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庄子解 / 王夫之

庄子解卷二十五·杂篇

2025-08-09 14:31 庄子解

则阳

《杂篇》惟《庚桑楚》《徐无鬼》《卮言》《天下》四篇为条贯之言;《则阳》《外物》《列御寇》三篇,皆杂引博喻,理则可通而文义不相属,故谓之杂。要其于《内篇》之指,皆有所合,非《骈拇》诸篇之比也。

则阳游于楚,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夫子何不谭我于王?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曰:冬则擉鳖于江, 擉同簎,以扠刺泥中取物也,测角切。 夏则休乎山樊,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我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 佞人。 不自许, 不以德自许。 以之神其交; 有知以神其交。 固颠冥乎富贵之地, 不正不明,为富贵垄断。 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 消,谓消其德。 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 方子及曰:冻必假衣,衣虽厚,不若春和冻解也。暍必愿风,风虽冷,不若冬至暍消也。慕用者假资权门,不若恬退者之自贵也。待公阅休,盖规之也。按:春不待衣而自暖,冬不待冷风而自凉,于以解冻暍也何有? 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 夷节,佞人也。公阅休,正德也。 其孰能挠焉!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 化为身屈。 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而一间其所施。 评曰:其所归居者,若父子之同居于一室,无所施受,而自相养。按:间,如字;一间,无异室也。 若是其远也。 与挟成心以待人者迥异。 故曰待公阅休。

〔解曰〕 圣人之德,乐物之通而保己,其迹几与佞人相若,老子所谓我道大似不肖也。佞人即人以消其善,不以忠正自许而抗暴君;圣人消其善以消人之恶,自保而与物通,彼暴君之所恶者,挟德以相助于善,而夸节摸棱以毁其节。公阅休阅物以相与休,暴君者且忘其为圣为佞,而顺于其消;非王果之决于善,以力助人善者所可挠也。此言施善以助人,而劳役其心以役人,不足以化物;则且不若佞人,而去圣愈远也。

圣人达绸缪, 《循本》曰:绸缪,事理 处。惟圣人为能达之。 周尽一体矣, 周遍万物,皆一体体之。 而不知其然, 皆顺其自然。 性也。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 使物复其性命以变化,一如天然。 人则从而命之也。 谓之圣人者,人为之名耳。 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 若有心求知绸缪,则所知者能行,所不知者不能行,将如之何? 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 评曰:达绸缪而不知其然,自不容已。如美人之生而美,非欲人之知而暖姝以自喜,人自好之耳。 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

〔解曰〕 绸缪不可胜达也,万有不可周,一体不易合也。达之而即有不达矣,周之而即有不周矣。何也?众庶繁生,情欲意见棼起而离乎其所受之命,欲使各安其分之所应得,而势必诎。然而生生死死于大化之中,天之摇作也无已时,无所达而自达,不求周而自周。圣人体此以为性,无知无为以乐其通,人莫不在其薰陶之中,而命之曰圣人之爱我无已。非圣人之期之也,因人之予以名而始觉其爱,如因镜知美,彼虽美初不自知也。率其自然,使天下相保于自然,则无忧无知无行,亘终始而不忧其匮,而圣人亦自逸矣。性故逸,逸故天,则无有忧不知而行不继者也。揭仁义以求令名,爱必有所止,而不达以不周,困于无若之何,而道已隔矣。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邱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缗,钱也。虽税重犹乐归其故国。 况见见闻闻者也, 自见自闻其见闻之天。 以十仞之台悬众间者也! 间,簨簴也。其乐如登高台奏大乐。

