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孙子章句训义 / 钱基博

势篇第五

2025-08-26 13:54 孙子章句训义

(解题)曹操曰:用兵任势也。王晳曰:势者,积势之变也;善战者,能任势以取胜,不劳力也。

基博按:势与形不同:形者量敌而审己,筹之于未战之先。势者因利而制权;决于临敌之日。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训义)杜牧曰:分者,分别也;数者,人数也;言部曲行伍,皆分别人数多少各任偏裨长伍,训练升降,皆责成之,故我所治者寡也。陈皞曰:若聚兵既众,即须多为部伍;部伍之内,各有小吏以主之,故分其人数,使之训齐决断,遇敌临阵,授以方略,则我统之虽众,治之益寡。张预曰:统众既多,必先分偏裨之任,定行伍之数,使不相乱,然后可用。故治兵之法:一人曰独,二人曰比,三人曰参,比参为伍,五人为列,二列为火,五火为队,二队为官,二官为曲,二曲为部,二部为校,二校为裨,二裨为军;递相统属,各加训练,虽治百万之众,如治寡也。

基博按:明戚继光撰《纪效新书》十八卷、《练兵实纪》九卷、《杂集》六卷,专明束伍练阵之法;以为:束伍之令,号令之宜,鼓舞之机,赏罚之信,不惟无南北水陆,更无古今;其节制,分数,形名,万世一道,南北可通也。若夫阵势之制,随敌转化。或曰:君用兵酷嗜节制,节制工夫从何下手?曰:束伍为始,教号令次之,器械次之;微权重焉,不能传也。所著《纪效新书》十八卷,以一卷为一篇;曰束伍,曰操令,曰阵令,曰谕兵,曰法禁,曰比较,曰行营,曰操练,曰出征,曰长兵,曰牌筅,曰短兵,曰射法,曰拳经,曰诸器,曰旌旗,曰守哨,曰水兵,各系以图而为之说;皆阅历有验之言。而《练兵实纪》,则在蓟门练兵之作;一练伍法,二练胆气,三练耳目,四练手足,五练营阵,六练将;以为:教兵之法,美观则不实用,实用则不美观。曰实纪者,徵实用也。至清代,上高李祖陶所著《迈堂文略》,中有《读戚武毅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有述》之作,称采六经之腴,拔百家之萃,精微广大,兼而有之;而总归到节制上去。节制者何?如竹之有节,节节制之,虽笋抽丈余而不倾欹。又如木之有干,干上报节,节上生枝,枝上生叶,节节固之,虽千花万蕊而不紊乱。无节制,则虽李广才气无双而战辄败北;有节制,则以孔明将略非所长,而司马仲达亦不敢与战。夫节制工夫,始于士鼓各有所用,音不相杂,旗麾各有所用,色不相杂;人人明习,人人恪守,宁使此身可弃,此令不可不守;此命可拌,此节不可不重;视死为易,视令为尊;如此,必收万人一心之效,必为堂堂无敌之师。而万人所以为一心,只是以一管十,以十管百,以百管千,以千管万。兵退走,则斩将;将败死,则斩兵;一节一节,互相瞻顾,有欲走而不能走,欲走而不敢走者!孙子之书,形而上者也;戚氏之书,形而下者也;然形而上者之道,即寓于形而下者之器之中。倘兵无节制,则虽有权谋,无所可用,用亦不能成矣。《孙子》之谓分数,戚继光谓之节制;以将校之统御言,曰节制;以部伍之分编言,则曰分数;既而洪秀全、杨秀清起于广西,走湘破鄂以抚有南京,号太平天国;清兵屡败而不可振,则有丹徒戴楫汝舟撰《算兵》一文,见所著《纯甫古文钞》;其辞曰:古之善言兵者,莫如孙子;近世则推戚氏继光为最。