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道 / 张君房

天地部·卷一

2025-07-05 10:09 知道

◎总序天

《三天正法经》曰:九天真王与元始天王俱生始气之先。天光未朗,郁积未澄,溟涬无涯,混沌太虚。浩汗流冥七十馀劫,玄景始分,九气存焉。一气相丢九万九千九百九十岁。清气高澄,浊气下布。九天真王、元始天王禀自然之孕,置于九天之号。九气玄凝,日月星辰于是而明,便有九真之帝。上之三真,生于极上清微之天;次中三真,生于禹馀之天;下有三真,生于大赤之天。

《玉京山经》曰:玉京山冠于八方诸大罗天,列世比地之枢上中央矣。山有七宝城,城有七宝宫,宫有七宝玄台。其山自然生七宝之树。一株乃弥覆一天,八树弥覆八方大罗天矣。即太上无极虚皇大道君之所治也。

《大洞经》曰:大冥在九天之上。盖谓冥气极远,绝乎九玄,惟读《大洞玉经》者可以交接,然后玉帝乘丹霄而启道,太冥披绿霞而朗焕也。《元始经》云:大罗之境,无复真宰,惟大梵之气,包罗诸天。太空之上有自然五霞,其色苍黄,号曰黄天。黄天之上,其色青苍,号曰苍天。苍天之上,其色玄空成青,号曰青天。故颂曰:

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

◎三界宝箓

△上四天

《诸天灵书经》曰:飞步入北清者,是三界之上四天帝王北真天也。言此四帝上为三清玉京之巅,应化接引,中为三界四八,御运五气;帝主下降无象通生天,人各为一天,璇玑玉衡、三十六帝,五斗魁主,亦象人脑,四象合成。故《放品经》云:四天王天在玉清之上,九天之巅,恒以八节之日命三界四帝週行天下,开度道学建斋之人也。先师疏云:北清天者,北斗是也。又云:北斗之下昆仑上宫,故人头首上象昆仑。下愚小解将为是误,此去弃贤,既在昆仑山南,望将中斗则为北清,未审中斗已北北方北清别在何处。今依《度人经》说:东斗主算,西斗记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中斗大魁,总监众灵。此名一天五斗魁主,即明中斗已北而有北斗也。今又按《灵书正经》本文经云,天尊言此四章并是四天帝王度命妙品,四方正土,偏得法音。其《东方品章经》云:九气青天东华宫中,青童大君封以青玉宝函之中,印以元始九气之章。其《南方品章经》云:南方三气丹天硃陵上宫,南极上元君封以赤玉宝函之中,印以太丹三气之章。其《西方品章经》云:西方七气素天西华宫中,西王母封以白玉宝函之中,中以太素七气之章。其《北方品章经》云:北方五气玄天元始北上宫中,玉晨大君封以玄玉宝函之中,印以太玄五气之章。即明东方而称东华,南方而称南极,西方而称西灵,北方而称北真。上即明北真而处三界之上,最上之天。四天帝主下通一天,四序生化,非是一天五斗之位也。今按《灵书正经》,并是三界之上四天帝王正名正位,未称一天五斗名位。今乃独脱北方,取中为上,不审更上北真天也。比先所错,上下相承,古今疑惑,皆从此起。又寻先师所错,本意者,言三十二天上下重叠,亦为一天。二十八宿,即错将中斗而摄北位,独脱北方,此方以中为上,又中为上亦复是误。言九天初构,上下重叠,亦为一天,比地九宫。言郁单之天上上气上,先立于子而处一宫,即明一宫亦为四梵最上第一天也。若将人身以等于天,头为昆仑,目为日月,上下相合,其义正是。若以身观身、以天下观天下,不及更上头象三界之上,四人四天帝主天也,又乃不及,更上头象三清之上,玉京之山大罗天地,故《大洞隐注经》云:昆仑山上接九气,以为璇玑之轮,在太空之中。中斗既在昆仑山上,即大罗天阙亦在玉京山上也。《生神经》云:飞仙翼于琼阙,四宰辅于明轮。既在三界中斗之上,即大罗天关、玉京琼阙亦在玉京山上也。又明一天三界应位,上下重叠,比地既殊,取上为下,上下失科,四天帝主阙而不述,东华、南极、西灵、北真,境界不论,何处别立?

