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词学十讲 / 龙榆生

第一讲 唐宋歌词的特殊形式和发展规律

2025-07-05 13:26 词学十讲

词不称作而称填,因为它要受声律的严格约束,不像散文可以自由抒写。它的每一曲调都有固定形式,而这种特殊形式,是经过音乐的陶冶,在句读和韵位上都得和乐曲的节拍恰相谐会,有它整体的结构,不容任意破坏的。

每一曲调的构成,它的轻重缓急和节奏关系,必得和作者所要表达的起伏变化的感情相应。这种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见《元氏长庆集》卷二十三《乐府古题序》)的歌词形式,原来是古已有之的。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所习用的词曲名称,也是从古乐府中所有操、引、谣、讴、歌、曲、词、调八种名称中拈取出来的。清人宋翔凤说:宋、元之间,词与曲一也。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乐府余论》)因为这两种形式都得受曲调的制约,所以在声韵方面都是要特别讲究的。

词和曲的体制既然是由来已久,为什么直到唐宋以后才大量发展成为定式呢?这就得追溯到声律论的发明和它在诗歌上的普遍应用,才能予以充分的说明。梁代沈约早就说过: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论》)根据这个原则,积累了将近二百年的经验,才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见《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列传中》)的唐人所谓近体诗。这种近体诗,本身就富有它的铿锵抑扬的节奏感,音乐性异常浓厚。恰巧我国的音乐,到了这时,也在呈现着融合古今中外、推陈出新、逐步达到最高峰的繁荣景象。这样相挟俱变,推动了燕乐杂曲和长短句歌词的向前发展。据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所标举的《近代曲辞》,表明了倚声填词由民间尝试而普遍流行的关键所在。郭茂倩说:

唐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初,因隋旧制,用九部乐。太宗(李世民)增《高昌乐》,又造《燕乐》而去《礼毕曲》。其著令者十部:一曰《燕乐》,二曰《清商》,三曰《西凉》,四曰《天竺》,五曰《高丽》,六曰《龟兹》,七曰《安国》,八曰《疏勒》,九曰《高昌》,十曰《康国》,而总谓之燕乐。声辞繁杂,不可胜纪。凡燕乐诸曲,始于武德、贞观(太宗年号),盛于开元、天宝(明皇李隆基年号)。其著录者十四调,二百二十二曲。

这和《旧唐书音乐志》所称:又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都可说明词所依的声究竟是些什么。燕乐诸曲,既然在开元、天宝间就已声辞繁杂,不可胜纪,这也说明唐宋间所习用的曲子词一直跟着隋唐燕乐的普遍流行而不断发展。民间艺人或失意文士,按照这种新兴曲调的节拍填上歌词,以便配合管弦,递相传唱。在明皇时代就已有了大量的创作,如敦煌所发现的《云谣集杂曲子》,只是仅存的沧海一粟而已。由于无名作者的文学修养不够,对声辞配合也还不能做到恰如其分,因而暂时难以引起诗人们的重视。一般仍多用五、七言近体诗或摘取长篇歌行中的一段,加上虚声,凑合着配上参差复杂的新兴曲调,把来应歌。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绝句衍为《渭城曲》或《阳关三叠》,和李峤《汾阴行》中的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这种过渡办法,大概流行于宫廷宴会和士大夫间。至于市井间的歌唱,必然早已改用了适合胡夷里巷之曲的长短句形式。唐中叶诗人,如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等,是比较留心民间文艺和新兴乐曲的。他们开始应用新兴曲调依声填词。例如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刘梦得外集》卷四)

他就在题内说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身负重名的诗人有意依照新兴曲调的节拍来填写长短句歌词的有力证据。但刘禹锡的采用民间歌曲形式,也是分两个步骤来进行的。一个是沿用五、七言近体诗形式,略加变化,仍由唱者杂用虚声,有如《竹枝》、《杨柳枝》、《浪淘沙》、《抛球乐》之类。其《竹枝》引说到:

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刘梦得文集》卷九)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学作《竹枝》,还只是揣摩这种民间歌曲的声容态度,而不是依它的节拍,所以要俾善歌者扬之,也就是加上虚声以应节的意思。在这基础上进一步索性按着民歌曲拍填写长短句歌词,除上举《忆江南》外,还有《潇湘神》词二首: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梦得文集》卷九)

