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道 / 张君房

杂修摄部·卷三

2025-07-05 11:07 知道

◎太清导引养生经凡十二事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能随风上下,至高辛氏时犹存。导引术云:导引除百病,延年益寿。

朝起布席东向为之,息极乃止。不能息极,五通止。此自当日日习之,久久知益。

常以两手叉头上,挽至地,五噏五息,止胀气。

又侧卧,左肘肘地,极,掩左手脑,复以右手肘肘地,极,掩右手脑,五息止,引筋骨。

以两手据右膝上,至腰胯,起头,五息止,引腰气。右手据腰左膝、右手极上引,复以左手据腰右膝,左手极上引,皆五息止,引心腹气。

左手据腰,右手极上引,复以右手据腰,左手极上引,五息止,引腹中气。

叉手胸胁前,左右摇头不息,自极止,引面耳,邪气不复得入。

两手支腰下,左右自摇,自极止,通血脉。

两手相叉,极左右,引肩中气。

两手相叉,反于头上,左右自调,引肺、肝中气。

两手叉胸前,左右极,引除皮肤中烦气。

两手相叉,左右举肩,引皮肤气。

正立,左右摇两褷,引脚气。

◎宁先生导引养生法跂蟆龟鳖等气法附

宁先生者,黄帝时人也。为陶正,能积火自烧,而随烟上下,衣裳不灼。

先生曰:夫欲导引行气,以除百病,令年不老者,常心念一,以还丹田。夫生人者丹,救人者还。全则延年,丹去尸存乃夭。所以导引者,令人肢体骨节中诸邪气皆去,正气存处。有能精诚勤习理行之,动作言语之间,昼夜行之,骨节坚强,以愈百病。若卒得中风,病固,釐籥不随,耳聋不闻,头眩癫疾,咳逆上气,腰脊苦痛,皆可按图视像,于其疾所在,行气导引,以意排除去之。行气者则可补于中,导引者则可治于四肢,自然之道。但能勤行,与天地相保。

鲜发东向,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令发黑不白。

东向坐,不息再通,以两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东向坐,不息三通,手捻鼻两孔,治鼻宿息肉,愈。

东向坐,不息四通,琢齿无数;伏前侧坐,不息六通,愈耳聋目眩。还坐,不息七通,愈胸中痛咳。

抱两膝,自企于地,不息八通,愈胸以上至头耳目咽鼻疾。

去枕,握固不息,企于地,不息九通,东首,令人气,上下通彻。鼻内气,愈羸弱,不能从阴阳法,大阴雾勿行之。

◎虾蟆行气法

正坐,自动摇臂,不息十二通,愈劳及水气。

左右侧卧,不息十二通,治痰饮不消。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左侧卧。有不消者,以气排之。日初出、日中、日入时,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头吸日精光,九咽之,益精百倍。若入火,垂两臂,不息,即不伤。

又法,面南方蹲踞,以两手从膝中入,掌、足五指令内曲,利腰尻完,治淋遗溺愈。

箕踞,交两脚,手内并脚中,又叉两手,极引之,愈寐中精气不泄矣。两手交义顺下,自极,致肺气,治暴气咳。

举右手,展左手,坐,以右脚上掩左脚,愈尻完痛。

举手交颈上,相握自极,治胁下痛。

舒左手,以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自极;舒右手,以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自极,皆治骨节酸疼。

掩两脚,两手指著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若血久瘀,为之愈佳。竖足五指,愈腰胸痛,不能反顾颈痛。

以右手从头上来下,又挽下手,愈颈不能反顾视。

坐地,掩左手,以右手指搭肩挽之,倾侧,愈腰膝及小便不通。

◎龟鳖等气法

龟鳖行气,以衣覆口鼻,不息九通,正卧,微微鼻出内气,愈塞不通。反两手据膝上,仰头像鳖取气,致元气至丹田,治腰脊不知痛。手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阴阳从,数至不倦。以左手急捉发,右手还项中,所谓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