《孙子》曰: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戚氏本其意以治兵;其《纪效新书》首以束伍立说。其《操练篇》所言结队法,虽与所用鸳鸯阵法,人数不同,然会通全书之说而为之详其法;大约五人为伍,伍有伍长;五伍为队,队有队长;四队为哨,哨有哨长;四哨为一官,官有哨官;四哨官为一总,总有把总;五总以上有中军,为主将。其《军法》、《禁令》等篇所载军法,皆责成于其长,而治之以连坐之法。其临阵退缩也,令甲长管兵,队长管甲长,哨官哨长管队长,把总管哨官哨长;若故纵,罪坐其长。其当先不救也,一人当先,八人不救,致令阵亡,八人俱治罪;一甲当先,二甲不救,一队被围,本哨各队不救;一哨被围,别哨不救,失陷者,皆罪其哨队甲长。其对敌先退也,兵退,治甲长罪;甲长与各甲俱退,治队长罪;一哨各队长兵俱退,治哨长罪;一哨官之兵与哨官俱退,治哨官罪。其队长哨长哨官不退阵亡,而甲下之兵、队兵、哨长以下甲兵退者,皆罪其属下之甲长与各哨队长。其平时兵丁逃走,罪其同队兵。愚尝反覆其书而知其立法之善也!盖主将一人至寡,而三军至众,以主将将三军而无法,则无以制其众,而为众所制;无以制其众而为众所制,则兵不畏将而畏贼;兵不畏将而畏贼,则逃。今若如戚氏所言队伍之法,主帅所将,除中军未明言其数外,为兵者八千人,为把总者五人,为哨官者二十,为哨长者八十,为队长者三百有二十,为伍长者一千六百,凡把总,哨官,哨队伍长,共二千二十有五人。夫以八千人计之,则不如一千六百人之少而易治焉!以一千六百人计之,则又不如三百二十人之少而易治焉!八十人又少而易治焉!二十人比之八十人,又少不如五人之治二十人;一人治八十人,又不如二十人之治八十人;一人治三百二十人,又不如八十人之治三百二十人;一人治一千六百人,又不如三百二十人之治一千六百人;一人治八千人,又不如一千六百人之治八千人为治之者之多而易治焉!且使甲长治兵,其不治兵也,斯队长治之矣;使队长治甲长,其不治甲长也,斯哨长治之矣;使哨长治队长,其不治队长也,斯哨官治之矣,使哨官治哨长,其不治哨长也,斯把总治之矣。彼甲长焉得不治兵,队长焉得不治甲长,哨官哨长焉得不治哨长队长耶!且兵各有长,长各有属;犯法者各治其长与其属,则功罪不相及;功罪不相及,则赏罚行。何者?主将法令虽严,在下之兵,虽或有怨其主将者;而各有部伍统属而不能一,则军士之骄横者,无自而为变。且同队同伍,有连坐之法;同队同伍者,惧法之连及,则互相管束,不使一人恣行,得以累及于众人,而不容其犯法。此《周礼》所言伍两卒旅师军之遗制,而《孙子》之所谓治众如治寡也。由此而推,虽将十万之众,无难焉!乃今之制军则不然!各路调发之兵,领兵官或一人领数百人,多者或至千人;又或数人领之,而部伍不分,兵士众多,漫无统纪。且兵既未经选练,又自他处调发而至,与主将素不相习;各路之兵,勇怯不齐,心迹各异;是以兵勇虽多,有如乌合,数里之外,望气奔溃。嗟乎!兵无队伍,主将其能与士卒亲乎?士卒遂畏主将而奉其命令乎?且主将即欲赏罚其众而部伍不分,遂能行其赏罚乎?则兵众之卒然逃散,主将其遂能禁之乎?盖惟有制军之法,而后军法可以明;惟军法明,而后军法可以行;惟军法行,而后可以行军;可以行军,斯可以灭贼!可以守土地,保人民,安国家;成法具在,主将有欲杀贼立功名者,胡不讲求其法而行之也?