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吴郡志[标点本] / 范成大

吴郡志卷第三十四

2025-08-20 17:34 吴郡志[标点本]

郭外寺三

孤园寺,在洞庭山。梁散骑常侍吴猛宅也,舍而为寺。

皮日休:

艇子小且兀,缘湖荡白芷。萦纡泊一畸,宛到孤园寺。

萝岛凝清阴,松门湛虚翠。寒泉飞碧螭,古木斗苍兕。

钟梵在水魄,楼台入云肆。岩边足呜(上钱下虫),树杪多飞鸓。

香莎满院落,风泛金露靡。静鹤啄柏蠹,闲猱弄愠倚。

小殿薰陆香,古经贝多纸。老僧方瞑坐,见客还强起。

指兹正险绝,何以来到此。先言洞壑数,次话真如理。

磬韵醒闲心,茶香凝皓齿。巾之劫贝布,馊以旃檀饵。

数刻得清净,终身欲依止。可怜陶侍读,身列丹台位。

雅号曰胜力,亦闻师佛氏。[陶隐居常梦见佛像谓己曰:尔当(作)三七地大王,号曰胜力也。]

今日到孤园,何妨称弟子。

陆龟蒙:

浮屠从西来,事者极梁武。岩幽与水曲,结架无遗土。

穷山林干尽,竭海珠玑聚。况即侍从臣,敢爱烟波坞。

幡条玉龙扣,殿角金虬舞。释子厌楼台,生人露风雨。

今来四百载,像设藏雪浦。轻鸽乱驯鸥,鸣钟和朝橹。

庭蕉裂旗旆,野蔓差缨组。石上解空人,窗前听经虎。

林虚叶如织,水净沙堪数。遍问得中天,归修释迦谱。

包山禅院,在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院有旧钟,云梁大同二年置,为福愿寺。天监中再茸。唐上元九年,改为包山寺,高宗赐名显庆寺。本朝靖康问,慈受大师怀深居之,诏复赐旧名,院亦复兴。

王锤《记》:

靖康元年夏五月,慈受大士普照禅师怀深,住大相国寺慧林惮院之六年。力祈还山,优诏不许。命大丞相喻旨,所以留师者,靡不尽也。师确不可夺,拂袖出都,遍走江浙。所至山川城邑,僧俗拥众欢迎。瞻顶焚香,夹道如佛行化。灵岩、蒋山,虚二惮席以待。而两山之人,遮道不得行。师姑慰其意,皆少留而去。最后得洞庭包山废院,欣然驻锡卷被,为终焉计。兹院自六朝之初为胜地,梁天监中,始再崇葺。唐高宗赐名显庆,为大丛林,庇千僧。陆龟蒙、皮日休所赋包山精舍是也。政和中,权豪用事,撤以修其坟寺,瓦木涤地俱尽。渊圣皇帝诏复其名。而旧寺僧法聪,为师以请。既至山,平江府令其弟了初主院事。然颓基断址,四顾荒寒。而富者献财,巧者献技,壮者献力。不数月,殿堂门室,钟经与楼皆具。师平日未尝求施,兵烬之后,尤不烦人。而施者自远而至,惟恐弗受。

于是禅居靓深,岿然出云烟之上矣。夫洞庭别名震泽,又曰松江,又曰笠泽,又曰具区。道家谓一水五名,上禀咸池五车之气,而包山即林屋洞天,下有洞穴,水潜行地中,无往不达,号为神仙。天后便阁,洞中产白芝紫泉,乃仙撰天醴。环以七十二峰,而明月之湾,缥缈之峰,毛公之坛,尤为尘外净境。传称黄帝访道所幸,而夏禹治水藏素书于此。至吴王阖闾,得之以问孔子。盖仙圣所宅,得名数千年远矣。