△中四天

《三界图》云:三十二天四傍并,分列四方,一重四天,积气相承,扶摇而上,其天独立,亦无八方。未审此由,有何气候?若无八方,则无比地九宫;若无正中,则无中斗。上无九气,下无八方,三十五分、八景何来?人身之中尚有三一、三元,九宫一体,即是帝一、太一帝君等神,岂云三界而无三元三十六帝?若三界正中既无三一,人身三一从何而来?比先学者唯见《隐注宝诀经》云,玄阶与扶摇台在东北方癸地,名为玄天也,言天阶发起于扶摇台,羊角边週,仍登梵行入三清也。既睹此经,错将三界四天傍并,其扶摇台既在东北方癸地,未审三界总在东北方癸地,如不以此,并是错,误注经也。今言扶摇者,三十六天上下相承,中为天关,皆为中斗璇玑,四方二十八宿渐次升上,故言扶摇,故云玄阶与扶摇台在东北方玄天也。又明上下三十二天皆有七宿璇升,四方亦言四天也。今言四天者,东方有九气青天,南方有三气丹天,西方有七气素天,北方有五气玄天。四方四天,故言四天,非是天外更别四天也。故《度人经》云:旋斗历箕,回度五常,三十五分,总气上元。又明三十六天每一天中皆有七宿三十二帝。其太皇黄曾天位居箕宿,皆在东初;又贾弈天斗宿,皆处北末,故云旋斗历箕,回度五常,则明三界三十六天,皆有中斗璇枢,四方二十八宿,各为一天璇玑、玉衡。此是二十八宿上下扶摇,上通三清,上下天关,非是别天羊角而上,故明三元各主八方。天有九气,上下九宫合中宫位,始名三界也。若三界之内三十二天亦列四方四傍并,上下天关九宫何在?比地九宫亦无次序。故明一天三界有异也。《河图》、《五炼》等经,说一天二十八宿,四七相并,以为三界,二十八天馀有四星,上在中斗,亦将三界四七相并,傍上列位以为玄围,而安三界二十八天,馀上四天上为四人,一处傍并比列位,不审一天二十八宿上通三界二十八天,上合四人三十二位,傍并不同,大小有异。今言一天比地四天者,《真人口诀经》云:中斗之中,五斗位者,阳明为东斗,丹元为南斗,阴精为西斗,北极为北斗,天关一星以为中斗。上及玄冥,真人以为一天三十五分,上及上元天帝,合为一天三十六位也。言上界四人等位者,今按《赤书》及《九天谱》等经云,三十二天上下相去,各有气数,上及四梵合为三界三十六帝,不同一天四方傍并也。

《三清图》云:将以玄、元、始三气,以为三境三天。又以《生神经》九天乃于三天之下,各并著三天。又以四方三十六天而取二十七天,各于九天之下各并著三天,一单三并以为九天。未审九天各生八方,上下应会,何所分立?故《大洞经》云:玄元始三气各生八方,而为二十四帝;九宫各生八方,而为七十二宫。即明《生神》九天无有一单三并,九气天关,上下不应,言三洞生化,故立三光,三乘各三,故立九帝,九气分化,各生三天,故为三境三十六天也。若以九天各于三天之下一单三并,上下重叠,唯有六重之天,天若积阴,亦任六重,天既积阳,即合九重,如何九品二等不同?上下九宫其天何在?故《赤书》经云,天有九分之关,转轮三气,九度明焉。故明三元九天,九重是也。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是元气,一是应化元始天尊也。于此妙一而生三洞。故《灵宝五符经》云,三洞以为天尊三公天也。三生九气,九气以为天尊九卿天也。又此九气各生三天,故立三九二十七位,故此二十七位上为天尊二十七大夫天也。欲此二十七位上合九天三元,各有一十二位,合为三洞三十六天也。此言三清降生三界,各于八方以下而生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等,比地无极三界各禀三清,皆承此象,上下重立,是其义也。