正坐,以两手交背后,名曰带缚,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虚赢。

坐地,以两手交叉,又其下,愈阴满。

以两手捉绳,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愈头眩风癫。

以两手牵,反著背上,挽绳自悬中,愈不专精,食不得下。

以一手上牵绳,下手自持脚,愈尻久痔。

坐地,直舒两脚,以两手叉挽两足,自极,愈肠不能受食,吐逆。

东向坐,仰头,不息,五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沫满二七,咽,愈口乾苦。

雁行气,低头,倚臂,不息十二通,以意排留饮宿食,从下部出,息愈。

龙行气,低头下视,不息十二通,愈风疥恶疮热,不能入咽。可候病者以向阳明仰卧,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足,低臂十二,不息十二通,愈脚足温痹不任行,腰脊痛。

以两手著项相叉,治毒不愈,腹中大气即吐之。

◎噏月精法

噏月精,凡月初出时、月中时、月入时,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头噏月精八咽之,令阴气长,妇人噏之,阴精益盛,子道通。

凡入水,举两手臂,不息,没。

面向北方,箕踞,以手挽足五指,愈伏兔痿、尻筋急。

箕踞,以两手从曲脚入据地,曲脚加其手,举尻,其可用行气,愈淋沥乳痛。

举脚,交叉项,以两手据地,举尻,持任息极,交脚项上,愈腹中愁满,去三虫,利五脏。

蹲踞,以两手举足蹲极横,治气冲、肿痛、寒疾。

致肾气法:蹲踞,以两手举足五指,低头自极,则五脏气总至,治耳不闻、目不明,久为之,则令人发白复黑。

◎彭祖导引法凡十事

彭祖者,殷大夫,历夏至商,比年七百,常食桂得道。导引法云:导引除百病,延年益寿要术也。

凡十节,五十息;五通,二百五十息。欲为之,常于夜半至鸡鸣,平旦为之。禁饱食沐浴。

一、凡解衣被,卧,伸腰,瞑少时,五息止,引肾气,去痟渴,利阴阳。

二、挽两足指,五息止。引腹中气,去疝瘕,利九窍。

三、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腹脊痹、偏枯,令人耳聪。

四、两足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逆上气。

五、踵内相向,五息止。除五络之气,利肠胃,去邪气。

六、掩左胫,屈右膝内厌之,五息止。引肺气,去风虚,令人目明。

七、张脚两足指,五息止。令人不转筋。

八、仰卧,两手牵膝置心上,五息止。愈腰痛。

九、外转两足,十通止。治诸劳。

十、解发东向坐,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以手掩两耳,以指掐两脉边五通,令人目明、发黑不白,治头风。

◎王子乔导引法凡三十四事

王子乔八神导引法,延年益寿除百病。导引法曰:枕当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半,去身各三寸。解衣披发,正偃卧,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内气,以口出之,各致其藏所,竟而复始。欲休,先极之而止。勿强长息,久习乃自长矣。气之往来,勿令耳闻,鼻无知。微而专之,长遂推之,伏兔股胻,以省为贵。若存若亡,为之百动,腹鸣气,有外声,足则温,成功之士何疾而已。喉咙如白银环一,十重,系膺,下去得肺。肺色白泽,前两叶高,后两叶卑。心系其下,上大下锐,大率赤如茄华未拆,倒悬著肺下也。肝又系其下,色正青,如凫翁头也,六叶抱胃,前两叶高,后四叶卑。胆系其下,如绿绨囊。脾在中央,亦抱胃,正黄如金铄也。肾如两伏鼠,挟脊,直齐肘而居,欲得其居高也,其色正黑,肥肪络之,白黑昭然。胃如素囊,念其屈折右曲,无污秽之患。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此名曰神舍。神舍修则百脉调,邪病无所居矣。小肠者,长九尺,法九州。一云九土。小肠者长二丈四尺。