地分东西两山,院在西山之巅。巨浸回环,四绝无地。天水相际,一碧万顷。风涛豪汹。旁接沧溟。下则鱼龙之所窟宅,上则虎豹之所伏藏。藤萝胶葛,橘柚蔽亏。深林森木,横生倒植。纳天风海日于穷崖绝壑之间,所谓烟云生于步武,阴晴变于几席。猿乌悲啸,昼夜清寂。而水作限断,远与世隔。盖江海之外,无际之山,孤耸于不测之渊,无逾此者。东南号山之富,此又东西百水所钟之地也。

窃当曰论古昔学道之士,必游走四方,以极天下壮观。登高望远,广其耳目。使万境森然纳于胸中,然后见闻深博,道学明备。释氏之教亦然,自出家祝发,则一衲一食,水浮陆走,匽薄风霜,以求师问法。务见一切世间艰难险阻,情伪利害。然后心境廓然,知无一当留者,故于道为近。思斯院之成,人与地称。山川改色,来者瞻敬,殊不知师所见。岂在于此。视天宫化城,金色世界。释帝龙天之居。与夫光明藏海,毗庐法界,皆吾一性之内。非远非近,无去无来。今我行住坐卧,莫非西方净土。岂厌此乐彼,有所分别,而更佗境于一念之外哉。此师之达观,一视如法无彼此,不眷眷于一居也。然则仆今所言,皆师所不取也。其如院废兴岁月,与师居此本心,以待其徒传永远而无穷者,亦不可以不记者,于是乎书。

绍兴二年正月戊寅。

翠峰惮院,在吴县西南七十里洞庭东山。唐将军席温其所舍宅也。

弥勒禅院,在吴县西南一百里洞庭东山。乾符年问,吴越王建。

***

观音院,在洞庭山。宋元嘉安弹师所建华山院也。隋大业间废,唐开成问再建,咸通间赐今名。

僧怀深《圆通殿记》:

洞庭华山观音院者,本在胥湖之北。宋元嘉中,会稽内史张裕请于朝而立焉。初,裕尝事应真,谨甚。感池产千叶莲,因名院曰华山。隋大业间经毁废,暨唐开成四年,始迁于此。往时浚治,得会昌断石刻,其略云:罗浮常安惮师卜其地,即里人进士徐正甫所施也。逮咸通十五载,奏阳今名,再废于会昌,至是复兴。有屋数十楹,视洞庭西峰诸刹,最为胜绝处。主僧维照,笃志学佛,材器足以立事。尝语其徒曰:兹院虽号观音,盖未睹其像,名存而实亡矣。或问观音安在?吾将何辞以对。于是发广大心,欲令一切睹相闻名,悉蒙解脱。乃用紫旃檀八百两,造菩萨像。饰以黄金丹砂,珍珠琉璃,端严瑞相,工妙天下。并刻诸天十有六尊,庄严毕备,为大殿以居之。规模雄伟,动人心目。费钱凡三百万,毫累铢积,阅二十年,厥功乃就。来者作礼,叹未曾有。弟子维鉴实左右之。既而照公欲刻诸石,自太湖泛舟登灵岩,谒慈受叟怀深,求纪其事。怀深曰:《华严经》云: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是。大宝殿跨起于曾波之中,真若鬼工神运。听谓补陀洛迦山者,岂异此耶?余闻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乃至心精遗闻,圆融无碍。悲湣群品,迷奉循声。是故不动道场,涉入诸国。广施无畏,饶益众生。请试宴坐,反听嘿观。则风涛澎湃,水石相薄。林木乌兽,粥鱼斋鼓。莫非三十二应身,八万四千手眼,遍周法界,又何止于一方耶?虽然不假乎像,无以示圆通之捷径。俾夫见闻者,各随根器。普皆证人,或由此也欤?独喜照公,能以如幻三昧,成就不思议事,故乐为之书。

像造于崇宁五年二月,工休于四月。

殿作于靖康二年之二月,落成于建炎改元之七月。

作记以是冬之十月初八日也。

孙觐《题德云堂》:

