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本通义 / 钱基博

原始第一

2025-08-25 16:57 版本通义

三代方策,遐哉貌矣!炎汉初兴,书皆竹帛。其后刘氏父子向、歆总群书而奏其《七略》;班固删其要,成《汉书艺文志》以备篇籍。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称篇称卷,不一其辞。所谓篇,竹书也;卷,则帛书也。后世书不用竹帛,冒篇卷之名,失其指矣。

古书止有竹简,曰汗简,曰杀青。汗者,去其竹汁;杀青者,去其青皮。汉刘向《别录》云: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汁也。而书竹简必以刀刻,故《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风俗通义》:刘向典校书籍,先书竹,改易写定,可缮写者以上素。盖西京之末,犹用竹为多。故刘向以《中古文尚书》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多脱简。而《汉书艺文志》所载,亦篇多于卷也。后汉宦者蔡伦,因缣贵简重,不便于人,以意造为纸;史称:莫不从用。然考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取为帷囊。而吴恢为南海太守,欲杀青以写经书。是东京之世,犹盛竹帛,而纸未大行矣。

《书序正义》引顾氏曰:策长二尺四寸,简长一尺二寸。《春秋左传杜预序疏》引郑氏《论语序钩命决》云:《春秋》二尺四寸书之,《孝经》一尺二寸书之。《聘礼疏》引郑氏《论语序》:《易》、《诗》、《书》、《礼》、《乐》、《春秋》皆尺二寸,(当依《左传疏》引作二尺四寸。)《孝经》谦半之,《论语》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谦焉。而称书为一册,必由简策之册而来。《说文解字》: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笧,古文册,从竹。又《竹部》: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声。盖一长一短相比谓之册;六寸分合谓之符。故册可推称于符命,而符不可转称为书册。凡竹简,必编以绳,亦护以革。《史记孔子世家》称其晚喜《易》,韦编三绝。虞世南《北堂书钞》引刘向《别录》,《孙子》以(同已)杀青,简编以缥系绳。《南史王僧虔传》:楚王冢书青丝编。然则今人言编辑,固犹沿其旧称矣。册本通作策。《说文解字》:策,马箠也。别为一义。然汉人通借策作册。《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周礼内史》: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左传》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昭三年:郑伯如晋。晋侯嘉焉,授之以策。是册即策之证。至汉末,则通行以策为册。蔡邕《独断》云:策者,简也。《礼》曰:不满百文,不书于策。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王充《论衡》云:短书俗记,即策之短者。)其次一长一短,两编书,下附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曰以命诸侯王。刘熙《释名》:策,书教令于上,所以驱策诸下也。《仪礼聘礼》:记百名以上书于策。《郑注》:策,简也。《正义》:策是众简相连之称。然则古书以众简相连而成册,今人则以线装分钉而成册,沿其称而失其义矣。此古简册之制。

至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卷之心,必转以圆辊,两头稍长,出于卷,馀出如车轴然。《隋书经籍志》:宋武入关,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炀帝即位,秘阁之书,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下品漆轴。《旧唐书经籍志》:凡四部库书,皆以益州麻纸写,其集贤院御书,经库,皆钿白牙轴,黄缥带,红牙签。史库,钿青牙轴,缥带,绿牙签。子库,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绿牙轴,朱带,白牙签。盖隋唐间,简册已亡,存者止卷轴。故一书又谓之几轴。《韩愈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三万轴,即三万卷也。此古卷轴之制。

夫笔行而刀刻废,纸行而缣帛废。日趣便易,造述愈滋。故向、歆著录,见于《汉书艺文志》者,才万三千。至唐修《隋书经籍志》,则几六七倍焉。开元时,两京书库所储,则几十倍之焉。唐以前书皆写本;而唐人写本之仅存者,有《说文木部》,独山莫友芝子偲盖得而张焉。

世传唐籍版书,当以英国印度政府之匈牙利人斯坦因一千九百零七年(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在敦煌千佛洞莫高窟石室所发见之唐懿宗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印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藏诸伦敦之不列颠博物院者为最可传信。宋版书之佳者,字体每带欧、虞神味。元人所刻,与宋版书较,已带匠气,而以咸通本《金刚经》与宋版书比,又显然有雅俗之分:一则古拙错综,一则整齐呆板。是故古版书之可贵,就艺术而论,即在其能保持率真之气而不流于匠俗尔。敦煌石室印版书,又有《加句灵验本一切如来尊胜陀罗尼》;上虞罗振玉叔蕴曾为之景印于《宸翰楼丛书》中,其字画纯朴,视咸通《金刚经》更为率真。虽无纪年可考信,而罗氏则断之为唐刻,其根据为第二行国师三藏大广智不空译之国字上空一格,可谓现存版刻之最古者。

