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医 / 黄元御

第十卷 运气

2025-05-30 10:39 读医

天元纪大论

林亿曰:详《素问》第七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晋人也,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籍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无第七。王冰,唐宝应中人,上至晋·皇甫谥甘露中,已六百余年,而冰自谓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仍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论、六微旨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正纪论、至真要论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无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又按,汉·张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阴阳大论》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旧本作喜怒思忧恐。按,思与忧,皆脾之志也,与五气未合。新校正谓四脏皆受成于脾,亦属曲为之解,不若即据阴阳应象大论作喜怒悲忧恐为得也。

五运行大论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王冰注云:大气,造化之气,任持太虚者也,所以太虚不息、地久天长者,盖由造化之气任持之也。气化而变,不任持之,则太虚之器亦败坏矣。夫落叶飞空,不疾而下,为其任气,故势不得速焉。凡诸有形,处地之上者,皆有生化之气任持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坏有迟速之异,及至气不任持,则大小之坏一也。

东方生风。

王云:东者日之初,风者教之始,天之使也,所以发号施令,故生自东方也。影霁山昏,苍埃际合,崖谷若一,岩岫之风也。黄白昏埃,晚空如堵,独见天垂,川泽之风也。加以黄黑,白埃承下,山泽之猛风也。

南方生热。

王云:阳盛所生,相火君火之政也。太虚昏翳,其若轻尘,山川悉然,热之气也。大明不彰,其色如丹,郁热之气也。若行云暴升,然叶积,乍盈乍缩,崖谷之热也。

中央生湿。

王云:中央,土也。高山土湿,泉出地中,水源山隈,云生岩谷,则其象也。夫湿性内蕴,动而为用,则雨降云腾,中央生湿,不远信矣。故《历候记》土润溽暑于六月,谓是也。

西方生燥。

王云:阳气已降,阴气复升,气爽风劲,故生燥也。夫岩谷青埃,川源苍翠,烟浮草木,远望氤氲,此金气所生,燥之化也。夜起白朦,轻如微雾,遐迩一色,星月皎如,此万物阴成,亦金气所生,白露之气也。太虚(火矣)昏,气郁黄黑,视不见远,无风自行,从阴之阳,如云如雾,此杀气也,亦金气所生,霜之气也。山谷川泽,浊昏如雾,气郁蓬勃,惨然戚然,只尺不分,此杀气将用,亦金气所生,运之气也。天雨大霖,和气西起,云卷阳曜,大虚廓清,燥生西方,义可征也。若西风大起,木偃云腾,是为燥与湿争,气不胜也,故当复雨。然西风雨晴,天之常气,假有东风雨止,必有西风复雨,而乃自晴。观是之为,则气有往复,动有燥湿,变化之象,不同其用矣。由此则天地之气,以和为胜,暴发奔骤,气所不胜,则多为复也。

北方生寒。

王云:阳气伏,阴气升,政布而大行,故寒生也。太虚澄净,黑气浮空,天色黯然,高空之寒气也。若气似散麻,本末皆黑,遐迩微见,川泽之寒气也,太虚清白,空犹雪映,遐迩一色,山谷之寒气也。太虚白昏,火明不翳,如雾雨气,遐迩肃然,北望色玄,凝雾夜落,此水气所生,寒之化也。太虚凝阴,白埃昏翳,天地一色,远视不分,此寒湿凝结,雪之将至也。地裂水冰,河渠干涸,枯泽浮咸,水敛土坚,是土胜水,水不得自清,水所生,寒之用之。

六微旨大论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王冰注云:出入谓喘息,升降谓化气。夫毛羽倮鳞介,及飞走蚑行,皆生气根于身中,以神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也。然金玉土石,熔埏草木,皆生气根于外,假气以成立主持,故曰气立也。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此之谓也。故无是四者,则神机气立者,生死皆绝。新校正云:按《易》云: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周礼·大宗伯》有天产地产,大司徒云动物、植物,即此神机、气立之谓也。

《素问悬解》以通行本《素问》81篇的主要内容分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十类、重予编次,并通过调整各篇文字将原散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其注释参考采摭王冰等历代《内经》注家之精论、间附作者本人对《素问》研究之心得。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出生于1705年,逝世于1758年,故居昌邑市黄家辛戈村。他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

猜你喜欢

  • 五味论第六十三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

    5 读医 2025-07-27
  • 动输第六十二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4 读医 2025-07-27
  • 五禁第六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

    4 读医 2025-07-27
  • 玉版第六十

    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

    4 读医 2025-07-27
  •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对曰:积于上,泻人迎..

    6 读医 2025-07-27
  • 贼风第五十八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

    5 读医 2025-07-27
  • 水胀第五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4 读医 2025-07-27
  • 五味第五十六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

    7 读医 2025-07-27
  • 逆顺第五十五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6 读医 2025-07-27
  • 天年第五十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

    3 读医 2025-07-27
  • 论痛第五十三

    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焫之痛何如?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愿尽闻之。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

    7 读医 2025-07-27
  • 卫气第五十二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窃之。..

    4 读医 2025-07-27
  • 背腧第五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

    4 读医 2025-07-27
  • 论勇第五十

    黄帝问于少俞曰: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帝问何急?黄帝曰:愿尽闻之。少俞曰:春青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

    7 读医 2025-07-27
  • 五色第四十九

    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雷公曰:五言之辨,奈..

    6 读医 2025-07-27
  • 禁服第四十八

    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

    5 读医 2025-07-27
  • 本藏第四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3 读医 2025-07-27
  • 五变第四十六

    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愿闻其故。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

    6 读医 2025-07-27
  • 外揣第四十五

    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窍,流溢无极,畲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

    4 读医 2025-07-27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

    4 读医 2025-07-2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