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上元阳经[敦煌本] / 佚名

元阳上卷超度济难经品第一1

2025-08-07 15:06 太上元阳经[敦煌本]

〔尔时上师在蒲林国中,坐繁华树下,临欲升天。乃有一弟子,名曰条林法净真人,及诸得道大弟子等一切诸天人,皆来集会师所,各各正坐,白上师言:弟子等愿师少坐,留神布化,然后升天。师告弟子族姓等:于我去之后,五百世中,一切众生当恶鬼众邪蛊道,夺人精气,求人长短,横来杀者。复告条林法净真人言:亦好勤心流布此经,令恶世中众生无有病苦,无有横死,众邪蛊道悉皆消灭,我所嘱累,唯有斯经。若有众生,无男无女,有能读此经一句一偈者,众邪恶鬼不得妄来侵近。若在荒野中、山林中、苦厄难中,若在大火中,若在大水中,常当读诵此经,悉能断除。何以故?此经有大威神力,出元阳上品中,常当读诵。若不能读者,但当着怀中。至心受此经者,则得仙道,善神营护。若过去世、未来世、见在世诸弟子等,皆蒙先师神力,早度八难。若欲远行,常当持去处处村落、王化大城、人民都市中,行时一心为人演说,功德无量。能有须臾听者,所愿悉得。弟子等,吾不虚言,此经吾上师太玄元阳仙公之所出,演化秘要,其难可得。譬如妙药,能愈毒病,能断恶毒。有人持行,诸恶毒虫、众邪蛊道,欲来争害,闻此药气〕2,四向散去。如汝等一心诵读之者,诸魔鬼神不敢回视。此经神力,亦复如是。〔若〕有病痛者,当清净洗浴身体手足头面,一心为人读诵,众患除愈。

上师告条林法净真人言:若有众鬼磨兵、〔众耶〕蛊道,不随我言者,吾当使此磨曹众耶蛊道,送付玄都鬼律受罪,如押油殃3,悉皆消灭4,无有遗余。吾即举七仙真人名字,亦5得度脱众耶境界。何等七仙真人?第一广维卫真人,第二戒法真人,第三随叶真人,第四拘正林真人,第五拘正玄林真人,第六净得真人,第七释龙种真人。若有苦厄病痛者,便当读此七仙真人名字,诸恶蛊道悉皆消灭。无得侵近者。我说此已,复告汝等6:我今复怜愍众生,故便演说斯经元阳上部,复有六神仙人名字,一名罗法真人,二名罗上真人,三名贺阳真人,四名勲度真人,五名头刘真人,六名玄林真人,此是六神仙人名字。汝等若有众生,无男无女,无贵无贱,有苦厄者,皆当称说六神仙人名字,所患悉除,众恶疫气不得来近,一切灭尽,无有遗余。

上师告条林法净真人:汝一心善听我等陈说。若有无数弟子等,及得道真人,及诸天神王,一切天人,我升天后,若有受持我所嘱累〔妙〕法,汝常当昼夜拥护,令得安隐。条林法净真人曰:上师尊,弟子当于得道度世,将廿五真人于恶世中,能有读此经之〔者〕处,弟子等昼夜在其左右,拥护是人,众耶0S魅,不得来近。常使是人卧安觉〔安〕,修行善法。师7谓弟子等:善哉善哉,汝能拥护我百千万劫中所修集8,即成神仙元阳上品〔第〕一弟子耳。当说此来既9,复有四天神王,各将眷属部曲,行正长眼,叉手言师尊:我等于师尊升天之后,各将斯等眷属案行国界,有能读诵书写者,受持是经者,我等眷属常来随逐是人,昼夜拥护,令不见恶。是人欲行旷野者,我常随逐导从,勲心拥护,不离是人,不令恶鬼妄来侵近,常得充足,不令饥渴。所欲求者,我等神王遣诸军将吏兵,悉令供给,如其所愿,无所乏少。何以故?是人能流布此经,修行善法,供养仙宝,元阳上品系其仙簿,不令断絶。说是来既10,复有七山神王等,各各长跪叉手于上师前,-心合掌白师尊:我等山神王领众无数,上有百千天人,常当飞行于恶世中,人间有能读诵书写,受持是元阳却磨经者,我等山神与天人齐执,与其眷属共到天上。是人所住之处,此法典常当守护,昼夜不离,在其四面11拥护是人,众磨恶鬼不得夺其精气,不得横来絶命,不得横来挠害,不得求其长短,不得触厌,令毒不行。我等眷属常来在其人所住处,于虚空中。是人若遇大水,悉决漂去,我山神王力,即于空中来护是人,不令见溺,水即还停,得度水难。苦遇大火,我等山神王力,随其方便救护其身,不令大火所烧。若遇大贼,我于四面救护是人,能使贼心刀杖不举,即发慈心。若遇官事系缚枷镍,昼夜愁苦,我等山神王力各将眷属军将吏兵,于虚空中,能令其官心生欢喜,悉令放赦,皆得解脱。我等山神王力眷属军将伏怒12,一心救护,不令他缘而得扰乱。于无数国土人民聚落城邑,劫中当念是经。何以故?此经仙圣殷勲所嘱之法,其文流布,法应宣传。若有升天仙13道士,经行林野,止息树崖者,若有山神磨女、〔崖〕向恶精、尴魅魅,来欲挠害14之者,我等山神王力,能令是人不生畏想,禅思如故。