诸欲导引,虚者闭目,实者开目,以所苦行气不用,第七息止,徐徐往来,度二百步所,却坐,小咽气五六。不差复如法引,以愈为效。诸有所苦,正偃卧,被发如法,徐以口内气填腹,自极,息欲绝,徐以鼻出气数十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闭口温气,咽之三十过,候腹中转鸣乃止。往来二百步,不愈复为之。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以口出气,鼻内气者,名曰补,闭口温炁咽之者,名曰泻。闭气治诸病法,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脚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热诸所不快,若中寒身热,皆闭气张腹,欲息者,徐以鼻息,已复为,至愈乃止。

一、平坐,生腰脚,两臂覆手据地,口徐吐气,以鼻内之,除胸中、肺中痛,咽气令温,闭目也。

二、端坐,生腰,以鼻内气,闭之,自前后摇头各三十。除头虚空耗。转地,闭目摇之。

三、左胁侧卧,以口吐气,以鼻内之。除积聚、心下不便。

四、端坐,生腰,徐以鼻内炁,以右手持鼻。除目昏、泪若出,去鼻中息肉,耳聋亦除。伤寒头痛洗洗,皆当以汗出为度。

五、正偃卧,以口徐出气,以鼻内之,除里急。饱食后小咽,咽气数十令温。若气寒者,使人乾呕腹痛,从鼻内气七十咽,即大填腹内。

六、右胁侧卧,以鼻内气,以口小吐气数十,两手相摩热以摩腹,令其气下出之,除胁皮肤痛。七息止。

七、端坐,生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内气,闭之自极,七息,名曰蜀王台。除胁下积聚。

八、覆卧,去枕,立两足,以鼻内气四四所,复以鼻出之,极,令微气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热背痛。

九、端坐,生腰,举左手,仰其掌,却右手,除两臂背痛结气。

十、端坐,两手相叉,抱膝,闭气,鼓腹二七或三七,气满即吐,候气皆通暢,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十一、端坐,生腰,左右倾侧,闭目,以鼻内气,除头风,自极,七息止。

十二、若腹中满,饮食饱,坐,生腰,以鼻内气数十,以便为故,不便复为之,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十三、端坐,使两手如张弓满射。可治四肢烦闷、背急,每日或时为之佳。

十四、端坐,生腰,举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胁,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胃寒食不变,则愈。

十五、端坐,生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瘀血、结气等。

十六、两手却据,仰头,自以鼻内气,因而咽之数十。除热、身中伤死肌肉等。

十七、正偃卧,端展足臂,以鼻内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足中寒、週身痹、厥逆、嗽。

十八、偃卧,屈膝,令两膝头内向相对,手翻两足,生腰,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痹疼、热痛、两褷不随。

十九、觉身体昏沈不通暢,即导引。两手抱头,宛转上下,名为开胁。

二十、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生腰,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难屈伸拜起,褷中痛。一本云,除风目晦耳聋。

二十一、踞伸左足,两手抱右膝生腰,以鼻内气自极七息,展左足著外,除难屈伸拜起褷中疼。

二十二、正偃卧,直两足,两手捻胞所在,令赤如油囊里丹,除阴下湿,小便难颓,小腹重,不便。腹中热,但口出气,鼻内之,数十,不须小咽气。即腹中不热者,七息已,温气,咽之十所。

二十三、踞,两手抱两膝头,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腰痹、背疼。

二十四、覆卧,傍视两踵,生腰,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疼。

二十五段阙。

二十六、偃卧,展两褷两手两踵相向,亦鼻内气,自极,七息。除死肌不仁足褷寒。

二十七、偃卧,展两手,两褷、左膀一本作停字两足踵,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胃中食若呕。

二十八、踞,生腰,以两手引两踵,以鼻内气,自极,七息,布两膝头,除痹,呕逆。

二十九、偃卧,展两脚,两手,仰足指,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三十、偃卧,左足踵拘右足拇指,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厥疾。人脚错踵,不拘拇指,依文用之。

