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道 / 张君房

杂修摄部·卷二

2025-07-05 11:03 知道

◎摄养枕中方 ──太白山处士孙思邈撰

夫养生缮性,其方存于卷者甚众。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至于澄神内观,游玄采真,故非小智所及。常思所寻设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事不从心,术即不验。诚由前之误交切而难遣,摄卫之道赊远而易违,是以混然同域,绝而不思者也。稽叔夜悟之大得,论之未备,所以将来志士览而惧焉。今所撰录,并在要典。事虽隐秘,皆易知易为,以补斯阙。其学者不违情欲之性,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玩,而顾盻可法。旨约而用广,业少而功多。余研核方书,盖亦久矣。搜求秘道,略无遗馀。自非至妙至神,不入兹录;诚信诚效,始冠于篇。取其弘益,以贻后代。苟非其道,慎勿虚传;传非其人,殃及三世。凡著五章为一卷,与我同志者宝而行之云尔。

◎自慎

夫天道盈缺,人事多屯。居处屯危,不能自慎而能克济者,天下无之。故养性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与论养生之道也,故以自慎为首焉。

夫圣人安不忘危,恒以忧畏为本。营无所畏忌,则庶事隳坏。《经》曰: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故以治身者,不以忧畏,朋友远之;治家者,不以忧畏,奴仆侮之;治国者,不以忧畏,邻境侵之;治天下者,不以忧畏,道德去之。故忧畏者,生死之门,礼教之主,存亡之由,祸福之本,吉凶之元也。是故仕无忧畏,则身名不立;农无忧畏,则稼穑不滋;工无忧畏,则规矩不设;商无忧畏,则货殖不广;子无忧畏,则孝敬不笃;父无忧畏,则慈爱不著;臣无忧畏,则勋庸不建;君无忧畏,则社稷不安。养性者,失其忧畏,则心乱而不治,形躁而不宁,神散而气越,志荡而意昏,应生者死,应死者亡,应成者败,应吉者凶。其忧畏者,其犹水火不可暂忘也。人无忧畏,子弟为勍敌,妻妾为寇仇。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故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已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能知此者,水行蛟龙不得害,陆行虎凶兕不能伤,处世谤讟不能加。善知此者,万事毕矣。

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于一日,为益既广,为患亦深。且滋味百品,或气势相伐,触其禁忌,更成沉毒。缓者积年而成病,急者灾患而卒至也。

凡夏至后迄秋分,勿食肥腻饼臛之属。此与酒浆果瓜相妨。或当时不觉即病,入秋节变生多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而或者以病至之日便为得病之初,不知其所由来者渐矣。欲知自慎者,当去之于微也。

夫养性者,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唯无多无少,几乎道也。故处士少疾,游子多患,繁简之殊也。是故田夫寿,膏梁夭,嗜欲多少之验也。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夫常人不可无欲,又复不可无事,但约私心,约狂念,靖躬损思,则渐渐自息耳。

封君达云: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恒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捐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施泻,秋冬闭藏。又鱼脍生肉,诸腥冷之物,此多损人,速宜断之,弥大善也。心常念善,不欲谋欺诈恶事,此大辱神损寿也。

彭祖曰:重衣厚褥,体不堪苦,以致风寒之疾;甘味脯腊,醉饱餍饫,以致疝结之病;美色妖丽,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发狂之迷;谋得战胜,取乱兼弱,以致骄逸之败。斯盖圣人戒其失理,可不思以自勖也?

