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道 / 张君房

金丹部·卷五

2025-07-07 10:31 知道

◎金丹序

《抱朴子》曰:予考览养生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授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无仙矣!往者丧乱,奔播四出。予週旋徐、豫、荆、襄、江、广数州之间,阅见移流道士数百人矣。或有素闻其名,在云日之表者,率皆相似。其所知见,深浅有无,不足以相倾也。人各有道书数十卷,亦未能悉解之也,但写蓄之耳。时有知行炁、断谷、及服诸草木药法,所有方书,大略皆同,理亦无异。或有得《道机经》者,以为至秘,乃云是尹喜所撰。予告之曰:“此是魏世军督王图所撰耳!非古人也。图了不知大药,止欲以行气入室求仙,作此《道机》,谓道毕于此,此复是误人之甚也。”予问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文》,召天神地祗之法,了无一人知之。其夸诞自誉及欺人,云已久寿,及言曾与仙人共游者,将太半矣?口之与书,微有妙说。或谓颇闻金丹,而今无复有得之者,惟上古巳度仙人,乃当晓之。或有得丹方外说,不得其真经。或得杂碎丹方,便谓丹法尽于此也。昔左元放于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会汉末荒乱,不遑合作,而避地来渡江东,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予从祖仙公,又从元放授之,凡受《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一卷。予师郑君者,则予从祖仙公之弟子也,又于从祖受之,而家贫无资买药。予亲事之,洒扫积久,乃于马迹山中立坛,盟而受之,并具诸口诀,诀之不书。江东先无此书,书出于左元放,元放以授余从祖,从祖以授郑君,郑君以授予,故他道士了无知者也。然予受之已二十年余矣,资无担石,讵能为之?但长叹耳!有积金盈柜,聚钱如山者,复不知有如此不死之法。就令闻之,亦万无一信,如何?夫歃玉?台则知浆茆之薄味,睹昆仑则觉丘垤之至卑。既览金丹之道,则使人不复视小小方书。然大药难卒得辨,当须且将御小者以自支持耳。然服他药万斛,为能有小益,而终不能使人遂长生也。故老子之诀言云:“子不得还丹金液,徒自苦耳。”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终天不朽。服此二药,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有如精之养火而不灭,铜青涂脚,入水不腐,此是借铜之劲以扞其肉也。金丹入身中,沾治荣卫,非但铜青之外传矣。世间多不信至道者,悠悠皆是。然万一时偶好事者,而复不值此法,不值明师,无由闻天下之有斯事也。

予今略抄金丹之都较,以示后之同志好之者,后之同志好之者精修之,精修之不可守浅近之方,而为之足以度世也。遂不遇之者,直当息意于无穷之冀耳。想见其说,必自知出潢潦而浮沧海,背萤烛而向日月,闻雷电而觉布鼓之陋,见巨鲸而知寸介之细也。如其喽喽,无所先入,欲以弊药必规升腾者,何异策蹇驴而欲追迅风,棹蓝舟而欲济大川乎?又诸小饵丹方甚多,然作之有深浅,致力势不同,虽有优劣,转不相及,犹一酉殳之酒,不可以方九匋之醇耳。然小丹之一者也,犹自远胜其草木之上者。凡草物烧之即腐,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药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神仙独见此理,其去俗人,一何缅邈之无限乎!世人少所识,多所怪,或不知水银出于丹砂,告之终不肯信,云丹砂本赤物,从何得成此白物?又云丹砂是石耳,今烧诸石皆成灰,而丹砂何得独尔?此近易之事,犹不可喻,其闻仙道大而笑之,不亦宜乎!上古真人愍将来之可教者,为作方法,委曲欲使其脱死亡之祸,可谓至言矣!然而俗人终不肯信,谓为虚文。若是虚文者,安得九转九变,日数所成,皆如方耶?真人所以知此者,诚不可以肤近思求也。

