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哲学小史 / 冯友兰

五 惠施、公孙龙、《墨经》

2025-05-30 17:30 中国哲学小史

诸子中之名家,当时称为辩者。其中有惠施、公孙龙二派。惠施之学说见《庄子天下篇》所述十事。据《天下篇》所述,惠施谓: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大同异。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其大意乃从至大无外之观点,指出一切事物之为变的,有限的,相对的。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一切事物之为变的,皆如此也。天下之物,若谓其同,则皆有相同之处,谓万物毕同可也。若谓其异,则皆有相异之处,谓万物毕异可也,至于世俗所谓同异,此物与彼物之同异,乃小同异,非大同异也。世俗所谓同异,是相对的,所谓一异,亦是相对的,故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亦此意也。

惠施之十事,若照上文所解释,与《庄子》之《齐物论》、《秋水》等篇中所说,极相近矣。然《庄子齐物论》甫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下文即又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此一转语,乃庄子与惠施所以不同之处。盖惠施只以知识证明万物毕同毕异,天地一体之说,而未言若何可以使吾人实际经验天地一体之境界。庄子则于言之外,又言无言;于知之外,又言不知;由所谓心斋、坐忘,以实际达到忘人我,齐死生,万物一体,绝对逍遥之境界。故《天下篇》谓庄子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至谓惠施,则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矣。由此观之,庄子之学,实自惠施又进一步也。

名家之别一派为公孙龙。公孙龙在当时有名之辩论,为白马非马及离坚白。白马非马者,马之名所指只一切马所共有之性质,只一马(as such),所谓有马如已耳(已似当为己,如己即as such之意)。其于色皆无所定,而白马则于色有所定,故白马之名之所指,与马之名之所指,实不同也。白亦有非此白物亦非彼白物之普通的白;此即所谓不定所白之白也。若白马之白,则只为白马之白,故曰:白马者,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言已为白马之白,则即非普通之白,白马之名之所指,与白之名之所指,亦不同也(引用符号内乃《公孙龙子白马论》文)。盖公孙龙作物与指之区别。物为占空间时间中之位置者,即现在哲学中所谓具体的个体也。如此马、彼马、此白物、彼白物,是也。指者,名之所指也。就一方面说,名之所指为个体,所谓:名者,实谓也。(《公孙龙子名实论》)就又一方面说,名之所指为共相。如此马彼马之外,尚有有马如已耳之马。此白物彼白物之外,尚有一白者不定所白之白。此马与白即现在哲学中所谓共相或要素也。公孙龙之立论,多就共相说。故自常识观之,多为诡论。

离坚白者。《公孙龙子》有《坚白论》,谢希深注云:坚者不独坚于石,而亦坚于万物,故曰:未与石为坚而物兼也。亦不与万物为坚而固当自坚,故曰:未与物为坚而坚必坚也。天下未有若此独立之坚可见,然亦不可谓之无坚,故曰:而坚藏也。独立之白,虽亦不可见,然白实能自白。盖假使白而不能自白,即不能使石与物白。若白而能自白,则不借他物而亦自存焉。黄黑各色亦然。白可无石,白无石则无坚白石矣。由此可见坚白可离而独存也。此就形上学上言坚及白之共相皆有独立的潜存。坚及白之共相,虽能独立地自坚自白,然人之感觉之则只限于其表现于具体的物者。即人只能感觉其与物为坚与物为白者。然即其不表现于物,亦非无有,不过不能使人感觉之耳。此即《坚白论》所谓藏也。其藏乃其自藏,非有藏之者;故《坚白论》曰: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柏拉图谓个体可见而不可思,概念可思而不可见,即此义也。于此更可见坚、白之离矣。岂独坚、白离,一切共相皆分离而有独立的存在,故《坚白论》曰:离也者,天下皆独而正。