其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治湘、淮军,皆用戚继光束伍之法以有成功;则信乎分数之以治众如治寡矣!然分数之用,不惟节制以治军,抑亦战斗以应敌!而《孙子》以治军之节制言,故谓之分数;克老山维兹兵法以应敌之战斗言,则谓之战斗序列。特克氏之言战斗序列,有足以补《孙子》之所未及者,不惟论列军、师、旅、团、营、各队级之节制;抑亦兼及步、骑、炮,各兵种之混成;见所著书第五卷《论战斗力》,中有专章论军队之战斗序列,其持论以谓:战斗序列者,乃将各兵种部分编制以为全体之一肢节,而配备于空间,以形成尔后战斗之基本形式者也。故战斗序列之涵义有二:一曰部分,以算术之要素而成立者也。一曰配备,以几何学之要素而成立者也。其以算术之要素而成立者,为由平时固定之军队所编成,以步兵营、骑兵连或团及炮兵连等一定之部分为单位;自此而上以形成更大之肢部,渐次成为全体配备,乃将军队为战斗而行之配备以预为规定者也。是故战斗序列,乃十七世纪以后战斗之所有!盖战线之广袤以无限延长,而军之全正面,无不为类似之肢节所成立,而可以分割为任意之断片;凡断片,不但互相类似,且有全军所缩小同一之组织;所以今日之军,非单一不可分离之全体,而为多肢节之一全体,有极大之伸缩性,因敌制胜,散全体以成部分,合部分以成全体,可分可合,而战斗序列不以紊乱;是故部分之为贵也!夫军之所以不可不有部分者,不论军之如何小,而欲为独立之全体以行动时,至少必三分其军;盖一置前方,一置后方,而其一为中央部队以成纵队;纵队者,由一路线而继续前进之兵团也。然以中央部队为军之主力,不可不较前军、后军为强大;则四分其军,而以全军四分之二为中央部队;以视三分其军者为实用;然尤不如八分其军;盖先以一队为前卫,而以三队为中央部队,横延左右成两翼以成军之主力;以二队为后卫;而其余两队,则分置于左右翼外若干之距离,以掩护纵队之侧面也!然总司令官之直接命令者,不过三四人,则指挥易;而经三四人以转达其下部队,其中亦有不利!第一,命令所经过之阶级愈长,则失去其迅速、力量与精确之程度愈大;如总司令官与师长之间,介有军长,是也。第二,总司令官直属各指挥官之活动圈愈大,则总司令官之威力与权势以减杀;盖各指挥官之于所属部队,皆有其自身之威望与权力;而至于脱离总司令官之指挥时,殆常有拒绝之倾向也!此部分之所以多阶段,不如多分支!然分支过多,亦以徒招混乱!吾人试思以一军司令部指挥所部之八分队,已为不易;何况欲指挥十以上之分队耶!今以二十万之军分为十师,一师分为五旅,则一旅之兵,得四千人,此一法也。然吾人亦可以二十万之军分为五军团,一军团分为四师,一师分为四旅,则一旅之兵为二千五百人;两者相衡,孰为得失?则分五团,不如分十师!何者?第一,以军团介于师与军之间,而总司令官命令传达之阶梯,有过长之缺陷!其次,二千五百人之一旅,兵力可谓劣弱;而一军之旅得八十,以视分十师之得五十旅者,又太烦复;则兵力以寡而见薄,指挥以多而不易!此分五军团之所以为失;而总司令官之所得者,不过直接命令指挥官之数减半耳!至一旅之兵,二千五百人,固形太少;而五千人,亦不可过!何者?第一,旅者,乃以一指挥官直接之口令所能指挥之部队,而视人声所能达之范围,为其兵数之最高限度。其次,步兵集团至五千人以上时,则必有炮兵附属,而混合有异种兵者,无不视为特别之一部队,未可漫以旅呼之也!战略上之所需以求各种兵之混成者,为军团;若无军团,则以师为限;师以下之肢节,则不过以应乎一时之必要,而得许可为一时之混成而已!