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哲学小史 / 冯友兰

十一 张横渠及二程

2025-05-30 17:52 中国哲学小史

与周、邵同时而略后者,有张横渠及程明道、程伊川兄弟。横渠名载(西历一〇七七年卒),其学以气为万物之本体。在其散而未聚之状态中,此气即所谓太虚。故横渠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正蒙太和篇》)又云: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同上)吾人所见空若无物之太虚,实非无物,不过气散而未聚耳,无所谓无也。故曰: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气中所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太和》),简言之,即阴阳二性也。一气之中,有此二性,故横渠云: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正蒙参两篇》)一气之中,有阴阳二性,故为一物两体。当其为一之时,则清通而不可象为神(《太和》)。所谓一故神也。因其中有阴阳此二性,故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太和》)。絪缊相荡,即二性之表现也。二既表现,则絪缊相荡,聚而为万物。所谓两故化也。横渠又云: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絪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欤?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聚散,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同上)气中有阴阳可相感之二性,故气即不能停于太虚之状态中,而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其涵有二性之气,絪缊相荡,或胜或负,或屈或伸。如其聚合,则即能为吾人所见而为物。气聚即物成,气散即物毁。横渠云: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故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同上)离为目,离明得施者,即吾人目之明所能见者。气聚则能为吾人所见而为有形;气散则不能为吾人所见而为无形。气聚为万物;万物乃气聚之现象。以气聚散不定,故谓之为客形。所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同上)。横渠之伦理学,或其所讲修养之方法,注重于除我与非我之界限而使个体与宇宙合一。横渠云: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闻见牿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正蒙大心篇》)以个体之我为我,其余为非我,即以闻见牿其心者也。圣人破除此牿,以天下之物与己为一体,即能体天下之物者也。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即破除我与非我之界限,以我及其余之非我为一,亦即以全宇宙为一大我。天大无外;我之修养若至此境界,则我与天合而为一矣。横渠又云: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则亦未如之何矣。(《正蒙诚明篇》)此以爱之事业之工夫,破除我之蔽塞,而达到万物一体之境界。盖就孟子哲学中神秘主义之倾向,加以推衍也。《正蒙乾称篇》中有一段,后人所称为《西铭》者,亦发挥此旨。

明道名颢(西历一〇八六年卒)、伊川名颐(西历一一〇八年卒)兄弟二人之学说,旧日多视为一家之学。但二人之学,开此后宋明道学家所谓程朱、陆王之二派,亦可称为理学、心学之二派。程伊川为程朱一派之中坚人物,而程明道则陆王一派之先驱也。理学、心学之哲学的系统及其所以不同,当于下文中述之,兹仅就修养方法方面述二程之不同。

明道以为吾人实本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不过吾人多执个体以为我,遂将我与世界分开。吾人修养之目的,即在于破除此界限而回复于万物一体之境界。明道云: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遗书》卷二上)宇宙乃一生之大流,乃一大仁。人之有仁之德者,即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至所以达此境界之方法,明道云: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遗书》卷二上)吾人但知天地万物本与我为一体,识得此理之后,即常记而不忘。一切行事,皆本此心作之,此即所谓以诚敬存之,亦即所谓必有事焉。只此久而久之,自可达到万物一体之境界。此外更不必防检,不必穷索。再有防检穷索,即是助长。有心求速效之心仍是私心,仍须除之。只必有事焉,勿忘之,亦勿助之。此外不致纤毫之力。久之自能达到万物一体之境界。此实至约之方法也。

行此工夫之久,心空虚如明镜。一物之来,其形容状态,镜中之影,各如其状。镜虽不废照物,而其本身不动。吾人之心之应外物,亦应如此。明道《答张横渠书》云: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明道文集》卷三)

庄子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道学家亦谓吾人之用心应如此。不过道家心所应之物,不包情感在内。道家应付情感之方法,乃以理化情,圣人无情感。道学家主张情感可有,但吾人有情感之时,应以情感为非我有。见可喜可恶之事,圣人亦有喜怒之情感。但非圣人喜怒,乃其事可喜可怒也。惟其如此,故其事既过去,圣人喜怒之情感亦亡。此颜回所以能不迁怒也。若常人则自有其怒,故可怒之事既去,而仍有怒心,见不可怒者亦怒之。此所谓迁怒也。其所以迁怒,即因其不能情顺万物而无情也。