《庄子德充符》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盖或自物之异以立论,则见万物莫不异;或自物之同以立论,则见万物莫不同。然此特就个体的物言之耳。一个体本有许多性质,而其所有之性质又皆非绝对的。故泰山可谓为小,而秋毫可谓为大。若共相则不然。共相只是共相,其性质亦是绝对的。如大之共相只是大,小之共相只是小。惠施之观点注重于个体的物,故曰万物毕同毕异,而归结于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公孙龙之观点,则注重于共相,故离坚白而归结于天下皆独而正。二派之观点异,故其学说亦完全不同。战国时论及辩者之学,皆总而言之曰:合同异,离坚白。或总指其学为坚白同异之辩。此乃笼统言之。其实辩者之中,当分二派:一派为合同异;一派为离坚白。前者以惠施为首领;后者以公孙龙为首领。

辩者之说行后,儒墨二家,对之俱有反动。盖辩者所持之论,皆与吾人之常识违反。儒墨之学,皆注重实用,对于宇宙之见解,多根据常识。见辩者之然不然,可不可,皆以为怪说琦辞而竞起驳之。然辩者立论,皆有名理的根据,故驳之者之立论,亦须根据名理。所以墨家有《墨经》,儒家有《荀子》之《正名篇》,皆拥护常识,驳辩者之说。儒墨不同,而对于反辩者则立于同一观点。盖儒墨乃从感觉之观点以解释宇宙;而辩者则从理智之观点以解释宇宙也。

《墨经》为欲拥护常识,反对辩者,特立论就知识论(Epistemology)方面,说知识之性质及其起源。《经上》云:知,材也。此知乃吾人所以能知之才能。有此才能,不必即有知识。如眼能视物,乃眼之明;但眼有此明,不必即有见。盖能见之眼须有所见,方可有见,能知之知须有所知,方可有知也。《经上》又云:知,接也。此知乃能知遇所知所生之知识,人之能知之官能,遇外物即所知,即可感觉其态貌。如能见之眼,见所见之物,即可有见之知识。《经上》又云:恕,明也。

吾人能知之官能,遇外物即所知。不但能感觉其态貌,且能知其为何物。如见一树,不但感觉其态貌,且知其为树。知其为树,即将此个体的物列于吾人经验中之树之类中,此《经说》所谓以知论物也。如此则凡树所有之性质,吾虽尚未见此树有,亦敢断其必有。于是吾人对于此个体的物之知识乃明确,《经说》所谓其知之也著也。

此外《墨经》又就逻辑方面,论吾人知识之来源及其种类。《经上》云:知、闻、说、亲、名、实、合、为。《经说》云: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闻、说、亲谓吾人知识之来源。名、实、合、为谓吾人知识之种类。闻谓吾人由传受而得之知识。说谓吾人由推论而得之知识。亲谓吾人亲身经历所得之知识,即吾人能知之才能与所知之事物相接而得之知识也。所谓身观焉是也。一切知识,推究其源,皆以亲知为本。如历史上所述诸事情,吾人对之,惟有闻知而已。然最初传此知识之人,必对于此事有身观焉之亲知也。虽吾人未见之物,若知其名,即可推知其大概有何性质,为何形貌,然吾人最始必对此名所指之物之有些个体,有身观焉之亲知也。知识论所论之知识即此等知识也。

次论吾人知识之种类有四。名谓对于名之知识。名所以谓实也;所谓所以谓也。实谓吾人对于实之知识。实为名之所谓,即名之所指之个体也。合谓吾人对于名实相合即所谓名实偶之知识。为谓吾人知所以作一事情之知识。志、行,为也。吾人作一事情,必有作此事情之目的,及作此事情之行为;前者谓之志,后者谓之行。合志与行,总名曰为。

《墨子小取篇》对于辩又有详细的讨论。以为辩之用有六:(一)明是非;(二)审治乱;(三)明同异;(四)察名实;(五)处利害;(六)决嫌疑。其方法为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又论立说之方法有七,即:或、假、效、辟、侔、援、推。

《墨经》中之同异之辩,以为所谓同及异,均有四种。故谓此物与彼物同,彼物与此物同,其同同而所以同不必同也。如墨子与墨翟,二名俱指一人,是谓重同。手足头目,同为一人之一体,是谓体同。同国之人同为一国之人,是谓合同。同类之物,皆有相同之性质,是谓类同。异亦有四种。必先知所谓同物之同,果为何种之同,所谓异物之异,果为何种之异,然后方可对之有所推论而不致陷于误谬也。此同异之辩与合同异一派辩者之同异之辩,宗旨不同。此虽不必为驳彼而发,然依《墨经》之观点,则惠施与庄子合同异之说,实为误谬。惠施谓万物毕同毕异。盖因万物虽异,皆有以同;万物虽同,皆有以异也。然万物有以同,谓为类同可也。因此而即曰万物一体,是以类同为体同也,其误甚矣。异亦有四种。谓万物毕异,亦应指出其异为何种,不能混言之也。

