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哲学小史 / 冯友兰

二 墨子

2025-05-30 17:10 中国哲学小史

墨子(西历纪元前四七九?前三八一?)在孔子后,其学为继承孔子之儒家之反对派。墨子书中反对儒家之处甚多,盖墨家哲学与儒家哲学之根本观念不同。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墨家则专注重利,专注重功。试就孔子个人及墨子个人之行为考之,孔席不暇暖,墨突不暇黔,二人皆栖栖皇皇以救世之弊。然二人对于其自己行为之解释,则绝不相同。子路为孔子解释云: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此谓孔子之所以欲干预政治,乃以应该如此,至于如此之必无结果,道之不行则已知之矣。但墨子对于其自己之行为之意见则不然。《贵义篇》云: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此谓为义者虽少,然有一二人为之,其功犹胜于无人为之,其结果终是天下之利也。孔子乃无所为而为,墨子则有所为而为。

功、利乃墨家哲学之根本意思。《墨子非命上》云: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此三表中,最重要者乃其第三。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乃墨子估定一切价值之标准。凡事物必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方有价值。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人民之富与庶。凡能使人民富庶之事物,皆为有用,否者皆为无益或有害。一切价值,皆依此估定。

人民之富庶,既为国家百姓人民之大利,故凡对之无直接用处或对之有害者,皆当废弃。所以吾人应尚节俭,反对奢侈。故墨子主张节用、节葬、短丧、非乐。

一切奢侈文饰,固皆不中国家人民之利,然犹非其大害。国家人民之大害,在于国家人民之互相争斗,无有宁息;而其所以互相争斗之原因,则起于人之不相爱。故墨子以兼爱之说救之。以为兼爱之道不惟于他人有利,且于行兼爱之道者亦有利;不惟利他,亦且利自。《墨子》之《兼爱篇》纯就功利方面证兼爱之必要。此墨家兼爱之说所以与儒家之主张仁不同也。

天下之大利,在于人之兼爱;天下之大害,在于人之互争。故吾人应非攻;墨子非攻,孟子亦曰:善战者服上刑。但墨子之非攻,因其不利;孟子之反对战争,则因其不义。观孟子与宋牼辩论之言可见矣(《孟子告子下》)。宋牼欲见秦楚之王,说构兵之不利,而使之罢之。孟子则主张以仁义说秦楚之王。宋牼不必即一墨者,但此点实亦孟子与墨子所以不同也。

墨子虽以为兼爱之道乃惟一救世之法,而却未以为人本能相爱。墨子以人性为素丝,其善恶全在所染(《墨子所染》)。吾人固应以兼爱之道染人,便交相利而不交相害;然普通人民,所见甚近,不易使其皆有见于兼爱之利,交别之害。故墨子注重种种制裁,以使人交相爱。墨子书中有《天志》、《明鬼》、《非命》诸篇,以为有上帝鬼神之存在,赏兼爱者而罚交别者。上帝神鬼及国家之赏罚,乃人之行为所自招,非命定也。若以此为命定,则诸种赏罚,皆失其效力矣。故墨子非命。

墨子之政治哲学,见于墨子书中《尚同》诸篇。在西洋近代哲学史中,霍布士(Thomas Hobbes)以为人之初生,无有国家,在所谓天然状态之中。于其时人人皆是一切人之仇敌,互相争夺,终日战争。人不满意于此状态,故不得已而设一绝对的统治者而相约服从之。国家之起源如此,故其威权,应须绝大,不然则国家解体而人复返于天然状态中矣。国家威权之绝对,有如上帝,不过上帝永存,而国家有死而已。(Leviathan,Pt.Ⅱ,chap.17)墨子之政治哲学,正与霍布士所说极相似。

在未有国家刑政之时,既因是非标准之无定而大乱;故国家既立之后,天子之号令,即应为绝对的是非标准。天子上同于天;国君上同于天子;家长上同于国君;个人上同于家长。在下者皆须同于上,而在上者又惟以兼相爱交相利为令,如此则天下之人,必皆兼相爱,交相利矣。荀子云: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天论篇》)其所以无见于畸,止因其太有见于齐也。所尤可注意者,墨子虽谓人皆须从天志,然依尚同之等级,则惟天子可上同于天。天子代天发号施令,人民只可服从天子。故依墨子之意,不但除政治的制裁外无有社会的制裁,即宗教的制裁亦必为政治的制裁之附庸。此意亦复与霍布士之说相合。霍布士亦以为教会不能立于国家之外而有独立的主权,否则国家分裂,国即不存。他又以为若人民只奉个人的信仰而不服从法律,则国亦必亡。(Leviathan,Pt,Ⅱ,chap.29)依墨子天子上同于天之说,则上帝及主权者之意志,相合为一,无复冲突。盖其所说之天子,已君主而兼教皇矣。

冯友兰著,商务印书馆1933年12月初版,1945年11月第二版。 该书主要分析和阐释了孔子、墨子、孟子、老子、惠施、公孙龙、庄子、荀子、周濂溪、张横渠、二程、朱子、陆象山、王阳明等的哲学思想。 关于朱熹,冯友兰认为,朱子之学乃是以周濂溪之太极图说为骨干,而以康节所讲之数、横渠所说之气,及程氏兄弟所说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融合之。在朱子看来,凡有形有象者,即是器;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是道。所谓道,即是指抽象的原理或概念;所谓器,即是指具体的事物。天下之物,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皆有其所以然之理;其理并且是在其物之先。一事物之理,即是该事物最完全的形式,也是该事物的最高的标准,这也就是极,是一事一物之极。而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它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标准。

猜你喜欢

  • 结论【114】

    本书的重新评价展现了王安石作为官僚理想主义者的一面,他支持这样一种理想,即以一个在专业性上训练有素、在行政上控制良好的官僚体系作为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的主要手段。同时本书也将他描述为一位制度的改革者,他..