是故部分之不可不知者有三焉:第一,全军之肢节少,则失去其伸缩性。其次,肢节失之过大,则最高意志之威力薄弱。其三,命令经过之阶梯复杂,则力量以杀,而失其精确与迅速。所以阶段不宜多,而分支不可少也!至战斗序列之必涉及各兵种之混成,则以近代之兵学,不以各部队全体集合为目标;而以肢分节解,为通力合作,蕲于互相隔离之行军,得为各自独立之战斗;顾非各兵种之混成,不能为独立之战斗!盖战斗,不外二者所构成;一为射击之歼灭;而一则为白兵战,即个人之战斗,是也。炮兵有效于射击之歼灭;骑兵特利于个人之战斗;步兵则两者兼有之!又防御以固着于阵地而抵抗;而攻击,则以敏捷活泼之运动为第一义。骑兵缺固着之性能,而运动,则保持有优秀之力;故骑兵可专为攻击之用。步兵能固着以行抵抗,而亦不缺运动之性能也。战斗以歼灭为主,而炮兵有效于射击之歼灭,厥为各兵种中之最可畏者!然缺乏运动之性能而固着于静止,以致军队之运动,亦因而迟钝;此其所短!傥炮兵无掩护之部队,往往有为敌军袭击而以委炮于敌手者,盖炮兵无个人战斗之能力也。然敌军得我之炮,而射击我以为歼灭,则害莫大焉!骑兵以增加军队之运动力;若骑兵过少,则失军事动作之迅速性!无炮兵,则以减杀军队之歼灭力;无骑兵,则以减杀军队之运动力!盖步兵虽能运动而不如骑兵之迅速;无骑兵,则不能以追奔逐北,杀敌致果,而胜利之收获不大矣!自十八世纪中叶,菲烈德立大王视运动为军事成功之惟一原理,而欲以出乎敌人意表之运动力,风发电迈以争胜利;所以拿破仑之用骑兵,比率大于寻常;盖骑兵以敏活运动而为决大胜之武器也!然以火器之进步,而骑兵失其重要性;抑亦自然之理也!然而炮兵无步兵,则不能掩护;步兵无炮兵,则不能歼灭!步兵为全军之主兵,其他骑炮二种兵,则从属之;大抵骑兵之于步兵,以比率五分之一为最适;而炮兵,则千人之兵,炮兵则为三门或四门,乃至五门之比率;过此以往,是否有害作战,而非委之于经验,无以知也!所以于全部无障害之炮兵最大数,与全部能满足之骑兵最小限,如何适当,不可不熟虑也!然则克氏之所谓战斗序列,盖师以上之编制;而《孙子》之所谓分数,则相当于师以下之编制;众寡不同,而义相发也!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训义)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张预曰:《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铎;视不相见,故为旌旗。今用兵既众,相去必远,耳目之力所不闻见,故令士卒望旌旗之形而前却,听金鼓之号而行止;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故曰此用众之法也。

基博按:形名者,军队作战之所以指挥也。古人以旌旗为形,金鼓为名;而今军中所用之手旗、烟火、手电筒、信号弹、光号弹,皆以为形之指挥也;军号、口笛、锣、鼓,则以为名之指挥也。然古之战场小,军队之组织简单,故形名足以指挥;而今之战场广,军队之组织烦复,仅形名不足指挥;而指挥之权,操于将校;指挥之事,管以通信。德***事家尝谓:通信部队,即指挥部队;无通信,即无指挥!而世界各国,行军通信机构之最先进者,莫如德国;当一九一七年攻俄时,其通信机构,即从步兵连着手;而俄军之所以此进彼退,指挥无方者,只以通信之不灵活耳!