三十一、偃卧,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週身痹。

三十二、病在左,端坐,生腰,右视目,以鼻徐内气,极而吐之,数十一止,所闭目,目上入。

三十三、病在心下若积聚,端坐,生腰,向日仰头,徐以鼻内气,因而咽之,三十所而止,开目作。

三十四、病在右,端坐,生腰,右视目,以鼻徐内气而咽之,数十止。

◎导引杂说

《文选·江赋》云:噏翠霞。此谓导引服气,稍与枕中相类,俱用之。两手相捉,细捩,如洗手法。两手相叉,翻覆向胸前,如挽三石弓力,左右同。两手相重,共按髀,徐徐捩身,以返捶背上十度,作拳向后筑十度,大坐偏倚,如排山,如托千斤石,上下数度。两手抱头,宛转褷上。两手据地,缩身曲脊三度。两手相叉,以脚蹋中立地,反拗三举,起立,以脚前后踏空,大坐,伸脚,以手勾脚指。

右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宜好将息,勿令至大汗,能通伏气,行之甚佳。

又导引法在枕中卷,与此导引消息,并宜相参作之,大佳。

诸服气要法并忌触杂录,如能服之,便成真人。忌阴寒雨雾热等邪气,不可辄服也。危执闭破除此等日,亦不可服。

凡日午已后,夜半已前,名为死气,不可服也。唯酉时气可服,为日近明净,不为死气,加可服耳。

凡服气,取子午卯酉时服是也。如冬月子时,气不可服也,为寒;如夏月午时,气不可服,为热。仍须以意消息,大略若是。如腹中大冷,取近日气及日午气是。如腹中大热,服夜半气及平旦气。如冬寒,即于一小净室中生炭火暖之,服即腹中和,如夏极热时,取月中气服,即凉大冷。

每欲服气,常取体中安隐,消息得所。如安隐时,不住消息耳。消息住,先舒手展足,按捺支节,举脚跟向上,左右展足,长出气三两度,心念病处,随气出,病遂尽矣。如服气之时胸中闷,微微细吐之,闷定则掩口,勿尽,尽则复吸入,凡服气,入及出吐,皆须微微,吹绵不动,是其常候也。如入气太急,勿令自耳闻,则惊五神,招其损也。如出气太急,令自耳闻,亦然。如后腹内热及时节热,出入气太急,转转增热则盛也。如服冷及时寒,出入太急,令自耳闻,亦增冷甚也。

初入气之时,善将息,以饱为度。若饱后,即左右拓,更开托,左右捩及蹴空各三度,然后咳嗽耳。拔发,摩面,转腰,令四肢节、皮肉、骨髓、头面贯彻,腹中即空。如前服之取饱,更不须动作耳,自然安泰也。

◎神炁养形说

混元既分,天地得位。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动者禀乎天,静者法乎地。天地之间,最灵者人。能养人之形者,唯气与神。神者,妙万物而为言;气者,借冲虚以为用。至人之言,莫先乎气;至人之用,莫妙乎神。我先生得至人之道,见生死之机,常味于无味,用于无用,为于无为,事于无事。知神气可以留形,故守虚无以养神气;知窈冥可以致信,故入窈冥而观至精。则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至人之不死,其犹谷神乎!先生曰:虚无之中,有物谓之神,窈冥之中,有物谓之气。气者,结虚无以成妙。故大洞真人曰:三月内视,注心一神,则灵光化生,缠绵五脏,其理明矣!且气者,神之母;神者,气之子。欲致其子,先修其母。若神不受味于气,则气无以通灵。子不求食于母,则母无以致和。《道经》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东华玉书》云:“毋繁子长,流心安宁。”此皆谓修真之要言也。加以耳目者,神之户。《道经》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兒乎?”《黄庭经》曰:“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所致和专仁。”正谓此也。后来学者,或纳四时五芽之气,或服引七宿二景之精,握固以象胎形,闭气以为胎息,殊乖真人之妙旨,盖是古来之末事。如此之徒,浊乱元气,尤损于形神。夫至人以心游于恬淡,饮漱于玄泉,胎息于无味,则神光内照,五气生灵,自然有紫烟上浮,玉彩交映。敬传先生之旨,化白为硃,积精成形,口衔灵芝,降于形中,是谓真仙之术,守中抱一,抱一勿失,与天地齐毕矣。

