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匮要略译注 / 张仲景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2025-08-07 18:36 金匮要略译注

论一首 证六条 方七首

【按语】

本篇专论产后病。先论新产妇人易患的痉病、郁冒及大便难三种病证,后述产后腹痛、产后中风以及下利、呕逆等常见病。俞本作脉证六条,徐本作方八首。

[01]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1〕,二者病郁冒〔2〕,三者大便难〔3〕。何谓也?师曰:新产血〔4〕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痓。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5〕

【注释】

〔1〕痉:指产后痉病,中医病名,由于产后血虚汗出,筋脉失养,感受风邪所致。类似今产后所得的破伤风。

〔2〕郁冒:中医病名,由于产妇血虚津伤、复感寒邪引起的以发热、无汗、昏冒为主症的一种热病。类似今之产褥热。

〔3〕大便难:指大便难解之症,由于产后津伤肠燥而引起。

〔4〕血:《脉经》作亡血。

〔5〕本条论述新产妇人常见的三种病证及原因。

【译文】

问道:新产妇人很容易患三种病证:一是痉病,二是郁冒,三是大便难。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说:产后初期,由于血虚,又出汗很多,容易感受风邪,所以会得痉病。产后出血较多,再加上出汗,亦容易感受寒邪,所以会得郁冒病。由于产后津液损伤,肠胃干燥,所以会出现大便难解之症。

[02]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1〕。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2〕。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3〕方见呕吐中。

【注释】

〔1〕产妇郁冒厥而必冒:指出郁冒的脉证。由于产后气血两虚,故脉微弱。不能食前,徐本、俞本有呕字。呕不能食,大便坚硬,头汗出而身无汗,省略发热、恶寒之症。厥,指昏厥,为郁冒的主症。冒,指郁冒。《金匮要略今释》:本条之郁冒,盖即今之产褥热。本条不言发热者,省文。但头,《脉经》作但愿。

〔2〕冒家欲解阴阳乃复:指出郁冒必须周身汗出,才能病愈。冒家,亦指患郁冒的病人。大汗出,即周身汗出。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是但头汗出的机理,而郁冒欲解,必须周身出汗,原因是阴虚阳亢,通过汗出才能使阴阳平复。《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此条文法,稍近倒装。小柴胡汤主之一句,本当在但头汗出下,其以先辨郁冒之理,故更于章末补出三句也。冒家大汗出,即是小柴胡相适之效,亦犹少阳病振汗之比。且以血虚下厥三句,释头汗出之理。所以产妇喜汗出者四句,释前条亡血复汗之理,即血虚邪客之候。阴阳乃复一句,与冒家欲解,必大汗出相应。故头,《脉经》作故但愿。

〔3〕本条论述产后郁冒的证治。

【译文】

产妇患郁冒病,其脉象微而弱,症见(发热、恶寒、呕吐)不能饮食,大便坚硬,头部汗出,昏厥。原因是阴血不足,孤阳上越。要治疗郁冒病,必须使其周身汗出。由于阴虚阳亢,汗出才能使阴阳平复。治疗可用小柴胡汤(扶正祛邪)。方见《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15]。

[03]病解能食,七八日更〔1〕发热者,此为胃实〔2〕。大承气

汤主之。〔3〕方见痉中。

【注释】

〔1〕更:《脉经》上有而字。

〔2〕病解能食此为胃实:胃实,指胃家实。《脉经》作胃热气实。《伤寒论》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除发热外,当有腹满痛、大便秘结之症。《金匮要略编注》:病解者,谓郁冒已解。能食者,乃余邪隐伏胃中,风热炽盛而消谷;但食入于胃,助起余邪复盛,所以七八日而更发热,故曰胃实。是当荡涤胃邪为主,故用大承气峻攻仲景本意,发明产后气血虽虚,然有实证,即当治实,不可顾虑其虚,反致病剧也。

〔3〕本条论述郁冒病并发胃实证的治法。

【译文】

郁冒病热已退,胃纳亦转佳,但七八天后又发热,这是肠胃中尚有实邪(可见腹满痛,大便秘结之症),当用大承气汤治疗。方见《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3]。

