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吽字义 / 空海

吽字义

2025-06-25 15:28 吽字义

遍照金剛空海撰

一吽字相義分二。一解字相。二釋字義。

初解字相者又分四。四字分離故金剛頂釋此一字具四字義。一賀字義。二阿字義。三污字義。四摩字義。一賀字義者。中央本尊體是其字也。所謂賀字是因義也。梵云係怛摩(二合)即是因緣義。因有六種。及因緣義中因有五種。如阿毘曇廣說。若見訶字門即知一切諸法無不從因緣生。是為訶字字相。二阿字義者。訶字中有阿聲。即是一切字之母一切聲之體一切實相之源。凡最初開口之音皆有阿聲。若離阿聲則無一切言說。故為眾聲之母。若見阿字則知諸法空無。是為阿字字相。三污字是一切諸法損減義。若見污字則知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等。是則損減即是字相也。四摩字義者。梵云恒麽此翻為我我有二種。一人我二法我。若見麽字門則知一切諸法有我人眾生等。是名增益。是則字相。一切世間但知如是字相。未曾解字義。是故為生死人。如來如實知實義。所以號大覺。

二解字義有四。訶阿污麽四字差別故。

初訶字實義者。所謂訶字門一切諸法因不可得故。何以故。以諸法展轉待因成故。當知最後無依。故說無住為諸法本。所以然者以種種門觀諸法因緣悉不生故。當知萬法唯心。心之實相即是一切種智。即是諸法法界。法界即是諸法之體不得為因。以是言之因亦是法界。緣亦是法界。因緣所生法亦是法界。阿字門從本歸末畢竟到如是處。今亦訶字門亦從末歸本畢竟到如是處。阿字從本不生生一切法。今亦訶字以無因待為諸法因。終始同歸。則中間旨趣皆可知矣。是名訶字實義。

次阿字實義者有三義。

謂不生義空義有義。如梵本阿字有本初聲。若有本初則是因緣之法。故名為有。又阿者無生義。若法攬因緣成則自無有性。是故為空。又不生義者即是一實境界即是中道。故龍猛云。因緣生法亦空亦假亦中。又大論明薩婆若有三種名。一切智與二乘共。道種智與菩薩共。一切種智是佛不共法。此三智其實一心中得。為分別令人易解故作三種名。即是阿字義。又所謂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者。凡三界語言皆依於名。而名依於字。故悉曇阿字亦為眾字之母。當知阿字門真實義亦復如是。遍於一切法義之中也。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無不從眾緣生。從緣生者悉皆有始有本。今觀此能生之緣。亦復從眾因緣生。展轉從緣誰為其本。如是觀察時則知本不生際。是萬法之本。猶如聞一切語言時即是聞阿聲。如是見一切法生時即是見本不生際。若見本不生際者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毘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為真言也。而世間凡夫不觀諸法本源故妄見有生。所以隨生死流不能自出如彼無智畫師自運眾綵作可畏夜叉之形。成已還自觀之心生怖畏頓躄于地。眾生亦復如是。自運諸法本源畫作三界。而還自沒其中。自心熾然備受諸苦。如來有智畫師既了知已。即能自在成立大悲漫荼羅。由是而言。所謂甚深祕藏者眾生自祕之耳。非佛有隱也。是則阿字之實義也。又經云。阿字者是菩提心義。是諸法門義。亦無二義。亦諸法果義。亦是諸法性義是自在義。又法身義。如是等義皆是阿字實義也。又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說。爾時一切法自在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三污字實義者。所謂污字門一切諸法損減不可得故。是名字義。復次一心法界猶如一虛常住。塵數智慧譬如三辰本有。雖云高山干漢曾臺切天。而不損減者大虛之德也雖云劫水漂地猛火燒臺。而不增益者大虛之德也。一心虛空亦復如是。雖云無明住地無邊際。我慢須彌無頭頂。而一心虛空本來常住不損不減。是則污字實義也。雖六師外道撥無因果。三密虛空本來湛然無損無減。是名污字實義。諸二乘等舉無我之利斧斫身心之柴薪。然猶一心本法寧有損減。故名污字不損減。又大乘空觀之猛火燒人法執著之塵垢無有遺餘。三密不損猶如火布垢盡衣淨。污字實義亦復如是。復次或破遍計之蜃樓壞依他之幻城。三密本法豈有毀傷乎。污字實義應如是知。又有人厭有為之非真欣無為之離妄。絕言語道於癈詮之門。滅心行處於寂滅之津。於此三密本法何曾絕減。污字實義應當知之。所謂損減者苦空無常無我故。四相遷變故。不得自在故。不住自性故。因緣所生故。相觀待故。以是六義故名諸法損減。今所謂污字實義者不如是也。經云。污字報身義。此報者非因緣酬答之報果。相應相對故名曰報也。此則理智相應故曰報。心境相對故曰報也。法身智身相應無二故名報。性相無礙涉入故曰報。體用無二相應故曰報也。是故常樂我淨污字實義無損減故。一如不動污字實義無異相遷變故。十自在是污字實義無罣礙故。本住體性污字實義不改轉故。遠離因緣污字實義本來不生等虛空故。超過觀待污字實義同一性故。復次因緣生法必帶四相。帶四相故變壞無常。變壞無常故苦空無我。苦空無我故不得自在。不得自在故不住自性。不住自性故高下相望尊卑重重。若以劣望勝劣則為損。以下比上下則名減。如是損減其數無量。誠是背本向末違源順流之所致也。是故三界六道。長迷一如之理。常醉三毒之事。荒獵幻野無心歸宅。長眠夢落覺悟何時。今以佛眼觀之。佛與眾生同住解脫之床。無此無彼無二平等。不增不減周圓周圓。既無勝劣增益之法。何有上下損減之人。果名污字實義。

