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医 / 黄元御

痹论三十三

2025-05-27 10:23 读医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为痹证。痹者,闭塞不通也。风性动宕,故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性凝涩,故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性粘滞,故湿气胜者为着痹。着者,留而不去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长夏为至阴。此五痹之由来也。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各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五脏各有所合,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病久而不去者,重感于邪,郁其脏气,则内舍于其所合,而入五脏也。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肌绝,痹聚在脾,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遗溺,痹聚在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五脏阴也,阴气者,静则五神内藏,躁则消亡而不藏。痹在皮脉肉筋骨,久而不去,复感于邪,郁其脏气,则从其所合,而入五脏。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非内伤五脏,里气虚损,先有受邪之隙,邪不遽。入也。是以淫气乏竭,筋力疲极,则痹聚在肝,淫气忧思,神明劳悴,则痹聚在心,淫气肌绝,肌肉消减,则痹聚在脾,淫气喘息,宗气亏损,则痹聚在肺,淫气遗溺,肾精亡泄,则痹聚在肾。诸痹之在皮脉肉筋骨者,久而不已,乘其淫气内伤,亦益内入五脏也。淫气者,气之过用而至淫泆者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肝主筋,夜卧则血归于肝,血舍魂,肝病而魂不守舍,故夜卧则惊。肝为风木,风动津耗,则为消渴,仲景《伤寒》、《金匮》:厥阴之为病,消渴。是以多饮。木主疏泄水道,故数小便。肝脉抵小腹,挟胃,上贯膈,布胁肋,肝病克脾,脾气胀满,上引胁肋,如怀胎妊也。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心主脉,心痹,故脉不通。心气不降则烦生,烦则浊气上逆,心下鼓郁。火炎金伤,肺失收降之令,暴上气而喘。火炎津枯则嗌干。浊气不降则善噫。火上热而水下寒,肾主恐,寒水上凌,火负水胜,则恐生也。

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脾主四胶,脾痹则土气困乏,四肢解堕。脾为湿土,湿旺胃逆,肺气不降,故发咳呕汁,上为大塞也。

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肺主宗气,而性降敛,胃逆肺阻,故胸膈烦满,喘促而呕吐也。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尻,丘刀切,考,平声。

水寒土湿,木气不达,则生胀满,故肾痹者善胀。肾脉入跟中,上踹内,贯脊入肺,肾痹则筋脉挛缩,足卷而不伸,故尻以代踵,尻,尾骶骨。身偻而不仰,故脊以代头也。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大肠为燥金,小肠为丙火,二肠痹塞,燥热郁发,故数饮而不得下行。积水阻碍,中气胀满,鸣喘斗争,莫有去路,郁极而发,下冲魄门,则时为飧泄也。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胞即膀胱也,胞痹则膀胱不通,乙木失其疏泄之令,郁陷而生下热,故按之内痛,若沃以热汤,涩于小便。水道不通,则肺气莫降,淫泆而化清涕,逆流鼻窍也。

帝曰:其客于脏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饮食居处,为其病本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六腑亦各有腧,风寒湿气中其腧,而食饮应之,循腧而入,各舍其腑也。

肠痹胞痹,是六腑之痹也,其舍于六腑者,此亦其食饮居处调摄不谨。为其病本也。饮食自倍,不能消腐,胀满泄利,肠胃乃伤。六腑亦各有腧穴,风寒湿气,中其腧穴,而饮食所伤,应之于内,则风寒湿循腧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手足经脉所起,五脏有俞,六腑有合,五脏之脉五腧,井荥俞经合也;六份之脉六腧,井荥俞原经合也。循脉之分部,各有气穴所发,各随其过而刺之,泄其经邪,则病瘳矣。

帝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营者,水谷之精气所化也,精气游溢,和调于五脏之中,洒陈于六腑之内,乃能入于经脉,而化营血也。营行脉中,故循脉上下,贯五脏而络六腑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此段旧误在五脏生成论。