[04]产后腹中疝,虚劳不足。〔2〕

痛〔1〕,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见寒疝中。

【注释】

〔1〕(jiǎo)痛:《集韵》:,小痛也。产后血虚内寒,筋脉拘急,故腹中隐隐而痛。《金匮要略论注》:痛者,缓缓痛也。概属客寒相阻,故以当归通血分之滞,生姜行气分之寒君之以羊肉。所谓形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2〕本条论述产后虚寒腹痛的证治。

【译文】

产后腹中隐隐而痛,可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此方并可治腹中寒疝及虚劳不足等病。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方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8]。

[05]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1〕,枳实芍药散〔2〕主之。〔3〕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4〕 芍药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5〕下之。

【注释】

〔1〕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腹痛且胀满,不得安卧,是因气血郁滞、恶露当下不下所致。

〔2〕枳实芍药散:本方有行气和血的作用。因气滞,以枳实行气止痛,且枳实烧黑能行血中之气;因血郁,以芍药和血止痛。

〔3〕本条论述产后气血郁滞的腹痛证治。

〔4〕太过:徐本作大过,赵本作过。

〔5〕麦粥:指大麦粥,能调和胃气,于行滞中寓补养之意。

【译文】

产后腹痛且胀满,不得安卧,当用枳实芍药散治疗。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以上两味药,研成散剂。每次服方寸匕,一日服三次。本方还可治疗疮痈脓肿,用大麦粥混合服下。

[06]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1〕,宜下瘀血汤〔2〕主之。〔3〕亦主经水不利。

下瘀血汤方:

大黄二两〔4〕 桃仁二十枚 虫二十枚,熬,去足

右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5〕。

【注释】

〔1〕产妇腹痛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产妇腹痛,一般皆由气血郁滞引起,按理当用枳实芍药散行气和血。如果用后腹痛仍不解除,则可能是由于瘀血停着在少腹的缘故,应当有少腹硬满、拒按、恶露不下的症状。腹痛下《脉经》有烦满不得卧五字。

〔2〕下瘀血汤:本方有破血逐瘀的作用,为峻下瘀血之剂。以蜜为丸,是缓和其药性,使峻药而缓攻。

〔3〕本条论述产后瘀血内结的腹痛证治。

〔4〕二两:徐本作三两。

〔5〕新血下如豚肝:指药后恶露得下,鲜血呈暗红色,犹如猪肝色。豚,即猪。

【译文】

老师说:产妇腹痛,一般都用枳实芍药散治疗。如果药后腹痛未除,这是有瘀血停留在少腹部,当用下瘀血汤治疗。本方还可用于瘀血引起的月经不调。

下瘀血汤方:

大黄二两 桃仁二十枚虫二十枚,熬,去足

以上三味药,研成细末,与炼制过的白蜜混合,制成四颗丸药。用一升酒煮一颗丸药,煮到八合。一次服完。药后鲜血得下,犹如猪肝那样暗红色。

[07]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1〕,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语,至夜即愈〔2〕,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3〕。方见痉病中。

【注释】

〔1〕少腹坚痛:按少腹部坚硬而有痛感。

〔2〕再倍发热至夜即愈:表明下午35时发热加重,烦躁,并且有说胡话,至晚上热度降低,神志清楚,胡话暂停,并非指疾病痊愈。至夜即,《脉经》作利之则。

〔3〕热在里,结在膀胱也:互指热结在里,在少腹。膀胱,即少腹部,实指子宫。此病类似今之子宫内膜炎。本条论述产后热结腹痛的证治。

【译文】

产后七八天,没有太阳表证,按之少腹部坚硬有痛感,这是恶露尚未干净;大便也秘结,发热烦躁,脉象微中有实。午后发热加重,出现烦躁,不能进食,且说胡话,直至晚上胡话才稍停。当用大承气汤治疗。方见《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3]。这是热结在少腹的缘故。

[08]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1〕,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2〕续在耳,可与阳旦汤。〔3〕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注释】

〔1〕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产后患太阳中风,持续十数日尚未解除。产后,《脉经》作妇人产得。

〔2〕阳旦证:指太阳表证,即发热、恶寒、汗出、头痛等症。

〔3〕本条论述产后中风,邪在太阳的证治。阳旦汤,即桂枝汤的别名。

【译文】

产后患太阳中风持续十数天未愈,头微痛,恶寒,时有发热,心中闷,干呕、出汗,持续时间虽长,但只要太阳表证继续存在,治疗仍可用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36]。

[09]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1〕,竹叶汤〔2〕主之。〔3〕竹叶汤方:

