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朱东润

第四十七 歸有光及“弇州晚年定論” [1]

2025-08-30 17:26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明代中世以後,前後七子之議論,成爲當時文學批評之中心,然持反對之論者亦蜂起。當王元美睥睨一世之秋,力持異論者於言詩之方面,有七子中之謝榛。于言曲之方面,有臧懋循、王驥德。于言文之方面,有歸有光。紛亂之情形,與南宋之後相同。然有不同者,南宋之反江西派,人自爲戰,明季之反王元美,則一夫倡義,群衆同聲,雖宗旨不必盡似,而聲應氣求,初不相遠。徐渭持論,偏宕奇險,讀震川文則曰:今之歐陽子。錢謙益本非震川嫡派,而序《震川先生文集》,稱爲以庶幾體貳之才,好學深思,跋邪觝僞,刊削薾敗,障斯文之末流。蓋當世士人苦於弇州之論已久,群起而攻,固可見矣。

歸有光字熙甫,嘉靖間舉鄉試,上春官不第,徙居安亭,讀書講道,學者稱爲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以進士授長興令,隆慶中爲南京太僕寺丞,卒官。有光爲古文,原本經術,好《太史公書》,得其神理,爲有明一代大家,有《震川集》《三吴水利録》。

震川論文,揭出其文與時人所稱之古文不同者如次:

安定孟與時與余同年進士,而以余年差長,常兄事之。余好古文辭,然不與世之爲古文者合。與時獨心推讓之,出其意誠然也。(《送同年孟與時之任成都序》)

僕文何能爲古人?但今世相尚以琢句爲工,自謂欲追秦、漢,不過剽竊齊、梁之餘,而海内宗之,翕然成風,可謂悼歎耳。區區里巷童子强作解事者,此誠何足辨也。(《與沈敬甫》)

至其對於王元美之正面攻擊,則見於《項思堯文集序》,在當年不過爲里巷窮老之愁歎,然摧陷廓清之功,實以兹爲大,兹全録之:

永嘉項思堯與余遇京師,出所爲詩文若干卷,使予序之。思堯懷奇未試,而志于古之文,其爲詩可傳誦也。蓋今世之所謂文者難言矣,未始爲古人之學,而苟得一二妄庸人爲之鉅子,争附和之以詆誹前人。韓文公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文章至於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無乃一二妄庸人爲之鉅子,以倡道之歟?思堯之文,固無俟于余言,顧今之爲思堯者少,而知思堯者尤少。余謂文章天地之元氣,得之者其氣直與天地同流,雖彼之權足以榮辱毁譽於人,而不能以與于吾文章之事,而爲文章者,亦不得自製其榮辱毁譽之權於己,兩者背戾而不一也久矣。故人知之,過於吾所自知者,不能自得也。己知之,過於人之所知,其爲自得也,方且追古人于數千載之上矣。大音之聲,何期於《折楊》《皇華》之一笑,吾與思堯言自得之道如此。思堯果以爲然,其造于古也必遠矣。

此篇自得之道數語,皆足以見震川獨抒己見之精神,所謂妄庸鉅子者,即指王元美。《列朝詩集歸有光小傳》云:弇州聞之曰:妄誠有之,庸則未敢聞命。熙甫曰:惟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惟妄故庸一語,真是當頭棒喝。然元美自有見地,以庸譏之,容爲過甚,當其早歲直爲于鱗一派裹入而不自覺,及乎晚年,於是有定論之説,語見後。

震川于文最好《史記》,後來方苞繼之,亦致力於此,雖歸、方一派,以起伏照應評論史公,不免爲後世所譏,然其傳授,固有可得而言者。震川《五嶽山人前集序》曰:

