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吴郡志[标点本] / 范成大

吴郡志卷第三十四

2025-08-20 17:34 吴郡志[标点本]

郭外寺三

孤园寺,在洞庭山。梁散骑常侍吴猛宅也,舍而为寺。

皮日休:

艇子小且兀,缘湖荡白芷。萦纡泊一畸,宛到孤园寺。

萝岛凝清阴,松门湛虚翠。寒泉飞碧螭,古木斗苍兕。

钟梵在水魄,楼台入云肆。岩边足呜(上钱下虫),树杪多飞鸓。

香莎满院落,风泛金露靡。静鹤啄柏蠹,闲猱弄愠倚。

小殿薰陆香,古经贝多纸。老僧方瞑坐,见客还强起。

指兹正险绝,何以来到此。先言洞壑数,次话真如理。

磬韵醒闲心,茶香凝皓齿。巾之劫贝布,馊以旃檀饵。

数刻得清净,终身欲依止。可怜陶侍读,身列丹台位。

雅号曰胜力,亦闻师佛氏。[陶隐居常梦见佛像谓己曰:尔当(作)三七地大王,号曰胜力也。]

今日到孤园,何妨称弟子。

陆龟蒙:

浮屠从西来,事者极梁武。岩幽与水曲,结架无遗土。

穷山林干尽,竭海珠玑聚。况即侍从臣,敢爱烟波坞。

幡条玉龙扣,殿角金虬舞。释子厌楼台,生人露风雨。

今来四百载,像设藏雪浦。轻鸽乱驯鸥,鸣钟和朝橹。

庭蕉裂旗旆,野蔓差缨组。石上解空人,窗前听经虎。

林虚叶如织,水净沙堪数。遍问得中天,归修释迦谱。

包山禅院,在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院有旧钟,云梁大同二年置,为福愿寺。天监中再茸。唐上元九年,改为包山寺,高宗赐名显庆寺。本朝靖康问,慈受大师怀深居之,诏复赐旧名,院亦复兴。

王锤《记》:

靖康元年夏五月,慈受大士普照禅师怀深,住大相国寺慧林惮院之六年。力祈还山,优诏不许。命大丞相喻旨,所以留师者,靡不尽也。师确不可夺,拂袖出都,遍走江浙。所至山川城邑,僧俗拥众欢迎。瞻顶焚香,夹道如佛行化。灵岩、蒋山,虚二惮席以待。而两山之人,遮道不得行。师姑慰其意,皆少留而去。最后得洞庭包山废院,欣然驻锡卷被,为终焉计。兹院自六朝之初为胜地,梁天监中,始再崇葺。唐高宗赐名显庆,为大丛林,庇千僧。陆龟蒙、皮日休所赋包山精舍是也。政和中,权豪用事,撤以修其坟寺,瓦木涤地俱尽。渊圣皇帝诏复其名。而旧寺僧法聪,为师以请。既至山,平江府令其弟了初主院事。然颓基断址,四顾荒寒。而富者献财,巧者献技,壮者献力。不数月,殿堂门室,钟经与楼皆具。师平日未尝求施,兵烬之后,尤不烦人。而施者自远而至,惟恐弗受。

于是禅居靓深,岿然出云烟之上矣。夫洞庭别名震泽,又曰松江,又曰笠泽,又曰具区。道家谓一水五名,上禀咸池五车之气,而包山即林屋洞天,下有洞穴,水潜行地中,无往不达,号为神仙。天后便阁,洞中产白芝紫泉,乃仙撰天醴。环以七十二峰,而明月之湾,缥缈之峰,毛公之坛,尤为尘外净境。传称黄帝访道所幸,而夏禹治水藏素书于此。至吴王阖闾,得之以问孔子。盖仙圣所宅,得名数千年远矣。

地分东西两山,院在西山之巅。巨浸回环,四绝无地。天水相际,一碧万顷。风涛豪汹。旁接沧溟。下则鱼龙之所窟宅,上则虎豹之所伏藏。藤萝胶葛,橘柚蔽亏。深林森木,横生倒植。纳天风海日于穷崖绝壑之间,所谓烟云生于步武,阴晴变于几席。猿乌悲啸,昼夜清寂。而水作限断,远与世隔。盖江海之外,无际之山,孤耸于不测之渊,无逾此者。东南号山之富,此又东西百水所钟之地也。