夫唐书版刻,始于佛典;而其渐推及儒书。据唐柳玭《家训序》云:中和三年癸卯夏(中和,唐僖宗年号),銮舆在蜀之三年也。余为中书舍人,旬休,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版印纸,浸染不可晓。则是字书小学有版刻矣。薛居正《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长兴三年二月辛未,中书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从之。《汉书隐帝纪》:乾祐元年五月己酉朔,国子监奏:《周礼》、《仪礼》、《公羊》、《穀梁》四经,未有印板,欲集学官考校雕造。从之。宋王溥《五代会要》卷八(经籍)载:周太祖广顺六年六月,尚书左丞兼刊国子监事田敏进印板《九经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世宗显德二年二月,中书门下奏:国子监祭酒尹拙状称:准敕校勘《经典释文》三十卷,雕造印板,欲请兵部尚书张昭、太常卿田敏同校勘。敕其《经典释文》,已经本监官员校勘外,宜差张昭、田敏详校。于是《经典》有版刻矣。又《旧五代史和凝传》云:平生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又好声誉,有集百卷,自篆于版,模印数百帙,分惠于人焉。又贯休《禅月集》有王衍乾德五年,昙域后序称:检寻藁草及暗记忆者约一千首,雕刻成部。于是集部有版刻矣。若其时诸书刻本,自来未闻藏书家收藏,独敦煌石室出《唐韵》、《切韵》二种,为五代细书小板刊本,法人伯希和所取而储入巴黎图书馆者是也。此五代版刻之廑存者。宋叶梦得《石林燕语》称:世言雕板印书始冯道。此不然,但监本《五经》板,道为之尔。柳玭《训序》言其在蜀时,尝阅书肆,云:字书小学,率雕板印纸。则唐固有之矣,但恐不如今之工。朱益《猗觉寮杂记》云: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后唐方镂《九经》,悉收人间所有经史,以镂版为正,见两朝国史。据叶、朱两家论之,则谓刻板实始于唐末矣。比得敦煌石室唐经刻本,乃知版刻不始唐末,而远在咸通以前也。

述《原始》第一。

《版本通义》主要考证并研究了中国古代图书版本,是钱基博撰写的我国现代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该书写于1930年,共分为四个部分——原始第一:记述了上古至五代版本;历史第二:记述了宋元明清时期版本的沿革;读本第三:记述了四部要籍善本;馀记第四:专记治版本的心得。钱基博在该书中较早地提出了“版本之学”的说法,并且开创性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版本学进行了专门系统的阐述,是继叶德辉《书林清话》之后又一部版本学专著。

猜你喜欢

  • 卷十六 三国

    王肃与郑玄 孔子家语 何晏王弼 王弼易注 魏学与汉学东汉经学之所为不同于西京者,由专而通。魏、晋经学之所以立异于东汉者,由郑而王。由专而通者,大道无方,学术会通之自然。由郑而王者,世情忌前,后生夺易之私意..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五 郑学

    郑玄喜通学 郑玄之著书 郑玄与许慎汉儒有专家,有通学。十三经所采者,《诗》有《毛公传》,《公羊》有何休学,专名一经,学无旁涉,专家也。独郑君戒子,自称博稽六艺,不限专经,通学也。大抵西京多专家,而后汉喜..

    4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四 西汉

    陈澧东塾读书记之论汉儒 陆贾新语 贾谊新书 董子繁[63]露 司马迁之史记 淮南子 盐铁论 刘向所序六十七篇 扬雄太玄经 扬雄 儒家与儒生 汉儒之理学唐蔚老诒我番禺陈澧兰甫《东塾读书记西汉》一卷,原十三,坊本未刻,..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三 诸子

    孔子之学派 荀子一 荀子二 子思非曾子弟子 荀子书中之孟子 辞赋家为古诗之流纵横家之别科 管子入道家 老子 老子非神仙长生家 杨朱与老庄 墨子 杨朱与墨子 儒墨之辩 名墨之倍僪不同 阴阳家一 阴阳家二 阴阳家三 阴阳..

    2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二 小学

    诂与训有别 释名与说文 说文不可以诂经 说文声韵之研究条例 古音自宋儒发明诂与训有殊。诂者所以通古今之言,训者所以籀章句之指。诂者,古言也。古今异言,以今言解古言,使人易知也。训者,顺也。圣人发言为经,语..