    2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六章 为地方政府服役:个案研究【98】

    目前为止,对新政兴衰的概括分析以当时的政治思想、官僚的政治行为和宋代政府运作的一些特征为背景。可以看到,王安石的理论和行动已经远远超出法律和政府政策的变革,而实际指向了制度变革,尤其是那些涉及官僚体系..

    2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五章 新政与政府运作【80】

    吏役次官僚制吏役次官僚制(clerical subbureaucracy)值得引起注意,因为它经常被忽视尽管实际的政府运作,在接触民众的范围内,通过吏来开展。在宋代,吏的重要性明显远超前代。行政程序尤其在财政和法律事务上变..

    3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四章 新政与官僚的行为【59】

    低于儒家标准的官僚行为尽管王安石强调经过改革的官僚体制是最基本的需求,因为所有其他改革措施能否成功在根本上都取决于此,却并非只有他看到这一点。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许多官僚的行为往往低于儒家标准。然而事与..

    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三章 王安石与北宋的政治思想【22】

    早期新儒学的多元化王安石既是一个非凡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在以许多新兴儒家学者的新思想为标志的酝酿期中,王安石出现了;而他的思想,也必须放在他的前辈与同辈的背景下予以考察。宋代的儒家学者相信..

    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二章 阐释的问题【11】

    对先行阐释的评价对于改革及随后政治潮流转向的激烈争论,使得对此复杂历史时期的历史学研究变得非常困难。很多基本史料受困于有偏见的叙述和蓄意删改。首先,(神宗)实录(真实的记录,有时被称作君主在位期间的编..

    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一章 王安石生平及其新政简述【1】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很少有人像北宋杰出的改革家和最富争议的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那样重要。他主持的改革的非传统性质,其施行方式之彻底,以及其涵盖范围之广,几乎前无古人,直到最近一个世纪也没有什么..

    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自序【xi】

    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新政是他对时代挑战的回应,显示出与现代方案惊人的相似性;它们已经成为现代世界的灵感来源之一,不只是对于巨变时期的许多中国人来说,而且超越于中国之外比如,对..

    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序【ix】

    杨联陞刘子健教授对于王安石及其时代的最新评价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既基于最近的学术成果,又体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独到看法。说它是跨学科的,是因为其中融合了取自政治学、历史学和汉学的分析方法和技巧。作者对于..

    2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十讲 近代的政治思想

    近来讲中国思想的人,往往把明、清间一班大儒,如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等,算入清儒之列。其实这一班人,以学术思想论,决然该算入宋、明时代的一个段落中。虽然他们也懂得考据,然而考据毕竟和人的思想无关;况且..

    11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九讲 清中叶前的政治思想

    清朝入关以后,政治思想,可以说是消沉的时期。这(1)因异族压制,不敢开口。(2)则宋明的学风,流行数百年,方向有些改变了。学者对于(A)国家、(B)社会、(C)个人修养的问题,都有些厌倦,而尽力于事实的考..

    11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八讲 宋明的政治思想

    第七讲中说:从宋到明的政治思想,触著了许多根本问题,这句话是怎么讲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自宋到明的井田封建论做代表。井田封建,如何可行于后世?井田固然是一种平均分配的好方法,然(1)既成为后世的社会..

    13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七讲 魏晋至宋代以前的政治思想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思想消沉的时代,这一个时代之中,并不是没有有政治思想的人,然其思想大都不脱汉人的科臼,直到两宋之世,而中国的政治思想才又发出万丈的光焰,这是什么原故呢?原来政治的目的,不外乎安内与..

    10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六讲 汉代的政治思想

    道家是汉定天下以后最早得势的学派。他的思想我们可以盖公和汲黯两个人来做代表。盖公之事,见于《史记曹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说,曹参以孝惠帝元年做齐国的丞相,此时天下初定,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

    13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五讲 秦汉时代的社会

    秦以前的政治,和周以前不同,是谁都会说的。然则其不同之处究竟安在呢?秦始皇并天下后,令丞相御史说:天下大定,而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命他们议自己的称号,丞相御史等议上尊号的奏,亦说他平定天下,..

    11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四讲 先秦的政治思想

    从上古到战国,这一期中的政治背景,业经明白了,就可进而讲述其政治思想。这一期中的政治思想,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所谓先秦诸子。这都是东周时代的思想。自此以前,自然不是没有政治思想的,然无甚重要关系,所以略..

    10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三讲 上古到战国的社会变迁

    上古到战国,划分为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时期,前文已经说过了。这一个时期之内,政治思想的背景,是怎样呢?这一个时代,在政治上,可以说是从部落进于封建,从封建进于统一的时代。人类最初的组织,大概是依据血统的..

    10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二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之两派

    要讲很复杂的政治思想,我们必须先有一个把握。这个把握是什么?就是把几千年来的政治思想先综括之而作一鸟瞰,得一个大概的观念。然后,持之以研究烦杂的材料这是为入手之初方便起见,自然不是研究之后不许修正的。..

    10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一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之分期 [1]

    中国的政治思想史,是颇为难讲的,因为:(一)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不同。政治制度,是有事实可考的,历代都有记载。记载自然有缺漏,但是一件事实,缺落其一部分,或者中间脱去一节,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自然有人去..

    10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由祝家村与曾头市说到中国的军队与官僚

    官军累次讨伐梁山泊,无不给梁山泊打得落花流水,将官送到山里做首领,兵卒送到山里做喽啰,一言以蔽之,不论将官或兵卒,没有一个存必死之心,降的降,逃的逃,官军讨伐梁山泊一次,即助长梁山泊的气焰一分,反之,..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