窃当曰论古昔学道之士,必游走四方,以极天下壮观。登高望远,广其耳目。使万境森然纳于胸中,然后见闻深博,道学明备。释氏之教亦然,自出家祝发,则一衲一食,水浮陆走,匽薄风霜,以求师问法。务见一切世间艰难险阻,情伪利害。然后心境廓然,知无一当留者,故于道为近。思斯院之成,人与地称。山川改色,来者瞻敬,殊不知师所见。岂在于此。视天宫化城,金色世界。释帝龙天之居。与夫光明藏海,毗庐法界,皆吾一性之内。非远非近,无去无来。今我行住坐卧,莫非西方净土。岂厌此乐彼,有所分别,而更佗境于一念之外哉。此师之达观,一视如法无彼此,不眷眷于一居也。然则仆今所言,皆师所不取也。其如院废兴岁月,与师居此本心,以待其徒传永远而无穷者,亦不可以不记者,于是乎书。

绍兴二年正月戊寅。

翠峰惮院,在吴县西南七十里洞庭东山。唐将军席温其所舍宅也。

弥勒禅院,在吴县西南一百里洞庭东山。乾符年问,吴越王建。

***

观音院,在洞庭山。宋元嘉安弹师所建华山院也。隋大业间废,唐开成问再建,咸通间赐今名。

僧怀深《圆通殿记》:

洞庭华山观音院者,本在胥湖之北。宋元嘉中,会稽内史张裕请于朝而立焉。初,裕尝事应真,谨甚。感池产千叶莲,因名院曰华山。隋大业间经毁废,暨唐开成四年,始迁于此。往时浚治,得会昌断石刻,其略云:罗浮常安惮师卜其地,即里人进士徐正甫所施也。逮咸通十五载,奏阳今名,再废于会昌,至是复兴。有屋数十楹,视洞庭西峰诸刹,最为胜绝处。主僧维照,笃志学佛,材器足以立事。尝语其徒曰:兹院虽号观音,盖未睹其像,名存而实亡矣。或问观音安在?吾将何辞以对。于是发广大心,欲令一切睹相闻名,悉蒙解脱。乃用紫旃檀八百两,造菩萨像。饰以黄金丹砂,珍珠琉璃,端严瑞相,工妙天下。并刻诸天十有六尊,庄严毕备,为大殿以居之。规模雄伟,动人心目。费钱凡三百万,毫累铢积,阅二十年,厥功乃就。来者作礼,叹未曾有。弟子维鉴实左右之。既而照公欲刻诸石,自太湖泛舟登灵岩,谒慈受叟怀深,求纪其事。怀深曰:《华严经》云: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是。大宝殿跨起于曾波之中,真若鬼工神运。听谓补陀洛迦山者,岂异此耶?余闻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乃至心精遗闻,圆融无碍。悲湣群品,迷奉循声。是故不动道场,涉入诸国。广施无畏,饶益众生。请试宴坐,反听嘿观。则风涛澎湃,水石相薄。林木乌兽,粥鱼斋鼓。莫非三十二应身,八万四千手眼,遍周法界,又何止于一方耶?虽然不假乎像,无以示圆通之捷径。俾夫见闻者,各随根器。普皆证人,或由此也欤?独喜照公,能以如幻三昧,成就不思议事,故乐为之书。

像造于崇宁五年二月,工休于四月。

殿作于靖康二年之二月,落成于建炎改元之七月。

作记以是冬之十月初八日也。

孙觐《题德云堂》:

千丈银山屹嵩华,浪涌云屯天一罅。

榜舟夜并龟鼍窟,杖藜晓入鸡豚社。

处处人家橘柚垂,竹檐茅屋青黄亚。

牛羊出没怪石走,蛟龙起伏苍藤挂。

楼殿青红隐半山,两腋清风策高驾。

饥鼠窥灯佛帐寒,华鲸吼粥僧趺下。

世味久谙真嚼蜡,老境得闲如啖蔗。

山灵知我欲归耕,一夜筑垣应绕舍。

胡松年《诗序》云:

余罢白平江,谋居雪川。过洞庭西山,暂寓观音院德云堂。坐揖湖山胜概,亦足以少洗簿身役矣。数年兵火之祸,何所不至。独此地清凉安稳。岂非林屋洞天,金庭玉柱,为神仙窟宅,有物常护持邪?余愿挂冠终老此间世。

诗云:

小舟乘风飞乌过,万顷云涛纵掀簸。此行要是快平生,无数青山笑迎我。

山根隐约见人家,槿篱茅屋埋烟霞。宛似秦人种桃处,川原远近纷香葩。

杖藜径踏华山去,试问莲开今何许?路迷绝壑荫松筠,身到半山听鱼鼓。

道人为我开云堂,是中境界浑清凉。幽磬时和野乌语,飞泉暗泻岩花香。

文书照眼奉吾事,雁骛著行败人意。造物似怜厌世嚣,挈置湖山烦一洗。

何入夜呼隐去来,向来得丧真山崖。金庭玉柱永不改,人间劫火空飞灰。

葛胜仲:

弱水无风到海山,慈容亲礼紫旃檀。

亭亭宝利凌云近,湛湛清池漱玉寒。

橘瘦暗飘红万颗,竹迷曾莳绿千竿。

藕花不是南朝梦,真有残香透书栏。

洞庭西山小湖观音教院,在吴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即旧小湖院也。相传唐乾符中,有沉香观音像泛太湖而来。小湖僧迎得之,有草绕像足。投之小湖,生千叶莲华,至今有之。

孙觐《灵泉赞》:

艮哉大士,溢此灵泉。世有热恼,一酌而痊。

方池何产?三级红莲。无宾可味,有根弗传。

世纪大士,浮海而来。携此二物,置之山隈。

青青之枝,其洒此哉。躇躇之衣,其制此哉。

唯此小湖,实补陀山。我来稽首,瞻仰尊颜。

挹水啜之,清入肺肝。尘垢销落,身心荡然。

嗟嗟此土,奉事弗笃。百尺颓基,数椽败屋。

如泗僧伽,习玩成渎。对面却迷,贵耳贱目。

惟圣悯狂,存乎克念。归斯受之,匿瑕磨玷。

弗畀莫求,弗施已厌。信受之者,亦得是瞻。

汝心如泉,泓然弗迁。汝身如莲,离垢芳鲜。

大士可之,诅曰舍旃。一弹指顷,超证无逞。

护国天王惮院,在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洞庭西山,即旧天王院也。宣和问改赐今名。绍兴初,更为十方。

法海寺,在吴县西七十里洞庭东山,隋将军莫厘舍宅所建寺也。后梁乾化问改祗园。皇朝祥符五年,改今名。

半塘法华院,在长洲县西北七里彩云桥西。寺有雉儿塔,晋道生法师有诵法华经童子,死葬此。义熙十一年,商人谢奉夜泊此岸,闻诵经声,旦寻求见。坟上生青莲华,郡以闻。诏建是塔,号法华院。绍兴七年重修,鸠工之始,夜闻塔中诵经声,数夕不绝。

魏宪《重修塔记》:

半塘寿圣浮屠,按《旧记》云,晋义熙十一年,名法华塔。诏赐国材以建。繇晋历唐距宋兴,凡一再改造,岁久寝坏。先君开府,览之慨然。若契夙愿,实始修焉。建炎庚戌之乱,塔复废。宪不孝,顾瞻余烬,夕惕于怀曰:此吾先君所植德者也,畴不敢勉。于是倾资度财,载加营缮。

绍兴七年七月二日,工告讫功。初,道生法师有童子能诵《法华经》,死葬半塘。其后过客,夜间诵经声,迹之莫见其人。旦视童子冢,有青莲花。塔之建盖权与于此。迨今几八百年矣。而鸠工之始,役夫夜方寝,复闻诵经声,琅然出塔,数夕不绝。呜呼,异哉!僧了勤以其事来告,因为之书。

显谟阎直学士、左大中大夫、提举江州太平观、吴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产、食实封一百产魏宪记。