今言傍并者,别有一义。故《洞真回元九道飞行羽经》云:三清天中而有三万六千天公卿等品,并各有官僚公卿大夫侯伯,置署如一,更相管统,降生三界,遍备天人,皆禀此气,各禀至道妙一之分。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百二十郡、千二百县、万二千乡、三万六千亭,同禀此气,或单或并,以为生神万象之主也,非是九天傍次分列也。三界图书相传为错者,言三清九气降为三界一天,气馀九色。又杂也,言三清九气各成一天,降为三界,上禀本气,未经说五色共成,故《灵宝经》云:上从大宝,初降妙一,始生于元,元生于玄,三生万物,莫不相承也。又按《九天生神》及《玄门论》等经云,始生于混沌,为苍色,而成郁单无量天,下生三天上圣三品之位;复次混生于洞,洞为赤色,而成上上禅善天,下生三天中圣三品之位;复次洞生于浩,浩为青色,而成梵监须延天,下生三天下圣三品之位;复次元生于旻,旻为绿色,而成寂然兜术天,下生三天上真三品之位;复次旻生于景,景为黄色,而成不骄乐天,下生三天中真三品之位。复次景生于遁,遁为白色,而成洞元化应声天,下生三天下真三品之位;复次玄生于融,融为紫色,而成灵化梵辅天,下生三天,上仙三品之位;复次融生于炎,炎为碧色,而成高虚清明天,下生三天中仙三品之位;复次炎生于演,演为乌色,而成无想无结无爱天,下生三天下仙三品之位。故此九气,九色光明,上为三境三十六天也。三境降气,三界方生,各于三清八方已下降生三界五亿等天也。故《九天谱经》云:上从梵行太清之天,三境九气降为三界,天各一色,上禀气生,未见五色,一时混杂也。今所错者,亦可知委。故《诸天内音经》云:三十二天皆以五合之气而成,空洞结而成章者,此是五篇真文,生成五方,通为五行,合为五脏,混为二仪,四序生化,此应五方五合所育也,非关九气混为五色,今以五色合为云气,相参盘郁,是其错也。

△后四天

旧说四梵名为四民之天,今按《九天谱经》云,三界应化三十二天,上从梵行太清天中,气渐流降,始生于混,混为苍色,而生二万二千气,其色苍,气澄凝而成贾奕天,即明贾奕天是四民最上初天,即明四民非是太清四梵四天王天也。今言帝王者,统领八方,始名帝位,不审太虚无上常融天、太释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太极平育贾奕等天,乃是一天,北方五气玄天,光同四方,比地各为小八天也。故明三界三十二天,上下重叠,三元品生,亦为一天,分别四方,各属四正,四九列位,及其分应,上下相临。故东方九气青天,上为三界东华天也;南方三气丹天,上为三界南极天也;西方七气素天,上为三界西灵天也;北方五气玄天,上为三界北真天也。《五符经》云:升为五云,化为五气。又按《灵宝经》云,五篇经文生天立地,普植神灵,上为三境之玄根,标天地以长存,镇五气于灵馆,制劫运于三关。即明五篇经文上为三清之上四天王位;中为三界四天帝主,应为太清梵行四天,而为四八三十二帝八天生主;下为一天二十八宿三十二帝。又为比地各列四方,四九列位。又为一天五方净土。故按《上清经》及《玄门论》等云,三界之上而有八清天名,三清降气下生三界。今按八清天内而有太清天名,重明太清梵行之天而生四民贾奕、龙变、太释、常融等四天也。故《法轮经》云:超度过三罗八难,于是名灭,度如脱胞,旷朗睹八清也。朗明四梵而处三清之下,四民三界之巅,上为八清之天,三界劫週二十八天,已上八清四民等八天终无劫坏,故名三界八清天也。