予少好方术,负步诸门,不惮艰险,每有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不以为戚,安知来者而不如今!是以著此以示识者。岂苟尚奇怪,而崇饰空言,欲令书行于世,信结流俗哉?盛阳不能荣枯朽,上智不能移下愚,书为晓者传,书为识者贵。农夫得彤弓以驱鸟,南夷得衮衣以负薪,夫不知贵,焉可强哉?世人饱食终日,未必能勤儒墨之业,治进德之务,但共遨游逍遥,以尽年月。其所营也,非荣则利。或飞苍走黄于中原,或留连杯觞以羹沸,或荒沉丝竹,或耽沦绮纨,或控弦以疲筋骨,或博奕以弃功夫。闻至道之音而如醉,睹论道之事而昼睡。有身不惜,动之死地,不肯求问养生之法,自欲割削之,煎熬之,憔悴之,漉汔之。而有道者自宝秘其所知,无求于人,亦安肯强行语之乎?世人之常言,咸以长生若可得者,古之圣人富贵,以当得之,而鲜得者,是无此道也,而不知古之富贵者,亦如今之富贵者耳。俱不信不求之,而皆以目前之所见者为急,亦安能得之耶?假令不得决意信命之可延,仙之可得,亦何惜于试之,小效但使得三二百岁,不犹愈于凡人之少夭乎?天下之事万端,而道术尤难明于他事者也。何可以中才之心,而断世间必无长生之道哉?若正以世人皆不信之,便为无,则世人智者又何太多乎?今若有识道意而犹修求之者,讵必便是至愚,而皆不及世人耶?又或虑于求长生,傥其不得,恐人笑之,以为暗惑。若所忌断万有一失。而天下果自有此不死之道者,亦当不复为得之者所笑乎?日月有所不能週照,人心亦安足孤信哉!

◎黄帝九鼎神丹序

按《黄帝九鼎神丹经》曰:“黄帝服之,遂以升仙。”又云:“虽呼吸导引,及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不免于死也。服神丹令人寿无极已,与天地相毕,秉云驾龙,上下太清。黄帝以传玄子,戒之曰:“此道至重,必以授贤,苟非其人,虽积金如山,勿以此道告之也。”受之者,以金人金鱼投于东流水中以为约,歃血为盟,无神仙之骨,亦不可得见此道也。合丹当于名山之中,无人之地,结伴不得过三人,先斋百日,沐浴五香,致加清洁,勿远污秽,又不得与俗人往来,又不令不信道者知之,谤毁神药,药即不成。成者举家皆仙,不但一身耳。世人不合神丹,反信草木之药。埋之即烂,烧之即焦,不能自生,况人乎?

九丹者,长生之要,非凡人所当见闻也。兆之蠢蠢,惟知贪富贵而已,岂有非行尸者乎?合时又当祭醮,自有图法一卷。

◎九转丹名

第一丹名丹华,当先作玄武,用雄黄、雌黄、矾汞、戎盐、卤盐、?石、牡蛎、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数十斤,以为六一泥,固济火之,三十六日成之,服七日仙。又以玄黄膏丸此丹,置猛火上,须臾成黄金。又以二百四十铢合水银百斤火之,亦成黄金。金成者,药成也,金不成者,药不成也。更封药而火之,日数如前,无不成也。