大觉院,在长洲县南四十里。

齐升院,在盘门外高丽亭东一里。绍熙元年,提举常平张体仁创建,拨没官田,供院为常住。贫民死而家不能津送者,则与之棺,后焚瘗焉。

一作《吴门志》。南宋范成大撰。五十卷。绍熙三年(1192)或四年成书。校官汪泰亨等于绍定二年(1229)至宝祐四年(1256)增订,后人续有增补。吴郡时称平江府,治吴县、长洲二县(今江苏苏州市)。全书分沿革、分野、户口租税、土贡、风俗、城郭、学校、宫宇、古迹、水利、人物、寺观、异闻、杂咏等三十九门。记载府城尤详,水利一门保存不少有关太湖流域重要资料,人物遗迹所占篇幅亦多。征引浩博、叙述简赅,是古方志中佳作。对研究南宋时期苏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参考价值。惟汪泰亨等所补,体例殊乖,或为正文,或作夹注,颇嫌淆杂。此为《吴郡志》标点本。

猜你喜欢

  • 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

    裴氏子 崔炜--------------------------------------------裴氏子唐开元中,长安裴氏子,于延平门外庄居,兄弟三人未仕,以孝义闻,虽贫好施惠。常有一老父过之求浆,衣服颜色稍异。裴子待之甚谨,问其所事。云:“..

    23 太平广记 2025-10-06
  • ●北堂书钞卷第三十四   政术部八

    任贤十九 礼贤二十○任贤十九君好士则贤士至「新序云晋平公游西河中流而叹曰嗟乎焉得贤士与共此乐乎舡人周乘进对曰君言过矣今君好士则贤士至矣○孙氏校从陈俞本周乘改固桑今案近本新序杂事篇亦然又游作浮今仍原本」..

    23 北堂书钞 2025-10-03
  • 卷第三十四

    金华黄先生文集卷苐三十四 续藁三十一墓志铭 门人编次项可立墓志铭予为项君可立铭其大父墓后六年而君卒又九年而葬又三年而君之子师周始以状走亰师问铭扵予㑹予方有史事及得谢而归又三年乃克为之君姓项氏讳詗可立字也..

    66 金华黄先生文集 2025-09-14
  • 第三十四 自《詩本義》至《詩集傳》

    漢儒治《詩》三百五篇,以經生而論文學作品,其言往往不中窾要。宋人論《詩》,往往自出見地,今記其説於次。自歐陽修著《詩本義》,其言已不盡遵毛,然時機尚早,故其攻擊《毛序》,不若後人之甚,永叔之言,大抵崇..

  • 汪瑞龄跋

    余家新安之西麓村,幼从先人游学于吴,今在吴十有五年矣。余闻先人之训曰:君子居其邦,必不敢苟且以混俗。况吴大郡也,山水清嘉,衣冠所聚,绘图续记,代不乏人。然世远迹湮,不可得见者,仅存其目于艺文志中。收残..

    66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1
  • 毛晋跋

    余舞象之年,应童子试,入郡受业于伯𬀩高师。师为府学博士员,率余登大成殿,礼夫子像,次谒韦刺史祠。见西庑方策半架,尘封蠹蚀,抽而视之,乃《吴郡志》。不知何人所作,何代所镌也?暨从太史公钱师荣木楼,获宋刻..

    45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1
  • 校记跋

    《吴郡志》五十卷,宋范成大致能撰。致能又号石湖居士,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累官权吏部尚书、参知政事、进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卒谥文穆。事迹具《宋史》本传。此书为石湖晚年所作。吴郡旧有《吴地..

    99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1
  • 吴郡志卷第五十

    杂志吴王僚时,吴边邑处女,与楚之边邑卑梁之女,蚕争界上之桑。二家相攻,吴不胜。更相伐,灭吴之边邑。吴王僚怒,使公子光伐楚,取居巢、钟离。公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具酒请王僚。僚白其母曰:公子光为我具酒,其..

    69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1
  • 吴郡志卷第四十九

    杂咏吴中风物之美,骚人墨客,凡所赋咏,皆以类见。无所附丽者,则萃于此。其目有八:一曰纪咏。白居易《吴中好风景》诗二首:吴中好风景,八月如三月。水荇叶仍香,木莲花未歇。海天微雨散,江郭纤尘灭。暑退衣服干..