夫养性之道,勿久行、久坐、久听、久视,不强食,不强饮,亦不可忧思愁哀。饥乃食,渴乃饮。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夜勿食,若食即行约五里,无病损。日夕有所营为,不住为佳,不可至疲极,不得大安无所为也。故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不息也。

想尔曰想尔盖仙人名:勿与人争曲直,当减人算寿。若身不宁,反舌塞喉,嗽漏,咽液无数,须臾即愈。道人疾,闭目内视,使心生火,以火烧身,烧身令尽,存之,使精神如仿佛,疾即愈。若有痛处,皆存其火烧之,秘验。

◎仙经禁忌

凡甲寅日,是尸鬼竞乱,精神躁秽之日,不得与夫妻同席、言语、面会,必当清净,沐浴不寝,警备也。

凡服药物,不欲食蒜、石榴、猪肝、犬肉。

凡服药,勿向北方,大忌。

凡亥子日,不可唾,减损年寿。

凡入山之日,未至百步,先却百步,足反登山,山精不敢犯人。

凡求仙,必不用见尸。

又忌三月一日不得与女人同处。

◎仙道忌十败

一勿好淫,二勿为阴贼凶恶,三勿酒醉,四勿秽慢不净,五勿食父命本命肉,六勿食己本命肉,七勿食一切肉,八勿食生五辛,九勿杀一切昆虫众生,十勿向北大小便,仰视三光。

◎仙道十戒

勿以八节日行威刑,勿以晦朔日怒,勿以六甲日食鳞甲之物,勿以三月三日食五脏肉、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杀伐树木,勿以五月五日见血,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八月四日市附足之物,勿以九月九日起床席,勿以八节日杂处。

◎学仙杂忌

若有崇奉六天、及事山川魔神者,勿居其室,勿飨其馔。

右已上忌法,天人大戒。或令三魂相嫉,七魄流竞;或胎神所憎,三官受恶之时也。若能奉修则为仙材,不奉修失禁,则为伤败。

夫阴丹内御房中之术,七九朝精吐纳之要,六一回丹雄雌之法,虽获仙名,而上清不以比德;虽均至化,而太上不以为高。未弘至道,岂睹玄闼?勿亲经孕妇女,时醑华池,酣鬯自乐,全真独卧。古之养生,尤须适意,不知秘术,讵可怡乎?勿抱婴兒,仙家大忌。

夫建志内学,养神求仙者,常沐浴,以致灵气。如学道者,每事须令密。泄一言一事,趣减一?弄。一?弄,三日也。

凡咽液者,常闭目内视。学道者,常当别处一室,勿与人杂居,著净衣烧香。

凡书符当北向,勿杂用笔砚。

凡耳中忽闻啼呼及雷声、鼓鸣,若鼻中闻臭气血腥者,并凶兆也。即烧香、沐浴斋戒,守三元帝君,求乞救护。行阴德,为人所不能为,行人所不能行,则自安矣。

夫喜怒损志,哀乐害性,荣华惑德,阴阳竭精,皆学道之人大忌,仙法之所疾也。

夫习真者,都无情欲之感,男女之想也。若丹白存于胸中,则真感不应,灵女上尊不降。阴气所接,永不可以修至道。吾常恨此,赖改之速耳。所以真道不可以对求,要言不可以偶听慎之哉!

◎导引

常以两手摩拭一面上,令人有光泽,斑皱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摩之令二七而止。卧起,平气正坐,先叉手掩项,目向南视,上使项与手争,为之三四。使人精和,血脉流通,风气不入,行之不病。又屈动身体,四极反张侧掣,宣摇百关,为之各三。

又卧起,先以手内著厚帛,拭项中四面及耳后週匝,热,温温如也。顺发摩顶良久,摩两手以治面目,久久令人目自明,邪气不干。都毕,咽液三十过,导内液咽之。又欲数按耳左右,令无数,令耳不聋,鼻不塞。

常以生气时咽液二七过,按体所痛处。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常以手中指按目近鼻两眦两眦,目睛明也,闭气为之,气通乃止。週而复始行之,週视万里。

常以手按两眉后小穴中此处,目之通气者也,三九过。又以手心及指摩两目及颡上,又以手旋耳各三十过,皆无数时节也。毕,以手逆乘额上三九过,从眉中始,乃上行入发际中。常行之,勿语其状,久而上仙。修之时,皆勿犯华盖华盖,眉也。