第二丹名神符,服之百日仙也。行度水火,以此丹涂足下,可步行水上。服之,三尸九虫,皆消坏,其身中百病皆愈。

第三丹名神丹,服一刀圭,百日仙也。以与六畜吞之,亦不死。又能辟五兵。服二百日,仙人玉女,山川鬼神,皆来侍见如形。

第四丹名还丹,服一刀圭,百日仙也。硃鸟凤凰,翔覆其上,玉女至傍。以一刀圭合水银一斤火之,立成黄金。以此丹涂钱物用之,即日皆还。以此丹书凡人目上,百鬼走避。

第五丹名饵丹,服之三十日仙也。鬼神来侍,玉女至前。

第六丹名炼丹,服之十日仙也,又以汞合火,即成黄金。

第七丹名柔丹,服一刀圭,百日仙也。以缺盆汗和之,服九十日仙也,九十老翁,亦能有子。与金公合火之,即成黄金。

第八丹名伏丹,服之百日仙也。以此丹如核许带行,百鬼避之,以丹书门户上,万邪众精不敢前,又辟盗贼虎狼。

第九丹名寒丹,服一刀圭,即日仙也。玉女来侍,飞行轻举,不用羽翼。

凡此九丹,但此得一丹便仙,不在悉作之,作之在人所好者耳。凡饵九丹,欲升天则升,欲且止人间亦任意,皆能出入无间,不可得而害矣。

◎太清神丹法

抱朴子曰:太清神丹,其法出于元君,元君即老子之师也。《太清观天经》有十篇,云其上七篇不可教授,其下三篇世无足传,当沉之三泉之下。三篇者,是正丹经,上中下凡三卷也。元君者,大神人也,能调和阴阳,役使风雨,骖驾九龙十二白虎,天下众仙皆隶焉。犹自言本亦学道服丹之所致也,非自然也,况凡夫乎?其经曰:上士得道,升为天官;中士得道,栖集昆仑;下士得道,长生世间;愚民不信,谓为虚言。从朝至暮,但作求死之事,了不求生,而天岂能强生之乎?凡人惟知美食、好衣、声色。富贵而能恣心尽欲,尽命奄殁之徒,慎无以神丹告之,令其笑道慢真益罪也。传丹经不得其人,即不告。若有笃信者,可将合成药以分之,莫轻以其传之也。知此道者,或王侯。为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以作黄金。金成,取百斤先设大祭。祭自有别法一卷,不与九鼎祭同也。祭当别称名衔,各检署具用金斤数。

礼天二十斤,日月五斤,北斗八斤,太一八斤,井五斤,灶五斤,河伯十二斤,社五斤,门户阁鬼清君各五斤,

凡八十八斤。余一十二斤,以好韦囊盛之,良日于都市中市盛之处,嘿声放弃之,径去,无复顾。凡用百斤外,乃得自恣用之耳。不先以金礼神,必致殃咎。

又曰:长生之道,不在祭祀事鬼神也,在导引与屈伸也。升仙之要在神丹。知之不易,为之难也。子能作之,可长存也。近代汉末新野阴君,合此太清丹得仙。其人本儒生,多才思,善著诗及丹经赞并序,述初学道随本师末。列己知识之得仙者四十余人,甚分明。他作此太清小法,难于合《九鼎经》,是白日升天之上法也。当合之日,先生华池,赤盐艮雪玄白飞符三五神水,乃可起火耳。

◎九转丹迟速效验

一转之丹,服之三年仙。

二转之丹,服之二年仙。

三转之丹,服之一年仙。

四转之丹,服之半年仙。

五转之丹,服之百日仙。

六转之丹,服之四十日仙。

七转之丹,服之三十日仙。

八转之丹,服之十日仙。

九转之丹,服之三日仙。

若取九转之丹,内神鼎中,夏日之后暴之升热,内硃兒一斤于盖下,伏伺之,候日精照之。须臾,翕然俱起煌辉,神光五色,即化为还丹。取而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又以丹封泥之,涂于土釜中,糠火烧,先文后武,其一转至九转,迟速各有日数,多少以知之耳。其转数少,其药力未足,故服之用日多,乃得仙迟也。其转数多,则药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得仙速也。

◎九光丹法

九光丹与九转丹法,大都相似耳。作之法:当以诸药合火之,以转五石。五石者,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也。一石辄五转,而各成五色,五色为二十五色,色各有一两,而异器盛之。欲起死人,未满三日者,取青丹一刀圭,发其口,内之,死人立生也。欲致行厨,取黑丹和水,以涂左手,其所求如口所道皆至,可召天下万物也。欲隐形及先知未然方来之事,及住年不老,服黄丹一刀圭,即便长生,坐见万里之外,吉凶所知,皆如在目前也。人生宿命,盛衰寿夭,贵贱贪富皆知之也。其法俱在《太清经》卷中。

