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笈七签 / 张君房

卷三十四 杂修摄部三

2025-08-13 17:23 云笈七签

◎太清导引养生经凡十二事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能随风上下,至高辛氏时犹存。导引术云:导引除百病,延年益寿。

朝起布席东向为之,息极乃止。不能息极,五通止。此自当日日习之,久久知益。

常以两手叉头上,挽至地,五噏五息,止胀气。

又侧卧,左肘肘地,极,掩左手脑,复以右手肘肘地,极,掩右手脑,五息止,引筋骨。

以两手据右膝上,至腰胯,起头,五息止,引腰气。右手据腰左膝、右手极上引,复以左手据腰右膝,左手极上引,皆五息止,引心腹气。

左手据腰,右手极上引,复以右手据腰,左手极上引,五息止,引腹中气。

叉手胸胁前,左右摇头不息,自极止,引面耳,邪气不复得入。

两手支腰下,左右自摇,自极止,通血脉。

两手相叉,极左右,引肩中气。

两手相叉,反于头上,左右自调,引肺、肝中气。

两手叉胸前,左右极,引除皮肤中烦气。

两手相叉,左右举肩,引皮肤气。

正立,左右摇两褷,引脚气。

----------------------------------------

◎宁先生导引养生法跂蟆龟鳖等气法附

宁先生者,黄帝时人也。为陶正,能积火自烧,而随烟上下,衣裳不灼。

先生曰:夫欲导引行气,以除百病,令年不老者,常心念一,以还丹田。夫生人者丹,救人者还。全则延年,丹去尸存乃夭。所以导引者,令人肢体骨节中诸邪气皆去,正气存处。有能精诚勤习理行之,动作言语之间,昼夜行之,骨节坚强,以愈百病。若卒得中风,病固,釐籥不随,耳聋不闻,头眩癫疾,咳逆上气,腰脊苦痛,皆可按图视像,于其疾所在,行气导引,以意排除去之。行气者则可补于中,导引者则可治于四肢,自然之道。但能勤行,与天地相保。

鲜发东向,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令发黑不白。

东向坐,不息再通,以两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东向坐,不息三通,手捻鼻两孔,治鼻宿息肉,愈。

东向坐,不息四通,琢齿无数;伏前侧坐,不息六通,愈耳聋目眩。还坐,不息七通,愈胸中痛咳。

抱两膝,自企于地,不息八通,愈胸以上至头耳目咽鼻疾。

去枕,握固不息,企于地,不息九通,东首,令人气,上下通彻。鼻内气,愈羸弱,不能从阴阳法,大阴雾勿行之。

----------------------------------------

◎虾蟆行气法

正坐,自动摇臂,不息十二通,愈劳及水气。

左右侧卧,不息十二通,治痰饮不消。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左侧卧。有不消者,以气排之。日初出、日中、日入时,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头吸日精光,九咽之,益精百倍。若入火,垂两臂,不息,即不伤。

又法,面南方蹲踞,以两手从膝中入,掌、足五指令内曲,利腰尻完,治淋遗溺愈。

箕踞,交两脚,手内并脚中,又叉两手,极引之,愈寐中精气不泄矣。两手交义顺下,自极,致肺气,治暴气咳。

举右手,展左手,坐,以右脚上掩左脚,愈尻完痛。

举手交颈上,相握自极,治胁下痛。

舒左手,以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自极;舒右手,以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自极,皆治骨节酸疼。

掩两脚,两手指着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若血久瘀,为之愈佳。竖足五指,愈腰胸痛,不能反顾颈痛。

以右手从头上来下,又挽下手,愈颈不能反顾视。

坐地,掩左手,以右手指搭肩挽之,倾侧,愈腰膝及小便不通。

----------------------------------------

◎龟鳖等气法

龟鳖行气,以衣覆口鼻,不息九通,正卧,微微鼻出内气,愈塞不通。反两手据膝上,仰头像鳖取气,致元气至丹田,治腰脊不知痛。手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阴阳从,数至不倦。以左手急捉发,右手还项中,所谓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