或云,三界之中从此天上,自有华光,不假日月,自然明朗。此是讹言,妄为大语,各自审明,取证即解。何者言三清三界?凡圣降差,有无不同,动寂各异。欲界六天,六欲见生;次上色界一十八天,在下六天舍欲爱色,次中六天渐舍色乐,又上六天色心随净;次上无色,由四轻尘色声香味出于触体,渐舍心识,有待都忘,升虚入无,出生灭境也。言三清上境妙化难思,九色宝光不假日月,无有昼夜,亦无去来,言三界之内假合成身者,《洞真经》云,天有一气,则五气生焉。五篇真文,附合生体;两半相合,以为生身;以身为宅,心为主人,以神为本,神感应生也。故明神托五气共合为识,又明神合阴阳以为魂魄。若人六识清净,感生六慧;六欲烦浊,耽入六尘。故此生身命终之后,魂阳归天,魄阴归地,自守魄骨以为尸主,生时罪福,并以神当,神更托生,别感诸气,四生六趣,应感俱然,上天下地,清浊有异,应化三界,并感阴阳,既感阴阳,宁无日月?若是仙家道品,自有仙光,不假日月,神通明朗,三界见著,色欲染尘,二景共滋,日月皆有,并具昼夜,三光齐临,二十八宿璇玑不定,宿有时转,天有劫期,上下数交,百六运会。今按《灵宝九天生神经》云,日月星宿,阴阳五行,人民品物,并受生成,则明三界皆有日月也。

又按《玄妙经》云,于此界外,八方世界皆上有罗天,重重别置,日月五星、二十八宿,亦与南天下宛利同,无异也。又按《玄门论》及《大洞经》云,九天真人呼日为“濯曜罗”,三天真人呼日为“圆光蔚”,太素天中呼日为“眇景皇”,上清真人呼日为“九曜生”,泰清天中仙人呼日为“太明”,太极天中呼日为“圆明”,玉贤天中呼日为“微玄”,东华真人呼日为“紫曜明”,亦名“圆珠”,亦谓“始晖”,亦谓“太明”,亦谓日名“郁仪”,亦谓月名“结璘”,亦生人首上为眼目。故《玉京山经》云,俯仰存太上,华景秀丹田,左顾提郁仪,右眄携结璘。普明天人皆有眼目,三界日月亦同人目也。

《三界图》云:其天中心皆有昆仑山,又名“须弥山”也。其山高阔,傍障四方,日月绕山,互为昼夜。日在东方于逯境界,日正中时光及南方,浮利境界以为日出;日在南方于正中时,耶尼境界以为日出;西方日正中时光及北方,郁单以为日出;日在北方于正中时,东方境界以为日出者,今虽四序合宿,是同冬夏二至昼夜不等,日若绕山,四方合停,出没既异,则无山隔,今以形象难诘,或详日出处即有映体,东方日中,南即渐明,南方初出,日既映山,其日合如立竖半镜,今泰山上而有日观,遥望日初出在于地中,其状形如横出半镜,以望初出非映山也。若其日出之处即是须弥,其山不高,不能映日,即知日出在地中也。故《易证》云:爻也者,效也;效也者,象也。象效于天,以为爻象也。故日在地下,“明夷”之卦为日,处夜阳降阴升也。日出地上,阳升阴降也,故地上有日,“晋”卦是也。故在午后,日祇之丛刊本、四库本、辑要离,不鼓缶而歌,阴生阳降也,言阴阳璇玑,昼夜递兴,日直绕山,证何律吕?日若绕山,璇玑须停,四方度量,何为不等?言二月、八月昼夜各中,馀月长短南北互差。故月建在子冬至之分,日极于南,昼短夜长,日出于巽,日没于坤,从左行而至于巽,历于夜分,西北东方三方天下一十九位,分为五更,皆处于夜,昼以已丙午丁未等以为昼日,即明夜统西北东方三方,天下皆处于夜,唯独南方以为昼日,即明日月非隔山也。又月建在午夏至之分,日极于北,夜短昼长,日出于艮,日入于乾,从艮左行而历昼位,东南西方一十九位,三方天下以为昼日,唯独北方亥壬子癸丑等五辰而处于夜,重明日月非隔山也。又明夏至之日出没艮乾,东南西方三方天下一时为昼,冬至之日出没巽坤,西北东方三方天下一时为夜。日既绕山,四方互明,未审此节日映山不?又明夏至之日,日出于艮,日入于乾,其昆仑山合近于子,日既远山,不合更远,何故起难为日映山也?其昆仑山向北百千万里则非东方,日正中时南方卯地以为日出也。又明月建在子,冬至之日,日出于巽,日没于坤,其昆仑山既是映日,即合移就南方在于午分,其此土人不是南方,即合住在昆仑山北,其山既是天心,不移即明日月非映山也。又明一年四时行焉与日月合宿,以定律吕,故一月建寅,寅与亥合,其神徵明者,徵召万物,而明月建在卯,合宿天魁;月建在辰,合宿从魁;月建在已,合宿传送;月建在午,合宿小吉;月建在未,合宿胜先;月建在申,合宿太一;月建在酉,合宿天刚;月建在戌,合宿太冲;月建在亥,合宿功曹;月建在子,合宿大吉;月建在丑,合宿神后;十二月建合宿行神,璇机玉衡,以定四序,四方七宿,日夜互更,即明一天律吕同则南方律吕也。普天既同,四方同天,不合山隔也。后宣八景,三光同兹,五篇真文,二象通应,具在玉京流光品中,问宣经理,答申应用也。