竹叶〔4〕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5〕一两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右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沬。呕〔6〕者,加半夏半升洗。

【注释】

〔1〕产后中风喘而头痛:产后感受风邪,证见发热、头痛是邪在表,然面赤而喘为热盛动风,欲发痉病之兆。此证与《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07]条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相似。《金匮要略直解》:产后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今证中未至背反张,而发热、头痛,亦风痉之渐。产后前《脉经》有妇人二字。

〔2〕竹叶汤:本方有清热祛风、扶正达邪的作用。方中以竹叶为主。

〔3〕本条论述产后中风欲发痉病的证治。

〔4〕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片。有清热除烦的作用。

〔5〕防风:底本作防丰,现据俞本、徐本、赵本改。

〔6〕呕:底本误作沤,据俞本、徐本、赵本改。

【译文】

产后感受风邪、发热、面红、呼吸急促而头痛,治疗当用竹叶汤。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一两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以上十味药,用一斗水同煮,煮到二升半。分三次温服。药后盖被保暖使出汗。如果颈项强急,则加大附子一枚,剖开如黄豆大,煎药后去掉上面的泡沫。若有呕吐,加半夏半升洗。

[10]妇人乳〔1〕中虚,烦〔2〕乱呕逆〔3〕,安中益气,竹皮大丸〔4〕主之。〔5〕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右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6〕一分。

【注释】

〔1〕乳:即产。《脉经》作产。《说文解字》:人及鸟生子曰乳。《金匮要略正义》:乳即产也,产内病。

〔2〕烦:乱也。《国语楚语》:民烦可教训。即民乱可教训。烦乱同义。

〔3〕逆:通。《玉篇》:,呕也。呕逆同义。

〔4〕竹皮大丸:本方有清虚热、补中气的作用。方中以甘草为主,用量独重,并以枣肉和丸,旨在安中益气。若有热,则倍用白薇以退虚热;若烦喘(即剧喘),可加柏子仁以安心气。

〔5〕本条论述产后呕逆的证治。

〔6〕柏实:即柏子仁,为柏科植物侧柏的成熟种仁。有养心安神的作用。

【译文】

妇女产褥期出现心乱而呕逆等里虚的症状,治疗当安中益气,可用竹皮大丸。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以上五味药,研成细末,加入枣肉混合制成丸药,像弹子大小。每次用水吞服一丸,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两次。若有低热,加倍白薇的用量;如果有气急,则加柏子仁一分。

[11]产后〔1〕下利〔2〕虚极〔3〕,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4〕主之。〔5〕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 蘗皮 秦皮各三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注释】

〔1〕产后:《脉经》作妇人。

〔2〕下利:此指热利,当兼有里急后重、大便有脓血的症状。《脉经》作热利重下。

〔3〕虚极:即疲乏无力之症。《金匮玉函要略述义》:虚极,犹言疲惫。虚极前,《脉经》有新产二字。

〔4〕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本方有清热燥湿、补气养血的作用。方中以白头翁清热燥湿为主,加甘草补气,阿胶养血。仲景以此方举例告人,产后攻邪当顾及气血两虚,不必拘于甘草、阿胶两味。《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此仲景举例以见其概,非谓产后痢疾,仅此一方。

〔5〕本条论述产后下利的证治。

【译文】

产后患热利(里急后重,大便有脓血),疲乏无力,当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疗。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 蘗皮 秦皮各三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

以上六味药,用七升水,先煮前五味药,煮到二升半,放入阿胶,再煮,至阿胶全部烊化。分三次温服。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1〕:治妇人在草蓐〔2〕,自发露得风〔3〕,四肢苦烦热〔4〕。头痛者,与小柴胡汤〔5〕;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6〕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右三味,以水八升〔7〕,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8〕。

【注释】

〔1〕三物黄芩汤:本方有清热、燥湿、凉血的功效。方中以黄芩、苦参清热燥湿为主,配地黄凉血。

〔2〕草蓐(r):指妇女临产时。古代妇女在草上分娩,故称草蓐。蓐,草垫,草席。

〔3〕自发露得风:指分娩时由于揭盖衣被,暴露身体,不慎而感受风热之邪。

〔4〕四肢苦烦热:即全身烦热。烦热同义。

〔5〕头痛者,与小柴胡汤:产后感受风邪,发热而头痛的,是邪从表而入,伏于少阳。治疗当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6〕本条论述产后感受风邪而发热的两种治法。