伊川所说之修养法,注重穷理。伊川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遗书》卷十八)涵养须用敬,明道亦如此说,但明道须先识得此理,然后以诚敬存之。此即后来陆王一派所说先立乎其大者者也。伊川则一方面用敬涵养,勿使非僻之心生,一方面须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以求脱然自有贯通处(《遗书》卷十八)。此说朱子发挥之。当于下文,更如详论。今所须注意者,即以后道学家中所谓程朱、陆王二大派,实以程氏弟兄分启其端。

冯友兰著,商务印书馆1933年12月初版,1945年11月第二版。 该书主要分析和阐释了孔子、墨子、孟子、老子、惠施、公孙龙、庄子、荀子、周濂溪、张横渠、二程、朱子、陆象山、王阳明等的哲学思想。 关于朱熹,冯友兰认为,朱子之学乃是以周濂溪之太极图说为骨干,而以康节所讲之数、横渠所说之气,及程氏兄弟所说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融合之。在朱子看来,凡有形有象者,即是器;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是道。所谓道,即是指抽象的原理或概念;所谓器,即是指具体的事物。天下之物,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皆有其所以然之理;其理并且是在其物之先。一事物之理,即是该事物最完全的形式,也是该事物的最高的标准,这也就是极,是一事一物之极。而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它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标准。

猜你喜欢

  • 《中国十进分类法及索引》序

    同学皮高品君,手编《中国十进分类法》一书,书成,要我做一篇序文,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一件事,也是我很愿意为他介绍的。兹将皮君对于编纂此书的本末,略述于下:编纂这部书他是费了很长的时间的,他从民国十五年,在..

    2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中国图书馆及图书馆教育调查报告

    中华图书馆协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袁同礼先生台鉴:敬启者:祖荣受本会执行委员会之命,调查国内图书馆及图书馆教育状况,无胜荣幸!综计此次调查,有图书馆三十所,分布于十余城中,返还费时一月。曾在三处对图书馆同志..

    2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中国图书馆应采书本式抑卡片式

    图书馆作为辅助教育利器,为教育家所公认。所谓利器者,非谓馆舍美丽,藏书宏富,亦非谓所藏之书,价值宝贵;或为世界孤本,或为名人遗著;而实在社会人民,能否利用所藏之书籍。易言之,即其馆书籍,能否活动于社会..

    1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提倡改良中国图书馆之管见

    欲谋我国教育之发达,无论现时或将来,图书馆所占的位置,是最关重要的,且是无疑议的。所以置身图书界者,应当以如何使图书馆事业得充分的发达为不可逃避之义务。论到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现在虽然未曾到发达的时候,..

    1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中国全国图书馆调查表

    今之谈教育者,莫不曰广设学校。然竭全国之能力,谋国民教育之效果,恐于毕业学校数年后,学业即限于止境,甚或消失无存。故不得不于学校教育外,急筹补偏救弊之法。此诚教育家极重大之问题也。学校外之教育机关甚多..

    1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中国书目十类法》原序

    跻数仞之堂奥,必循阶级而升;浮万里之海洋,必赖舟楫而达。拥百城之图书,必有简明目录以供检阅。图书无目录,犹登堂奥不循阶级,浮海洋不乘舟楫,无是理也。考目录之学,始于《汉书艺文志》,唐宋间代有作者。迄清..

    2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战后世界与战后中国

    对于战后的世界我们当然有种种的希望,但热心不可过度,以免将来事与愿违,失望而不能自拔。长期大战所自然产生的心理疲乏,使人对将来容易发生许多的幻想,有意无意间常将自己不切实际的希望或他人另有作用的宣传认..