◎五灵丹法

《五灵丹》一卷,凡有五法也。用丹砂、雄黄、雌黄、硫黄、曾青、矾石、磁石、戎盐、太一馀粮,亦用六一泥及神室祭醮之,合之三十六日成。又用《五帝符》,以五色书之,亦令人不死,但不及太清及九鼎丹耳。

◎岷山丹法

《岷山丹法》,道士张盖蹋精思于岷山石室中,得此方也。其法鼓黄铜以作方诸,以承取月水,以水银覆之,致日精火其中,长服之不死。又取此丹置雄黄铜燧中,覆以汞暴之。二十日,发而治之,以井花水服如小豆大,百日,盲者能视,百病即愈,发白还黑,齿堕更生。

◎五成丹法

《五成丹》亦有九首,似九鼎而不及也。其要取雄黄,烧取其中铜,铸以为器,覆之三岁,淳苦酒上,比百日,此器皆生赤乳,长数分,或有五色琅玕,取治而服之,亦令人长生。又可以和菟掘取克其血,以和此丹,服之即变化在意也。又以硃草和一刀圭,服之,能乘虚而行之。硃草叶如菰,生不群,长不杂,枝干皆赤,茎如珊瑚,多生名山岩石之下,刻之汁如血,以玉及八石金银投其中,立便可丸如泥,久则成水。以金投之,化为金浆,以玉投之,即为玉体。服之皆长生。

◎金液法威喜巨胜法附

《抱朴子》曰:金液,太一所服而仙者也,不减九丹矣。合之,用古秤黄金一斤,并用玄明龙膏、太一旬守中石、冰石、紫游女,玄水液、金化石、丹砂,封之即成水。其经云:金液入口,则身皆金色。老子受之于元君,元君曰:此道至重,百年一出,藏之石室。合之,斋戒百日,不得与俗人往来,于名山之侧,东流之水上,别立精室,百日成,服一两便仙。若未欲去世,且作地仙者。但斋戒百日。若欲升天,皆先断谷一年,乃服之。若半两,则长生不死矣。万害百毒,不能伤之,可畜妻子,居官秩,在意所欲,无所禁也。若后升天者,乃斋戒服一两,便飞仙矣。

○威喜巨胜法

取金液及水银,左味合煮之,三十日出,以黄玉瓯盛,以六一泥封,置猛火炊之,卒时皆化为丹,服如小豆大便仙。以此丹一刀圭粉,水银一斤即成银。又取此丹一斤置火上扇之,化为赤金而流,名曰丹,以涂刀剑,辟兵万里。以此丹金为盘碗饮食,俱令人长生。以承日月,下得神汋,如方诸之得水也,饮之者不死也。以金汋和黄土,内六一泥瓯中,猛火炊之,尽成黄金。复以火灼之,皆化为丹,服之如小豆大,可以入名山大川为地仙。受《金液经》,投金人八两于东流水中,歃血为誓,乃告之。

口诀曰:不知本法,盗其方而合之,终不成也。凡人有至信者,可以药与之,不可轻传其书,必两受其殃,天神鉴人甚近,不可不知耳。

《抱朴子》曰:九丹成为仙药之上,然合作之,所用杂药甚多。若四方清通,市之可具;若九域分隔,则其物不可得也。又当起火,昼夜数十日,伺候火力,不可令失其适,勤苦致难,故不及合金液之易也。合金液,惟金为难得耳。古秤一斤于今秤二斤,率不过直三十许万,其使用杂药差易具。又不起火,但以置华池中,日数足便成耳。都合不用四十万,而得一剂,可足入仙人也。