〔解曰〕 此言复性之乐也。圣人复其性,万物复其命,弗强其所不能,弗忧其所不知。不塞其情,自无不达;不限以法,自无不周;自见自闻,而耳目不殆;与天下相胥以乐而复其始,归故国,登高台,奏广乐,不足以喻其畅适矣。揭仁义以为标准,先自忧其不逮,而骇天下之耳目,身世趋于愁苦之途,终身而不反其故,则可悲而已矣。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 冉相氏,古之圣君。 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 阖尝离其环中! 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 有心师天,则与物同其死生。以此为事,又沉溺于物矣。 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 评曰:天则不替不洫,必欲效其广大,合之难矣。故师天而未始有天,随成而已。按:替,废也。洫犹老洫之洫。 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 评曰:知所以御,则己所不知,自有傅之者。按:门尹登恒,贱人名。一说:司御主调御,门尹正所入,登恒成有恒之修。 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 评曰:师而无常师,随所师而皆成,人皆乐效其功名。人皆效名,则法有余而善不善皆师资,将有若孔子之圣者为之尽虑。 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评曰:积众以为一,非众外有一也。合人以为己,非己内而人外也。

〔解曰〕 环中者,天也。六合,一环也;终古,一环也。一环圜合而两环交运,容成氏之言浑天得之矣。除日无岁,日复一日而谓之岁,岁复一岁而谓之终古;终古一环,偕行而不替。无内无外,通体一气,本无有垠,东西非东西而谓之东西,南北非南北而谓之南北;六合一环,行备而不洫。运行于环中,无不为也而无为,无不作也而无作,人与之名曰天,而天无定体。故师天者不得师天,天无一成之法则,而何师焉!有所拟议以求合,合者一而睽者万矣。故无人也,人即天也;无物也,物即天也。得之乎环之中,则天皆可师,人皆可傅。尽人尽傅,皆门尹登恒也,皆仲尼也。以人知人,以物知物,以知人知物知天,以知天知人知物,无不可随之以成,无不可求嬴于两见,己不化物,物自与我以偕化。故仁义无迹,政教无实,而奚其囿之!观于此,而庄子之道所从出,尽见矣。盖于浑天而得悟者也。浑天之体:天半出地上,半入地下,地与万物在于其中,随天化之至而成。天无上无下,无晨中、昏中之定;东出非出,西没非没,人之测之有高下出没之异耳。天之体,浑然一环而已。春非始,冬非终,相禅相承者至密而无畛域。其浑然一气流动充满,则自黍米之小,放乎七曜天以上、宗动天之无穷,上不测之高,下不测之深,皆一而已。上者非清,下者非浊,物化其中,自日月、星辰、风霆、雨露,与土石、山陵、原隰、江河、草木、人兽,随运而成,有者非实,无者非虚。庄生以此见道之大圜,流通以成化,而不可以形气名义滞之于小成。故其曰以视下亦如此而已,曰天均,曰以有形象无形,曰未始出吾宗,与《天运》篇屡诘问而不能答其故,又曰实而无乎处者宇也,皆浑天无内无外之环也。其曰寓于无竟,曰参万岁而一成纯,曰薪尽而火传,曰长而无本剽者宙也,皆浑天除日无岁之环也。故以若丧其一、以随成为师天之大用,而寓庸以逍遥,得矣。其言较老氏橐籥之说,特为当理。周子《太极图》,张子清虚一大之说,亦未尝非环中之旨。但君子之学,不卤莽以师天,而近思人所自生纯粹以精之理,立人道之极;则彼知之所不察,而惮于力行者也。

魏莹与田侯牟约, 魏惠王名莹。 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犀首闻而耻之,曰: 犀首,公孙衍。 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 田忌。 然后抶其背,折其脊。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 胥靡,筑城之役。 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不可听也。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但问当伐不当伐。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 见音现,引见戴晋人于魏君。 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于蛮氏有辨乎?君曰:无辨。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客出,惠子见。 音现。 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 嗃,管声。剑首,剑环头小孔也。吷吷然如风过。 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解曰〕 华子之所谓求其道者,至于尧舜而止矣,而适以当戴晋人之一 。盖人怀忿忮之心,强抑之而必不可忍,此季子止攻之术,所以适为乱人,而尧舜之道止于仁义,则亦强抑其方与之情也。扩其知而大之,超然于是非之外,小用之亦足以止魏莹之怒。非魏莹之果能见其大而息其忿忮也,暴人之气,不与相触,虚中以动之,彼自有惝然若忘之性,乍闻而遇其天。人莫不有旧都旧国,惟饮人以和者,能使之畅然也。