上师言令赞15:汝等山神王徒,善哉善哉。汝等军将吏兵,勇卒坚劲,伏怒日久16,曾于过去世时,乃至百千万岁17劫中时,值遇18百千万亿诸仙上品元阳经卷,处第八之中广度众生神通第八弟子之例19。汝若能流布此经,读诵书写,方便救济,不令见恶,常行善心。尔时山神王等,即与诸眷属军将吏兵顶礼师尊,一心奉行。即辞出去。上师告弟子法净条林真人曰:吾以壬寅岁七月七日,当行远方。汝等于我去后,好用心〔我〕所眷属,著20举身嘱累,汝等唯有广智弟子,勲心流布此法,令一切众生悉得闻知。族姓子,汝最是吾心中弟子,我所〔出〕法,悉付嘱汝。吾今怜愍一切众生,故欲令解脱众难。还正坐,付嘱此法已,〔复告〕族姓子:汝等此经尊〔猛〕,极有神力,劝令一切族姓子家男女,供养香华杂华21,燃灯续明。复能转读诵习,救人疾病苦〔厄〕之人,现世安吉,无复疾病,将来往生文昌宫宿,即生莲华中,躯体神仙,得五通无碍智慧,身寿八万八千岁,更还年少,五通具足,知勇猛健如上仙,皆元阳仙公功值22如是,不可称计。族姓子,汝当用好纸好笔好墨23,至心细书写此遗文,流布国界。我所出法上下句文,如吾本师元阳仙公所嘱妙法,无有错误,汝无令妄失一画一点24。族姓子,我怜愍众生,唯嘱25此经,皆令一切有形26之类,悉得闻知,心开意解,常行善法,念念不忘,皆行往生清净,寿命27延长,神通无碍。

尔时条林〔法净〕真人,日在世师尊前,一心叉手,举身主八相,诗毛悉竖28,战战兢兢,一心谛听上尊所语,不敢妄失一句一文,流泪而言:师尊所嘱妙法,至心受持,广令流布,弟子等受天尊真教,顶礼先师,一心奉行。师曰:汝等若行若止,若在山林,他方国土,城邑聚落,人民都市,县官系狱中,思念此经,宣传教他,赞诵29书写,吾当神化,令汝悉得神通,倍加于今。顶礼师尊,忏然长别。相善因缘30。

元阳上卷超度济难经品第一竟

1此抄本卷首原有缺损,尾题元阳上卷超度济难经品第一。据其内容文字看,应为《太上元阳经》缺卷。按《正统道藏》所收《洞玄灵宝上师说救护身命经》,其前半篇文字与本卷相当,今用作参校本(简称道藏本)。敦煌抄本中俗写字及缺笔避讳字,径改不出注。与文义无关之通假字、异文,亦不作校改。

