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庄子解 / 王夫之

庄子解卷二十一·外篇

2025-08-09 14:14 庄子解

田子方

此篇以忘言为宗,其要则《齐物论》照之以天者是也。忘言者,非可以有言而忘之也。道大而言小,道长而言短,道圆而言方,道流行而言止于所言,一言不可以摄万言,万言不可以定一言,古言不可以为今言,此言不可以为彼言。所言者皆道之已成者也,已成则逝矣。道已逝而言犹守之,故以自善则不适,以治人则不服,以教人则不化。其通古今,合大小,一彼此者,固不可以言言者也。事发于机,机一发而不能再;人鼓于气,气已泄而不能张;待之须臾,而仍反于故。则聊循斯须之情,一用不再,忘言以听其消,无不消者。而以言留之,以言激之,于是得丧祸福交起以撄人心而莫之能胜,皆执故吾以死其心之灵者也。道日徂而吾已故,吾且不存,而况于言乎!此交通之知,莫见之形,所以不忘而长存,为道之宗也。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数称溪工。文侯曰:溪工,子之师耶?子方曰:非也,无择之里人也; 无择,子方名。 称道数当,故无择称之。文侯曰:然则子无师耶?子方曰:有。曰:子之师谁耶?子方曰:东郭顺子。文侯曰: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子方曰: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 以虚为所缘,而保合其真。 清而容物, 清也,虚也,人而天也。 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无择何足以称之!子方出,文侯傥然终日不言, 傥然,放失之貌。 召前立臣而语之, 立乎前之左右。 曰:远矣,全德之君子!始吾以圣知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吾闻子方之师,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真土梗耳!夫魏真为我累耳! 《考索》曰:子夏之后为田子方,子方之后为庄周,庄周之后为荀卿,荀卿之后为李斯。

〔解曰〕 溪工之不足为子方师者,惟其称道之数当也。当则所不当者多矣。至当者,非可以称道者也。治病者以当于此者治彼,则祗以杀人。故言无不有当而无当,其可以称道穷之乎!夫人之无道,心之勃也,气之蹙也。惟达人之心者,知其动而不可测也,而动以穷,则必反于静。达人之气者,知其迫而不可抑也,而迫之极,则必向于衰。心静气衰,而意已消矣。不以为然,不长之以悖;不以为不然,不激之以狂;则其穷而必反者可必矣。夫一动一静、一盛一衰之相乘而赴其节,天之自然也。虚清者通体皆天,以天御人,人自不能出其圜中。圣知之言,仁义之行,自彼视之,犹勺水之于洪流也。夫有魏奚足为累哉!有国而恃其圣知仁义以为政教,求其当,而物乃不能容,真乃不能葆也。

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鲁人有请见之者。温伯雪子曰:不可。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至于齐,反舍于鲁,是人也又请见。温伯雪子曰:往也蕲见我,今也又蕲见我,是必有以振我也。 振、拯通,谦言救己之失。 出而见客,入而叹。明日见客,又入而叹。其仆曰:每见之客也,必入而叹,何耶?曰: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叹也。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耶?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解曰〕 谏人似其子,道人似其父,非果有父子之爱也;成心立乎中,执之若规矩之画一,骋之若龙虎之不可御,心死而气溢,则出言如哇耳。目击而道存者,方目之击,道即存乎所击。前乎目之已击,已逝矣;后乎目之更击,则今之所击者又逝矣。气无不迁,机无不变,念念相续而常新,则随目所击而道即存,不舍斯须而通乎万年;何所执以为当,而谆谆以谏道人乎!不待忘言而言自忘矣。