或有胡人摩尼珠,说皆托一物百六数期,三清八景,降气通生,西戎即序,全无分晓。或云言此天是属于地住,或云杂报世界,故近则不入六欲之天,远则不在三界二十八天之数。次上太皇黄曾天上人者,始名欲界,最下天也。下愚小解因述便答,三界之内,三元通生元各十二,共三十六位。一天三界,上象俱然,四梵八清,下通元气。既云地住,别号谁天?杂报世界,何气寄立?次上璇玑,下摄何方?下地杂报,上属何天?夫言天者,在上,巅也。在上广覆,谓之天也,在下厚载,谓之地也。言天上天下,上下咸差,一天之中,上属玄枢,一天之上更属上象。此天即是太皇黄曾天中人也。言三界之内五种感生虽同,一天善恶两种,所感杂报命短无,上品仙家寿九百万岁。五方净土皆定寿年,洞室虚宫上下不等,诚仙棋暂玩,柯烂樵人,或二日逢仙,则经二百馀岁,诸仙人寿具显,后章唯此,下地净秽,两别远明,三清上降元气,下生三界法象,降成真仙圣位,各备修科,虽居三界,仙道原深。故《消魔经》云:三清上境三十六天,下备三界三十六帝,其三界劫尽,被劫火所烧,其三洞仙家不觉有火也。故明杂报世界善恶同天,善者福寿遐年,恶者浊辱短促。净秽二土,咸备一天。博地下方亦有上道。先标前错一十二条,审而观详,他义总晓,请详图录,入道机要,次后显章,具明前疑。

△四梵三界三十二天

太上曰:第一欲界六天:一曰太皇黄曾天,二曰太明玉完天,三曰清明何童天,四曰玄胎平育天,五曰元明文举天,六曰七曜摩夷天。

右欲界六天,有色有欲,交接阴阳,人民胎生。是故举其重,因名为欲界。

第二色界一十八天:七曰虚无越衡天,八曰太极蒙翳天,九曰赤明和阳天,十曰玄明恭华天,十一曰曜明宗飘天,十二曰竺落皇茄天,十三曰虚明堂曜天,十四曰观明端静天,十五曰玄明恭庆天,十六曰太焕极瑶天,十七曰元载孔升天,十八曰太安皇崖天,十九曰显定极风天,二十曰始黄孝芒天,二十一曰太黄翁重天,二十二曰无思江由天,二十三曰上揲阮乐天,二十四曰无极昙誓天。