復次約旋陀羅尼門釋者。

一切諸法本不生故污字門無損減。諸法離作業故污字門亦無損減。諸法等虛空無相故污字門亦復等虛空無損減。諸法無行故污字門亦復無行。諸法無一合相故污字門亦復無一合相。諸法離遷變故污字門亦離遷變。諸法無影像故污字門亦無影像諸法無生故污字門亦復無生。諸法無戰敵故污字門亦無戰敵諸法無慢故污字門亦無憍慢。諸法無長養故污字門亦無長養。諸法無怨對故污字門亦無怨對。諸法無執著故污字門亦無執著。諸法如如不可得故污字門如如不可得。諸法住處不可得故污字門亦無住處。諸法施不可得故污字門亦無捨施。諸法法界不可得故污字門亦無法界。諸法第一義不可得故污字門亦無勝義。諸法不堅如聚沫故污字門亦無聚沫。諸法縛不可得故污字門亦無縛脫。諸法有不可得故污字門亦復無有。諸法乘不可得故污字門亦復無乘。諸法塵垢不可得故污字門亦無塵垢。諸法相不可得故污字門亦復無相。諸法離言說故污字門亦無言說。諸法本寂故污字門本來寂靜。諸法性鈍故污字門亦復性鈍。諸法諦不可得故污字門諦不可得。諸法因不可得故污字門因不可得。因不可得則本初不生。本初不生則不增不減。不增不減則大般涅槃果海。大般涅槃果海則如來法身。是名污字實義。