及大战以后,英、法诸国之建军,无不扩充通信部队以至步兵连通信班为止!盖连为战斗单位,其指挥连络之灵活,往往决胜利于俄顷;其野战电话线,无不架至连;而背囊式无线电之使用,甚而下达第一线班及最小搜索单位者!诚以部队之指挥运用,非出以机动突击,不能制胜;而部队之协同连系,又非有赖于通信灵活,不能斗众如斗寡也!我国以科学不竞,而电气通信器材之缺乏,仅团以上有配属;而营连之指挥,不废形名!形名之用,在营以下,始特显著,多使用于近距离,小部队;盖耳力体力之范围,不能超过一千米也。然以兵器之进步,摧毁与破坏之力日大,电话通信,亦虞或断;而山地战斗之电话架拆,尤为困难;则以形名之器材轻易,手续简单;而紧急之情报,无不以密约信号,灵活传递,抑亦以发挥最大效能也!形名之中,以手旗及军号、口笛为最普通使用而各有攸宜。盖手旗为前线部队之用;不论行军驻军战斗间小部队之指挥联络,船舶、铁道等运输间之连系,无不左宜右有;尤以搜索警戒部队与后方之隔离,或湖沼地敌前架桥作业之连络,最为有效。至于军号、口笛,不惟为军队作息时间及行动之信号;而临阵之际,尤可以预约之信号,达紧急之命令以指挥一切,实为营、连、排长指挥之利器也!惟我军之用手旗,多依据通范三部,用数字符号以行通信;特以军语繁复,记诵翻译困难;而通信勤务,尤多沿用电报收发规则办理,手续繁琐,费时太久,亦失手旗通信简单之初意;当以依据步兵操典,射击教范,而改用简明易记且易想像之记号通信为宜!至于军号、口笛,我军虽早使用;然亦固执一定之形式,拘泥旧法,而为敌人所熟知,往往模效以误我!除用之为各种警报外;尤应在平时加以特种训练,以适应临阵之实况,而规定各种简明易记之信号,随时变换以自由运用;此之不可不察也!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训义)曹操曰: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李筌曰:当敌为正,傍出为奇。何氏曰:兵体万变,纷纭混沌,无不是正,无不是奇。若兵以义举者,正也。临敌合变者,奇也。我之正,使敌视之为奇;我之奇,使敌视之为正;正亦为奇,奇亦为正。大抵用兵皆有奇正,无奇正而胜者,幸胜也,浪战也。张预曰:三军虽众,使人人皆受敌而不败者,在乎奇正也。奇正之说,诸家不同。《尉缭子》则曰: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曹公则曰: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李卫公则曰:兵以前向为正,后却为奇。此皆以正为正,以奇为奇,曾不说相变循环之义。唯唐太宗则曰:以奇为正,使敌视以为正;则吾以奇击之。以正为奇,使敌视以为奇;则吾以正击之。混为一法,使敌莫测,兹最详矣。郑友贤曰:或问: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受敌,无败,二义也;其于奇正有所主乎?曰:武论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四者,独于奇正云云者,知其法之深而二义所主之要也。复曰:凡战,以正合,以奇胜。正合者,正主于受敌也;奇胜者,奇主于无败也;以合为受敌,以胜为无败,不其明哉!