    98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1
  • 吴郡志卷第四十八

    考证勾吴。太伯之奔荆蛮,义而从者千余家,号曰勾吴。《史记注》曰:勾吴,太吴也。《史记正义》引宋忠《世本注》:勾吴,太伯始所居地名也。许慎注《淮南子》云:勾吴,吴人语不正,言吴而加以勾。颜师古曰:勾,夷..

    75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1
  • 吴郡志卷第四十七

    异闻三吴王阖庐,得鱼肠、磐郢、湛卢三宝剑于越。传记纪剑事颇怪,《吴越春秋》云:阖庐失道,湛卢去而水行以如楚。楚昭王卧而寤,得剑于床,召风湖子问焉。风湖子曰:此谓湛卢之剑,吴王得越所献三宝剑:一曰鱼肠,..

    37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1
  • 吴郡志卷第四十六

    异闻二昆山临江乡,有南翔寺。初,掘地得石,径丈余。常有二鹤,飞集其上。僧有齐法师者,即此地作精舍,聚徒居之。鹤飞来无定方,随飞来处,其方必有人来施财作供,无一日不验。久之,鹤去不返,僧为之号泣。石上忽..

    44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1
  • 吴郡志卷第四十五

    异闻一景平中,吴郡太守顾琛为朝请。假还东,日晚至方山。于时,商旅数十船,悉泊岸侧。有一人玄衣介帻,执鞭屏诸船。云:顾吴郡部伍寻至,应泊此岸。于是诸船各东西。俄有泊向处人云:顾吴郡早晚至。船人答:无顾吴..

    37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1
  • 吴郡志卷第四十四

    奇事吴王阖闾,伐石治宫室。石中得紫文金简之书,不能读。使使者询仲尼曰:吴王闲居,有赤雀衔书置殿前,不知其义,故远咨访。仲尼视之曰:此乃灵宝长生之法,禹所服之。禹将仙化,封之名山石函之中。今赤雀衔之,殆..

    42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1
  • 吴郡志卷第四十三

    方技吴公子光欲谋杀王僚,未有可与议者。乃命善相者为吴市吏。伍子胥至吴,被发佯狂,跣足涂面,行乞于市,市人罔有识者。市吏见之曰:吾相人多矣,未尝见斯人也,非异国之亡臣乎?遂与俱见王僚。(《吴越春秋》)*..

    42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四十二

    浮屠唐僧印宗,郡人,姓印氏,精涅盘经。咸亨中至京师,诏居大敬爱寺。辞往蕲春,谒忍师。遂至广州,遇六祖能大师,尽悟方外之旨。著《心要集》,行于世。*道钦,昆山人,姓朱氏。初业儒,有元素禅师者,为落发授学..

    53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四十一

    仙事二王可交,松江南赵屯村人,以钓耕〔耕钓〕自业。常取大鱼烹之,捣蒜萎大嚼,乐之不厌。一日棹舟,击楫高歌。江行数里间,见采肪,荡漾中流。中有道士七人,皆年少。玉冠霞帔,服色各异。侍者十余人,总角尝发。..

    36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四十

    仙事一后汉中散大夫王远,字方平。既得道,东欲入括苍山。过吴,住胥门蔡经家。经,小民也。远以其骨相当仙,语经曰:汝应得度世。然汝少不知道,气少肉多。当为尸尸,如从狗窦中过耳。告经以要言而去。经后忽身发热..

    43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八

    县记二常熟县常熟县,在府北一百五里。《题名记》:常熟为县,其来久矣。旧为毗陵郡南沙县,至梁改为常熟。自梁历唐,由唐迄于伪吴,几数百年。前尹是邑者,姓名莫或纪录,故不得而考。本朝太平兴国中,钱氏以图籍归..

    43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七

    县记一吴县,在府治之西二里。廨宇,绍兴二年,知县蒋结建。县门,淳熙十二年,知县赵善宣重建,并书额。厅之西,有平理堂、无倦堂,堂之西有延射亭,天圣七年,知县徐的建。亭之南北,各有小山,山有小亭,南曰松桂..

    43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