正坐,以两手交背后,名曰带缚,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虚赢。

坐地,以两手交叉,又其下,愈阴满。

以两手捉绳,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愈头眩风癫。

以两手牵,反着背上,挽绳自悬中,愈不专精,食不得下。

以一手上牵绳,下手自持脚,愈尻久痔。

坐地,直舒两脚,以两手叉挽两足,自极,愈肠不能受食,吐逆。

东向坐,仰头,不息,五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沫满二七,咽,愈口乾苦。

雁行气,低头,倚臂,不息十二通,以意排留饮宿食,从下部出,息愈。

龙行气,低头下视,不息十二通,愈风疥恶疮热,不能入咽。可候病者以向阳明仰卧,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足,低臂十二,不息十二通,愈脚足温痹不任行,腰脊痛。

以两手着项相叉,治毒不愈,腹中大气即吐之。

----------------------------------------

◎噏月精法

噏月精,凡月初出时、月中时、月入时,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头噏月精八咽之,令阴气长,妇人噏之,阴精益盛,子道通。

凡入水,举两手臂,不息,没。

面向北方,箕踞,以手挽足五指,愈伏兔痿、尻筋急。

箕踞,以两手从曲脚入据地,曲脚加其手,举尻,其可用行气,愈淋沥乳痛。

举脚,交叉项,以两手据地,举尻,持任息极,交脚项上,愈腹中愁满,去三虫,利五脏。

蹲踞,以两手举足蹲极横,治气冲、肿痛、寒疾。

致肾气法:蹲踞,以两手举足五指,低头自极,则五脏气总至,治耳不闻、目不明,久为之,则令人发白复黑。

----------------------------------------

◎彭祖导引法凡十事

彭祖者,殷大夫,历夏至商,比年七百,常食桂得道。导引法云:导引除百病,延年益寿要术也。

凡十节,五十息;五通,二百五十息。欲为之,常于夜半至鸡鸣,平旦为之。禁饱食沐浴。

一、凡解衣被,卧,伸腰,瞑少时,五息止,引肾气,去痟渴,利阴阳。

二、挽两足指,五息止。引腹中气,去疝瘕,利九窍。

三、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腹脊痹、偏枯,令人耳聪。

四、两足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逆上气。

五、踵内相向,五息止。除五络之气,利肠胃,去邪气。

六、掩左胫,屈右膝内厌之,五息止。引肺气,去风虚,令人目明。

七、张脚两足指,五息止。令人不转筋。

八、仰卧,两手牵膝置心上,五息止。愈腰痛。

九、外转两足,十通止。治诸劳。

十、解发东向坐,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以手掩两耳,以指掐两脉边五通,令人目明、发黑不白,治头风。

----------------------------------------

◎王子乔导引法凡三十四事

王子乔八神导引法,延年益寿除百病。导引法曰:枕当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半,去身各三寸。解衣披发,正偃卧,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内气,以口出之,各致其藏所,竟而复始。欲休,先极之而止。勿强长息,久习乃自长矣。气之往来,勿令耳闻,鼻无知。微而专之,长遂推之,伏兔股胻,以省为贵。若存若亡,为之百动,腹鸣气,有外声,足则温,成功之士何疾而已。喉咙如白银环一,十重,系膺,下去得肺。肺色白泽,前两叶高,后两叶卑。心系其下,上大下锐,大率赤如茄华未拆,倒悬着肺下也。肝又系其下,色正青,如凫翁头也,六叶抱胃,前两叶高,后四叶卑。胆系其下,如绿绨囊。脾在中央,亦抱胃,正黄如金铄也。肾如两伏鼠,挟脊,直齐肘而居,欲得其居高也,其色正黑,肥肪络之,白黑昭然。胃如素囊,念其屈折右曲,无污秽之患。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此名曰神舍。神舍修则百脉调,邪病无所居矣。小肠者,长九尺,法九州。一云九土。小肠者长二丈四尺。