余固鄙野,不能得古人萬分之一,然不喜爲今世之文。性獨好《史記》,勉而爲文,不《史記》若也。玉叔好《史記》,其文即《史記》若也,信夫人之才力有不可强者。夫西子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醜人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去之而走。余固里之醜人耳,若有如西子者而爲西子之矉,顧不益美也耶?故曰,知美矉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夫知《史記》之所以爲《史記》,則能《史記》矣。

震川論詩,遠不逮其論文,大率亦以擯斥李王一派爲宗。《沈少谷先生詩序》曰:夫詩之道豈易言者,孔子論樂,必放鄭、衛之聲,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摸擬剽竊,淫哇浮豔之爲工,而不知其所爲,敝一生以爲之,徒爲孔子之所放而已。摸擬剽竊,誠爲當時通病,然動以孔子論樂爲宗,固已迂矣。

牧齋稱熙甫爲文,原本六經,而好《太史公書》,能得其風神脈理,其於八大家,自謂可肩隨歐曾,臨川則不難抗行。今觀震川小簡,自述其文品者,大指如下:

平生足跡不及天下,又不得當世奇功偉烈書之,增歎耳。(《與王子敬》)

《石老墓表》,敬甫想見。但文字難作,每一篇出,人輒異論,惟吾黨二三子解意耳。世無韓、歐二公,當從何處言之?(《與沈敬甫》)

舍中蓬蒿彌望,使人愴然,不能還矣。毛氏文想已見,作此文已,忽悟已能脱去數百年排比之習,向來亦不自覺,何況欲他人知之?爲之囅然一笑也。(同上)

曾見《顧恭人壽文》否?敬甫試取評騭,不知于曾子固何如?一笑。(同上)

昨爲《節婦傳》送陶氏,李習之自謂不在孟堅、伯喈之下也。得求郡中善書者入石,可摹百本送連城,使海内知有此奇節,亦知有此文也。(《與徐子檢》)

清劉開《與阮芸臺論文書》云:夫震川熟于《史》《漢》矣,學歐、曾而有得,卓乎可傳,然不能進于古者,時藝太精之過也,且又不能不囿於八家也。明、清以來,古文與時藝關係至切,此爲讀中國文學史者所不可不知之事實。前乎震川者鹿門之《八大家文鈔》,本爲舉業而設。及至震川,言及制藝,亦醰然有餘味,《與沈敬甫》云:春闈文字誠自謂不愧,但徒爲市中浮薄子所訕笑,以是不出也。又與敬甫有論當時制藝者云:盡有一篇好者,却排幾句俗語在前,便觸忤人,如好眉目,又著些瘡痏,可惡。又云:近來頗好剪紙染采之花,遂不知有樹上天生花也,偶見俗子論文,故及之。細觀震川之文,劉氏之言,誠確論也。

弇州晚年定論之説,起於震川没後,元美作《歸太僕贊》,序曰:先生于古文詞,雖出之自史漢,而大較折衷于昌黎、廬陵,當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名家矣。其晚達而終不得意,尤爲識者所惜云。贊曰:風行水上,涣爲文章,當其風止,與水相忘。剪綴帖括,藻粉鋪張,江左以還,極于陳梁。千載有公,繼韓歐陽,余豈異趨,久而自傷。此則一反《藝苑卮言》對於震川之評論。又《卮言》論李西涯古樂府太涉議論,及其晚歲《書西涯古樂府後》則云:余嚮者于李賓之先生《擬古樂府》,病其太涉議論,過爾剪抑,以爲十不得一。自今觀之,奇旨創造,名語疊出,縱未可被之管弦,自是天地間一種文字。若使字字求諧于房中、鐃吹之調,取其字句之斷爛者而摹仿之,如是則豈非西子之顰,邯鄲之步哉?余作《藝苑卮言》時,年未四十,方與于鱗輩是古非今,此長彼短,未爲定論,至於戲學世説,比擬形似,既不切相,又傷獧薄,行世已久,不能復秘,姑隨事改正,勿令多誤後人而已。此亦一反其對於西涯之評論。又元美舊論,卑視宋人,自叙《弇州續集》,至謂猶勝子瞻,及其病亟,劉子威往視之,乃手子瞻集不置,此又一反。故牧齋《列朝詩集王世貞小傳》取之,以爲晚年定論也。