唐代民间歌曲,经过刘、白一类大诗人的赏音重视,解散近体诗的整齐形式以应参差变化的新兴曲调,于是对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越来越讲究了。到了晚唐诗人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下),遂成花间词派之祖。北宋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为辞,始行于世(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乐章》一集,遂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并见前者)。从此,由隋唐燕乐曲调所孳乳浸多的急、慢诸曲,以及结合近体诗的声韵安排,因而错综变化作为长短句,以应各种曲拍的小令、长调,也就有如百花齐放,呈现着繁荣璀璨之大观了。

由于这类歌曲多流行于市井间,以渐跻于士大夫的歌筵舞席上,作为娱宾遣兴之资,内容是比较贫乏的。从范仲淹、王安石开始,借用这个新兴体制来发抒个人的壮烈抱负,遂开苏轼一派横放杰出、是曲子中缚不住(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晁补之语)之风。王灼亦称: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碧鸡漫志》卷二)尽管李清照讥笑它是句读不葺之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但能使倚声填词保持万古常新的光彩,正赖苏、辛(弃疾)一派的大力振奋,不为声律所压倒,这是我们所应特别注意学习的。

词学概论。龙榆生遗作。本书对词学的各种基本问题,结合具体作品,进行了全面阐述,对许多唐宋词名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也作了深入的分析。全书分十讲:唐宋歌词的特殊形式和发展规律;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选调和选韵;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论对偶;论结构;论四声阴阳;论比兴;论欣赏和创作。著者侧重从音乐的角度来论词的创作和欣赏。认为词不称“作”而称“填”,是因为它要受声律的严格约束,不像散文可以自由抒写,它的每一曲调都有固定形式,是经过音乐的陶冶,在句读和韵位上都得和乐曲的节拍恰相谐合,有它整体的结构,不容任意破坏的;强调填词时,必须把“奇偶相生,轻重相权”八个字作为调整音韵的法则,注意选调和选韵以及四声阴阳的适当处理;指出由于填词时句度的长短、韵位的疏密、平仄的转换与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起伏变化的思想情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欣赏和创作又不可分割,所以对于词的欣赏,必须在“声”“色”两方面去体味,“声”表现在“轻重抑扬,参差相错”的基本法则上面,“色”表现在用字的准确上面;著者还认为,欣赏和创作都得从反复吟诵入手,都要注意对偶、结构、比兴诸法在词中的重要作用。本书是著者晚年的著作,反映了著者在词学若干方面的最终见解和心得,对词学研究者和唐宋词爱好者都有参考价值。书后有三篇附录:四声的辨别和练习;谈谈词的艺术特征;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猜你喜欢

  • 第十讲 论欣赏和创作

    欣赏和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对任何艺术,想要得到较深的体会和理解,从而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做到推陈出新,首先必得钻了进去,逐一了解它的所有窍门,才能发现问题,取得经验,彻底明白它的利病所在..

    1 词学十讲 2025-07-05
  • 第九讲 论比兴

    谈到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除了特别措意于音律的和谐,做到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见白居易《与元九书》)的地步,也就是要使诗歌的语言艺术必得富有音乐性之外,它的表现方式,总不出乎赋、比、兴三种,而比..

    1 词学十讲 2025-07-05
  • 第八讲 论四声阴阳

    倚曲填词,首先要顾到歌者转喉发音的自然规律,把每一个字都安排得十分适当,才不致拗嗓或改变字音,使听者莫名其妙。我们学习填写或创作歌词,所以必须对四声阴阳予以特别注意,甘受这些清规戒律的束缚,也只是为了..

    2 词学十讲 2025-07-05
  • 第七讲 论结构

    不论要想写好什么样式的文章,都得讲究结构。歌词是一种最为简练而又富于音乐性的文学形式,所以它更得讲究结构精密。这原是古人共同重视的所谓章句之学。要想发挥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把它的艺术性提高到顶点,是需要..

    1 词学十讲 2025-07-05
  • 第六讲 论对偶

    由于汉民族语言具有便于作成对偶的特性,所以上溯周秦典籍,下逮近代歌谣,乃至口头戏谑,常是采取这种排偶形式。这一形式是素来就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把对偶形式由偶然产生发展成为有意识的大量创作,这是魏晋..

    2 词学十讲 2025-07-05
  • 第五讲 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

    我国诗歌素来是讲究声韵的。韵脚的相谐,一则可使前后呼应,在五音繁会中取得调节的效果;二则表示情感的起伏变化,使得疾徐中节;三则利用收音相同,易于记忆,并引起联想。萧梁刘勰对声韵的作用早就有了精辟的阐明..