三界業報 六道苦身

即生即滅 念念不住

無體無實 如幻如影

分段變易 因緣生法

九百生滅 如焰如流

藏海常住 七波推轉

爾許無常 能毀能損

於此本有 何勞何憂

污字實義 應如是知

日月星辰 本住處空

雲霧蔽虧 煙塵映覆

愚者視之 謂無日月

本有三身 亦復如是

無始以來 本住心空

覆以妄想 纏以煩惱

事均篋境 理同礦珠

妄者視之 謂無本覺

愚盲撥無 非損而何

於彼本身 損減不得

污字實義 應如是知

決定二乘 妄生滅想

燒滅身智 同彼大虛

沈醉昧酒 不覺不醒

決定不定 輕重有差

空歷劫數 損無過此

本有三身 儼然不動

遍空諸佛 驚覺開示

乃起化城 迴趣寶所

草木也成 何況有情

妄執不了 為損是多

污字實義 當如是知

正因所生 報果色身

萬德莊嚴 四智圓滿

但有相續 非是凝然

生者必滅 一向記故

此是權劍 能殺能害

本有三密 如日麗天

如空四智 似金埋地

猛風之因 利钁之緣

誰能生之 誰能造之

污字實義 當如是知

真如法性 心之實常

凡有心者 誰無此理

心智即理 非心外理

心理是一 濕鑒豈別

如性等遍 心行狡劣

權誘嬰兒 迷者不知

揮此權戟 破彼真佛

是名損減 常遍本佛

不損不虧 污字實義

汝等應知 水外無波

心內即境 草木無佛

波則無濕 彼有此無

非權而誰 遮有立無

是損是減 損減利斧

常斫佛性 雖然本佛

無損無減 三諦圓涉

十世無礙 三種世間

皆是佛體 四種曼荼

即是真佛 污字實義

應知是學 二乘智劣

為說六識 大乘稍勝

乃示八九 執滯不進

奚知無數 不解密意

得小為足 不識己有

貧莫過此 塵剎海會

即是我寶 污字實義

當如是學 同一多如

多故如如 理理無數

智智無邊 恒沙非喻

剎塵猶小 雨足雖多

並是一水 燈光非一

冥然同體 色心無量

實相無邊 心王心數

主伴無盡 互相涉入

帝珠錠光 重重難思

各具五智 多而不異

不異而多 故名一如

一非一一 無門為一

如非如常 同同相似

不說此理 即是隨轉

無盡寶藏 因之秏竭

無量寶車 於此消盡

謂之損減 地墨四身

山毫三密 本自圓滿

凝然不變 污字實義

斯之謂歟

第四摩字實義者。所謂摩字門一切諸法吾我不可得故。是名實義。所謂我有二種。一人我。二法我。人謂四種法身。法謂一切諸法。從一法界一真如一菩提。乃至八萬四千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法是。如是四種法身雖其數無量。而體則一相一味無此無彼。既無彼此寧有吾我。是則遮情實義。此處則金剛已還四種行人等。希兮夷今如聾如盲。絕之又絕遠之又遠。四句不及六通亦極。是名絕言之實義。經云。摩字者大日之種子。一切世間雖計我我而未證實義。唯有大日如來於無我中得大我也。心王如來既至如是地。塵數難思心所眷屬誰不得此大我之身。是則表德之實義。經云。是摩字化身義者。所謂化者化用化作義遮那如來自受用故化作種種神變現無量身雲興無邊妙土義是名妙用難思之實義。又云。此摩字者三昧耶自在義無所不遍義者。言三昧耶者唐言等持。等者平等持者攝持。法身三密入纖芥而不迮。亙大虛而不寬。不簡瓦石草木不擇人天鬼畜。何處不遍何物不攝。故名等持。是名平等之實義。又云。摩字轉聲名瞞。即是妙德之一字真言。是圓滿具足之義。言文殊童身者四德中之我波羅蜜。無智而不妙無德而不圓。二美具足四辯澄湛。即是圓德之實義。又云。摩字第十一轉名□。此是不動尊之心也。此尊者三世十方一切諸佛之祖師。四十二地一切菩薩之所尊。雖然現使者之眇相示奴僕之垂髮。屈已成之尊位□初心之遺穢。是則高而不奢損而招盈。即是損己益物之實義。若入摩字之吾我門。攝之諸法無一一法而不該。故經云。我則法界。我則法身。我則大日如來。我則金剛薩埵。我則一切佛。我則一切菩薩。我則緣覺。我則聲聞。我則大自在天。我則梵天。我則帝釋。乃至我則天龍鬼神八部眾等。一切有情非情無不摩字。是則一而能多小而含大。故名圓融之實義。次合釋者。此吽以四字成一字。所謂四字者阿訶污摩。阿法身義。訶報身義。污應身義。摩化身義。舉此四種攝彼諸法無不括。且以別相言。以阿字門攝一切真如法界法性實際等理無所不攝。以訶字門攝一切內外大小權實顯密等教無所不攝。以污字門攝一切行三乘五乘等行無所不攝。以摩字門攝一切果法無所不攝。理理盡持事事悉攝。故名總持。若以通相釋。各各攝理教行果等。無所不攝無所不盡。猶如因陀羅宗一切義利悉皆成就。又如伏羲六爻一一爻中各具萬像。復次此吽字中有訶字是因。因緣所生法。於此法中諸外道二乘及大乘教等教網紛紜。各舉旗鼓爭稱偽帝。若外道若二乘若大乘。執有人有法有因有果有常有我。是等皆是^8□字點中攝。即是增益邊未得中道。若執無人無法無因無果無常無我等。即是污字點中攝。即是損減邊。亦未會中道。若執非空非有非常非斷非一非異等。阿字中非義中攝。若執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等八不等。