* * *

[1] 1937年修訂本目録此節删去,併入上節。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

猜你喜欢

  • 第五十八 毛奇齡 朱彝尊 [1]

    毛奇齡字大可,蕭山人,學者稱西河先生,明季諸生,明亡竄身山谷,康熙中召試博學鴻詞,授檢討,著書甚富,喜爲駁辯以求勝,凡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詞,有集二百三十四卷。其評論詩詞者,有《西河詩話》、《西河詞話..

  • 第五十七 侯方域 魏禧 [1]

    清初作家,一時稱盛,侯方域、魏禧、毛奇齡、陳其年、朱彝尊、王士禛等,先後繼起,牧齋、梅村有聲前代者,尤無論矣。然溯諸人師承所在,多半出自明人,蓋承天啓、崇禎文盛之後,始克臻此,非無故也。今述侯、魏二家..

  • 第五十六 王夫之 顧炎武

    夫之衡陽人,字而農,號薑齋,明崇禎舉人,瞿式耜薦于桂王,授行人,尋歸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爲船山先生,所著《船山全集》三百餘卷。有《詩譯》一卷、《夕堂永日緒論内篇》一卷、《外篇》一卷,其尚論詩文者見於..

  • 第五十五 黄宗羲

    明代遺民以大儒稱者,黄宗羲,王夫之,顧炎武。弘光既敗,南都瓦解,於是魯王監國於海上,永曆稱帝于嶺南,黄、王二君子,皆身與其役。既而朱明潛耀,新朝代興,炎武猶往來關隴,爲復興之計,功雖不成,其事偉矣。三..

  • 第五十四 陳子龍 [1] 吴偉業

    公安、竟陵之焰既熄,牧齋與程孟陽等倡和于虞山,默庵兄弟自衍其説,要之俱爲虞山之派。與諸人同時者,華亭夏允彝、陳子龍,是爲雲間之派。太倉吴偉業又自爲婁東之派。雲間、婁東,皆導源於復社,始末具見偉業《復社..

  • 第五十三 馮班 [1]

    牧齋之論,一意排斥嚴羽、高棅、前後七子以及竟陵之説,負一世盛名。同邑後輩,大張其議,轉而倡道崑體,以力攻江西派者,則有馮舒、馮班兄弟。舒字己蒼,號默庵,有《默庵遺稿》。班字定遠,號鈍吟,有《定遠集》《..

  • 第五十二 錢謙益

    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萬曆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坐事削籍歸,福王建號南京,召爲禮部尚書,多鐸南下後,牧齋迎降。有《初學集》百卷,刊於明代,《有學集》五十卷,則亡國後之作。至於《列朝詩集》,則仿元遺..

  • 第五十一 鍾惺 譚元春

    繼中郎之後,有竟陵派代興,其説創于鍾惺、譚元春。惺字伯敬,萬曆庚戌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僉事,有《隱秀軒集》。元春字友夏,舉天啓丁卯鄉試第一,有《嶽歸堂集》。二人皆竟陵人,有合選《詩歸》五十一卷,凡《古詩..

  • 第五十 袁宏道 [1]

    有明中葉而後,士氣狂囂,敢於謾駡,其風自七子始,而大播于文學批評之中。前後七子之詆諆時人,及其互相詆諆者,無論矣。萬曆間王元美官南都,湯顯祖囊括獻吉、于鱗、元美文賦,標其中用事出處,及增減漢史唐詩字面..

  • 第四十九 吕天成 王驥德 [1]

    萬曆之間,戲曲大盛,其時作家之中,各樹一幟,均足領袖當代者,得二人焉,曰沈璟、湯顯祖。璟字伯英,號寧庵,吴江人,世稱詞隱先生,萬曆進士,官至光禄寺丞,精於音律,有傳奇十七種。王驥德《曲律》稱其于曲學,..