颜回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瞠,敕庚切,音撑,直视貌;前望不及,故然。 夫子曰:回,何谓耶?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蹈乎前, 无成法可施,人自顺之。 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仲尼曰:恶! 音乌,叹声。 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于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 取法。 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 日出则一切皆见有,日入则一无所见。 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隙, 念念相续。 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 薰然,芳草丛生貌。 知命不能规乎其前, 命不可以预知。 丘以是日徂。 过去不留。 吾终身与女, 与字,与《论语》吾无行而不与之与同。 交一臂而失之, 接于左右,忽不见。 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 著,见也。吾之著者,有所以著者在焉,而汝仅于著求之。 彼已尽矣, 彼字,指吾所以善者而言。 而汝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 言也,行也,因物而动者,己无不可见;又于此外求其不言而信,不比而周者,妄矣。唐、塘通。肆,市也。驿马、市马,皆聚马而非产马之处。 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虽然,女奚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解曰〕 后之步,非前之步;今之趋,非后之趋。己之步趋且过去而不仍乎故迹,况夫子之步趋乎!守其故处而不能移,以为允当,则其心死矣。夫道无不待而先成者,故生死皆非己也。而欲规乎其前,则且刻一日以自为死期乎?况能刻一日以为吾之生耶?故言也,行也,言道也,见为当者若可规乎前而为之,而时已逝矣,事已变矣,化已徂矣,无可规矣。天下本奔逸绝尘之天下,而可以步趋死其心乎?夫惟忘言者可言,卮言日出,而不以谏人如子,道人如父;知其交臂已失,而无可谏无可道者也。虚其心,日生以待化之至而不昧,如日在天,不挽已坠之景以为诘旦之明,而物自待之以比方,斯则其不忘者也。不忘者存,而心恒不死矣。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披发而干,慹然似非人。 慹然,不动貌。 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孔子曰:何谓耶?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 辟音壁,塞也。 尝为女议乎其将。 谓将生未生之际。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孔子曰:请问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孔子曰:愿闻其方。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 不以易薮易水为苦。 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 隶,贱役,人以得免为幸。 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偃至言以修心; 偃,游也。 古之君子,孰能说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也, 汋,食角切。井一有水一无水曰汋。此言井水之自无自有,莫非自然。 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孔子出,以告颜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解曰〕 物之初,固遗物也。言之先遗言也,行之先遗行也,有所萌者无可规者也,有所归者非故吾也。而其为独体也,万物合一而莫非独,故变而不失其大常,得丧祸福,待其至而后循斯须以应之,才乃无穷而德不假修。以是待物,物将自依于其所化,此之谓葆真以容物,而忘言以存其不忘。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 无为庄子之学者。 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解曰〕 冠屦佩服,皆步趋之迹也。凡言凡行而见为当者,皆冠、屦、佩、服也,转变而穷矣。不死其心以不忘其大常,有待以生心而无故吾,夫乃可以不穷。惟夫子之奔逸绝尘,为能独立于儒门。

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动人。

〔解曰〕 当其饭牛,则斯须之用在饭牛也;灵台虚而无所分,于爵禄何有哉!生死亦待化之自至,而不规乎其前,如日之待昼以东出。于己无滞,于物无逆,不以有当之言撄人之心,而人意自消。舜之耕稼陶渔而天下就之也,以此。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 儃,坦、但二音,舒闲貌。 受揖不立, 不伫立待命。 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臝。 盘礴,箕踞也。臝与裸同。 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解曰〕 挟其成心以求当,未当也,而貌似神离多矣。夫画以肖神者为真,迎心之新机而不用其故,于物无不肖也。此有道者所以异于循规矩,仿龙虎,喋喋多言以求当者也。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 评曰:寓于无竟,非持其竿钓鱼,盖别有所取于钓者也,因之莫钓而常钓。 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 , 、髯同。 乘驳马而偏朱蹄, 一蹄偏赤。 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 常法不改。 偏令无出。 不特出一令。 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 士喜植群,如后世结社要盟之类。 长官者不成德, 不自居成功。 斔斛不敢入于四竟。 斔、庾同。四竟外之商旅,不自持斗斛来,一用文王之斗斛。 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 同以国事为务。 斔斛不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颜渊问于仲尼曰:文王其犹未耶?又何以梦为乎?仲尼曰:默!汝无言!夫文王尽之也,而又何论刺焉?彼直以循斯须也。 且以动一时之人情。