又阿字中不義中攝。又若執無色無形無言無說等。亦阿字中無義中攝。亦未會真實義。並是遮情之邊。若未解諸法密號名字相真實語如義語者。所有言說思惟修行等悉是顛倒悉是戲論。不知真實究竟理故。故龍猛菩薩云。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復有二種。為不知名字相密號者。說第一義中無眾生。為知名字相密號者。說第一義中有眾生。若有人能知此吽字等密號密義。則名正遍知者。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轉大法輪等。良由知此究竟實義也。復次約此一字明三乘人因行果者。先明聲聞人。次約緣覺。後明菩薩。初明聲聞者。此吽字中有訶字。即是因義。伽等云聲聞乘種性者是其因也。下有污字。是其行也。聲聞人四諦法五停心觀七方便等此是行也。是污字字相此其當也。今聲聞人灰身滅智以為究竟果。此吽字上有空點。是空點者摩字所生。摩字兼人法二空義。其人空理即聲聞所證之理。是名聲聞人因行果。次明緣覺者。伽等所謂緣覺乘種性等是其因也。此吽字中有訶字是其因也。緣覺亦觀十二因緣四諦方便等。此吽字下有污字是其當也。緣覺亦證人空理此其果也。准上知之。次明菩薩者。遮那經金剛頂經等說菩薩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今此吽字本體訶字。是則一切如來菩提心以為因也。下有三昧畫。是大悲萬行義。上有大空點。是究竟大菩提涅槃之果也。以此一字攝三乘人因行果等悉攝無餘。及以顯教一乘祕密一乘之因行等准知之。次明以此一字通攝諸經論等所明理者。且大日經及金剛頂經所明。皆不過此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之三句若攝廣就略攝末歸本。則一切教義不過此三句。束此三句以為一吽字。廣而不亂略而不漏。此則如來不思議力法然加持之所為也。雖千經萬論。亦不出此三句一字。其一字中所開因行果等准前思之。非只吽字攝如是義。所餘一一字門亦復如是。復次擁護義者。謂上有大空點是佉字門。即是大空義。即是般若佛母明妃義。中有訶字是因義。於此虛空藏中含養真因種子。即是大護義也。復次自在能破義者。謂上有空點即是佉字門。佉字門猶如虛空畢竟清淨無所有。即是高峰觀所知境界。中有訶字是菩提幢。亦是自在力。以此二字相應故。猶如大將能破怨敵。故名自在能破義。復次能滿願義者。謂訶字門是菩提心寶。與佉字門虛空藏和合故。得成巧色摩尼。能滿一切眾生希願。是曰能滿願義。復次大力義者。謂訶字菩提心中具足一切如來十力等。今與佉字合故。離諸繫縛無復罣礙。如虛空中風自在旋轉。故名大力。此大堅固力本從諸佛金剛種性生。又於無量劫已來。常以此訶字真因具修法行。佉字萬德一一皆如金剛不可破壞。是名大力義。復次恐怖義者。謂是吽字者一切如來誠實語。所謂一切諸法無因無果本來清淨圓寂義。是故纔發菩提心。即坐菩提道場轉正法輪。由此相應故能證悟一切佛法。念念具薩般若智。直至究竟坐金剛座。四魔現前則入大慈三摩地。恐怖降伏四魔等。所謂四魔者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如是魔軍無不恐怖降伏。猶如日輪纔舉暗暝消退復次如來以何法恐怖諸障耶。謂即以此吽字門也。下三昧畫即是具修萬行。上有大空點即是已成萬德。訶字即是法幢旗。三昧空點合故即是高峰觀三昧。上點是明妃之母。下畫是胎分日增。如是義故適發聲時魔軍散壞。即是恐怖義也。復次等觀歡喜義者。此吽字中有訶字是歡喜義。上有大空是三昧耶。下有三昧畫字是亦三昧耶。二三昧耶中行。三世諸佛皆同此觀。故名等觀義。

吽字義 卷終

一卷。日僧空海撰。又作《吽字义释》、《吽字真言》、《吽字一字真言》。为日本真言宗十卷书之一。又与《即身成佛义》、《声字实相义》并称为三部书。本书系为显示法身如来所说身语意三平等句的法门──本有法然之实义,而立吽字之密号密仪,以之为万法的本源,并开显此第一实际本有之三密、性德之四曼,悉至妙极之境。文中以吽(hu^m!)之一字,系由阿(a)、诃(ha)、汗(u^)、么(ma)四字所合成,复解释此四字之字相与字义,并将之配于法、报、应、化四身。又就吽字一字之字义,重重解释,以论述吽字所含广博之旨,而谓一切万法皆含摄于此一字之中。且认为远离所谓生灭、因果、损益、增减之相对性,则能验证永远、绝对、无限、常乐的大日法身之境地。注释书有《吽字义勘文注》(道范)、《吽字义秘诀》(道宝)、《吽字义探宗记》(赖瑜)等书。收在《大正藏》第七十七册。

猜你喜欢

  •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十

    祕密莊嚴住心第十祕密莊嚴住心者。即是究竟覺知自心之源底。如實證悟自身之數量。所謂胎藏海會曼荼羅。金剛界會曼荼羅。金剛頂十八會曼荼羅是也。如是曼荼羅各各有四種曼荼羅四智印等。言四種者。摩訶三昧耶達磨羯磨..