孔子之楚,舍于蚁邱之浆。 卖浆家。 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者。 极,屋栋,谓乘屋也。臣妾犹仆婢。夫妻与臣妾,杂作乘屋。 子路曰:是 何为者邪? 音总,犹纷纷。 仲尼曰:是圣人仆也。 圣人隐于仆隶。 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 郭象曰:埋于民,与民同也。藏于畔,进不荣华,退不枯槁也。 其声销,其志无穷; 声销,无名也。志无穷,无町畦、无崖也。 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沈者也。 陆沈,谓当显而隐。 是其市南宜僚邪? 熊宜僚居于市南。 子路请往召之。孔子曰:已矣!彼知丘之著于己也。 著于己,犹言知其为人。 知丘之适楚也,以丘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为佞人也。夫若然者,其于佞人也羞闻其言,而况亲见其身乎!而何以为存? 存问之。 子路往视之,其室虚矣。

〔解曰〕 此亦保己之一道也。与世违者,非违世也,违世之违其天者也。虽然,自埋于民而不能埋于世,陆沈而不能与汨相出没,故孔子不欲子路往召之。

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 卤莽,谓斥卤不蠲,草莽不除也。 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 灭其根,裂其本也。 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 齐,去声,与剂同。变齐谓改其旧方。 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飧。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 以众之所趋为习。 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 情为性孽,如萑苇之易长。 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 兼葭即萑苇也。情之始萌,取声色臭味以扶形,而内已拔去性根矣。擢,拔也。 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 情以扶形,非扶形也,擢性而形亦败矣。溃为疽痈,漏为溲膏,恶疾毁形,皆欲恶之孽。

〔解曰〕 此养生之旨也。嗜欲深则天机浅。

柏矩学于老聃,曰:请之天下游。老聃曰:已矣!天下犹是也。又请之。老聃曰:汝将何始?曰:始于齐。至齐,见辜人焉; 辜人,有罪而被斩者。 推而强之, 扶整其尸。 解朝服而幕之,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灾,子独先离之!曰:莫为盗?莫为杀人? 莫为,诘而问之之词。 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 一物之形,有失其形之理者。 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 隐匿名物,以愚无知识者。 大为难而罪不敢, 驱之犯难,而罪其不勇敢者。 重为任而罚不胜, 胜,平声。 远其涂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解曰〕 仁义之藏,民之所不知,其物匿也。以仁义驱人,使亲上 长,大为难也。责以礼教,使尽仁义,重为任也。终身役于仁义礼教之事而不给,远为涂也。此言治天下者适以乱之,惟无为可以免民于 。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 评曰:天固不可知。 已乎,已乎!且无所逃。 评曰:不能遁天,而自有是。 此则所谓然与,然乎?

〔解曰〕 此言是非无定形,师成心以为是非,则其于化也远矣。物日出而无必然者以为之根,以有门而可以己意入之。昔之所是,今之所非,一人之身而今昔不保,况天下乎!知之所不知者,不可以成心知之。故曰: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除日无岁,日新而随成者,不立一根以出入乎门,与天同运而自有其大常,则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不化者,天环之运而无本剽者也。

仲尼问于太史大弢、伯常骞、狶韦曰:夫卫灵公饮酒湛乐,不听国家之政,田猎毕弋,不应诸侯之际。 际,交际也。 其所以为灵公者何邪?大弢曰:是因是也。 郭象曰:灵,无道之谥。 伯常骞曰:夫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 滥,浴器。 史 奉御而进所, 进于君所。 搏币而扶翼。 郭象曰:以 为贤,而奉御之劳,故搏币而扶翼之,使不得终礼,此其所以为肃贤也。币者,奉御之物。 其慢若彼之甚也,见贤人若此其肃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 郭注:灵有二义,亦可谓善。按谥法:不勤成名曰灵,又乱而不损曰灵。 狶韦曰:夫灵公也死,卜葬于故墓不吉;卜葬于沙邱而吉。掘之数仞,得石椁焉;洗而视之,有铭焉,曰:不冯其子, 冯音凭。 灵公夺而里之。 子不可恃。故墓为人夺。 夫灵公之为灵也久矣。之二人何足以识之!