 《云笈七签》是择要辑录《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北宋天禧三年(1019),当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其精要万余条,于天圣三年至七年(1025~1029)间辑成本书进献仁宗皇帝。道教称藏书之容器曰“云笈”,分道书为“三洞四辅”七部,故张君房在该书的序言中有“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等语,因名《云笈七签》;并称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备皇帝陛下乙夜之览,下以裨文馆校雠之职,外此而少畅玄风年”。此书按张君房自序,原为一百二十卷,《中兴书目》(《玉海》引)、衢本《郡斋读书志》、袁本《郡斋读书后志》《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皆著录。《遂初堂书目》无卷数。   《直斋书录解题》作一百二十四卷。《正统道藏》《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本皆作一百二十二卷。重刊《道藏辑要》本不分卷,亦无张君房自序,缺卷甚多。则此书有百二十卷本,百二十四卷本,百二十二卷本等多种。百二十二卷本为今通行本。载《正统道藏》太玄部。张君房虽称此书乃“掇云笈七部之英”而成,但这仅指它的内容是掇《大宋天宫宝藏》七部之英,而不是体例也按七部分类,实际上它是将摘录的七部内容按性质加以归类的。 如卷一道德部,采摘《老君指归》《韩非子》《淮南鸿烈》《混元圣纪序》《唐开元皇帝道德经序》中之语,以总论老子的道德概念,即道教的立教之旨;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引“道君曰”及《太始经》《太真科》《上清三天正法经》之语,以论宇宙生成变化,并特引《太上老君开天经》详述老君开天辟地及累世下降作王者师;卷四道教经法传授部,引《上清源统经目注序》《灵宝经目序》《上清经述》《三皇经说》《云台治中内录》等,以论上清、灵宝、三皇诸家的传授系统。其他各卷无不以纲带目,在一个总题目下引录若干道书。有的题目内容较多,如杂修摄、说戒、诸家气法、金丹、内丹,符图,以及仙籍语论、纪传等、则各列若干卷,以摘录多种道书。可见此书引录的道书虽多,但纲目颇为清晰。至于引录道书的具体数字,已难作出准确统计,因为所引之书,有的标出原名,有的只是某书中的篇名,有的甚至是张君房所拟之名。不过“大都摘录原文,不加论说”,基本上保留了原书的面貌。这是它最具历史价值之所在。 《云笈七箓》以上清派为正统,故收载该派道书尤多,叙上清经传授系统和上清修真方法甚详,体现出上清派占居显学地位的时代特征。此外,收录唐代著作也比五代宋初新出的其他道书为多。然而本书除了继续承认老子的教主地位之外,特别突出宋真宗时代出现的圣祖(赵玄朗)崇拜。例如将真宗所制《先天纪叙》和《轩辕本纪》列于纪之首,位居《元始天王纪》《太上道君纪》《混元皇帝圣纪》之上。传则首录宋真宗制序、以宣扬宋王朝君权神授为主要特征的《翊圣保德真君传》,然后继以上清众真传记。本书在体例上,明显继承了《无上秘要》以“道”为首,以“验”为足,以“法”为主干的格式特征,但结构更为紧凑,分类愈趋合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该。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此书虽属抄录,实具概论性质,对道教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论述。其价值尤其体现在卷三至卷九,这部分论道藏源流,条分缕析,叙说清楚,《灵宝略纪》《上清源统经目注序》和陆修静所撰《灵宝经目序》等珍贵资料亦因此得以保存。书中还增加了“语论”和“内丹”两大内容,这对于研究唐宋时代道教的历史,全面了解道教理论,均有重要的意义。本书所收今佚道书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即尚存之书亦颇具参校之用。例如《翊圣保德真君传》虽系摘录,然序题宋真宗制,文内黑杀神封号仅“翊圣保德真君”六字,可正今本署“宋仁宗御制《翊圣应感储庆保德传序》”之误。此书收宋真宗《天童护命经序》及《太上天童经灵验录》记唐昭宗景福元年(892)诵经灵验事,足证《天童护命经》早出于唐代,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四月茅山梁悟真所得确系加句本(据洪迈《夷坚志》,梁加句本凡二百九十二字,多出一百零七字)。《云笈七签》素为道教界和学术界所重视。《大宋天宫宝藏》早已亡佚,幸赖此书得以考见其概貌。因此书具有系统、全面和简明等优点,故而人称“小道藏”,是了解和研究道教必备的资料。