〔7〕八升:俞本、徐本作六升。

〔8〕多吐下虫:指药后可出现吐虫或下虫。《金匮要略集注》:此方不必主虫,而方后云吐下虫者,若有虫者则吐下也。

【译文】

《千金要方》三物黄芩汤,可治疗妇女在临产时因外露身体、感受风邪而出现的全身发热。兼有头痛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没有头痛,仅仅是发热的,可用三物黄芩汤治疗。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以上三味药,用八升水同煮,煮到二升。温服一升。药后,若体内有虫,可见吐出虫或泻出虫。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1〕: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2〕,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3〕,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4〕,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5〕。

当归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6〕,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7〕,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䓖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注释】

〔1〕内补当归建中汤:本方即小建中汤(见《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14]条)加当归组成。有养血补虚,温中止痛的作用。《张氏医通》:此即黄芪建中之变法,彼用黄芪以助外卫之阳,此用当归以调内营之血。

〔2〕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指腹中持续刺痛,呼吸加速而气短。刺,《千金翼方》作疾。

〔3〕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苦,《千金翼方》作若;中急,即里急。由于少腹里急,筋脉拘挛疼痛牵引至腰背。摩,俞本无此字,《千金翼方》作挛。《金匮要略札记》:中急犹里急,与竹皮大丸条,言里虚为中虚。

〔4〕产后一月日:指产后一月之内。

〔5〕本条论述产后血虚腹痛的治方。宜,《千金翼方》作内补方。

〔6〕若大虚,加饴糖六两:大虚,指全身虚弱。加饴糖可甘温建中。《金匮要略编注》:若大虚加胶饴,峻补脾胃而生气血。

〔7〕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指产后内出血不止,加地黄、阿胶以养血、止血。

【译文】

《千金要方》内补当归建中汤:可治疗妇人产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腹中刺痛不除,呼吸气短或者少腹拘急疼痛,牵引至腰背,不思饮食。治疗当在产后一个月内,服本方四五剂最好,使其身体

强健为适宜。

当归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以上六味药,用一斗水同煮,煮到三升。分三次温服,一天内服完。如果全身虚弱,则在汤药煎成后放入饴糖六两,然后再在火上加热,使饴糖消溶。若出血过多,产后损伤内出血不止,可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共八味药,在汤药煎好后放入阿胶。如果没有当归,可用川芎代替;如果没有生姜,可用干姜代替。

东汉张仲景撰著,晋代王叔和编辑整理的中医内科杂病专著。又名《金匮玉函要略方》、《金匮要略方论》。为《伤寒杂病论》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书共25篇,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杂病的专著,也是奠定我国临床医学基础的重要古 典医籍之一。书中论述疾病60余种,列药方262则(包括后人整理编校时所增补的附方在内),这些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书中主要以脏腑经络辨证论述内科杂病,兼及妇科、外科诸症,分类简明,辨证切要,强调预防疾病传变和早期治疗,即“上工治未病”。在病因方面,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学说,并且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列于发病的首位因素,对以后中医病因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治法上,除内服方药外,还记述了多种外治法,如温熨、坐药、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书中还记载了若干急救卒死的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十分科学,也是医学上的首创。

猜你喜欢

  • 说疵伪第十

    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斯纯与真者出焉矣。凡物皆然,于瓷尤甚。故特辟一门,以作照夜之灯、然犀之镜也(1)。【注释】(..

    22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杂具第九

    宋制印合(1),以粉定为最精,式样极扁,内容印泥处甚平淡也。若哥窑,若泥均(2),亦佳。哥窑印合,胎釉视常器较薄。泥均有浑圆者,有六角者,蓝晕浓点,亦殊足珍。印合之式,曰馒头,曰战鼓,口磨盘,曰荸荠,曰平面..

    21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杯盘第八

    宋制杯式多撇口,故大杯亦名,即取撇口之义也。又名压手杯,亦作押手杯。压、押,一声之转,义亦相通,谓其口较巨,便于手托也。【译文】宋代制杯的样式多为撇口,所以大杯也称作,即取撇口的意思。又叫压手杯,也作..

