在于天,谓之命③;其赋于人,谓之性④;其主于身,谓之心⑤。心也,性也,命也,一⑥也。通人物⑦,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

    45 尊经阁记 2025-04-1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