    2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一 春秋下

    太史公纪传本于春秋 二十四史之体例增损 史笔有二 史记与汉书 史记与三国志 四史文章 晋书与晋略 梁书 魏书与西魏书 新唐书与五代 史附南唐书 金史 明史与明史稿 二十四史补志十四家补表七家 赵翼廿二史劄记远胜钱大..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 春秋上

    春秋三传之不同 例 兼采三传 刘敞春秋传 焦循与章炳麟 朱一新论公羊改制 凌曙以公羊言礼而开湘学蜀学 康有为与廖平 左绣春秋外传 廖平五经异义论《春秋三传》之渊源者,莫析于马、班。《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曰:孔..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九 礼记

    礼记四十九篇有记礼有记言 礼记出于荀卿 礼记篇目之分类按《礼记》四十九篇,有记礼,有记言。记礼之文,与《礼经[29]》相经纬;记言之文,与《论语》相表里。记礼之文,凡宏纲阔目,著《仪礼》者,则为解释之体;而..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八 仪礼

    仪礼之读法 郑玄注之发问送难者 褚寅亮仪礼管见 胡培翚仪礼正义 万斯大与方苞为康有为之所自出自韩文公以为《仪礼》难读,而陈氏因古人已成之书,籀其读法,约以三事:一曰分节,二曰绘图,三曰释例。分节者,自朱子..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七 周礼

    周官非刘歆伪作 方苞周官辨 郑玄注例一 郑玄注例二 孙诒让周礼正义与庄存与周官记 周礼家之流别 康有为与方苞《周官》晚出,疑之者以为刘歆伪作。然萧山毛奇龄大可《周礼问》曰:歆能伪作《周礼》,不能造为《周礼》..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六 诗

    诗序 说诗者不出宗序攻序二派 诗学之流变 诗之名物训诂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曰: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以《诗经》为训故[17]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号曰《鲁诗》。又称:《毛诗》者出自毛公。一云子夏传..

    2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五 尚书

    古文尚书孔安国传 禹贡一 禹贡二 禹贡三 洪范一 洪范二 尚书家之流别一 尚书家之流别二 尚书与殷虚甲骨清儒疑古文《尚书》为晋梅颐作,然按《汉书谷永传》永上封事引经曰:亦惟先正克左右。师古注:《周书君牙》之辞..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四 周易

    陈澧东塾读书记论易之旨 汉易一 汉易二 汉易三 唐易 宋易 清易一 清易二 易学之旁衍清儒好明《易》象,而陈氏独切人事以明义。清《易》多宗虞翻,而陈氏独称辅嗣以忘象。其说《易》揭丁宽、费直为法,不采郑玄之爻辰..

    7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三 孟子

    孟子性善之界说 孟子道性善尤重扩充 孟子与佛 孟子与庄子 孟子与三民主义一 孟子与三民主义二 孟子与荀子 孟子之神权民本主义 孟子与劳农主义之许行 孟子七篇之起讫 孔孟治学之法 孟子与论语 孟子文体孟子所谓性善者..

    4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二 论语

    陈澧东塾读书记论论语之旨 学者觉到自己做个人 论语二十篇之起讫 君子与仁 以论语解论语 仁义道德非礼不成 让与礼有别 何谓分 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与王弼阅《东塾读书记》第二卷《论语》,提要钩玄,观于会通,不为汉..

    1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一 孝经

    孝经为道之根源六艺之总会 孝经文体 孝经征文 阮福孝经义疏补六经所明,不外人道。仁之为言人也。《易》为六经之冠,而《易》道乾元,君子以自强不息,体仁以长人也。孔、孟为儒家之魁杰,而《论语》首《学而时习章..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序[1]

    长夏无事,课从子钟汉读番禺陈澧兰甫《东塾读书记》,时有申论,随记成册。其中有相发者,有相难者,每卷得如干事,尽四十五日之力讫事。陈氏以东塾名其庐,而仆课子弟读书之室,会在宅之东偏,遂以后东塾名吾室;而..

    2 古籍举要 2025-08-25
  • 馀记第四

    自镂版兴,于是兼言版本。其例创于吾锡尤文简公袤《遂初堂书目》。目中所录,一书多至数本,有成都石经本、秘阁本、旧监本、京本、江西本、吉州本、杭本、旧杭本、严州本、越州本、湖北本、川本、川大字本、川小字本..

    3 版本通义 2025-08-25
  • 读本第三

    湘乡曾国藩涤生《记圣哲画像》以为: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南皮张之洞芗涛督学四川时,篹《书目答问》,其略例称: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

    1 版本通义 2025-08-25
  • 历史第二

    言版本者断自宋,世人尤所矜重。然新城王士禛阮亭《居易录》有云:今人但贵宋椠本,顾宋板亦多讹舛,但从善本可耳。如钱牧翁所定《杜集九日寄岑参诗》从宋刻作两脚但如旧,而注其下云:陈本作雨。此甚可笑。嘉定钱大..

    6 版本通义 2025-08-2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