  • 第四十八 徐渭 臧懋循沈德符 [1]

    北曲盛行,始于金元,至明初而南曲復盛,是後二者争爲雄長,而南曲之邁進,迄非北曲所能比擬。至於中葉以後,崑曲完成,而南曲獨擅一時矣。 [2] 明代嘉、隆以後,論曲者多,今節其緒餘,述諸此篇,以備諸家之論,其..

  • 第四十六 唐順之 茅坤 [1]

    艾南英《答陳子龍論文書》曰:古文至嘉、隆之間,壞亂極矣。荆川、震川、遵巖三君子當其時,天下之言不歸王則歸李,而三君子寂寞著書,傲然不屑,受其極口醜詆,不稍易志。古文一線得留天壤,使後生尚知讀書者,三君..

  • 第四十五 謝榛 王世貞 [1]

    嘉靖、隆慶之間,後七子之焰復熾。後七子者,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吴國倫。諸人之中,攀龍之名最著,世貞之才最高,然其初實皆以謝榛爲魁。榛字茂秦,臨清人,自號四溟山人,刻意爲歌詩,有..

  • 第四十四 楊慎

    明人詩論,好言宗派,而宗派之説,有時不能盡合,如空同、大復皆出西涯門下,而其後論詩,顯相違忤者是。西涯之門,又有楊慎,慎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人,年二十四舉正德六年殿試第一,嘉靖中以議大禮杖謫永昌,嘉靖..

  • 第四十三 李夢陽 何景明 徐禎卿附李東陽 [1]

    明代文壇派别之紛雜,與兩宋相類似。自弘、正後,迄于隆、萬,其時主持壇坫者,則有前後七子,一呼百應,奔走天下,譽之者謂爲盛唐復生,漢魏不遠,而詆之者呼爲贗體,爲古人影子。此中諸人亦有異同,何、李有隙末之..

  • 第四十二 高棅

    南宋之末,江西派、四靈派、江湖派,三派鼎立,而江湖之勢最盛,冗雜繁碎,詩以大弊。宋社既屋,元人以新豔奇麗矯之,及其末流,妖冶俶詭,而詩道又大弊。此則宋元兩代之失也。元有楊士弘者,字伯謙,襄城人,選《唐..

  • 第四十一 貫雲石 周德清 喬吉

    元代之文學批評專書,有《文説》《修辭鑒衡》《詩法家數》《木天禁語》《詩學禁臠》等書。《文説》陳繹曾撰,爲當時制舉而作。《修辭鑒衡》王構撰,擷取宋人詩話及文集説部爲之,不待論述。其餘三書,或托諸楊載,或..

  • 第四十 元好問 [1]

    靖康之後,女真入主中原,文物之盛,自非契丹之遠據邊陲者可比。及其晚季,詩人如李汾、元好問,皆雄肆瓌麗,其氣勢之偉岸,有非南宋諸人可及者。好問尤以論詩自負,今著其説於此。好問生在宋末諸人前,以講述所及,..

  • 第三十九 方回

    自吕居仁、韓子蒼後,百有餘載而有方回。此時期中,南宋之詩壇,經過江西派及反江西派之紛争,爲日既久,而江西派之議論亦漸變,與黄、陳、吕、韓諸人之旨趣不盡合。方回生于宋末,以詩自負,宋亡主講東南,爲此派最..

  • 第三十八 沈義父 張炎

    南宋之季,夢窗、玉田之詞大盛,論者或以詞匠少之。實則吾國文學上之演進,每有一定之軌則,始出於大衆之謳歌,天然之美,于兹爲盛。及其轉變既煩,成爲文人學士之辭,組繪之美,於是代興。二美不可兼,各有所長,必..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