◎将摄保命篇

夫人禀二仪之气,成四大之形,愚智贵贱则别,好养贪生不异。贫迫者,力微而不达;富贵者,侮傲而难持;性愚者,未悟于全生;识智者,或先于名利;自非至真之士,何能保养生之理哉!其有轻薄之伦,亦有矫情膋俗,口诵其事,行已违之。设能行者,不喻晦朔,即希长寿,此亦难矣。是以达人知富贵之骄傲,故屈迹而下人;知名利之败身,故割情而去欲;知酒色之伤命,故量事而撙节;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若加之寒温适时,起居有节,滋味无爽,调息有方,积气补于泥丸,魂魄守藏,和神保气,吐故纳新,嗜欲无以干其心,邪淫不能惑其性,此则持身之上品,安有不延年者哉!

 《云笈七签》是择要辑录《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北宋天禧三年(1019),当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其精要万余条,于天圣三年至七年(1025~1029)间辑成本书进献仁宗皇帝。道教称藏书之容器曰“云笈”,分道书为“三洞四辅”七部,故张君房在该书的序言中有“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等语,因名《云笈七签》;并称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备皇帝陛下乙夜之览,下以裨文馆校雠之职,外此而少畅玄风年”。此书按张君房自序,原为一百二十卷,《中兴书目》(《玉海》引)、衢本《郡斋读书志》、袁本《郡斋读书后志》《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皆著录。《遂初堂书目》无卷数。   《直斋书录解题》作一百二十四卷。《正统道藏》《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本皆作一百二十二卷。重刊《道藏辑要》本不分卷,亦无张君房自序,缺卷甚多。则此书有百二十卷本,百二十四卷本,百二十二卷本等多种。百二十二卷本为今通行本。载《正统道藏》太玄部。张君房虽称此书乃“掇云笈七部之英”而成,但这仅指它的内容是掇《大宋天宫宝藏》七部之英,而不是体例也按七部分类,实际上它是将摘录的七部内容按性质加以归类的。 如卷一道德部,采摘《老君指归》《韩非子》《淮南鸿烈》《混元圣纪序》《唐开元皇帝道德经序》中之语,以总论老子的道德概念,即道教的立教之旨;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引“道君曰”及《太始经》《太真科》《上清三天正法经》之语,以论宇宙生成变化,并特引《太上老君开天经》详述老君开天辟地及累世下降作王者师;卷四道教经法传授部,引《上清源统经目注序》《灵宝经目序》《上清经述》《三皇经说》《云台治中内录》等,以论上清、灵宝、三皇诸家的传授系统。其他各卷无不以纲带目,在一个总题目下引录若干道书。有的题目内容较多,如杂修摄、说戒、诸家气法、金丹、内丹,符图,以及仙籍语论、纪传等、则各列若干卷,以摘录多种道书。可见此书引录的道书虽多,但纲目颇为清晰。至于引录道书的具体数字,已难作出准确统计,因为所引之书,有的标出原名,有的只是某书中的篇名,有的甚至是张君房所拟之名。不过“大都摘录原文,不加论说”,基本上保留了原书的面貌。这是它最具历史价值之所在。 《云笈七箓》以上清派为正统,故收载该派道书尤多,叙上清经传授系统和上清修真方法甚详,体现出上清派占居显学地位的时代特征。此外,收录唐代著作也比五代宋初新出的其他道书为多。然而本书除了继续承认老子的教主地位之外,特别突出宋真宗时代出现的圣祖(赵玄朗)崇拜。例如将真宗所制《先天纪叙》和《轩辕本纪》列于纪之首,位居《元始天王纪》《太上道君纪》《混元皇帝圣纪》之上。传则首录宋真宗制序、以宣扬宋王朝君权神授为主要特征的《翊圣保德真君传》,然后继以上清众真传记。本书在体例上,明显继承了《无上秘要》以“道”为首,以“验”为足,以“法”为主干的格式特征,但结构更为紧凑,分类愈趋合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该。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此书虽属抄录,实具概论性质,对道教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论述。其价值尤其体现在卷三至卷九,这部分论道藏源流,条分缕析,叙说清楚,《灵宝略纪》《上清源统经目注序》和陆修静所撰《灵宝经目序》等珍贵资料亦因此得以保存。书中还增加了“语论”和“内丹”两大内容,这对于研究唐宋时代道教的历史,全面了解道教理论,均有重要的意义。本书所收今佚道书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即尚存之书亦颇具参校之用。例如《翊圣保德真君传》虽系摘录,然序题宋真宗制,文内黑杀神封号仅“翊圣保德真君”六字,可正今本署“宋仁宗御制《翊圣应感储庆保德传序》”之误。此书收宋真宗《天童护命经序》及《太上天童经灵验录》记唐昭宗景福元年(892)诵经灵验事,足证《天童护命经》早出于唐代,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四月茅山梁悟真所得确系加句本(据洪迈《夷坚志》,梁加句本凡二百九十二字,多出一百零七字)。《云笈七签》素为道教界和学术界所重视。《大宋天宫宝藏》早已亡佚,幸赖此书得以考见其概貌。因此书具有系统、全面和简明等优点,故而人称“小道藏”,是了解和研究道教必备的资料。