千丈银山屹嵩华,浪涌云屯天一罅。

榜舟夜并龟鼍窟,杖藜晓入鸡豚社。

处处人家橘柚垂,竹檐茅屋青黄亚。

牛羊出没怪石走,蛟龙起伏苍藤挂。

楼殿青红隐半山,两腋清风策高驾。

饥鼠窥灯佛帐寒,华鲸吼粥僧趺下。

世味久谙真嚼蜡,老境得闲如啖蔗。

山灵知我欲归耕,一夜筑垣应绕舍。

胡松年《诗序》云:

余罢白平江,谋居雪川。过洞庭西山,暂寓观音院德云堂。坐揖湖山胜概,亦足以少洗簿身役矣。数年兵火之祸,何所不至。独此地清凉安稳。岂非林屋洞天,金庭玉柱,为神仙窟宅,有物常护持邪?余愿挂冠终老此间世。

诗云:

小舟乘风飞乌过,万顷云涛纵掀簸。此行要是快平生,无数青山笑迎我。

山根隐约见人家,槿篱茅屋埋烟霞。宛似秦人种桃处,川原远近纷香葩。

杖藜径踏华山去,试问莲开今何许?路迷绝壑荫松筠,身到半山听鱼鼓。

道人为我开云堂,是中境界浑清凉。幽磬时和野乌语,飞泉暗泻岩花香。

文书照眼奉吾事,雁骛著行败人意。造物似怜厌世嚣,挈置湖山烦一洗。

何入夜呼隐去来,向来得丧真山崖。金庭玉柱永不改,人间劫火空飞灰。

葛胜仲:

弱水无风到海山,慈容亲礼紫旃檀。

亭亭宝利凌云近,湛湛清池漱玉寒。

橘瘦暗飘红万颗,竹迷曾莳绿千竿。

藕花不是南朝梦,真有残香透书栏。

洞庭西山小湖观音教院,在吴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即旧小湖院也。相传唐乾符中,有沉香观音像泛太湖而来。小湖僧迎得之,有草绕像足。投之小湖,生千叶莲华,至今有之。

孙觐《灵泉赞》:

艮哉大士,溢此灵泉。世有热恼,一酌而痊。

方池何产?三级红莲。无宾可味,有根弗传。

世纪大士,浮海而来。携此二物,置之山隈。

青青之枝,其洒此哉。躇躇之衣,其制此哉。

唯此小湖,实补陀山。我来稽首,瞻仰尊颜。

挹水啜之,清入肺肝。尘垢销落,身心荡然。

嗟嗟此土,奉事弗笃。百尺颓基,数椽败屋。

如泗僧伽,习玩成渎。对面却迷,贵耳贱目。

惟圣悯狂,存乎克念。归斯受之,匿瑕磨玷。

弗畀莫求,弗施已厌。信受之者,亦得是瞻。

汝心如泉,泓然弗迁。汝身如莲,离垢芳鲜。

大士可之,诅曰舍旃。一弹指顷,超证无逞。

护国天王惮院,在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洞庭西山,即旧天王院也。宣和问改赐今名。绍兴初,更为十方。

法海寺,在吴县西七十里洞庭东山,隋将军莫厘舍宅所建寺也。后梁乾化问改祗园。皇朝祥符五年,改今名。

半塘法华院,在长洲县西北七里彩云桥西。寺有雉儿塔,晋道生法师有诵法华经童子,死葬此。义熙十一年,商人谢奉夜泊此岸,闻诵经声,旦寻求见。坟上生青莲华,郡以闻。诏建是塔,号法华院。绍兴七年重修,鸠工之始,夜闻塔中诵经声,数夕不绝。

魏宪《重修塔记》:

半塘寿圣浮屠,按《旧记》云,晋义熙十一年,名法华塔。诏赐国材以建。繇晋历唐距宋兴,凡一再改造,岁久寝坏。先君开府,览之慨然。若契夙愿,实始修焉。建炎庚戌之乱,塔复废。宪不孝,顾瞻余烬,夕惕于怀曰:此吾先君所植德者也,畴不敢勉。于是倾资度财,载加营缮。