  •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九

    極無自性住心第九極無自性心。今釋此心有二種趣。一顯略趣。二祕密趣。顯略趣者。夫甚深也者^8□嚧峻高也者蘇迷。廣大也者虛空。久遠也者芥石。雖然芥石竭磷虛空可量。蘇迷十六萬。^8□嚧八億那。近而難見我心。細而..

  • 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八

    一道無為住心第八(亦名如實知自心亦名空性無境心)若夫孔宣出震旦。述五常乎九州。百會誕華胥。開一乘乎三草。於是狂醉黎元住而不進。癡闇黔首往而不歸。七十達者頗昇其堂。萬千羅漢乃信金口。度內五常方圓不合。界..

  • 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七

    覺心不生住心第七夫。大虛寥廓含萬象越。氣巨壑泓澄孕千品爰一水。誠知一為百千之母。空即假有之根。假有非有而有有森羅。絕空非空而空空不住。色不異空建諸法而宛然空。空不異色泯諸相而宛然有。是故色即是空空即是..

  •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六

    他緣大乘住心第六粵有大士法樹號他緣乘。越建爪而高昇。超聲緣而廣運。二空三性洗自執塵。四量四攝濟他利行思惟陀那深細。專注幻焰似心。於是芥城竭而還滿。巨石磷而復生。三種練磨策初心之欲退。四弘願行仰後身之勝..

  •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五

    拔業因種住心第五拔業因種心者。麟角之所證部行之所行。觀因緣於十二厭生死乎四五。見彼華葉覺四相之無常。住此林落證三昧於無言。業惱株杌猶此而拔。無明種子因之而斷。爪犢遙望不近。建聲何得窺窬。游泳湛寂之潭優..

  •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四

    唯蘊無我住心第四初大意者。夫尺蠖申而還屈。車輪仰而亦低。非想八萬上射空下墮。外道三昧欲盡有還沒。雖願出欲之術。未得斷縛之劍不解人我之空。何覺法空之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涅槃。大覺愍其如是說解脫道。遮生空..

  •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三

    嬰童無畏住心第三夫蠰蟲非定蠰。鯤魚不必鯤。出泥乍拂虛空。搏水忽臥風上。羝羊之人譬之。愚童之心亦如。羝羊無自性故遷善。愚童內熏力故厭苦。至如護戒生天堂修善脫地獄。惡下之心稍發欣上之願初起。於是求歸依彼天..

  •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二

    愚童持齋住心第二愚童持齋心者。即是人趣善心之萌兆。凡夫歸源之濫觴。萬劫寂種遇春雷而甲坼。一念善幾沐時雨而吐牙。發歡喜乎節食行檀施乎親疏。少欲之想始生。知足之心稍發。見高德而尊重具伎樂。而供養。知過必改..

  • 秘密漫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一

    歸命婀尾羅呴欠 最極大祕法界體舸遮吒多婆^6□慧 咿污哩嚧翳等持制體幢光水生貝 五鈷刀蓮軍持等日旗華觀天鼓渤 薩寶法業內外供捏鑄刻業及威儀 能所無礙六丈夫如是自他四法身 法然輪圓我三密天珠涉入遍虛空 重重無礙..

  • 即身成佛義

    遍照金剛空海撰問曰。諸經論中皆説三劫成佛。今建即身成佛義有何憑據答。祕密藏中如來如是説問。彼經説云何答。金剛頂經説。修此三昧者現證佛菩提。此三昧者謂大日尊一字頂輪王三摩地也。又云。若有衆生遇此教晝夜四..

    33 即身成佛义 2025-06-25
  • 聲字實相義

    一敘意。二釋名體義。三問答。初敘意者。夫如來說法必藉文字。文字所在六塵其體。六塵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平等三密遍法界而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而無缺悟者號大覺。迷者名眾生。眾生癡暗無由自覺。如來加持示其歸趣..

    45 声字实相义 2025-06-2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