    1 词学十讲 2025-07-05
  • 第四讲 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

    长短句歌词的形式之美,是根据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加以错综变化而构成的。它一方面依照每一曲调的抑扬抗坠的音节,参之以曲中所表感情的起伏动荡而给以妥善的安排;一方面吸收《诗经》、《楚辞》以至汉魏六..

    1 词学十讲 2025-07-05
  • 第三讲 选调和选韵

    填词既称倚声之学,不但它的句度长短,韵位疏密,必须与所用曲调(一般叫作词牌)的节拍恰相适应,就是歌词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不同情感,也得与每一曲调的声情恰相谐会,这样才能取得音乐与语言、..

    2 词学十讲 2025-07-05
  • 第二讲 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

    要学填词,首先要学作所谓近体诗。因为这两者的形式之美,都是利用平仄两类长短不同的字调,两两相间地联缀起来,构成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相使用的高低抑扬的和谐音节,都得把奇偶相生,轻重相权八个字作为调整音韵..

    1 词学十讲 2025-07-05
  • 附鲒轩外集唐宋小乐府

    投床下,开国主。颜如婆婆形,取嗤杨阿摩。投床顾欲拯舅氏,宫中反出奇男子。入牛口,流星大如斛,流星大如斗,隋家天子下殿走。君不见郑家天子持羊干,夏家天子入牛口。起义兵,唐高祖:起义兵,何不学汤武,乃袭禅..

  • 下卷 宋词之二

    满江红岳 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

    15 唐宋词选释 2025-07-04
  • 中卷 宋词之一

    卜算子王 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干万和春住。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其先邠(今属陕西)人,后徙苏州吴县。大中祥符八年进士..

    11 唐宋词选释 2025-07-04
  • 上卷 唐五代词

    虞美人李 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敦煌曲子词菩萨蛮①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

    6 唐宋词选释 2025-07-04
  • 前 言

    这个选本是提供给古典文学研究工作者作为参考用的(亦适于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因此,这里想略谈我对于词的发展的看法和唐宋词中一些具体的情况,即作为这个选本的说明。过去在词坛上有两个论点广泛地流传着,它们..

    6 唐宋词选释 2025-07-04
  • 附録 序跋

    傅共注坡詞序東坡□□□□天下,其爲長短句數百章,世以其名尚□□□□閨窗孺弱,亦知愛玩。然其寄意幽渺,指事深遠,片詞隻字,皆有根柢。是以世之玩者,未易識其佳處。譬猶瓌奇珍怪之寶,來於異域,光彩眩耀,人人..

    12 东坡乐府笺 2025-07-03
  • 東坡樂府箋卷三不編年

    水龍吟小溝東接長江,柳隄葦岸連雲際。煙村瀟灑,人間一鬨,漁樵早市。永晝端居,寸陰虚度,了成何事。但絲蓴玉藕,珠秔錦鯉,相留戀,又經歲。因念浮丘舊侣,慣瑶池、羽觴沉醉。青鸞歌舞,銖衣摇曳,壺中天地。飄墮..

    8 东坡乐府笺 2025-07-03
  • 東坡樂府箋卷二

    壬戌 《年譜》:元豐五年壬戌,先生年四十七,在黄州。寓居臨臯亭,就東坡築雪堂,自號東坡居士。三月,以事至蘄水。秋七月,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十月,又遊之。水龍吟閭丘大夫孝終公顯嘗守黄州,作棲霞樓,爲郡..

    7 东坡乐府笺 2025-07-03
  • 東坡樂府箋卷一

    壬子 《年譜》:神宗熙寧五年壬子,先生年三十七,在杭州通判任。浪淘沙昨日出東城,試探春情。牆頭紅杏暗如傾。檻内羣芳芽未吐,早已回春。綺陌歛香塵,雪霽前村。東君用意不辭辛。料想春光先到處,吹綻梅英。【校..

    10 东坡乐府笺 2025-07-03
  • 東坡詞評

    龍榆生輯録宋陳師道後山詩話退之以文爲詩,子瞻以詩爲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詞手,惟秦七、黄九爾,唐諸人不迨也。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詩話東坡嘗以所作小詞示无咎..

    8 东坡乐府笺 2025-07-03
  • 東坡先生墓誌銘

    蘇轍予兄子瞻謫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澤及鳥獸。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歸。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於毘陵。吴越之民相與哭於市,其君子相與弔於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太學..

    7 东坡乐府笺 2025-07-0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