诸欲导引,虚者闭目,实者开目,以所苦行气不用,第七息止,徐徐往来,度二百步所,却坐,小咽气五六。不差复如法引,以愈为效。诸有所苦,正偃卧,被发如法,徐以口内气填腹,自极,息欲绝,徐以鼻出气数十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闭口温气,咽之三十过,候腹中转鸣乃止。往来二百步,不愈复为之。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以口出气,鼻内气者,名曰补,闭口温炁咽之者,名曰泻。闭气治诸病法,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脚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热诸所不快,若中寒身热,皆闭气张腹,欲息者,徐以鼻息,已复为,至愈乃止。

一、平坐,生腰脚,两臂覆手据地,口徐吐气,以鼻内之,除胸中、肺中痛,咽气令温,闭目也。

二、端坐,生腰,以鼻内气,闭之,自前后摇头各三十。除头虚空耗。转地,闭目摇之。

三、左胁侧卧,以口吐气,以鼻内之。除积聚、心下不便。

四、端坐,生腰,徐以鼻内炁,以右手持鼻。除目昏、泪若出,去鼻中息肉,耳聋亦除。伤寒头痛洗洗,皆当以汗出为度。

五、正偃卧,以口徐出气,以鼻内之,除里急。饱食后小咽,咽气数十令温。若气寒者,使人乾呕腹痛,从鼻内气七十咽,即大填腹内。

六、右胁侧卧,以鼻内气,以口小吐气数十,两手相摩热以摩腹,令其气下出之,除胁皮肤痛。七息止。

七、端坐,生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内气,闭之自极,七息,名曰蜀王台。除胁下积聚。

八、覆卧,去枕,立两足,以鼻内气四四所,复以鼻出之,极,令微气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热背痛。

九、端坐,生腰,举左手,仰其掌,却右手,除两臂背痛结气。

十、端坐,两手相叉,抱膝,闭气,鼓腹二七或三七,气满即吐,候气皆通畅,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十一、端坐,生腰,左右倾侧,闭目,以鼻内气,除头风,自极,七息止。

十二、若腹中满,饮食饱,坐,生腰,以鼻内气数十,以便为故,不便复为之,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十三、端坐,使两手如张弓满射。可治四肢烦闷、背急,每日或时为之佳。

十四、端坐,生腰,举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胁,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胃寒食不变,则愈。

十五、端坐,生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瘀血、结气等。

十六、两手却据,仰头,自以鼻内气,因而咽之数十。除热、身中伤死肌肉等。

十七、正偃卧,端展足臂,以鼻内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足中寒、週身痹、厥逆、嗽。

十八、偃卧,屈膝,令两膝头内向相对,手翻两足,生腰,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痹疼、热痛、两褷不随。

十九、觉身体昏沈不通畅,即导引。两手抱头,宛转上下,名为开胁。

二十、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生腰,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难屈伸拜起,褷中痛。一本云,除风目晦耳聋。

二十一、踞伸左足,两手抱右膝生腰,以鼻内气自极七息,展左足着外,除难屈伸拜起褷中疼。

二十二、正偃卧,直两足,两手捻胞所在,令赤如油囊里丹,除阴下湿,小便难颓,小腹重,不便。腹中热,但口出气,鼻内之,数十,不须小咽气。即腹中不热者,七息已,温气,咽之十所。

二十三、踞,两手抱两膝头,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腰痹、背疼。

二十四、覆卧,傍视两踵,生腰,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疼。

二十五段阙。

二十六、偃卧,展两褷两手两踵相向,亦鼻内气,自极,七息。除死肌不仁足褷寒。

二十七、偃卧,展两手,两褷、左膀一本作停字两足踵,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胃中食若呕。

二十八、踞,生腰,以两手引两踵,以鼻内气,自极,七息,布两膝头,除痹,呕逆。

二十九、偃卧,展两脚,两手,仰足指,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三十、偃卧,左足踵拘右足拇指,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厥疾。人脚错踵,不拘拇指,依文用之。