◎行气

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气,服饵。凡此三事,亦阶浅至深,不遇至人,不涉勤苦,亦不可卒知之也。然保精之术,列叙百数;服饵之方,略有千种,皆以勤劳不强为务。故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去瘟疫,可以禁蛇兽,可以止疮血,可以居水中,可以辟饥渴,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胎息者,不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夫善用气者,嘘水,水为逆流;嘘火,火为灭炎;嘘虎豹,虎豹为之伏匿;嘘疮血,疮血则止。闻有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便遥为嘘咒我手,男左女右,彼虽百里之外,皆愈矣。又中毒卒病,但吞三九。九当作九之气,亦登时善也。但人性多躁,少能安静,所以修道难成。

凡行气之道,其法当在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自止于胸膈,以鸿毛著鼻上,毛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当以渐除之耳。若食生冷、五辛、鱼肉及喜怒忧恚而引气者,非止无益,更增气病,上气放逆也。不能闭之,即稍学之。初起三息、五息、七息、九息而一舒气,更噏之。能十二息气,是小通也。百二十息不舒气,是大通也。此治身之大要也。常以夜半之后生气时闭气,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以手下寿,能至于千,即去仙不远矣。

凡吐气,令人多出少,入恒以鼻入口吐。若天大雾、恶风、猛寒,勿行气,但闭之,为要妙也。

彭祖曰:至道不烦,但不思念一切,则心常不劳。又复导引、行气、胎息,真尔可得千岁。更服金丹大药,可以毕天不朽。清斋休粮,存日月在口中,昼存日,夜存月,令大如环,日赤色,有紫光九芒,月黄色,有白光十芒,存咽服光芒之液,常密行之无数。若修存之时,恒令日月还面明堂中,日在左,月在右,令二景与目瞳合,气相通也。所以倚运生精,理利魂神,六丁奉侍,天兵卫护,此真道也。凡夜行及眠卧心有恐者,存日月还入明堂中,须臾百邪自灭,山居恒尔。凡月五日夜半,存日象在心中,日从口入,使照一身之内,与日共光相合会。当觉心腹霞光映照。毕,咽液九遍。到十五日、二十五日,亦如是。自得百关通暢,面有玉光。又男服日象,女服月象,一日勿废,使人聪明朗彻,五脏生华。

◎守一

夫守一之道,眉中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中丹田者,心也。下丹田者,脐下一寸二分是也。一一有服色姓名出《黄庭经》中,男子长九分,女子长六分。

昔黄帝到峨嵋山,见皇人于玉堂中。帝请问真一之道,皇人曰:长生飞仙,则唯金丹;守形却老,则独真一。故仙重焉。凡诸思存,乃有千数,以自卫率多,烦杂劳人,若知守一之道,则一切不须也。

仙师曰:凡服金丹大药,虽未去世,百邪不敢近人。若服草木小药,饵八石,适可除病延年,不足以禳外祸,或为百鬼所枉,或为太山横召,或为山神所轻,或为精魅所侵。唯有真一,可以一切不畏也守一法,具在《皇人守一经》中。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夫身为神气,为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谢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具,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若神气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元,自然成圣。气通神境,神通性慧,命注身存,合于真性。日月斋龄,道成究竟。依铭炼气,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净虑。气海若俱,自然饱矣。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存,峭壁千里,去住无碍,炁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曰真人,天地齐年,日月同寿。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碍五时七候,入胎定观耳。

◎五时

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缘万境,取舍无常,念虑度量,犹如野马,常人心也。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入心,而心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动策,进道之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未能常静,静散相半,用心勤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触亦不动,由摄心熟,坚固准定矣。

从此已后,处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非关作矣。

◎七候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暢,停心在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之人,勿令旧识。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仙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烟霞,采云捧足。

第四候,炼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五候,炼气为神,名曰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机施化,应物现形。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贤圣集会,弘演至真,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曰究竟。