故辩者主张合同异,而《墨经》则主张离同异。辩者主张离坚白,《墨经》则主张合坚白。所谓合坚白,即《经上》所谓坚白不相外,以驳公孙龙离坚白,即坚白必相外之说也。《公孙龙子坚白论》谓: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见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坚白论》中又述难者之言曰:目不能坚,手不能白,不可谓无坚,不可谓无白坚白域于石,恶乎离?石之白,石之坚,见与不见,二与三,若广修而相盈也,其非举乎?《墨经》所说,正彼难者之言,以为坚白相盈,不相外,同在于石。吾人视石,得白不得坚;吾人拊石,得坚不得白;然此自是吾人之知与不知耳,非关石之有无坚与白也。坚一也,白二也,因见不见离,而谓一二不相盈。然见与不见,与石之有无坚白无关。坚白在石,实如广修之纵横相涵也。《经说》所谓不可偏去而二也。坚白若不在一处,如白雪中之白,与坚石中之坚,坚非白,白亦非坚,坚白可谓为相外。若坚白石,则坚白俱域于石,合而同体,则坚内有白,白内有坚。《经说》上所谓:坚白之撄相尽。所谓坚得白,必相盈也,是坚白不相外也。

冯友兰著,商务印书馆1933年12月初版,1945年11月第二版。 该书主要分析和阐释了孔子、墨子、孟子、老子、惠施、公孙龙、庄子、荀子、周濂溪、张横渠、二程、朱子、陆象山、王阳明等的哲学思想。 关于朱熹,冯友兰认为,朱子之学乃是以周濂溪之太极图说为骨干,而以康节所讲之数、横渠所说之气,及程氏兄弟所说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融合之。在朱子看来,凡有形有象者,即是器;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是道。所谓道,即是指抽象的原理或概念;所谓器,即是指具体的事物。天下之物,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皆有其所以然之理;其理并且是在其物之先。一事物之理,即是该事物最完全的形式,也是该事物的最高的标准,这也就是极,是一事一物之极。而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它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标准。

猜你喜欢

  • 结论【114】

    本书的重新评价展现了王安石作为官僚理想主义者的一面,他支持这样一种理想,即以一个在专业性上训练有素、在行政上控制良好的官僚体系作为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的主要手段。同时本书也将他描述为一位制度的改革者,他..

    2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六章 为地方政府服役:个案研究【98】

    目前为止,对新政兴衰的概括分析以当时的政治思想、官僚的政治行为和宋代政府运作的一些特征为背景。可以看到,王安石的理论和行动已经远远超出法律和政府政策的变革,而实际指向了制度变革,尤其是那些涉及官僚体系..

    2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五章 新政与政府运作【80】

    吏役次官僚制吏役次官僚制(clerical subbureaucracy)值得引起注意,因为它经常被忽视尽管实际的政府运作,在接触民众的范围内,通过吏来开展。在宋代,吏的重要性明显远超前代。行政程序尤其在财政和法律事务上变..

    3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四章 新政与官僚的行为【59】

    低于儒家标准的官僚行为尽管王安石强调经过改革的官僚体制是最基本的需求,因为所有其他改革措施能否成功在根本上都取决于此,却并非只有他看到这一点。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许多官僚的行为往往低于儒家标准。然而事与..

    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三章 王安石与北宋的政治思想【22】

    早期新儒学的多元化王安石既是一个非凡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在以许多新兴儒家学者的新思想为标志的酝酿期中,王安石出现了;而他的思想,也必须放在他的前辈与同辈的背景下予以考察。宋代的儒家学者相信..

    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二章 阐释的问题【11】

    对先行阐释的评价对于改革及随后政治潮流转向的激烈争论,使得对此复杂历史时期的历史学研究变得非常困难。很多基本史料受困于有偏见的叙述和蓄意删改。首先,(神宗)实录(真实的记录,有时被称作君主在位期间的编..