    5 雷海宗时论集 2025-09-16
  • 美帝“中国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

    美西战争与海洋政策正如门罗主义,事实上等于说不许别国染指拉丁美洲,听任美国不慌不忙地用最便宜最省事的方法把整个新大陆细嚼慢咽消化净尽一样,所谓中国门户开放政策,事实上等于说,别国不得把中国不可挽回的瓜..

    6 雷海宗时论集 2025-09-16
  • 如此世界,如何中国

    世界大小六十余国,撇开法理与表面的名义不谈,专就实际而论,可以分为三类,就是强国、自保之国,与殖民地。强国为力的中心,其力的自然趋势为向外发展。殖民地为强国之力的发展对象,在法理上已成殖民地的区域不必..

    4 雷海宗时论集 2025-09-16
  • 哲学名言与人生哲理

    1、没什么好抱怨的,今天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之前的每一次选择买单。2、带不走四季的风,就卷走一路的风景;遇不到心动的人,就孤身潇洒走四方。3、愈是在乎旳关系愈是相处不容易。4、不要因为一件错的事否定一个人的..

    10 好句大全 2025-09-14
  • 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

    举这两句话看来,不论是American-philosophy is dead(美国哲学死了)或者是Philosophy in Oxford is dead(牛津哲学死了),当然是仿造德国哲学家尼采(F.Nietzsche)的说法,因为尼采曾经说过Gad is dead(上帝死..

    16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从比较哲学旷观中国文化里的人与自然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确,当我们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时,便发现原有的世界是如此的狭小。美国人也常以这段话来表示心境的层次不同,我有一位美国学生曾告诉我:美国人在完成了西部拓荒运动之后,便自..

    18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

    1964年第四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论文(1)一在本文中我所要谈到的中国形上学,其含义迥异乎一般所谓超自然形上学(Praerernatural Metaphysics)。根据后者的说法,人,以及其所居处的宇宙,均各自为两种极不相容之力势..

    16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

    1969年第五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论文(1)一在讨论正题以前,我愿意先作几点说明。人的疏离这一概念原是西方人的发明,细按其历史根源,应归咎于两极对立原理所隐含的二分法。这一点在西方的任何学术研究或实际事务的领..

    23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新儒家哲学绪论

    第一讲一、宋儒之自居正统与排斥异端诸位同学:今天我们开始来谈宋明清哲学,这一门课,我又称之为新儒家哲学研究。我采用这一个名词,并不是因为我好新奇,事实上,在这个题目下所谈到的,大部分是宋儒,另一部分是..

    22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儒家哲学体系

    第二章 原始儒家第一期 从神秘宗教到理性哲学综览前述中国哲学之主要通性与特点之后,吾人兹可进而循序讨论其四大形上学传统。通常虽以老子(约公元前561前467年)约年长于孔子十岁,然吾人实另有理由,可先论儒家哲..

    16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哲学精神

    一、讲述本课程之缘起首先我应当声明:我不懂国语,我说的话是淮河平原的普通语言,诸位能够听得懂吗?其次,现在讨论的题目是:中国哲学之精神,这在本人研究哲学的过程中有些曲折。我三岁读《诗经》,在儒家的家庭..

    19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哲学之通性与特点

    著者于上文献辞中曾将关于人与宇宙全体之哲学体验及慧观,举以与激发创造生命之诗艺灵感相结合,旨在揭示:兹二者乃熔融浃化,一体俱融,于以凝合中国哲学成为一大完整体系,透过悠久之历史演进而呈现律动式之发展。..

    21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黑格尔哲学之当前难题与历史背景

    借题发挥,论系统建立与黑格尔系统哲学,暂使我国数十年来科学与玄学,实征论与唯心论之论争告一结束。处在现在时代,要谈论黑格尔哲学,却极端困难。这种困难绝非寥寥数语所能交代清楚,且留待下面详细分解。本论文..

    19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哲学的缘起与意义

    自古以来,有有法之天下,有有情之天下。何自有情因色有,何缘造色为情生。如环情色成千古,艳艳荧荧画不成!(转华夫人语,见《西青散记》卷四)哲学思想缘何而起?人们提出这个简单有趣的问题,约有三种不同的动机..

    18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