猜你喜欢

  • 说戒部·卷二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并叙昔週之末,王之时,始出太平之道、太清之教。老君至琅琊,授道与干君。干君受道法,遂以得道,拜为真人。又传《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甲子》十部。后帛君笃病,从干君授道护病,病得除羌,遂..

    4 知道 2025-07-05
  • 说戒部·卷一

    ◎说十戒《玉清经·本起品》云:道言:昔元始天尊与诸贤圣亿亿万众,处处週旋,最后下观弃贤世界,有一国王,名曰德正直,利根辩慧,为众生故,而为导首。遍告国内臣民男女,言:今得太平,天下无事,火灾消灭,兵刃..

    4 知道 2025-07-05
  • 斋戒部·卷一

    ◎斋戒叙夫入靖修真,要资斋戒。检口慎过,其道渐阶。《南华真经》云:颜回问道于孔子。孔子曰:汝斋戒,吾将语汝。颜回曰:回居贫,唯不饮酒,不茹荤久矣。孔子曰:是祭祝之斋,非心斋也。汝一志,无以耳听,而以心..

    2 知道 2025-07-05
  • 杂修摄部·卷五

    ◎玄鉴导引法《抱朴子》曰:道以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故也。若夫绝坑停水,则秽臭滋积;委木在野,则虫蝎太半。真人远取之于物,近取之于身。故上天行健而无穷,七曜运动而能久。小人习劳而湛若,君子优游..

    4 知道 2025-07-05
  • 杂修摄部·卷四

    ◎明补凡质气碍,皆是妄想而所为,并由想效也。想成即变化无常,舍想则庶事空寂。以其取炼力,毛孔开流,所以须随而补之。其补之法,还舒脚手而卧息,想项上有酥园,融流注心,週遍四肢;又想身卧酥乳池中,心以澡沐..

    3 知道 2025-07-05
  • 杂修摄部·卷二

    ◎摄养枕中方 ──太白山处士孙思邈撰夫养生缮性,其方存于卷者甚众。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至于澄神内观,游玄采真,故非小智所及。常思所寻设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事不从心,术即不验。诚由前之误交切而难..

    5 知道 2025-07-05
  • 杂修摄部·卷一

    ◎养性延命录并序夫禀气含灵,惟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于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候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如..

    3 知道 2025-07-05
  • 禀生受命部·卷三

    ◎太微帝君太一造形紫元内二十四神回元经太微帝君、太一造形、紫元内神、二十四真人,混气变生,主仙上精,散解胞结,释滞关元,二十四神所命乃得除脱也。兆能修存名字者,则治镇一身,保守元精。欲解节结之法,当先..

