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释法海

顿渐品第八

2025-07-01 16:37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谩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智根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志诚再拜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剌师。

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何来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宇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说偈云: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磔。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唐代释法海 (生卒年不详)撰。法海是六祖即慧能(或写作惠能)弟子,在慧能圆寂后将其言论汇编成一书——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此书亦简称为《六祖法宝坛经》,或称《坛经》。它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称为“经”的作品。该书详载了六祖慧能一生事迹及其语录。慧能(638—713),俗姓卢,南海新州(今广东新兴)人,幼年丧父,家贫以砍柴为生。因在林中砍柴间听人诵《金刚般若经》有所启发,萌生求学之念。后往黄梅冯墓山谒见弘忍,拜师求佛而依佛门,受业于弘忍,专修禅宗义理。慧能学法善于思考,勤于用功,悟性超常,见解多出。针对上座弟子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偈,有感而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受到弘忍赞许,并秘授他法衣。慧能南归后,隐居了十五年,后到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被尊称为禅宗六祖。有称“曹溪大师”。圆寂后,唐宪宗曾追赠谥号为“大鉴禅师”。其著名弟子有神会、怀让,行思等四十余人。《六祖法宝坛经》成为南禅宗的 “宗经”,是研究慧能创立禅宗南宗及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如将晚唐僧人惠昕改编的日本兴圣寺本,北宋僧人契嵩改编的曹溪原本,元代僧人宗宝改编的宗宝本进行对照阅读,可以充分了解禅宗发展的思想历程。

猜你喜欢

  • 元阳上卷超度济难经品第一1

    〔尔时上师在蒲林国中,坐繁华树下,临欲升天。乃有一弟子,名曰条林法净真人,及诸得道大弟子等一切诸天人,皆来集会师所,各各正坐,白上师言:弟子等愿师少坐,留神布化,然后升天。师告弟子族姓等:于我去之后,..

  • 佛家大师人生哲理语录

    1、不懂反省的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不肯努力的人,永远发现不了自己长处。觉醒法师2、情不挂物,无善可取,无恶可弃。义端法师3、清净之水,游鱼自迷。善会禅师4、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

    22 好句大全 2025-07-16
  • 星云大师对感情语录

    1、懂得利用时间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懂得利用空间的人,便是懂得无边的圣者。2、成功的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名人的双肩,承受了多少压力;荣耀的背后,付出了多少代价;伟大的成就,奉献了多少牺牲。3、朋..

    25 好句大全 2025-07-16
  • 付嘱品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47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护法品第九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55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机缘品第七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32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忏悔品第六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

    58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坐禅品第五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

    57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定慧品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

    47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决疑品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

    47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

    47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自序品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37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2025-07-01
  • 大华严首座圆通两重大师均如传

    巘拏[名*庚](名庚切)贺之一十万偈复兴於身笃(天竺亦云身笃也)职龙树之由滥觞乎扶来职义相之由祖洽乎圣朝职首座之由故瑞书院学士(唐职)夷喆食(新罗职)清河公致远作相师传独首座之行状阙马一乘行者惜之予亦惜之近有殿..

  • 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卷第十

    高丽国敀法寺主圆通首座 均如 说六相圆融义第四於中四一来意者前弁十玄末知此玄以何所因如是圆融故次来也二释名中圆融者事无不摄德无不备故圆随举一法尽摄一切故融也问园融与缘起何别荅圆融之缘起缘起之圆融故无别然..

  • 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卷第九

    高丽国归法寺圆通首座 均如 说苐二相即义中二先摽二门後初门下释释中先正释二门後问若下问荅初中先向上门後向下门也初门中先明初一门中具十之义後如是向上下例余门也初中有二重立啧荅也此一即是十矣者前中门仍一非十..

  • 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卷第八

    高丽国归法寺圆通首座均如 说十玄缘起无[得-彳]法门义第三於中有三一来意者前明三乘义理次明一乘义理中先明十玄故来也二释名中十者是数名玄者玄妙义以十门十法玄妙故也缘起者简於遍计自性也无[得-彳]者十门十法随一..

  • 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卷第七

    高丽国归法寺圆通首座 均如 说缘起因门六义法第二於中三初来意者已知前之三性中遍计是空无法依他是因缘所生法未知此法具几因缘而得生耶故次来也一论大意者问种子六义於五教中约何论耶荅小乘与顿教中不论余三教中具论..

  • 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卷第六

    高严国敀法寺圆通首座 均如 说大叚第十义理分齐中二先举名开章后依章别释初中义理分齐第十有四门者问章主多以十门释今此何故四门耶荅不定也或以二门或以四门或以十门等但取义理之周尽耳然多分用十门释也可知问四门中..

  • 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卷第五

    高丽国归法寺主圆通首座 均如 说第六断惑分齐者前明所依身已欲现依如是身修行断障故次来也此中二先摽章门後初义者下依章别释初中若依小乘者问何故小乘有摽无释耶荅小乘断惑与大乘中二乘有同不同明大乘二乘断惑之时同..

  • 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卷第四

    高丽国归法寺主圆通首座 均如 说第三行位差别者前弁种性差别已今明种必起行行必成位故次来也此中先通就诸教开三章门後初者依小乘下别就五教别释三门此中五教即为五叚。初小乘中先别释三门後问下问荅前中三初位相中依..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