〔解曰〕 引此以喻自然者非意知之所可及也。亦寓言耳,非如邵康节所言前定之说也。为铭者亦妄言之,而灵公偶尔合之。有是言,则可有是人,有是事。化之偶然者且然,况天之大常而圆运者乎!

少知问于大公调曰:何谓邱里之言?大公调曰:邱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为风俗也。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今指马之百体而不得马,而马系于前者,立其百体而谓之马也。是故邱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执; 听天下之言,以大公为主,而不执滞。 繇中出者,有正而不距。 出言以示天下,以大公为正,而无所争距。 四时殊气,天不赐,故岁成;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文武大人不赐,故德备;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时有终始,世有变化;祸福淳淳,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自殉殊面, 面犹向也。繇自徇成见,故有殊向。 有所正者有所差。比于大泽,百材皆度;观乎大山,木石同坛。此之谓邱里之言。

〔解曰〕 自此以下,皆以言随成之理。随成者,随物而成。道无定,故无实。无实者,无根也。无根者,即以无根为根,合宇宙而皆在。故言默两无当,而言默皆可缘,以破成心之师,以游环中之无穷者也。除日无岁,终始之环也。除一姓无十姓,除一家无百家,除十姓百家无天下,除天下无天。合之则浑乎一天,散之则十姓百家之不一。人不一,心不一,言不一也。非或散之而必散,不待合之而固合。然则以人顺人,以物顺物,以言顺言,自可无为而无不为,以大备乎德。彼欲超乎十姓百家之外,以断制天下者,内不能为物主,而外无质以相正,其知之惑也久矣。拂于此者宜于彼,正于此者差于彼,两存之,两不存之,大人乃以府群言而为天下天。奈何惟成心之为知,而轻重邱里乎!

少知曰:然则谓之道,足乎?大公调曰:不然。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而期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因其大以号而读之,则可也。己有之矣,乃将得比哉? 比,合也。己有邱里之言矣。安得比于自然之道? 则若以斯辩,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

〔解曰〕 谓邱里之言非道也不可,谓邱里之言为道也抑不可。合之则与道不远,而所合者本散也,其合无纪。散之则十姓百家,其散无定。浑然而一者,无名无义。天地阴阳皆其散者,而何者可名为道?故以道名之而不足,弗获已而谓之邱里之言,尚不足乎?如谓狗为马,非过于狗也,不及马耳。

少知曰: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大公调曰: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桥起; 桥起,谓凭虚接引。 雌雄片合, 片而二,合而一。 于是庸有。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之可志也。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 桥运,如桥之比接而拱圆。 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睹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此议之所止。

〔解曰〕 谓有道之可名可执者,以为物生于道,道为物之所自起耳。夫环也,而有所起有所止乎?莫非环也,莫非物也。莫不可名为道,而莫可名为道也。欲恶去就,片合安危、祸福、缓急、聚散,一人之心,百端桥起繁有,而不得其根,天下亦如此而已。而既有名实之可纪,有精之可志,则皆为后起者之所起也。穷则反,终则始,皆其所自起也。故于物尽物,即一姓而十姓,即一家而百家,即十姓百家而亘六合,参万岁。然乎然,不然乎不然,夜不期阳,昼不期阴,春夏秋冬各行其令,而无本剽,则极物者道即极焉,恶容求其起而知之!

少知曰:季真之莫为,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议,孰正于其情?孰偏于其理?大公调曰: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将为。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或之使,莫之为,未免于物,而终以为过。 二家皆就物而立说,未免于物,终不当于道。 或使则实,莫为则虚。有名有实,是物之居; 两俱是。 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可言可意,言而愈疏。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徂。 一作阻。 死生非远也,理不可睹。或之使,莫之为,疑之所假。 皆疑亿其然,皆假说非真。 吾观之本,其往无穷;吾求之未,其来无止。无穷无止,言之无也,与物同理。 无言乃得其大同。 或使莫为,言之本也,与物终始。 特为言之本耳,尽于一物之终始,不足通于无穷。 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或使莫为,在物一曲,夫胡为于大方!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 有所,一本作其有。