〔解曰〕 夫物岂有可循以治之者哉!循吾之所谓当者,是故吾耳,非大常以应变者也。循物之当者,是求之于唐肆也,交臂而已失之者也。故善循者,亦循其斯须而已。斯须者,物方生之机,而吾以方生之念动之,足以成其事而已足矣。故使文王取臧丈人,晋臣民而谆谆告之,谏之若子而必拒,道之若父而必玩。托于梦,征于鬼,人固前无此心而后无可忖,翕然从之,而拒玩之情消于无情,故曰尽也。且夫臧丈人之治,亦循斯须而已。人可群则群之,不树君子以拒小人;德可成则成之,不私仁义以立功名;因物情之平而适用,不规规于黄钟之度量以为庾斛。其为道也,可行而不可言,可暂而不可执,乃以该群言而久道以成化。文王欲以为师,则犹丈人之故吾也;故丈人遁去。斯须者,无可师者也。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 沓,徒合切,音达,叠也。箭适去,复叠发也。 方矢复寓; 郭象曰:前矢去未至的,已复寄杯水于肘上。 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女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女怵然有眴目之志, 眴与瞬、 同,黄绢切,目摇也。 尔于中也殆矣夫!

〔解曰〕 执理为言以蕲乎当者,是而不非,得而不丧,福而无祸而已矣;皆自以为发的之中也。乃是非得失祸福之极致,无逾于生死;纳之于生死之交,则虽自谓用志不分,若御寇之射,而伏地汗流矣。且夫射者,出死入生之技也,非徒立一至当之的于生死不交之地,以尝试其巧而已也。列御寇之射可以中鹄,而两敌相临之危,甚于高山深渊之险,生死一荧其衷;于以中也,未有不怵然而失据者。至人之神气不变,则四支百体之为尘垢,死生之为昼夜,有其大常;无不可登之高,无不可临之深,即以之决死生于一矢,而不见有己。忘吾而不忘其所存,奚待正其躬若象人哉!蔑不中矣。射在于不射,言在于不言,心无死趣,循斯须以应物。当其射也,知射而已,而后用志果不分,而物莫能遁其圜中也。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 :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吾始也疑子,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 鼻间栩栩,气无不平也。 子之用心独奈何?孙叔敖曰:吾何以过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耶?亡乎我。在我耶?亡乎彼。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仲尼闻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 说,音税。巧不可惑。 美人不得滥, 色不可迷。 盗人不得劫, 威不可屈。 伏戏黄帝不得友。 天子圣人,不可齐等。 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况爵禄乎!若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

〔解曰〕 凡与人者,皆见己之有,而以所有者与之。乃所有者尽于所与,此谏人如子、道人如父者之所以陋也。得丧交互于彼我,而死生相反于无端;因贵而贵用之,因贱而贱用之;踌躇四顾,审其斯须而循之;己常泰然其有余,虽与而不损其日新之妙。斯须者,日夜无隙,则亦恶有穷哉!而固无有一至当者挟之以与人也。则从我者不与之滥,逆我者不受其劫,宜其息之栩栩也。

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繇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解曰〕 此言齐死生、存亡之极致也。死生存亡齐,而又何言之不忘!文侯曰,魏真为累,魏岂能累文侯哉!存一魏于心,而魏乃累;存一楚于心,而楚且不足以存。忘存忘亡,而后可以存存。循斯须以待物之变,而勿挟其当,日新而不忘者存,天下之险阻以消;盗人不得劫,而凡奚其亡!凡君不见有亡也。

《庄子解》卷二十一终

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猜你喜欢

  • 庄子解卷三十三·杂篇

    天下系此于篇终者,与《孟子》七篇末举狂狷乡愿之异,而历述先圣以来,至于己之渊源,及史迁序列九家之说,略同,古人撰述之体然也。其不自标异,而杂处于一家之言者,虽其自命有笼罩群言之意,而以为既落言诠,则不..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三十二·杂篇

    列御寇此篇之旨,大率以内解为主,以葆光不外炫为实,以去明而养神为要,盖庄子之绪言也。所引虽驳杂,有精粗之异,而要可相通。惟人心险于山川一段,往往杂见他书,盖申韩之流,苛察纤诡之说,既非夫子之言,抑与庄..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三十一·杂篇

    衡阳王夫子撰男敔增注渔父赝编不置释,说见篇首。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

    4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三十·杂篇

    说剑赝编不置释,说见篇首。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 音悦。 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九·杂篇

    盗跖赝篇不置释,说见篇首。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 之石反。 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八·杂篇

    让王赝编不置释,说见篇首。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惟无以天下为..