猜你喜欢

  • 符图部·卷一

    ◎五岳真形图序 ──东方朔《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于旧笔,锋芒暢乎岭崿。云林玄黄,有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趣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

    5 知道 2025-07-07
  • 方药部·卷五

    ◎三品颐神保命神丹方叙若夫胤者,五行之秀气,二仪之纯精。津液流,形体分,三品之别,刚柔为用,功标百炼之奇。故能匿锐燕图,白霓翘而贯日,潜芒丰匣,紫霭发而冲星。在物之灵,莫斯为最。虽表名于兑域,实取效于..

    4 知道 2025-07-07
  • 方药部·卷四

    ◎大洞西华玉堂仙母金丹法右用凝白蜜三斗,真丹精明有白华者三斤,精云母屑二斤,凡三物搅令和合,著铜器中,盖器上,以器著大镬汤中,令浮铜器,桑木薪微火煎镬,令蜜及药皆干于铜器中,出器,凉之三日。又曝燥,捣..

    4 知道 2025-07-07
  • 方药部·卷三

    ◎灵宝还魂丹方并序夫人生禀于五行,拘于五常,则为五味之所贼,八风之所攻,爰自饮乳至于耄年,莫不因风而丧命。或多食而过饱,或失食而甚饥,或饮啜太多,或干渴乏水,或食咸苦,或啜酸辛,或畏热当风,或恶寒亲火..

    5 知道 2025-07-07
  • 方药部·卷二

    ◎神仙炼服云母秘诀序《本草经·玉石部》云:云母,味甘平,无毒。主身皮死肌,中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精明目,下炁坚肌,续绝补中,疗五劳七伤,虚损少炁,止利。久服,轻身延年,悦泽不老,耐寒暑..

    5 知道 2025-07-07
  • 方药部·卷一

    ◎太极真人青精乾石ㄒ饭上仙灵方 ──王君注解青精上仙灵方太极法,使二千二百岁中得传十人。无其人,秘之勿泄。一日有其人,听顿授之十人,过限不得复授。受之者,皆立盟约,誓启不宣漏,有方之师,青帛三十尺,金..

    5 知道 2025-07-07
  • 金丹部·卷十一

    ◎古龙虎歌 ──阴君真人注四者混沌,五行之祖一曰曾青为使,使为气,气为筋;二曰阴中阳,为日之魂,魂为日之精,精为阳,阳为父,父为胞衣;三曰从白液化为坚冰,冰是阴中阳,阳为骨,骨凭气而化白液,白液化为髓..

    5 知道 2025-07-07
  • 金丹部·卷十

    ◎大还丹契秘图并序叙曰:大还丹者,乃日之魂,月之魄,二曜精气之所致也。本乎南方火位,袭化北方壬癸之中,历涉五行,包含五彩,功齐天地,难可备书。混沌为先,象其元气,分判清浊,以神为助,八卦相配,日月光曜..

    4 知道 2025-07-07
  • 金丹部·卷九

    ◎太清丹经要诀并序余历观远古方书,佥云:身生羽翼、飞行轻举者,莫不皆因服丹。每咏言斯事,未尝不切慕于心。但恨神道悬邈,云迹疏绝,徒望青天,莫知升举。始验还丹伏火之术,玉醴金液之方,淡乎难窥,杳焉靡测,..

    5 知道 2025-07-07
  • 金丹部·卷八

    ◎还丹内象金钥匙并序一名《黑铅水虎论》,一名《红铅火龙诀》──昌利化飞鹤山真一子撰夫金液还丹并诸经诀者,无出《古文龙虎上经》,魏伯阳《週易参同契》,为还丹经诀之最妙也。莫不以铅火为宗,龙虎为祖。诸家经..