营行于脉而统于肝,故人卧血归于肝。肝藏血,血舍魂,魂化神,魂神者,阳气之虚灵者也,而总皆血中温气所化。魂神发露,则生光明,是以肝受血而能视。推之足行手持,悉由神气所发,故使足受血而能步履,掌受血而能卷握,指受血而能摄取。人于夜卧,衣被温暖,营血淖泽,出于卧内,而清风吹之,则营血凝瘀。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泣与涩通,此即脉痹也。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营血正行,为风所闭,堙阻结滞,而不得反其经络,空,脉道也。故为痹厥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卫者,水谷之悍气所化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经脉之中也,故行于脉外,循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盲者,腠理空隙之处也。刺禁论:膈盲之上,中有父母,是膈上之盲也。病能论: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盲,盲之原在脐下,是膈下之盲也。《灵抠·胀论》:陷于肉盲,而中气穴,是诸经隧之盲也。膜者,盲以外之筋膜也。散于胸腹。肺主卫,宗气在胸,卫之根本。胸腹者,宗气之所降,即卫气偏盛之所也。逆其气则病生,从其气则人愈,不与风寒湿气相合,故不为痹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入脏者,神气消亡,故死。留连筋骨间者,气血凝涩,故疼久。留于皮肤间者,经脏无伤,故易已。风气胜者,行而不着,驱之则去,故其人易已也。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痛者,寒气偏多,血脉凝涩,故卫阻而痛生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经脉不利,营卫之行涩,经络时常空疏,故不痛,皮肤不得营养,故不仁。其寒者,素禀阳气少,阴气多,阴气与病邪相益,故寒也。其热者,素禀阳气多,阴气少,而病气外胜,阳遭阴束,愈郁愈旺,故热也。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外湿偏甚也。素禀阳气少,阴气盛,原有内湿,而再逢外湿,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帝曰:善。

痹之为病,应当痛也,而不痛者,以其在于骨则骨重,在于筋则筋屈,在于脉则血凝,在于肉则肉苛,在于皮则皮寒,具此五者,故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急则痛,逢热则纵,纵则不痛,其不痛者,筋脉松和而舒缓也。

《素问悬解》以通行本《素问》81篇的主要内容分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十类、重予编次,并通过调整各篇文字将原散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其注释参考采摭王冰等历代《内经》注家之精论、间附作者本人对《素问》研究之心得。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出生于1705年,逝世于1758年,故居昌邑市黄家辛戈村。他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

猜你喜欢

  •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一卷养生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病论 第六卷 节第七卷刺法 第八卷刺法 第九卷雷公问 第十卷运气 第十一卷运气 第十二卷运气 第十三卷运气

    2 读医 2025-05-29
  • 卷十三 运气 六元正纪大论八十一

    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天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

    1 读医 2025-05-29
  • 卷十二 运气 至真要大论八十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化何如?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此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道之所生,工之所疑也。上合昭昭谓司天,下合冥冥谓在..

    2 读医 2025-05-29
  • 五常政大论七十九

    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回薄者,回旋而薄迫也。以其衰盛不同,故有损益相殊..

    2 读医 2025-05-29
  • 气交变大论七十八

    六微旨论:言人者,求之气交。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用有变。此论专言气交之变,故取名如此。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

    2 读医 2025-05-29
  • 卷十一 运气

    气交变大论七十八五常政大论七十九

    2 读医 2025-05-29
  • 六微旨大论七十七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帝欲尽闻运..

    2 读医 2025-05-29
  • 五运行大论七十六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明堂,王者布政之堂。天纲,北斗,正斗纲所建,以占天时也。八极即八方,观八方分野,以察地理..

    2 读医 2025-05-29
  • 天元纪大论七十五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天有五行,御南北东西中之五位,以生寒暑..

    2 读医 2025-05-29
  • 六节脏象论七十四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问义详下文。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周天三..

    2 读医 2025-05-29
  • 卷十 运气

    六节脏象论七十四天元纪大论七十五五运行大论七十六六微旨大论七十七

    2 读医 2025-05-29
  • 解精微论七十三

    黄帝坐明堂,雷公请曰:臣受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兹行治。人之形体,有贤不肖,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卑贱富贵,谨闻命矣,请问..

    3 读医 2025-05-29
  • 方盛衰论七十二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阳归春夏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气有多少,逆皆为厥。阳从左升,春夏之令也,阴从右降,秋冬之令也。老者如..

    3 读医 2025-05-29
  • 征四失论七十一

    黄帝坐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愿闻其事解也。帝曰:子年少智未及耶?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

    3 读医 2025-05-29
  • 疏五过论七十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

    2 读医 2025-05-29
  • 示从容论六十九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及于比类,通合道理,..

    3 读医 2025-05-29
  • 著至教论六十八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愿得受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

    2 读医 2025-05-29
  • 阴阳类论六十七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

    3 读医 2025-05-29
  • 卷九 雷公问

    阴阳类论六十七著至教论六十八示从容论六十九疏五过论七十征四失论七十一方盛衰论七十二解精微论七十三

    2 读医 2025-05-29
  • 刺腰痛六十六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足太阳正经于郄中出血,春无见血。足太阳脉自头下项,挟脊抵腰,贯臀过髀枢,下合腘中,故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太阳正经于郄中出血,即委中也。春无见血,水衰于春..

    2 读医 2025-05-2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