    3 知道 2025-07-05
  • 禀生受命部·卷二

    ◎帝一混合三五立成法夫人者受生于天魂,经成于元灵,转轮九炁,挺生太一,开丝二道,积神幽宫。所以玄液七缠,流津敷泽,日月映其六虚,口目运其神气,云行雨施,德拟天地,胞胎内匠,五因来具,立人之道,其如此也..

    3 知道 2025-07-05
  • 禀生受命部·卷一

    ◎禀受章《混元述禀篇》曰: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禀二气之和,冠万物之首,居最灵之位,总五行之英,参于三才,与天地并德,岂不贵乎?《内观经》云:天地构精,阴阳布化,人受其生。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

    3 知道 2025-07-05
  • 治部·卷一

    ◎二十四治并序谨按《张天师二十治图》云: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时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张天师,沛国丰县人也,讳道陵,字辅汉。禀性严直,经..

    3 知道 2025-07-05
  • 洞天福地部·卷一

    ◎天地宫府图并叙 ──银青光禄大夫真一先生司马紫微集夫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宫阙于清景;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元皇先乎象帝,独化卓然,真宰湛尔,冥寂感而通焉,故..

    3 知道 2025-07-05
  • 十洲三岛部·卷一

    ◎十洲并序 ──东方朔集汉武帝既闻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并是人迹所希绝处。又始知东方朔非世常人,是以延之曲室,而亲问十洲所在方物之名..

    3 知道 2025-07-05
  • 日月星辰部·卷三

    ◎北极七元紫庭秘诀一名《北帝七元延生真经》吴赤乌二年,葛仙公受之于太上。魏朝时,叶先生传之于世,太主虚无北帝真要,上通紫庭。魁身禄福德男女命魓官职寿考魒妻妾奴婢。已上七位,用灯七碗,于道靖内明点,占其..

    2 知道 2025-07-05
  • 日月星辰部·卷二

    ◎总说星《玄门宝海经》曰:阳精为日,阴精为月。分日月之精为星辰。纲者,连星也。纪者,缀星也。星形正圆如丸,不应似贯珠穿度,又不容作铃鼻相缀理,宜如破箭竿,还相合以成体。天地初成,无子举翅飞上,乃在华盖..

    3 知道 2025-07-05
  • 日月星辰部·卷一

    ◎总叙日月《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曰:日,阳之精,德之长也。纵广二千三十里。金物、水精晕于内,流光照于外。其中有城郭人民、七宝浴池;池生青黄、赤、白、莲花;人长二丈四尺,衣硃衣之服;其花同衰同盛。日行有..

    3 知道 2025-07-05
  • 天地部·卷二

    ◎总说天地五方《外国放品隐元内文经》云:天地五方,皆有制御刚柔之色,使不得落。其地深二十亿万里,得润泽。润泽下二十亿万里,得金粟泽。金粟泽下二十亿万里,得金刚铁泽。金刚铁泽下二十亿万里,得水泽。水泽下..

    3 知道 2025-07-05
  • 天地部·卷一

    ◎总序天《三天正法经》曰:九天真王与元始天王俱生始气之先。天光未朗,郁积未澄,溟涬无涯,混沌太虚。浩汗流冥七十馀劫,玄景始分,九气存焉。一气相丢九万九千九百九十岁。清气高澄,浊气下布。九天真王、元始天..

    4 知道 2025-07-05
  • 三洞经教部·卷十五

    ◎太上飞行九神玉经一名《金简内文》太上大道君告北极真公曰:吾昔游于北天,策驾广寒;足践华盖,手排九元;逸景云宫,遨戏北玄;逍遥朔阴之馆,赏于洞毫之门;眄璇玑以召运,促劫会以舞轮;叹万物之凋衰,俯天地而..

    3 知道 2025-07-05
  • 三洞经教部·卷十四

    ◎老子中经下一名《珠宫玉历》△第二十八神仙经曰:常以六甲之日,平旦时拊心祝曰:苍林玄龟,流水如河,炎火週身身,一作宫,安能知他?道来归已,道来归已!因念肝色正青,润泽生光,其上高危,在左方。次念胆色正..

    4 知道 2025-07-0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