    2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七·杂篇

    寓言此《内》《外》《杂篇》之序例也。庄子既以忘言为宗,而又繁有称说,则抑疑于矜知,而有成心之师。且道惟无体,故寓庸而不适于是非,则一落语言文字,而早已与道不相肖。故于此发明其终日言而未尝言之旨,使人不..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六·杂篇

    外物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 同于一死,不救其恶。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已忧而..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五·杂篇

    则阳《杂篇》惟《庚桑楚》《徐无鬼》《卮言》《天下》四篇为条贯之言;《则阳》《外物》《列御寇》三篇,皆杂引博喻,理则可通而文义不相属,故谓之杂。要其于《内篇》之指,皆有所合,非《骈拇》诸篇之比也。则阳游..

    2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四·杂篇

    徐无鬼寻此篇之旨,盖老氏所谓上德不德者尽之矣。德至于无伤人而止矣,无以加矣。乃天下之居德以为德者,立为德教,思以易天下,而矫其性者拂其情,则其伤人也多矣;施为德政,思以利天下,而有所益者有所损,则其伤..

    1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三·杂篇

    杂云者,博引而泛记之谓。故自《庚桑楚》《寓言》《天下》而外,每段自为一义,而不相属,非若《内篇》之首尾一致,虽重词广喻,而脉络相因也。《外篇》文义虽相属,而多浮蔓卑隘之说;《杂篇》言虽不纯,而微至之语..

    2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二·外篇

    知北游此篇衍自然之旨。其云观天者,即《天运》篇六极五常而非有故之谓也。言道者,必有本根以为持守;而观浑天之体,浑沦一气,即天即物,即物即道,则物自为根而非有根,物自为道而非有道。非有根者,道之所自运;..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外篇

    山木引《人间世》之旨,而杂引以明之。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

    1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九·外篇

    达生此篇于诸《外篇》中尤为深至,其于《内篇》《养生主》《大宗师》之说,独得其要归。盖人之生也,所勤勤于有事者,立德也,立教也,立功也,立名也。治至于尧,教至于孔,而庄子犹以为尘垢秕穅而无益于生。使然,..

    2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八·外篇

    至乐庄子曰:奚暇至于悦生而恶死,言无暇也,非以生不可悦,死不可恶为宗,尤非以悦死恶生为宗;哀乐不入其中,彼固有所存者在也。老子曰:吾有大患,惟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有患?有者,有身之见;无者,忘己以忘..

    4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七·外篇

    秋水此篇因《逍遥游》《齐物论》而衍之,推言天地万物初无定质,无定情,扩其识量而会通之,则皆无可据,而不足以撄吾心之宁矣。盖物论之兴,始于小大之殊观;小者不知大,大者不知小;不知小,则亦大其所大而不知大..

    4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六·外篇

    缮性此篇与《刻意》之旨略同。其言恬知交养,为有合于庄子之指,而语多杂乱,前后不相侔。且其要归不以轩冕为志,而叹有道之人不与而隐处,则庄子虽非无其情,而固不屑言此以自隘。盖不得志于时者之所假托也。文亦滑..

    2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五·外篇

    刻意此篇之说,亦《养生主》《大宗师》绪余之论,而但得其迹耳。庄子之学,虽云我耦俱丧,不以有涯之生殉无涯之知,而所存之神,照以天,寓诸庸,两行而小大各得其逍遥,怀之含之,以有形象无形,而持之以慎,德不形..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四·外篇

    天运此篇之旨,以自然为宗。天地之化,无非自然。上皇因而顺之,不治而不乱;后世自勉以役其德,而自然者失矣。以为天下可自我而勉为之,而操之以为魁柄,然则天地、日月、风云,亦有主持而使然者乎?人无不可任,天..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三·外篇

    天道此篇之说,有与庄子之旨迥不相侔者;特因老子守静之言而演之,亦未尽合于老子;盖秦汉间学黄老之术,以干人主者之所作也。无为固老庄之所同尚,而庄子抑不滞于无为,故其言甫近而又远之,甫然而又否之,不示人以..

    2 庄子解 2025-08-0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