2以上括号中文字,据道藏本补。以下凡据道藏本所补文字,不复出注。

3如押油殃:道藏本作如尘沙衅殃。

4消灭:原误作微灭,据道藏本改。

5原本此下衍得度脱众耶境界何等七仙真人名字亦十六字,据道藏本删。

6原本此下衍我今复告汝等六字,删去。

7原本衍作师师,删去一师字。

8所修集:道藏本作所可修习,近是。

9当说此来既:道藏本作当说未讫。

10说是来既:道藏本作说是已。

11四面:原衍作四面面,删去一字。

12伏怒:道藏本作:伏弩。

13升天仙:道藏本作未升仙。

14挠害:原误作遶害,据道藏本改。

15令赞:道藏本作吾今谓。

16道藏本无勇卒坚劲伏怒日久八字。

17舫百千万岁:原衍作百万岁百千万岁,据道藏本删去三字。

18值遇:原误作值愚,据道藏本改。

19例:道藏本作列,近是。

20着:道藏本作若。

21香华杂华:道藏本作香花珍果。

22功值:道藏本作功德。

23好墨:原好好默,据道藏本改。

24一点:原误作一沾,据道藏本改。

25唯嘱:道藏本作故遗。

26有形:原作有刑,据道藏本改。

27寿命:原误作受命,据道藏本改。

28举身実相,诗毛悉竖:道藏本作举身肉袒,身毛肆竖,近是。

29赞诵:道藏本作读诵。

30道藏本无相善因缘四字,但其后较敦煌本多出五页元阳仙人条林法净传记,详见后。

亦称《太上灵宝元阳妙经》。道教经典。成书于南北朝。原书至少应有十八品,《正统道藏》所收仅七品,分十卷。(1)P.2450。首尾均残,存 一百二十行,见于《道藏》本卷四。(2)S.3016。首部残,尾题“太上元阳经卷第十”,存一百三十余行,不见于《道藏》本卷十。(3)P.2366、台北中央图书馆4717。二件内容相同,前者保存较完好,存二百二十二行,首行题“太上元阳经观山品第十六”,七十五行题“太上元阳经净土品第十七”,一百六十四行题“太上元阳经庄严品第十八”,三品均不见于《道藏》本。此经分品叙说道教义理,内容及行文皆袭取佛教《妙法莲华经》、《佛说无量寿经》,改说经者释迦牟尼之名为元始天尊、妙乐真人等,“佛”字改作“仙”字。北周释道安《二教论》、甄鸾《笑道论》、唐释法琳《辩正论》对此皆有批评。

猜你喜欢

  • 太玄真一本际经道本通微品卷第十1

    尒时元始天尊于龙罗世界净明国土善积山中,八树下三玄座上,恬神静虑,摄念安心,经九小劫不起于座。于是项上即放五色光明,遍照十方无量国土,所有世界莫不振动,咸2悉闻知。是时东方青元君,厥名达相,在缥云世界..

  • 太玄真一本际经开演秘藏品卷第九1

    〔太上大道君以上皇元年十月五日,与无量天真妙行神人,俱诣太微帝君处,明霞之上琼阙之内金华之房。诸天上帝清斋道前,旋行步虚,诵咏灵章,一依俯仰三乘之格,扣击法鼓,普集羣真。此时众圣莫不皆集,敷讲玄妙,阐..

  • 太玄真一本际经最胜品卷第八1

    (P・3674抄本,前缺)〔元始天尊三日三夜安然不动,诸根寂灭,入甚深定,洞观妙门。一切大众皆亦端拱,瞻仰尊颜,无一差跌。过三日已,元始天尊举身含笑,遍体放光纯黄金色,普照大众,发微妙音赞道君曰:善哉善哉,..

  • 太玄真一本际经譬喻品卷第七1

    〔尒〕2时太上大道君与七千二百卅童子,俱游〔繁阳〕大治。乘碧霞之辇,坐五色瑠璃之座,从〔诸〕天大圣无极神王,同在七宝灵山。四众围〔绕,弥〕满山上,各各敛容正基而坐。犹如师子在天宝林,纵(从)容无畏,庠序..

  • 太玄真一本际经净土品卷第六1

    (前缺)〔从座而起〕2至太上前,整顿容仪,擎笏作礼,一心长跪,上白太上道君:昔于蓬莱负扃之舍,预闻《灵宝升玄妙经》,覩见十方严净国土,见诸神尊说法仪轨。不审净土为尽于此,复有余相所未见耶?太上异身在于他..

  • 太玄真一本际经证实品卷第五1

    无上真人文始先生受学于老君,道业稍成,初受童真之任,随从老君,游此宛利天下五岳名山洞天宫馆,及四海江河洞渊水府。诸是上真下治之所,当往之处,未至五三千里,皆预有仙官部伍,或多或少,罗缕威仪,恭迎拜谒。..