绍兴七年七月二日,工告讫功。初,道生法师有童子能诵《法华经》,死葬半塘。其后过客,夜间诵经声,迹之莫见其人。旦视童子冢,有青莲花。塔之建盖权与于此。迨今几八百年矣。而鸠工之始,役夫夜方寝,复闻诵经声,琅然出塔,数夕不绝。呜呼,异哉!僧了勤以其事来告,因为之书。

显谟阎直学士、左大中大夫、提举江州太平观、吴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产、食实封一百产魏宪记。

大觉院,在长洲县南四十里。

齐升院,在盘门外高丽亭东一里。绍熙元年,提举常平张体仁创建,拨没官田,供院为常住。贫民死而家不能津送者,则与之棺,后焚瘗焉。

一作《吴门志》。南宋范成大撰。五十卷。绍熙三年(1192)或四年成书。校官汪泰亨等于绍定二年(1229)至宝祐四年(1256)增订,后人续有增补。吴郡时称平江府,治吴县、长洲二县(今江苏苏州市)。全书分沿革、分野、户口租税、土贡、风俗、城郭、学校、宫宇、古迹、水利、人物、寺观、异闻、杂咏等三十九门。记载府城尤详,水利一门保存不少有关太湖流域重要资料,人物遗迹所占篇幅亦多。征引浩博、叙述简赅,是古方志中佳作。对研究南宋时期苏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参考价值。惟汪泰亨等所补,体例殊乖,或为正文,或作夹注,颇嫌淆杂。此为《吴郡志》标点本。

猜你喜欢

  • 吴郡志卷第四十三

    方技吴公子光欲谋杀王僚,未有可与议者。乃命善相者为吴市吏。伍子胥至吴,被发佯狂,跣足涂面,行乞于市,市人罔有识者。市吏见之曰:吾相人多矣,未尝见斯人也,非异国之亡臣乎?遂与俱见王僚。(《吴越春秋》)*..

    4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四十二

    浮屠唐僧印宗,郡人,姓印氏,精涅盘经。咸亨中至京师,诏居大敬爱寺。辞往蕲春,谒忍师。遂至广州,遇六祖能大师,尽悟方外之旨。著《心要集》,行于世。*道钦,昆山人,姓朱氏。初业儒,有元素禅师者,为落发授学..

    4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四十一

    仙事二王可交,松江南赵屯村人,以钓耕〔耕钓〕自业。常取大鱼烹之,捣蒜萎大嚼,乐之不厌。一日棹舟,击楫高歌。江行数里间,见采肪,荡漾中流。中有道士七人,皆年少。玉冠霞帔,服色各异。侍者十余人,总角尝发。..

    4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四十

    仙事一后汉中散大夫王远,字方平。既得道,东欲入括苍山。过吴,住胥门蔡经家。经,小民也。远以其骨相当仙,语经曰:汝应得度世。然汝少不知道,气少肉多。当为尸尸,如从狗窦中过耳。告经以要言而去。经后忽身发热..

    4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八

    县记二常熟县常熟县,在府北一百五里。《题名记》:常熟为县,其来久矣。旧为毗陵郡南沙县,至梁改为常熟。自梁历唐,由唐迄于伪吴,几数百年。前尹是邑者,姓名莫或纪录,故不得而考。本朝太平兴国中,钱氏以图籍归..

    4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七

    县记一吴县,在府治之西二里。廨宇,绍兴二年,知县蒋结建。县门,淳熙十二年,知县赵善宣重建,并书额。厅之西,有平理堂、无倦堂,堂之西有延射亭,天圣七年,知县徐的建。亭之南北,各有小山,山有小亭,南曰松桂..

    4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六

    郭外寺五兴福寺,在常熟县西北九里。唐《寺记》云,始于齐始兴五年。按:齐无始兴年号,但有延兴、中兴二号,皆止一年,流传之误如此。既是唐碑,姑存之。即常建题诗处。*《再修功德记》:此寺始自齐始兴五年,因邑..

    4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五

    郭外寺四昆山县慧聚寺,在县西北三里。昆山,一名马鞍山。世传殿基,乃梁天监中鬼工所造。半叠石(室),半为虚阁,缥缈如仙府。他山佛宇,未有其比。山上下前后,皆择胜为僧舍。云窗雾阁,间见层出,不可形容绘画也..