右色界十八天,云其界有色无情欲,不交阴阳,人民化生。但綍香,无复便止之患,故曰色界。

第三无色界四天:二十五曰皓庭霄度天,二十六曰渊通元洞天,二十七曰翰宠妙成天,二十八曰秀乐禁上天。

右无色界四天,云无复色欲。其界人微妙无色想,乃有形,长数百里而人不自觉,唯有真人能见,故曰无色界。

四梵天元始曰:二十九曰常融天,三十曰玉隆天,三十一曰梵度天,三十二曰贾奕天。

四天之上则为梵行。梵行之上则是上清之天,玉京玄都紫微宫也。乃太上道君所治,真人所登也。自四天之下,二十八天,分为三界,一天则有一帝王治其中。其天人皆是在世受持智慧上品之人,从善功所得,自然衣食,飞行来去,逍遥欢乐。但死生之限不断,犹有寿命,自有长短。下第一天人寿九万岁,以次转增之。

 《云笈七签》是择要辑录《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北宋天禧三年(1019),当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其精要万余条,于天圣三年至七年(1025~1029)间辑成本书进献仁宗皇帝。道教称藏书之容器曰“云笈”,分道书为“三洞四辅”七部,故张君房在该书的序言中有“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等语,因名《云笈七签》;并称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备皇帝陛下乙夜之览,下以裨文馆校雠之职,外此而少畅玄风年”。此书按张君房自序,原为一百二十卷,《中兴书目》(《玉海》引)、衢本《郡斋读书志》、袁本《郡斋读书后志》《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皆著录。《遂初堂书目》无卷数。   《直斋书录解题》作一百二十四卷。《正统道藏》《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本皆作一百二十二卷。重刊《道藏辑要》本不分卷,亦无张君房自序,缺卷甚多。则此书有百二十卷本,百二十四卷本,百二十二卷本等多种。百二十二卷本为今通行本。载《正统道藏》太玄部。张君房虽称此书乃“掇云笈七部之英”而成,但这仅指它的内容是掇《大宋天宫宝藏》七部之英,而不是体例也按七部分类,实际上它是将摘录的七部内容按性质加以归类的。 如卷一道德部,采摘《老君指归》《韩非子》《淮南鸿烈》《混元圣纪序》《唐开元皇帝道德经序》中之语,以总论老子的道德概念,即道教的立教之旨;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引“道君曰”及《太始经》《太真科》《上清三天正法经》之语,以论宇宙生成变化,并特引《太上老君开天经》详述老君开天辟地及累世下降作王者师;卷四道教经法传授部,引《上清源统经目注序》《灵宝经目序》《上清经述》《三皇经说》《云台治中内录》等,以论上清、灵宝、三皇诸家的传授系统。其他各卷无不以纲带目,在一个总题目下引录若干道书。有的题目内容较多,如杂修摄、说戒、诸家气法、金丹、内丹,符图,以及仙籍语论、纪传等、则各列若干卷,以摘录多种道书。可见此书引录的道书虽多,但纲目颇为清晰。至于引录道书的具体数字,已难作出准确统计,因为所引之书,有的标出原名,有的只是某书中的篇名,有的甚至是张君房所拟之名。不过“大都摘录原文,不加论说”,基本上保留了原书的面貌。这是它最具历史价值之所在。 《云笈七箓》以上清派为正统,故收载该派道书尤多,叙上清经传授系统和上清修真方法甚详,体现出上清派占居显学地位的时代特征。此外,收录唐代著作也比五代宋初新出的其他道书为多。然而本书除了继续承认老子的教主地位之外,特别突出宋真宗时代出现的圣祖(赵玄朗)崇拜。例如将真宗所制《先天纪叙》和《轩辕本纪》列于纪之首,位居《元始天王纪》《太上道君纪》《混元皇帝圣纪》之上。传则首录宋真宗制序、以宣扬宋王朝君权神授为主要特征的《翊圣保德真君传》,然后继以上清众真传记。本书在体例上,明显继承了《无上秘要》以“道”为首,以“验”为足,以“法”为主干的格式特征,但结构更为紧凑,分类愈趋合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该。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此书虽属抄录,实具概论性质,对道教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论述。其价值尤其体现在卷三至卷九,这部分论道藏源流,条分缕析,叙说清楚,《灵宝略纪》《上清源统经目注序》和陆修静所撰《灵宝经目序》等珍贵资料亦因此得以保存。书中还增加了“语论”和“内丹”两大内容,这对于研究唐宋时代道教的历史,全面了解道教理论,均有重要的意义。本书所收今佚道书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即尚存之书亦颇具参校之用。例如《翊圣保德真君传》虽系摘录,然序题宋真宗制,文内黑杀神封号仅“翊圣保德真君”六字,可正今本署“宋仁宗御制《翊圣应感储庆保德传序》”之误。此书收宋真宗《天童护命经序》及《太上天童经灵验录》记唐昭宗景福元年(892)诵经灵验事,足证《天童护命经》早出于唐代,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四月茅山梁悟真所得确系加句本(据洪迈《夷坚志》,梁加句本凡二百九十二字,多出一百零七字)。《云笈七签》素为道教界和学术界所重视。《大宋天宫宝藏》早已亡佚,幸赖此书得以考见其概貌。因此书具有系统、全面和简明等优点,故而人称“小道藏”,是了解和研究道教必备的资料。

