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 / 任应秋

本脏第四十七

(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脏腑为人体之本,故以本脏名篇。脏腑功能正常则身体康强,脏腑发生病变则身体失健,这一认识与《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谓五脏者中之守五脏者身之强具有同一意义。此篇文献的具体内容在阐明五脏的二十五变,即五脏各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之不同,在生理、病理方面各有其征候。全篇可分作四章。

第一章 人体生理功能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提要】统言脏腑、经脉、精神、气血、魂魄的生理功能。

第二章 五脏二十五变

【原文】心小则安至人之所苦常病。

【提要】叙述五脏的二十五变。可分作五节。

第一节 心脏五变

【原文】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个体的脏腑功能完全一样,没有差别,这是不辨证的认识;个体的脏腑功能完全不一样,这也太绝对化了,不符合实际。

【提要】言心脏五变。

【讲解】心小是指心气不足,心小外邪不一定能中伤,但很容易受内伤之害,即心脏脆弱者容易受到情志的伤害,故曰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气散而不固,气不能固于表则易伤于外邪,故曰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是心气逆上的意思,心气不宣,郁积于内,与肺降之气冲突,于是表现为心情不舒、善忘,故曰心高则满于肺中,挽而善忘。心下是指阳气郁积不升,外感、内伤都容易引发病变,故曰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以下文曰: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我就不一一解释了,大家很容易看懂。

五脏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叙述的,每脏的生理就个体而言肯定是有区别的,但不能以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那么绝对地来理解。

第二节 肺脏五变

【原文】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欬、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痹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提要】肺脏五变。

第三节 肝脏五变

【原文】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悗,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提要】肝脏五变。

第四节 脾脏五变

【原文】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提要】脾脏五变。

第五节 肾脏五变

【原文】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俛仰,为狐疝;肾坚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提要】肾脏五变。

第三章 五脏五变外候

【原文】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至反复言语也。

【提要】分叙五脏五变的外候。这里叙述的五脏之外候,要从精神上去体会理解,尤其是涉及意识形态、工作生活作风等就不是脏本的问题了,我们对经典文献的态度还是应该批判地继承。可分作六节。

第一节 心五变外候

【原文】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者心高,小短举者心下,长者心下坚,弱小以薄者心脆,直下不举者心端正,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提要】心五变之外候。

第二节 肺五变外候

【原文】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踈者肺偏倾也。

【提要】肺五变之外候。

第三节 肝五变外候

【原文】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提要】肝五变之外候。

第四节 脾五变外候

【原文】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提要】脾五变之外候。

第五节 肾五变外候

【原文】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提要】肾五变之外候。

第六节 五脏五变论

【原文】帝曰: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提要】总结全章,可谓五脏五变论。

第四章 六腑五脏关系

【原文】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至篇尾。

【提要】分叙六腑之外应。可分作七节。

第一节 脏腑相应

【原文】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提要】总叙脏腑相应。

第二节 大肠外应

【原文】黄帝曰:应之奈何?岐伯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提要】大肠之外应。

第三节 小肠外应

【原文】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提要】小肠之外应。

第四节 胃之外应

【原文】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肉 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小里累者胃急,肉 多少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提要】胃之外应。

第五节 胆之外应

【原文】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提要】胆之外应。

第六节 膀胱外应

【原文】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踈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提要】三焦膀胱之外应。

第七节 视外知内

【原文】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岐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提要】视其外而知其内。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主要根据1978 年任应秋在中医首届研究生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包括25 篇《素问》文献的全文讲解、《灵枢》大部分文献的提要讲解和提问答疑。对没有讲课录音的部分,依据任应秋主编的《黄帝内经章句索引》进行整理。本书将《黄帝内经》的段落结构及其段意完整地展现给读者,比较系统地反映出任应秋治《内经》的主要方法、成果和学术观点。本书以《内经》系统的文献结构为线索进行整理,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把篇解、全文讲解、分段提要、提问答疑等内容结合起来编排,又使此书具有拓展思维的功能;在书后还收录了任应秋对学习《内经》方法的指导,可供读者参考。

猜你喜欢

  • 附3 《内经》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关于《内经》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因为时间的关系,在这里只能讲一些重点内容。《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巨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 附2 关于《内经》的学习方法

    《内经》是祖国医学现存文献中一部重要的著作,几千年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实践,中医学理论虽然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惟其中许多带有根本性质的医学理论和认识观,基本上都渊源于《内经》,因此学习《内经》是..

  • 附1 《内经》学习答疑

    同学们大部分的问题都随各篇解答了,还有一些问题在这里解答一下。1.《内经》中为什么脉象不讲寸关尺?在《内经》讨论的脉象内容中,的确没有寸、关、尺的内容,有时讲寸、尺,讲人迎、寸口,没有提及关脉。那么古人..

  •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此篇未收集到录音资料,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篇解: 全篇前半论邪气,后半论病形,而无不关系于脏腑,故以邪气脏腑病形名之。总的精神在阐发邪气之伤于脏腑有浅有深,而表现出的病形便各有不同,因而针刺..

  • 困卦第四十七

    知困、早悟、重实践困卦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要有勇气去克服。【题解】人在困中生烦恼,眼前无路心忧愁。人生总有遭困无计的时候。从上升不止必然会受困,联想到升卦之后是困卦,由植物学意义上木的受困,联想到哲学意..

    5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七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初来意。【疏】来意者。当会序分已彰。正宗宜显故。又已总示所依佛智。次别显能依行位。故次来也。○二释名。【疏】释..

    40 华严经疏论纂要 2025-06-28
  •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却说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也;家贫好学,与人佣工,尝借人书来看,看过一遍,更不遗忘;口才辨给,少有胆气。孙权召为参谋,与黄盖最相善。盖知其能言有胆,故欲使献诈降书。泽欣然应诺曰: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

    35 三国演义 2025-06-21
  • 第四十七卦 困 泽水困 兑上坎下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彖曰:困,刚掩也。 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贞大人吉,以刚中也。 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

    64 周易 2025-06-09
  • 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

    61 史记 2025-05-25
  •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杜根 栾巴 刘陶 李云 刘瑜 谢弼杜根字伯坚,颍川定陵人也。父安,字伯夷,少有志节,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京师贵戚慕其名,或遣之书,安不发,悉壁藏之。及后捕案贵戚宾客,安开壁出书,印封如故,竟不离其患,时..

    47 后汉书 2025-05-23
  •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行郎中户将事。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侍中阳都侯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84 汉书 2025-05-22
  • 第四十七篇

    (麦迪逊)致纽约州人民:在论述新政府的一般形式以及分配给它的许多权力以后,我接下去研究这个政府的特殊结构以及这许多权力在其各个组成部分当中的分配情况。一些较有名望的宪法反对者提出的主要反对意见之一是,..

    48 联邦党人文集 2025-05-1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