〔解曰〕 言或使,则虽不得其主名,而谓之或然,而终疑有使之者,则犹有所起之说。此说最陋,故郭象氏以季真之莫为为是,而实不然。莫为,或使,之二说皆是也,皆非也。皆非故皆是,皆是则是其所是,而固皆非矣。夫言或使者,如毂之有轴,磨之有脐,为天之枢,道之管,而非也。道一环也。环中虚,虚不能使实也。言莫为者,如环中之虚。而既有环矣,环者,物之有名实可纪、精可志者也,有实而无处,而初非无实也。之二说者,皆未得环中之妙以应无穷,而疑虚疑实,故皆非也。夫道不可有,有不可无。有者物也。极物则无道,恶有无哉?至此而言穷矣。言穷而默,默又不得当焉。道不可尽,尽之于物。故于道则默,于物则言。故邱里之言,圣人之所师,皆圣人之传也。随其言而成,乃谓之随成,随成而无不吻合。此庄子之宗旨,异于老氏三十辐章及道生一一生二之说;终日言而未尝言,曼衍穷年,寓于无竟。

《庄子解》卷二十五终

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猜你喜欢

  • 卷二百二十七 ◎职官部二十五

    ○侍御史 《六典》曰: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凡有别付者,则按其实状以奏。若寻常之狱,推讫,断於大理。凡事非大夫、中丞所劾而合弹奏者,则具其事为状;大夫、中丞押大事,则豸冠、朱衣、纁裳、白纱、中单..

    4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二十五 ◎职官部二十三

    ○御史大夫 《六典》曰:御史大夫之职,掌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列;中丞为之贰。凡天下之人有称冤而无告者,与三司诘之。(三司即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凡中外百寮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於大夫,大事则方幅奏..

    4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一百九十七 ◎居处部二十五

    ○园圃 《说文》曰:园树果,圃树菜也。 《易》曰:贲于丘园,束帛戋戋。 《毛诗》曰;园有桃,其实之肴。 又曰:折柳樊圃。 《周礼》曰: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凡祭祀、宾客,供其..

    5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

    ○后凉吕光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凉录》曰:吕光,字世明,洛阳人。其先自沛迁洛阳,因家焉,世为氐酋。父婆楼,字广平,佐命前秦,官至太尉。光以赵建武中生于方头,夜有神光之异,故名焉。年十岁,与诸童儿游戏邑..

    4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

    ○东晋安皇帝 《晋书》曰:安皇帝讳德宗,孝武帝长子也。泰元十二年八月辛巳,立为皇太子。二十一年九月庚申,孝武崩,辛酉,太子即位,太赦。癸亥,以司徒、会稽王道子为太傅,摄政。隆安元年春正月己亥朔,帝加元..

    7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

    ○海 《释名》曰:海,晦也。注引秽浊,其水黑而晦也。(《广雅》同。) 《说文》曰:海,天池也。 《书》曰:江汉朝宗于海。 《礼记》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 又曰:洗之在阼,其水在洗东,祖天地之左海也..

    4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二十五 ◎时序部十

    ○秋下 蔡邕《月令章句》曰:仲秋白露节,盲风至。秦人谓蓼风为盲风。 崔寔《政论》曰:秋风厉而赏武臣。 《颜氏家训》曰:或问何故名治狱参军为长流乎?答曰:《帝王代纪》云:"帝少昊崩,其神降於长流之山,(事出..

    3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归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吴郡归有光着门人王执礼校铭颂赞◆铭为善居铭(并叙)素节堂铭镇平王府大奉国将军孝门铭圣井铭(并叙)○为善居铭(并叙)昆山之俗自昔号为淳朴叶文庄公尝称乡先达自吏部尚书余公熂卢兖州熊林参政锺吕沁州昭其子佥事..