猜你喜欢

  • 说戒部·卷二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并叙昔週之末,王之时,始出太平之道、太清之教。老君至琅琊,授道与干君。干君受道法,遂以得道,拜为真人。又传《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甲子》十部。后帛君笃病,从干君授道护病,病得除羌,遂..

    5 知道 2025-07-05
  • 说戒部·卷一

    ◎说十戒《玉清经·本起品》云:道言:昔元始天尊与诸贤圣亿亿万众,处处週旋,最后下观弃贤世界,有一国王,名曰德正直,利根辩慧,为众生故,而为导首。遍告国内臣民男女,言:今得太平,天下无事,火灾消灭,兵刃..

    4 知道 2025-07-05
  • 斋戒部·卷一

    ◎斋戒叙夫入靖修真,要资斋戒。检口慎过,其道渐阶。《南华真经》云:颜回问道于孔子。孔子曰:汝斋戒,吾将语汝。颜回曰:回居贫,唯不饮酒,不茹荤久矣。孔子曰:是祭祝之斋,非心斋也。汝一志,无以耳听,而以心..

    2 知道 2025-07-05
  • 杂修摄部·卷五

    ◎玄鉴导引法《抱朴子》曰:道以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故也。若夫绝坑停水,则秽臭滋积;委木在野,则虫蝎太半。真人远取之于物,近取之于身。故上天行健而无穷,七曜运动而能久。小人习劳而湛若,君子优游..

    4 知道 2025-07-05
  • 杂修摄部·卷四

    ◎明补凡质气碍,皆是妄想而所为,并由想效也。想成即变化无常,舍想则庶事空寂。以其取炼力,毛孔开流,所以须随而补之。其补之法,还舒脚手而卧息,想项上有酥园,融流注心,週遍四肢;又想身卧酥乳池中,心以澡沐..

    3 知道 2025-07-05
  • 杂修摄部·卷三

    ◎太清导引养生经凡十二事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能随风上下,至高辛氏时犹存。导引术云:导引除百病,延年益寿。朝起布席东向为之,息极乃止。不能息极,五通止。此自当日日习之,久久知益。常以两手叉头上,挽至地..

    4 知道 2025-07-05
  • 杂修摄部·卷二

    ◎摄养枕中方 ──太白山处士孙思邈撰夫养生缮性,其方存于卷者甚众。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至于澄神内观,游玄采真,故非小智所及。常思所寻设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事不从心,术即不验。诚由前之误交切而难..

    5 知道 2025-07-05
  • 杂修摄部·卷一

    ◎养性延命录并序夫禀气含灵,惟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于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候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如..