  • 太玄真一本际经道性品卷第四1

    正一真人时在真多治中,与门徒弟子前后围绕,如常说法,教训开导。时此世界始发道心未入定位诸仙人等,悉皆来集,礼谒天师,案旧仪轨劳问毕讫,依位而立,伏听诫诲。天师于是告诸仙人:我欲与卿俱游他土,观览众圣教..

  • 太玄真一本际经圣行品卷第三1

    三天大法师正一真人张道陵,时游繁阳大治,静处闲堂。千仙侍卫,万灵围绕,燔百和反风名香,散万种天树宝华,神龙息妓,天静地嘿。端直其身,正基而坐,系念现前,入深妙定,行道行处,遍众妙门,至心存想太上道君,..

  • 太玄真一本际经付嘱品卷第二1

    元始天尊时在协晨灵馆2,与太上道君及九亿众仙真上圣3,俱坐白玉师子之座,具宣秘要,开阐妙门。自非天尊同业共行入道界人,不预斯集。是时天尊即放五色微妙光明,遍照十方一切国土。光中演出种种异音,各随风俗,闻..

  • 太玄真一本际经护国品卷第一1

    〔是时元始天尊以七月十五日,于西那玉国欝察山浮罗之岳长桑林中,度一切人民。天尊与诸弟子,真人上圣及诸天帝、天龙鬼神,杂类人等,俱还长乐舍中。蹇木之下,自然踊出太玄真一九光琼障七宝之座,其座高广,皆以黄..

  • 太上元阳经卷十(品名不详1

    (S・3016抄本,前缺)◇◇◇◇◇◇◇◇◇◇精进三界智慧威神◇◇◇◇◇◇◇◇喜念诸仙法海穷深极◇◇◇◇◇◇◇◇胜敬怒圣人承无人雄◇◇◇◇◇◇◇◇广大智慧神妙光明威◇◇◇◇◇道齐仙法王过度众生生死靡◇解脱,..

  • 太上元阳经1

    元阳仙人林先生者,紫阳仙第二弟子也。其先出自平等离垢秽王宫,是陵龙王之少子也。其所祖述,紫阳为师;其所传习2,元阳上部;其所好玩,神仙第二,其所纂修,宴净林野;其所属名,综继天文。始年十三,止在大庄华..

  • 介绍

    经名:太上元阳经(敦煌本)。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原本卷数不详。敦煌残抄本五件:S・482、P・2450、P・2366、台北4717、S・3016。其前二件卷次品名与《正统道藏》本不同,后三件不见于《道藏》本。今另出为一种..

  • 太上济众经

    经名:太上济众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假托太上中皇真尊为诸天人演说太平之训。《正统道藏》未收。原本卷数不详。现存敦煌残抄本五件:P・2364(卷八)、P・2792(卷廿四)、S・810、BD3422V+57956(卷..

  •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

    经名: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简称《洞玄本行经》撰人不详,约出于东晋。系古《灵宝经》之一。原本一卷,《正统道藏》未收。底本出处:敦煌P・3022v抄本1。如是灵宝真文始明。太上道君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之..

  • 老子变化经

    经名:老子变化经。撰人不详,疑系东汉末道士所造。一卷。《正统道藏》未收。底本出处:敦煌S・2295号残抄本,写于隋大业八年(612)。(S・2295抄本,前缺)立大始端。行乎大之原浮熬幽灵空之◇◇入窈冥之先门亲子皆志..

  • 太上正一阅紫录仪

    经名:太上正一阅紫録仪(拟)。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系早期天师道阅録仪式。《正统道藏》未收。《道藏缺经目録》着録正一法文三天紫宫玉台无极神仙紫录,疑即此书。现存敦煌P・2457号残抄本一件。(P・2457抄本,..

  • 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

    经名: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撰人不详,约出于东晋末北魏初。一卷。《正统道藏》未收。底本出处:敦煌P・2360、S・2081抄本。(P・2360抄本,前缺1)无极太上,至后天地开辟千六百亿年,无世不化。然时人知我者希,在..

  •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

    经名: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简称《升玄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道藏阙经目録》著録《太上灵宝无等等升内教经》十卷,即此书。《正统道藏》未收全本。现存敦煌抄本二十余件,多系残卷。今合校为一书。..

  • 老子道德经

    经名: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二卷。汉魏六朝至隋唐时期道教徒传授诵习之《老子道德经》文本。其文删定《老子》经文为五千字,故又称《五千文》,或称系师(张鲁)定本。又因经文前有吴道士葛玄所撰《老子道德经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