今时之人,学道日浅,曾无一候,何得通灵?但守愚情,保持秽质,四时迁运,形委色衰,体谢归空,称为得道,谬矣!此胎息定观,乃是留神驻形,真元祖师相传至此。最初真人传此术,术在口诀,凡书在文,有德志人方遇此法,细详留意,必获无疑,贤智之人,逢斯圣文矣。

 《云笈七签》是择要辑录《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北宋天禧三年(1019),当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其精要万余条,于天圣三年至七年(1025~1029)间辑成本书进献仁宗皇帝。道教称藏书之容器曰“云笈”,分道书为“三洞四辅”七部,故张君房在该书的序言中有“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等语,因名《云笈七签》;并称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备皇帝陛下乙夜之览,下以裨文馆校雠之职,外此而少畅玄风年”。此书按张君房自序,原为一百二十卷,《中兴书目》(《玉海》引)、衢本《郡斋读书志》、袁本《郡斋读书后志》《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皆著录。《遂初堂书目》无卷数。   《直斋书录解题》作一百二十四卷。《正统道藏》《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本皆作一百二十二卷。重刊《道藏辑要》本不分卷,亦无张君房自序,缺卷甚多。则此书有百二十卷本,百二十四卷本,百二十二卷本等多种。百二十二卷本为今通行本。载《正统道藏》太玄部。张君房虽称此书乃“掇云笈七部之英”而成,但这仅指它的内容是掇《大宋天宫宝藏》七部之英,而不是体例也按七部分类,实际上它是将摘录的七部内容按性质加以归类的。 如卷一道德部,采摘《老君指归》《韩非子》《淮南鸿烈》《混元圣纪序》《唐开元皇帝道德经序》中之语,以总论老子的道德概念,即道教的立教之旨;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引“道君曰”及《太始经》《太真科》《上清三天正法经》之语,以论宇宙生成变化,并特引《太上老君开天经》详述老君开天辟地及累世下降作王者师;卷四道教经法传授部,引《上清源统经目注序》《灵宝经目序》《上清经述》《三皇经说》《云台治中内录》等,以论上清、灵宝、三皇诸家的传授系统。其他各卷无不以纲带目,在一个总题目下引录若干道书。有的题目内容较多,如杂修摄、说戒、诸家气法、金丹、内丹,符图,以及仙籍语论、纪传等、则各列若干卷,以摘录多种道书。可见此书引录的道书虽多,但纲目颇为清晰。至于引录道书的具体数字,已难作出准确统计,因为所引之书,有的标出原名,有的只是某书中的篇名,有的甚至是张君房所拟之名。不过“大都摘录原文,不加论说”,基本上保留了原书的面貌。这是它最具历史价值之所在。 《云笈七箓》以上清派为正统,故收载该派道书尤多,叙上清经传授系统和上清修真方法甚详,体现出上清派占居显学地位的时代特征。此外,收录唐代著作也比五代宋初新出的其他道书为多。然而本书除了继续承认老子的教主地位之外,特别突出宋真宗时代出现的圣祖(赵玄朗)崇拜。例如将真宗所制《先天纪叙》和《轩辕本纪》列于纪之首,位居《元始天王纪》《太上道君纪》《混元皇帝圣纪》之上。传则首录宋真宗制序、以宣扬宋王朝君权神授为主要特征的《翊圣保德真君传》,然后继以上清众真传记。本书在体例上,明显继承了《无上秘要》以“道”为首,以“验”为足,以“法”为主干的格式特征,但结构更为紧凑,分类愈趋合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该。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此书虽属抄录,实具概论性质,对道教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论述。其价值尤其体现在卷三至卷九,这部分论道藏源流,条分缕析,叙说清楚,《灵宝略纪》《上清源统经目注序》和陆修静所撰《灵宝经目序》等珍贵资料亦因此得以保存。书中还增加了“语论”和“内丹”两大内容,这对于研究唐宋时代道教的历史,全面了解道教理论,均有重要的意义。本书所收今佚道书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即尚存之书亦颇具参校之用。例如《翊圣保德真君传》虽系摘录,然序题宋真宗制,文内黑杀神封号仅“翊圣保德真君”六字,可正今本署“宋仁宗御制《翊圣应感储庆保德传序》”之误。此书收宋真宗《天童护命经序》及《太上天童经灵验录》记唐昭宗景福元年(892)诵经灵验事,足证《天童护命经》早出于唐代,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四月茅山梁悟真所得确系加句本(据洪迈《夷坚志》,梁加句本凡二百九十二字,多出一百零七字)。《云笈七签》素为道教界和学术界所重视。《大宋天宫宝藏》早已亡佚,幸赖此书得以考见其概貌。因此书具有系统、全面和简明等优点,故而人称“小道藏”,是了解和研究道教必备的资料。