    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一章 王安石生平及其新政简述【1】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很少有人像北宋杰出的改革家和最富争议的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那样重要。他主持的改革的非传统性质,其施行方式之彻底,以及其涵盖范围之广,几乎前无古人,直到最近一个世纪也没有什么..

    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自序【xi】

    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新政是他对时代挑战的回应,显示出与现代方案惊人的相似性;它们已经成为现代世界的灵感来源之一,不只是对于巨变时期的许多中国人来说,而且超越于中国之外比如,对..

    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序【ix】

    杨联陞刘子健教授对于王安石及其时代的最新评价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既基于最近的学术成果,又体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独到看法。说它是跨学科的,是因为其中融合了取自政治学、历史学和汉学的分析方法和技巧。作者对于..

    2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十讲 近代的政治思想

    近来讲中国思想的人,往往把明、清间一班大儒,如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等,算入清儒之列。其实这一班人,以学术思想论,决然该算入宋、明时代的一个段落中。虽然他们也懂得考据,然而考据毕竟和人的思想无关;况且..

    11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九讲 清中叶前的政治思想

    清朝入关以后,政治思想,可以说是消沉的时期。这(1)因异族压制,不敢开口。(2)则宋明的学风,流行数百年,方向有些改变了。学者对于(A)国家、(B)社会、(C)个人修养的问题,都有些厌倦,而尽力于事实的考..

    11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八讲 宋明的政治思想

    第七讲中说:从宋到明的政治思想,触著了许多根本问题,这句话是怎么讲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自宋到明的井田封建论做代表。井田封建,如何可行于后世?井田固然是一种平均分配的好方法,然(1)既成为后世的社会..

    13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七讲 魏晋至宋代以前的政治思想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思想消沉的时代,这一个时代之中,并不是没有有政治思想的人,然其思想大都不脱汉人的科臼,直到两宋之世,而中国的政治思想才又发出万丈的光焰,这是什么原故呢?原来政治的目的,不外乎安内与..

    10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六讲 汉代的政治思想

    道家是汉定天下以后最早得势的学派。他的思想我们可以盖公和汲黯两个人来做代表。盖公之事,见于《史记曹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说,曹参以孝惠帝元年做齐国的丞相,此时天下初定,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

    13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五讲 秦汉时代的社会

    秦以前的政治,和周以前不同,是谁都会说的。然则其不同之处究竟安在呢?秦始皇并天下后,令丞相御史说:天下大定,而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命他们议自己的称号,丞相御史等议上尊号的奏,亦说他平定天下,..

    11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四讲 先秦的政治思想

    从上古到战国,这一期中的政治背景,业经明白了,就可进而讲述其政治思想。这一期中的政治思想,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所谓先秦诸子。这都是东周时代的思想。自此以前,自然不是没有政治思想的,然无甚重要关系,所以略..

    10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三讲 上古到战国的社会变迁

    上古到战国,划分为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时期,前文已经说过了。这一个时期之内,政治思想的背景,是怎样呢?这一个时代,在政治上,可以说是从部落进于封建,从封建进于统一的时代。人类最初的组织,大概是依据血统的..

    10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二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之两派

    要讲很复杂的政治思想,我们必须先有一个把握。这个把握是什么?就是把几千年来的政治思想先综括之而作一鸟瞰,得一个大概的观念。然后,持之以研究烦杂的材料这是为入手之初方便起见,自然不是研究之后不许修正的。..

    10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一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之分期 [1]

    中国的政治思想史,是颇为难讲的,因为:(一)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不同。政治制度,是有事实可考的,历代都有记载。记载自然有缺漏,但是一件事实,缺落其一部分,或者中间脱去一节,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自然有人去..

    10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由祝家村与曾头市说到中国的军队与官僚

    官军累次讨伐梁山泊,无不给梁山泊打得落花流水,将官送到山里做首领,兵卒送到山里做喽啰,一言以蔽之,不论将官或兵卒,没有一个存必死之心,降的降,逃的逃,官军讨伐梁山泊一次,即助长梁山泊的气焰一分,反之,..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