    3 知道 2025-07-05
  • 禀生受命部·卷三

    ◎太微帝君太一造形紫元内二十四神回元经太微帝君、太一造形、紫元内神、二十四真人,混气变生,主仙上精,散解胞结,释滞关元,二十四神所命乃得除脱也。兆能修存名字者,则治镇一身,保守元精。欲解节结之法,当先..

    3 知道 2025-07-05
  • 禀生受命部·卷二

    ◎帝一混合三五立成法夫人者受生于天魂,经成于元灵,转轮九炁,挺生太一,开丝二道,积神幽宫。所以玄液七缠,流津敷泽,日月映其六虚,口目运其神气,云行雨施,德拟天地,胞胎内匠,五因来具,立人之道,其如此也..

    3 知道 2025-07-05
  • 禀生受命部·卷一

    ◎禀受章《混元述禀篇》曰: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禀二气之和,冠万物之首,居最灵之位,总五行之英,参于三才,与天地并德,岂不贵乎?《内观经》云:天地构精,阴阳布化,人受其生。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

    3 知道 2025-07-05
  • 治部·卷一

    ◎二十四治并序谨按《张天师二十治图》云: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时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张天师,沛国丰县人也,讳道陵,字辅汉。禀性严直,经..

    3 知道 2025-07-05
  • 洞天福地部·卷一

    ◎天地宫府图并叙 ──银青光禄大夫真一先生司马紫微集夫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宫阙于清景;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元皇先乎象帝,独化卓然,真宰湛尔,冥寂感而通焉,故..

    3 知道 2025-07-05
  • 十洲三岛部·卷一

    ◎十洲并序 ──东方朔集汉武帝既闻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并是人迹所希绝处。又始知东方朔非世常人,是以延之曲室,而亲问十洲所在方物之名..

    4 知道 2025-07-05
  • 日月星辰部·卷三

    ◎北极七元紫庭秘诀一名《北帝七元延生真经》吴赤乌二年,葛仙公受之于太上。魏朝时,叶先生传之于世,太主虚无北帝真要,上通紫庭。魁身禄福德男女命魓官职寿考魒妻妾奴婢。已上七位,用灯七碗,于道靖内明点,占其..

    2 知道 2025-07-05
  • 日月星辰部·卷二

    ◎总说星《玄门宝海经》曰:阳精为日,阴精为月。分日月之精为星辰。纲者,连星也。纪者,缀星也。星形正圆如丸,不应似贯珠穿度,又不容作铃鼻相缀理,宜如破箭竿,还相合以成体。天地初成,无子举翅飞上,乃在华盖..

    4 知道 2025-07-05
  • 日月星辰部·卷一

    ◎总叙日月《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曰:日,阳之精,德之长也。纵广二千三十里。金物、水精晕于内,流光照于外。其中有城郭人民、七宝浴池;池生青黄、赤、白、莲花;人长二丈四尺,衣硃衣之服;其花同衰同盛。日行有..

    3 知道 2025-07-05
  • 天地部·卷二

    ◎总说天地五方《外国放品隐元内文经》云:天地五方,皆有制御刚柔之色,使不得落。其地深二十亿万里,得润泽。润泽下二十亿万里,得金粟泽。金粟泽下二十亿万里,得金刚铁泽。金刚铁泽下二十亿万里,得水泽。水泽下..

    3 知道 2025-07-05
  • 三洞经教部·卷十五

    ◎太上飞行九神玉经一名《金简内文》太上大道君告北极真公曰:吾昔游于北天,策驾广寒;足践华盖,手排九元;逸景云宫,遨戏北玄;逍遥朔阴之馆,赏于洞毫之门;眄璇玑以召运,促劫会以舞轮;叹万物之凋衰,俯天地而..

    3 知道 2025-07-05
  • 三洞经教部·卷十四

    ◎老子中经下一名《珠宫玉历》△第二十八神仙经曰:常以六甲之日,平旦时拊心祝曰:苍林玄龟,流水如河,炎火週身身,一作宫,安能知他?道来归已,道来归已!因念肝色正青,润泽生光,其上高危,在左方。次念胆色正..

    4 知道 2025-07-0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