猜你喜欢

  • 普化宝诰

    普化宝诰 志心皈命礼九天应元府。无上玉清王。化形而满十方。谈道而趺九凤。三十六天之上。阅宝笈考琼书。千五百劫之先。位上真权大化。手举金光如意。宣说玉枢宝经。不顺化作微尘。发号疾如风火。以清静心。而弘大..

    2 知道 2025-07-11
  • 东岳宝诰

    志心皈命礼赫赫玄英之祖。金轮绍海之宗。弥仙母梦日光生。紫(府)圣人东华弟。昔建功于长白。始受封于羲皇。初号泰华真人。汉名泰山元帅。唐会崇恩圣帝。圣朝敕赐大圣。位镇坤维。功参乾造。仁以德仁。回阳春于掌上..

    2 知道 2025-07-11
  • 虚靖天师宝诰

    志心皈命礼白雪丹霄。黄芽曲积。文章星斗老君授。三五飞步之玄机。玉局箓符汉祖传。正一斩邪之秘旨。维一登名于紫府。为一掌握于雷霆。消疵痢于清宁。灭妖氛于下界。巍巍荡荡。渺渺玄玄。度太极登紫薇。聚三华朝五..

    2 知道 2025-07-11
  • 许真君宝诰

    志心皈命礼混元始祖。一炁分真。多劫之前。积修至道。勤苦备悉。经纬逾深。万法千门。罔不斯历。救灾拨难。除害荡妖。功济生灵。名高玉籍。众真推仰。宜有甄升。大悲大愿。大孝大仁。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雷霆..

    3 知道 2025-07-11
  • 老祖天师宝诰

    志心皈命礼泰玄上相。扶教三天。鹤鸣山上得真传。龙虎玄坛留妙决。三洞法箓。诸品灵文。一千二百之官军。匡扶正教。二十四品秘箓。普度后人。都功玉印。官服群履。居都省而常侍上帝。掌三界而度下民。雌雄二剑。诛..

    3 知道 2025-07-11
  • 三官宝诰

    志心皈命礼唯三圣人。乃一太极。普受浩劫家之命。鼎膺无量品之褒。紫微清虚洞阴。总领功过。赐福赦罪解厄。溥济存亡。道冠诸天。恩覃三界。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官九府。应感天尊。..

    4 知道 2025-07-11
  • 斗姥宝诰

    志心皈命礼西天竺国。大智光中。真空妙相法王师。无上玄元天母主。金光烁处。日月潜辉。宝杵旋时。鬼神失色。显灵踪于尘世。卫圣驾于阎浮。众生有难若称名。大士寻声来救苦。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圣德巨光天后。摩利..

    4 知道 2025-07-11
  • 救苦宝诰

    志心皈命礼青华长乐界。东极妙严宫。七宝芳骞林。九色莲花座。万真环拱内。百亿瑞光中。玉清灵宝尊。应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济。大千甘露门。妙道真身。紫金瑞相。随机赴感。誓愿无边。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十方化号..