三十一、偃卧,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週身痹。

三十二、病在左,端坐,生腰,右视目,以鼻徐内气,极而吐之,数十一止,所闭目,目上入。

三十三、病在心下若积聚,端坐,生腰,向日仰头,徐以鼻内气,因而咽之,三十所而止,开目作。

三十四、病在右,端坐,生腰,右视目,以鼻徐内气而咽之,数十止。

----------------------------------------

◎导引杂说

《文选·江赋》云:噏翠霞。此谓导引服气,稍与枕中相类,俱用之。两手相捉,细捩,如洗手法。两手相叉,翻覆向胸前,如挽三石弓力,左右同。两手相重,共按髀,徐徐捩身,以返捶背上十度,作拳向后筑十度,大坐偏倚,如排山,如托千斤石,上下数度。两手抱头,宛转褷上。两手据地,缩身曲脊三度。两手相叉,以脚蹋中立地,反拗三举,起立,以脚前后踏空,大坐,伸脚,以手勾脚指。

右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宜好将息,勿令至大汗,能通伏气,行之甚佳。

又导引法在枕中卷,与此导引消息,并宜相参作之,大佳。

诸服气要法并忌触杂录,如能服之,便成真人。忌阴寒雨雾热等邪气,不可辄服也。危执闭破除此等日,亦不可服。

凡日午已后,夜半已前,名为死气,不可服也。唯酉时气可服,为日近明净,不为死气,加可服耳。

凡服气,取子午卯酉时服是也。如冬月子时,气不可服也,为寒;如夏月午时,气不可服,为热。仍须以意消息,大略若是。如腹中大冷,取近日气及日午气是。如腹中大热,服夜半气及平旦气。如冬寒,即于一小净室中生炭火暖之,服即腹中和,如夏极热时,取月中气服,即凉大冷。

每欲服气,常取体中安隐,消息得所。如安隐时,不住消息耳。消息住,先舒手展足,按捺支节,举脚跟向上,左右展足,长出气三两度,心念病处,随气出,病遂尽矣。如服气之时胸中闷,微微细吐之,闷定则掩口,勿尽,尽则复吸入,凡服气,入及出吐,皆须微微,吹绵不动,是其常候也。如入气太急,勿令自耳闻,则惊五神,招其损也。如出气太急,令自耳闻,亦然。如后腹内热及时节热,出入气太急,转转增热则盛也。如服冷及时寒,出入太急,令自耳闻,亦增冷甚也。

初入气之时,善将息,以饱为度。若饱后,即左右拓,更开托,左右捩及蹴空各三度,然后咳嗽耳。拔发,摩面,转腰,令四肢节、皮肉、骨髓、头面贯彻,腹中即空。如前服之取饱,更不须动作耳,自然安泰也。

----------------------------------------

◎神炁养形说

混元既分,天地得位。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动者禀乎天,静者法乎地。天地之间,最灵者人。能养人之形者,唯气与神。神者,妙万物而为言;气者,借冲虚以为用。至人之言,莫先乎气;至人之用,莫妙乎神。我先生得至人之道,见生死之机,常味于无味,用于无用,为于无为,事于无事。知神气可以留形,故守虚无以养神气;知窈冥可以致信,故入窈冥而观至精。则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至人之不死,其犹谷神乎!先生曰:虚无之中,有物谓之神,窈冥之中,有物谓之气。气者,结虚无以成妙。故大洞真人曰:三月内视,注心一神,则灵光化生,缠绵五脏,其理明矣!且气者,神之母;神者,气之子。欲致其子,先修其母。若神不受味于气,则气无以通灵。子不求食于母,则母无以致和。《道经》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东华玉书》云:“毋繁子长,流心安宁。”此皆谓修真之要言也。加以耳目者,神之户。《道经》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黄庭经》曰:“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所致和专仁。”正谓此也。后来学者,或纳四时五芽之气,或服引七宿二景之精,握固以象胎形,闭气以为胎息,殊乖真人之妙旨,盖是古来之末事。如此之徒,浊乱元气,尤损于形神。夫至人以心游于恬淡,饮漱于玄泉,胎息于无味,则神光内照,五气生灵,自然有紫烟上浮,玉彩交映。敬传先生之旨,化白为硃,积精成形,口衔灵芝,降于形中,是谓真仙之术,守中抱一,抱一勿失,与天地齐毕矣。