    5 知道 2025-07-07
  • 金丹部·卷七

    ◎七返灵砂论并序 ──衡岳陈少微字子明撰子自天元之初,从衡岳游于黄龙,止于宾馆,忽于岩穴之中遇至真之人,授于灵砂要诀。告曰:吾自得许仙君之后,仙君受诀于吴天师,天师受于同郡丁真人,今本即真人所出也。假..

    5 知道 2025-07-07
  • 金丹部·卷六

    ◎太上八景四蕊紫浆五珠降生神丹方一首并叙一名《三华飞纲丹》太上真人所以广眄众天,豁落紫空,晏观七觉,朝游万方,实由四液之飞津,五珠之丹皇矣。遂乘三英以八眄,御飞纲以保真,分神易景,逍遥上清者也。兆观琅..

    5 知道 2025-07-07
  • 金丹部·卷四

    ◎丹论诀旨心照五篇 ──南阳张玄德撰△旨叙诀第一《参同契》云:诸术甚众,条有万余。即知大丹之妙,唯铅汞二物为至药也,非用四黄八石。若大丹有石药之气入二物中。即有大毒。凡言死水银固生人,即须阴阳之炁,水..

    5 知道 2025-07-07
  • 金丹部·卷三

    ◎太清金液神丹经并序夫玄虚之号,既不知其名,而字之曰道。道之为言觉,觉犹悟也。有一夕之寝者,则有一旦之觉矣。有大梦,然后有大寤,觉梦之极,其可略言乎!恋生谓之弱丧,欣死谓之乐无。乐无所乐,有不足有。恋..

    5 知道 2025-07-07
  • 金丹部·卷二

    ◎金华玉女说丹经太极元真帝君自洞庭陟王屋,登天坛,週览以极。天老相,风后侍,方明力牧常戒先昌宇从。时六玄宫主悉以天众会于云台,观龙轩鹤骑,仙仗森列,驻于空界。时帝命天老乘龙夬诣六玄女修敬帝者,即轩辕黄..

    5 知道 2025-07-07
  • 金丹部·卷一

    ◎玄辨元君辨金虎铅汞造鼎入金秘真肘后方上篇夫金虎铅汞者,不出五行。万物生成,因阳而结,因阴而生。阴者道之基,阳者盈之始。阳不能独立,阴不可自生。人民万类,皆禀一气。判二仪,从混沌分后,因兆立基,句屈伸..

    5 知道 2025-07-07
  • 诸家气法部·卷七

    ◎太清王老口传法序此卷口诀,并是杨府脱空王老所传授。其脱空王老,时人莫知年岁,但见隐见自若,或示死于此,即生于彼,屡于人间蝉蜕转脱,故时人谓之脱空王老也。多游杨府,自言姓王,亦不知何处人耳。每逢志士,..

    5 知道 2025-07-07
  • 诸家气法部·卷六

    ◎用气集神诀神集于虚桑榆子曰:虚无盖为象也。而安于实。实为精也。神,心中智者也。安而无欲,则神王而气和正。如此之时,一任所之,唯久弥善。行之不已,体气至安,谓之乐天天者,虚而知之者。乐天则寿。身外虚空..

    5 知道 2025-07-07
  • 诸家气法部·卷五

    ◎中山玉柜服气经 ──碧严先生撰黄元君注△录神诚戒序第一昔大黄帝君太古无名,云大黄帝君者,则黄帝有熊也。会群仙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曰:夫人养生全真,游观于天庭间,止息于洞房中,得与众圣齐群,驻童颜而..

    5 知道 2025-07-07
  • 诸家气法部·卷四

    ◎延陵君修养大略《仙真经》云:夫人临终而始惜身,罪定而思迁善,病成方切于药,天纲已挂,胡可逭耶?故贤人上士,惜未危之命,惧未萌之祸,理未至之病也。修真之品有三:上年、中年、下年。上年者,二十、三十也;..

    7 知道 2025-07-0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