    3 知道 2025-07-11
  • 南极宝诰

    志心皈命礼高上神宵府。凝神焕照宫。会元始祖炁以分真。应妙道虚无而开化。位乎九霄之上。统理诸天。总乎十极之中。宰制万化。宣金符而垂光济苦。施惠泽而覆育兆民。恩溥乾元。仁敷浩劫。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清真..

    3 知道 2025-07-11
  • 后土宝诰

    志心皈命礼九华玉阙。七宝皇房。承天禀命之期。主阴执阳之柄。道推尊而含弘广大。德敷蓄于柔顺利贞。效法昊天。根本育坤元之美。流行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岳渎是依。山川咸仗。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承天效法。后土..

    4 知道 2025-07-11
  • 星主宝诰

    志心皈命礼大罗天阙。紫微星宫。尊居北极之高。位正中天之上。佛号金轮炽盛。道称玉斗玄尊。璇玑玉衡齐七政。总天经地纬。日月星宿约四时。行黄道紫垣。万象宗师。诸天统御。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万星教主。无极元皇..

    3 知道 2025-07-11
  • 天皇宝诰

    志心皈命礼紫微宸极。勾陈天宫。九光宝宛之中。五炁玄都之上。体元皇而佐司玄化。总两极而共理三才。主持兵革之权衡。广推大德。统御星辰之缠次。毋失常经。上象巍峨。真元恢漠。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勾陈上宫。天皇..

    4 知道 2025-07-11
  • 玉帝宝诰

    志心皈命礼太上弥罗无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阙。太微玉清宫。无极无上圣。廓落发光明。寂寂浩无宗。玄范总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志心皈命礼紫金金阙白玉玉京住妙有之境中处玄..

    4 知道 2025-07-11
  • 太清宝诰

    志心皈命礼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古今。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

    4 知道 2025-07-11
  • 上清宝诰

    至心皈命礼居上清境。号灵宝君。祖劫化生。九万九千余梵炁。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天经地纬。巍乎造化之宗。枢阴机阳。卓尔雷霆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宸道君..

    4 知道 2025-07-11
  • 玉清宝诰

    至心皈命礼三界之上。梵炁弥罗。上极无上。天中之天。郁罗萧台。玉山上京。渺渺金阙。森罗净泓。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宝珠之中。玄之又玄。开明三景。化生诸天。亿万天真。无鞅数众。旋斗历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

    4 知道 2025-07-11
  • 《崆峒问答》

    一问:张良是第几代祖?答曰:老祖天师八世祖。二问:天师何处贯籍?答曰:仙传沛国丰人,今徐州之丰县,生于浙江杭州天目山。三问:何时诞生?答曰:生于汉时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四问:当日如何修炼成仙?答曰:老天师..

    5 知道 2025-07-10
  • 灵验部·卷五

    ◎胡尊师修清斋验胡尊师名宗,自称曰亹孚郭切,居梓州紫极宫。尝氵公江入峡,道中遇神人,授真仙之道。辩博该赡,文而多能,斋醮之事,未尝不冥心涤虑,以祈感通。梓之连帅皆贤相,重德慕下,尽皆时英硕才,如週相国..

    8 知道 2025-07-10
  • 灵验部·卷四

    ◎处州青田县清溪观古钟自归验处州青田县清溪观,古有铜钟,因袁晁乱,后失其所在,有墨书《青田》字,人或记焉。其后温州岛屿山下水中,舟人时闻钟声,幽咽不远。一旦,有人忽见水中一物,如半钟之形,侧露水上,荡..

    7 知道 2025-07-09
  • 灵验部·卷三

    ◎昭成观壁画天师验绢画验附昭成观壁画天师,岁月既深,彩粉昏剥,在通廊之下,未尝有香灯之荐。颁政坊内居人姓李,患痁逾年,医不能愈,日以羸瘠,待时而已。忽梦一道流,长八九尺,来至其前,以大袖布衣,拂其面目..

    9 知道 2025-07-0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