----------------------------------------

◎将摄保命篇

夫人禀二仪之气,成四大之形,愚智贵贱则别,好养贪生不异。贫迫者,力微而不达;富贵者,侮傲而难持;性愚者,未悟于全生;识智者,或先于名利;自非至真之士,何能保养生之理哉!其有轻薄之伦,亦有矫情膋俗,口诵其事,行已违之。设能行者,不喻晦朔,即希长寿,此亦难矣。是以达人知富贵之骄傲,故屈迹而下人;知名利之败身,故割情而去欲;知酒色之伤命,故量事而撙节;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若加之寒温适时,起居有节,滋味无爽,调息有方,积气补于泥丸,魂魄守藏,和神保气,吐故纳新,嗜欲无以干其心,邪淫不能惑其性,此则持身之上品,安有不延年者哉!

道教类书。北宋张君房编集。道教称书箱为“云笈”,分道书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等七部,故名。喻取七部精英之意。本书包括三洞经教,日月星辰,洞天府地,杂修斋戒,秘要诀法,存思魂神,诸家气法,金丹内丹,神仙符图,庚申尸解,道教灵验,颂赞歌赋等,皆分门别类汇集,不仅集北宋以前《道藏》主要内容的大成,而且还保存了不少已失传的道教经籍的篇章,是研究道教方术的重要资料。《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类例既明,指归略毕,纲条科格,无不兼赅,《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全书共一百二十卷。收入《道藏》第六七七至七○二册。并见于《道藏辑要》参集、井集。编入《道藏要籍选刊》第一册。

猜你喜欢

  • 卷三十九 相和歌辞十四

    ○瑟调曲四 魏·文帝 (《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有《大墙上蒿行》,今不歌。”) 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群类,随大风起。零落苦何翩翩。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驰,今我隐约欲何为。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

    39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八 相和歌辞十三

    ○瑟调曲三 【饮马长城窟行】(古辞) 一曰《饮马行》。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古辞云:“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言征戍之客,至於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故作是曲也。郦道元《水..

    35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七 相和歌辞十二

    ○瑟调曲二 【陇西行】(古辞) 一曰《步出夏门行》。《乐府解题》曰:“古辞云‘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始言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次言善於主馈,终言送迎有礼。此篇出诸集,不入《乐志》。若梁简文‘陇西战地..

    37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六 相和歌辞十一

    ○清调曲四 魏·武帝 (《西京杂记》曰:“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还家。其妇采桑於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见而悦之,乃遗黄金一镒。妻曰:‘妾有夫,游宦不返。幽闺独处,三年于兹,未有被辱於今日也..

    20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五 相和歌辞十

    ○清调曲三 【长安有狭斜行】(古辞) 长安有狭斜,狭斜不容车。适逢两少年,挟毂问君家。君家新市傍,易知复难忘。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三子俱入室,室中自生光。大妇织绮纻,中妇织流..

    35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四 相和歌辞九

    ○清调曲二 【豫章行】(古辞) (《古今乐录》曰:“《豫章行》,王僧虔云《荀录》所载《古白杨》一篇,今不传。”《乐府解题》曰:“陆机‘泛舟清川渚’,谢灵运‘出宿告密亲’,皆伤离别,言寿短景驰,容华不久。..

    28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三 相和歌辞八

    ○平调曲四 唐·虞世南 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冀马楼兰将,燕犀上谷兵。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雪。全兵值月满,精骑乘胶折。结发早驱驰。辛苦事旌麾。马冻重关冷..

    32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二 相和歌辞七

    ○平调曲三 【君子行】 (《乐府解题》曰:“古辞云‘君子防未然’,盖言远嫌疑也。又有《君子有所思行》,辞旨与此不同。”)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

    27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一 相和歌辞六

    ○平调曲二 陈·张正见 (一曰《铜雀妓》。《邺都故事》曰:“魏武帝遗命诸子曰:‘吾死之后,葬於邺中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馀香可分诸夫人,不命祭吾。妾与伎人,皆著铜雀台,台上施六尺床,下繐..