    5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三

    郭外寺二尧峰院,在吴县横山,即唐免水院也。院有十景,谓清辉轩、碧玉沼、多境岩、宝云井、白龙洞、观音岩、偃盖松、妙高峰、东斋、西隐。*蒋堂《新井歌并序》云:尧峰颢暹弹师,有道行,居常游吴〔吾〕门。一日且..

    2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二

    郭外寺一云岩寺,即虎丘山寺。晋司徒王珣及弟司空王瑉之别业也。咸和二年,舍以为寺。即剑池而分东西,今合为一。寺之胜,闻天下。四方游客过吴者,未有不访焉。余见《虎丘山》门。*王随《记》:夫元黄判质,肇自乎..

    4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一

    宫观在城仙佛之字,皆中兴重建。或谓天庆观门廊、三清殿、能仁、报恩大殿,比旧加壮云。*天庆观,在长洲县西南,即唐开元观也。兵火前,栋宇最为宏丽。绍兴十六年,郡守王唤重作两廊。画灵宝度人经变相,召画史工山..

    5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

    土物下彭螖,吴人呼为彭越,盖语讹也。足上无毛,堪食。吴越间多以盐藏货于市。【《岭表录异》】*白鱼种子。隋大业六年,吴郡贡入洛京,敕付西苑内海中。以万〔草〕把别迁,著水十数日,即生小鱼。取鱼子法:候夏至..

    5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二十九

    土物上干将、莫耶二剑,皆吴王阖庐所佩。干将,吴人,与欧冶子同师。莫耶,干将之妻。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销。干将不知其由,莫耶曰:子以善..

    4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二十八

    进士题名进士题名端拱元年程宿榜:龚识淳化三年孙何榜:丁谓(宰相) 钱昆(谏议大夫) 谢涛(太子宾客) 凌咸 陆元圭 龚纬(识弟)咸平二年孙暨榜:李堪咸平三年陈尧咨榜:郑载 谭应 许式 龚纪(纬兄) 胡尧佐 许洞..

    5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二十七

    人物八颜孚,字端中,长民幼子。崇宁问,有声大学,士行甚美,每试必居前列。时入目为颜夫子,争愿识其面。与兄采,相继高科。孚擢第,未几早卒。*郑景平,字希尹,居带城桥。刚正不挠,所莅官,有廉介称。尝为大理..

    4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二十六

    人物七范仲淹,字希文。事具欧阳文忠公所撰神道碑及国史傅。其略云:皇祐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五代之际,世家苏州。生二岁而孤,母再适长山朱氏,仍其姓,始名说。既长知其世家..

    3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二十五

    人物六杨收,字藏之。父遗直,客死姑苏。收七岁而孤,遂居吴。处丧若成人。母长孙亲授经,十三通大义。善属文,所赋辄就。吴人号神童,里人多造门观赋诗,至压败其藩。懿宗时,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子钜,散..

    5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二十四

    人物五张裕,字茂度,敞之子。为广州刺史,绥静百越,岭外安之。解职还家,征为都官,固辞以疾,就加金章紫绶。茂度内足于财,自绝人事。经始本县之华山为居止,优游野泽,如此者七年。为会稽太守,有吏能,职事甚理..

    4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二十三

    人物四顾雍,字元叹,吴人。曾祖奉,颍川太守。蔡伯喈尝避怨于吴,雍从学琴书。伯喈叹异之,故与伯喈同名,而字元叹。从宦有治迹,累迁领尚书令,封侯。拜侯还寺,而家人不知。不饮酒,寡言语,举动时当,为孙权所敬..

    3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二十二

    人物三顾琛,字弘璋,吴县人。和曾孙。祖履之,父谈,并为司徒左曹掾。琛谨确不浮华。孝建初,为吴郡太守,以起义功,封永新侯。三年,竟陵王诞反,遗客陆延稔资书板琛及子弟官。琛执其使斩之,遣二子送延稔首启闻,..

    4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