    2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瓶罐第七

    古人制器载酒,用以飨神(1)。牺尊、象尊(2),导源至远,此尊之权舆也。尊一变而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缘后起。腹口相若者谓之尊,口小腹大者谓之瓶。其后市人任意相呼,瓶与尊遂混而为一矣。袁宏道撰《瓶史》(3)..

    19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款识第六

    瓷皿有款(1),肇始于宋。宋瓷有内府二字者,书法与大观钱相类(2),间有政和年制字样者。至均窑底内有一、二、三、四、五、六等数目字,或谓红朱色者用单数,青蓝色者用双数,于花盆则然,余器则不尽然也。又,均窑器..

    17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花绘第五

    瓷之有花,宋代已渐流行。苏东坡诗定州花瓷琢红玉,仁宗召见学士王珪(1),设紫花坐墩是已。今则宋定流传,递衍尚夥。若耀窑、磁窑,均宋器之仿定者也。花多作盘螭、飞凤、牡丹、萱草等形,其精者几与玉琢细器无异,..

    21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彩色第四

    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谓之青花。本色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绘三色花者,谓之三彩。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谓之夹彩。先施圈阑,内绘花文,外填色釉或锦文者,谓之开光。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

    16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胎釉第三

    欲识瓷之美恶,必先辨胎。胎有数种:有瓷胎、有浆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铁胎(1)。瓷胎者,辗石为粉,研之使细,以成胚胎者也。凡普通之瓷器均属之。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凡极轻而..

    13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窑第二

    柴汝官哥定一语,为瓷学家之恒言,皆宋窑名也。兹编断自宋始,则五窑不可以不详(1),其余有名各窑,亦当递述也。说之如下:【注释】(1)五窑:宋代名窑,即柴、汝、官、哥、定诸窑。【译文】柴汝官哥定一语是瓷学家的..

    25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概说第一

    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何者?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极意匠之能事。独至于瓷,虽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浅,釉胎之粗细,则兼借天时与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故凡百工艺,欧美目吾华皆若..

    17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书成自题六十韵

    饮流漫稿此日知何日,孤怀百感纡。有涯生待遣(1),何物性能娱?漉酒怀难写(2),看花眼倦盱。书淫辞顾怪(3),画癖谢倪迂(4)。树树闻,山山听鹧鸪。误人燕市筑(5),为客楚庭竽(6)。自障元规扇(7),谁敲处仲壶(8)。世情..

    1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装潢志

    圣人立言教化(1),后人抄卷雕板(2),广布海宇,家户颁习(3),以至万世不泯。上士才人(4),竭精灵于书画(5),仅赖楮素以传(6)。而楮质素丝之力有限,其经传接非人,以至兵火丧乱,霉烂蠹蚀,豪夺计赚(7),种种恶劫,..

    60 装潢志译注 2025-08-31
  • 阳羡茗壶系

    壶于茶具,用处一耳(2),而瑞草名泉(3),性情攸寄(4),实仙子之洞天福地(5),梵王之香海莲邦(6)。审厥尚焉(7),非曰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8)。【注释】(1)阳羡:即今天江苏宜兴..

    15 阳羡茗壶系译注 2025-08-30
  • 三十七、守岁酣饮 送旧迎新

    [原文]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译文]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

    35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六、老叟妇妪 游戏藏[钅句]

    [原文]岁前,又为藏[弓区]之戏。按:周处《风土记》曰: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弓区]。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弓区],分二曹以校胜负。分辛氏《三秦记》以为[钅句]弋夫人所起。周处、成公绥并..

    21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五、祭祀灶神 宰杀黄羊

    [原文]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按:《礼器》:灶者,老妇之祭,尊于瓶,盛于盆。言以瓶为[缶尊],盆盛馔也。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汉阴子方,腊日..

    35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四、击鼓戴胡 傩舞逐疫

    [原文]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按:《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晋阳秋》:王平子在..

    31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三、[卤咸]菹菁葵 醒酒所宜

    [原文]仲冬之月,采撷霜燕、菁、葵等杂菜乾之,并为[卤咸]菹。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钅义]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扌寿]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令热。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茎为金[钅义]股,醒酒所..

    2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二、荆有黍[月霍] 北有麻羹

    [原文]十月朔日,黍[日霍],俗谓之秦岁首。示详黍[日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祢衡别伟》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日霍]。是也。[译文]十月初一日,吃黍子羹。向来说这一天..

    34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一、野游登高 佩茱饮菊

    [原文]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

    40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