    34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 相和歌辞五

    ○四弦曲 (《古今乐录》曰:“张永《元嘉技录》有《四弦》一曲,《蜀国四弦》是也,居相和之末,三调之首。古有四曲,其《张女四弦》、《李延年四弦》、《严卯四弦》三曲,阙《蜀国四弦》。节家旧有六解,宋歌有五..

    40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 郊庙歌辞三

    ○齐雩祭乐歌(谢朓) (《南齐书·乐志》曰:“建武二年,雩祭明堂。谢朓造辞,一依谢庄,唯世祖四言也。”) 【迎神歌八解】 清明畅,礼乐新。候龙景,练贞辰。阳律亢,阴晷伏。秏下土,荐穜稑。震仪警,王度乾。..

    32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 感兴上

    审交种树须择地,恶土变木根。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君子芳桂性,春荣冬更繁。小人槿花心,朝在夕不存。莫蹑冬冰坚,中有潜浪翻。唯当金石交,可以贤达论。怨别一别一回老,志士白发早。在富易为容,居贫难自好。..

    30 孟郊集 2025-10-12
  • 嘉祐集卷三 权书下

    孙武求之而不穷者,天下奇才也。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

    38 嘉祐集 2025-10-12
  • 卷三百十四 神二十四

    清泰主 仆射陂 李泳子 谯乂俊 刘峭 袁州父老 朱廷禹 僧德林 司马正彝刘宣 黄鲁 张鋋 郭厚 浔阳县吏 朱元吉 沽酒王氏 鲍回 刘皞 崔练师----------------------------------------清泰主唐清泰主,乃晋高祖之妇兄也。..

    39 太平广记 2025-10-10
  • 卷三 杨温拦路虎传

    入话:阔舍平野断云连,苇岸无穷接楚田。翠苏苍崖森古木,坏桥危磴走飞泉。风生谷口猿相叫,月上青林入未眠。独倚兰干意难写,一声邻笛旧山川。话说杨令公之孙,重立之子,名温,排行第三,唤作杨三官人,武艺高强,..

    22 清平山堂话本 2025-10-06
  • 卷三 刎颈鸳鸯会

    入话: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光阴负我难相偶,情绪牵人不自由。遥夜定怜香蔽膝,闷时应弄玉搔头。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丈夫只手把吴钩,欲斩万人头;如何铁石打成心性,却为花柔?君看项籍并..

    33 清平山堂话本 2025-10-06
  • 卷三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

    入话:禅宗法教岂非凡,佛祖流传在世间。铁树花开千载易,坠落阿鼻耍出难。话说大宋英宗治平年间,去这浙江路宁海军钱塘门外,南山净慈孝光禅寺,乃名山古刹。本寺有二个得道高僧,是师兄师弟,一个唤做五戒禅师,一..

    22 清平山堂话本 2025-10-06
  • 卷三 陈巡检梅岭失妻记

    入话:独坐书斋阅史篇,三真九烈古来传。历观天下崄岖峤,大庚梅岭不堪言。君骑白马连云栈,我驾孤舟乱石滩。扬鞭举棹休相笑,烟波名利大家难。话说大宋徽宗宣和三年上春间,黄榜招贤,大开选场。云这东京汴梁城内,..

    28 清平山堂话本 2025-10-06
  • 卷三 阴骘积善

    入话:燕门壮士吴门豪,竹中注铅鱼隐刀。感君恩重与君死,太山一击若鸿毛。唐德宗朝有秀才,南剑州人,姓林名积,字善甫。为人聪俊,广览诗书,九经三史无不通晓,更兼为事梗直。在京师大学读书,给假在家,侍奉母亲..

    30 清平山堂话本 2025-10-06
  • ●文渊阁书目卷三

    ○元字号第一厨书目△礼书唐郊祭录一部三册(阙)唐开元礼一部十五册(完全)宋元丰郊庙奉祀礼文一部四册(完全)宋陈祥道礼书一部十册(完全)朱陆氏礼象一部五册(阙)宋太常议定九章冕服一部一册(阙)宋政和冠婚..

    36 文渊阁书目 2025-10-0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