    13 归先生文集 2025-09-14
  • 第一百二十五卷

    第一百二十五卷目录 水灾部汇考三魏〈文帝黄初一则 明帝景初一则〉吴〈大帝赤乌二则 太元一则 会稽王五凤一则 景帝永安二则〉晋〈武帝泰始三则 咸宁四则 太康六则 惠帝元康五则 永宁一则 太安一则 怀帝永嘉一则 元帝..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五卷

    关隘部艺文一《函谷关赋》汉李尤惟皇汉之休烈兮,包八极以据中。混无外之荡荡兮,惟唐典之极崇。万国喜而洞洽兮,何天衢以流通。襟要约之险固兮,制关键以擒并。其南则有苍梧、荔浦、离水、谢沐、涯浦、零中,以穷海..

  • 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

    ○别集类二十五△《升庵集》·八十一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明杨慎撰。慎有《檀弓丛训》,已着录。此集为万历中四川巡抚张士佩所订。凡赋及杂文十一卷、诗二十九卷,又杂记四十一卷。盖士佩取慎《丹铅录》、《谭..

    2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5
  • 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

    ○杂家类存目二△《识仁编》·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罗汝芳撰。其门人杨起元编。名以识仁者,盖取程子为学须先识仁之语也。然是书皆提唱禅宗,恣为幻杳之论,特假借程子以为名耳。△《古言》·二卷(浙江范懋柱家..

    1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4
  • 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

    ○谱录类刘向《七略》,门目孔多,后并为四部,大纲定矣。中间子目,递有增减,亦不甚相远。然古人学部,各守专门,其着述具有源流,易于配隶。六朝以后,作者渐出新裁,体倒多由创造,古来旧目,遂不能该。附赘悬疣..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4
  • 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

    ○地理类二△《水经注》·四十卷(永乐大典本)后魏郦道元撰。道元字善长,范阳人。官至御史中尉,事迹具《魏书·酷吏传》。自晋以来,注《水经》者凡二家:郭璞注三卷,杜佑作《通典》时犹见之。今惟道元所注存。《..

    2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

    ○礼类存目三△《礼经奥旨》·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旧本题“宋郑樵撰”。考其文即《六经奥论》之一卷也。《六经奥论》本危邦辅托之郑樵。此更伪中作伪,摘其一卷,别立书名以炫世。曹溶漫收之《学海类编》中,失..

    1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第五十六 王夫之 顧炎武

    夫之衡陽人,字而農,號薑齋,明崇禎舉人,瞿式耜薦于桂王,授行人,尋歸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爲船山先生,所著《船山全集》三百餘卷。有《詩譯》一卷、《夕堂永日緒論内篇》一卷、《外篇》一卷,其尚論詩文者見於..

  • 第五章 庄子

    庄周,战国时代的宋国人。他的生卒年岁大概和孟子略相当而稍晚一些。他似乎也是一个从旧贵族阶级没落下来的人物,曾在他的家乡蒙那个地方当过一段管漆树的小官吏。他的生活很贫困,曾经靠打草鞋过活,有时候连饭也吃..

    35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二十五、取菊为灰 以止麦蠹

    [原文]是日,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蠹。按:干宝《变化论》云:朽稻为[艹蚕],朽麦为蛱蝶。此其验乎?[译文]夏至节这一天,取菊花研成粉末,用来防治小麦虫害。按语:干宝《变化论》上讲:腐烂的稻子变成蟋蟀,腐烂的..

    39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畿輔通志卷二十五

    城池周官王都之外環以郊遂公邑又其外為家邑又其外為縣都設掌固之官以修城郭溝池樹渠之固以頒守政所以承衛天室禁暴而保民也古者城必有池城以為固池以為阻故詩曰築城伊淢掌固職國都之境皆有溝樹之固郊亦如之自城郭以及..

    41 雍正畿辅通志 2025-08-19
  • 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

    ◎北极七元紫庭秘诀一名《北帝七元延生真经》吴赤乌二年,葛仙公受之于太上。魏朝时,叶先生传之于世,太主虚无北帝真要,上通紫庭。魁身禄福德男女命魓官职寿考魒妻妾奴婢。已上七位,用灯七碗,于道靖内明点,占其..

    15 云笈七签 2025-08-1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