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释法海

般若品第二

2025-07-01 16:01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欢喜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唐代释法海 (生卒年不详)撰。法海是六祖即慧能(或写作惠能)弟子,在慧能圆寂后将其言论汇编成一书——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此书亦简称为《六祖法宝坛经》,或称《坛经》。它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称为“经”的作品。该书详载了六祖慧能一生事迹及其语录。慧能(638—713),俗姓卢,南海新州(今广东新兴)人,幼年丧父,家贫以砍柴为生。因在林中砍柴间听人诵《金刚般若经》有所启发,萌生求学之念。后往黄梅冯墓山谒见弘忍,拜师求佛而依佛门,受业于弘忍,专修禅宗义理。慧能学法善于思考,勤于用功,悟性超常,见解多出。针对上座弟子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偈,有感而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受到弘忍赞许,并秘授他法衣。慧能南归后,隐居了十五年,后到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被尊称为禅宗六祖。有称“曹溪大师”。圆寂后,唐宪宗曾追赠谥号为“大鉴禅师”。其著名弟子有神会、怀让,行思等四十余人。《六祖法宝坛经》成为南禅宗的 “宗经”,是研究慧能创立禅宗南宗及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如将晚唐僧人惠昕改编的日本兴圣寺本,北宋僧人契嵩改编的曹溪原本,元代僧人宗宝改编的宗宝本进行对照阅读,可以充分了解禅宗发展的思想历程。

猜你喜欢

  • 元阳上卷超度济难经品第一1

    〔尔时上师在蒲林国中,坐繁华树下,临欲升天。乃有一弟子,名曰条林法净真人,及诸得道大弟子等一切诸天人,皆来集会师所,各各正坐,白上师言:弟子等愿师少坐,留神布化,然后升天。师告弟子族姓等:于我去之后,..

  • 佛家大师人生哲理语录

    1、不懂反省的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不肯努力的人,永远发现不了自己长处。觉醒法师2、情不挂物,无善可取,无恶可弃。义端法师3、清净之水,游鱼自迷。善会禅师4、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

    22 好句大全 2025-07-16
  • 星云大师对感情语录

    1、懂得利用时间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懂得利用空间的人,便是懂得无边的圣者。2、成功的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名人的双肩,承受了多少压力;荣耀的背后,付出了多少代价;伟大的成就,奉献了多少牺牲。3、朋..

    25 好句大全 2025-07-16
  • 付嘱品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47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护法品第九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55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顿渐品第八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62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机缘品第七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33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忏悔品第六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

    58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坐禅品第五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

    57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定慧品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

    47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决疑品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

    47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自序品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37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大华严首座圆通两重大师均如传

    巘拏[名*庚](名庚切)贺之一十万偈复兴於身笃(天竺亦云身笃也)职龙树之由滥觞乎扶来职义相之由祖洽乎圣朝职首座之由故瑞书院学士(唐职)夷喆食(新罗职)清河公致远作相师传独首座之行状阙马一乘行者惜之予亦惜之近有殿..

  • 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卷第十

    高丽国敀法寺主圆通首座 均如 说六相圆融义第四於中四一来意者前弁十玄末知此玄以何所因如是圆融故次来也二释名中圆融者事无不摄德无不备故圆随举一法尽摄一切故融也问园融与缘起何别荅圆融之缘起缘起之圆融故无别然..

  • 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卷第九

    高丽国归法寺圆通首座 均如 说苐二相即义中二先摽二门後初门下释释中先正释二门後问若下问荅初中先向上门後向下门也初门中先明初一门中具十之义後如是向上下例余门也初中有二重立啧荅也此一即是十矣者前中门仍一非十..

  • 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卷第八

    高丽国归法寺圆通首座均如 说十玄缘起无[得-彳]法门义第三於中有三一来意者前明三乘义理次明一乘义理中先明十玄故来也二释名中十者是数名玄者玄妙义以十门十法玄妙故也缘起者简於遍计自性也无[得-彳]者十门十法随一..

  • 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卷第七

    高丽国归法寺圆通首座 均如 说缘起因门六义法第二於中三初来意者已知前之三性中遍计是空无法依他是因缘所生法未知此法具几因缘而得生耶故次来也一论大意者问种子六义於五教中约何论耶荅小乘与顿教中不论余三教中具论..

  • 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卷第六

    高严国敀法寺圆通首座 均如 说大叚第十义理分齐中二先举名开章后依章别释初中义理分齐第十有四门者问章主多以十门释今此何故四门耶荅不定也或以二门或以四门或以十门等但取义理之周尽耳然多分用十门释也可知问四门中..

  • 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卷第五

    高丽国归法寺主圆通首座 均如 说第六断惑分齐者前明所依身已欲现依如是身修行断障故次来也此中二先摽章门後初义者下依章别释初中若依小乘者问何故小乘有摽无释耶荅小乘断惑与大乘中二乘有同不同明大乘二乘断惑之时同..

  • 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卷第四

    高丽国归法寺主圆通首座 均如 说第三行位差别者前弁种性差别已今明种必起行行必成位故次来也此中先通就诸教开三章门後初者依小乘下别就五教别释三门此中五教即为五叚。初小乘中先别释三门後问下问荅前中三初位相中依..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