基博按:郑氏之说,苦心分明而未得其指。夫以奇胜,岂止无败;以正合,不限受敌。受敌而无败,一意相贯,非二义也。其曰: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盖意在为不可胜,而自立于不败之地;所谓奇正者,不必指我之以正合,以奇胜;乃谓识奇正之用,而以测敌军之孰为正,孰为奇,而后可以受敌而无败也!一九一七年,法国赴美军事委员奥维埃诏美人以取守势之作战法曰:总司令部参谋中人,知敌人之将大举也,聚而测以三事:(一)敌军之真正意向。(二)敌军将在何处前敌之何段进攻。(三)敌军人数。然而有未易者!盖敌人每出种种狡谋,以愚吾之耳目。或则于前敌各处悉立有取攻势性质之建筑工程,以为疑兵之计。或其可用之军,本在后方休息,突运往某处前敌;顾非自其地进攻;特以处心积虑,欲愚其所占地内法、比居民及我军间谍。若同时由数地进攻,必系疑兵之计以分吾军兵力。如敌人于攻击凡尔登前,先攻其北诸地暨香槟、业罗拉纳二地。吾人虽知其志在凡尔登,然军队不能集中。吾人又稔知敌人必先由数处进攻,然又不敢断其皆无重要关系;我以备多而力分,疲于奔命,敌遂捣虚而入。易言之,即必先测识敌军之孰为奇正,而后可以受敌而无败也。既而又曰:我既推测敌军之意念所欲矣,苟我确知敌军将由前敌之某地进攻,必须厚集兵力于后方;不独防误计敌军进攻地点,且以第一道防线濠沟为敌军炮弹之点,势必全被毁坏,密集其中,反多所牺牲;宜择一适中地点,屯兵策应;其地各道濠沟之联络,机关枪之炮位,炮垒之地点,皆须用掩饰术种种方法,使敌人对于我军主力所在之地点,茫然不知,而长虑却顾,如骨鲠在喉,不除不快;苟非尽毁地上各物,其顾虑之心,永不能消灭,若全力攻未陷各段,转予我以反攻之机;盖其密集之点,既足引我步军注目,又为我军炮队之的。此又我军之奇正。故曰: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兵之所加,如以碬击卵者,虚实是也。

(训义)曹操曰:以至实击至虚。李筌曰:碬实卵虚。梅尧臣曰:碬,石也,音遐,以实击虚,犹以坚破脆也。张预曰:夫合军聚众,先定分数;分数明,然后习形名,形名正,然后分奇正;奇正审,然后虚实可见矣。四事,所以次序也。

基博按:四事承上篇而备陈其目。分数、形名、奇正三者,所以自立于不败之地;而虚实,则所以不失敌之败也。虚实云者,谓避实击虚,避坚击瑕,不虚耗吾力以攻敌之坚;以碬投卵,喻其易耳!夫用兵之法,贵于明奇正,识虚实,而攻守相兼,奇正为用。甲午中日之战,我之所以败,兵力非甚薄也,军械非不足也,乃不为攻而为守,而守又不布远势而局一隅!方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之护诸将以自牙山败退也,日人迟回王京,未敢薄我,盖大兵未集,孤军无继也。叶志超护大同镇总兵卫汝贵、高州镇总兵左宝贵、奉天府都统丰升阿、提督马玉昆诸将兵三十五营以屯平壤;而聂士成与四川提督宋庆、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及其他诸将以所部七十余营联屯鸭绿江上,如荼如火,既不知分道争利,直趋王京以攻敌人之虚;又不能扼险屯兵,互为策应,而予敌人以瑕。叶志超在平壤置酒高会,而日军源源而至,遂成坐困。既而三战三北,日军渡鸭绿江,连陷九连、安东、凤凰诸城。而安东之敌,分兵西陷岫岩,入海城;且将东窥辽阳,西瞰营口、牛庄,于是关外宁远、锦州诸城大震!宋庆帅所部自盖平北援。然是时,海城之日军以孤军悬入;盖平既未失守,惟析木城一线为其后路;而日军之入海城者,仅六千人;大小炮才二十门,粮械不继;而宋庆所部倍之,苟以全力分布,绝其归路,固可聚而歼焉!乃以全军二十余营,屯距海城二十余里之缸瓦寨,逍遥容与;而海城之敌,从容布置,乃避实击虚以先发制我矣!于是聂士成大愤,以谓:战事之起,止闻敌来,未闻我往,故敌得前进无忌!乃电请于诸帅:愿得精卒数千人,直出敌后,往来游击,截饷道,焚积聚,多方扰之,时聚时散,不予敌人以可测;及其罢于奔命,而后以大军蹙之,必大克之!此蹈敌之瑕,以成我之奇,兵家之制胜也!然诸将尼之不果行焉!此不为攻而为守之失也!及其守也,则又不识奇正之用;敌布远势以攻我,我局一隅以应敌,而以我之株守,成敌之用奇。牙山之战,聂士成驻成欢,扼两山间之大道;战方酣,而不虞敌之出奇兵,绕登东山以袭我侧也;势不支,遂败,而就叶志超合军以趋平壤。既而日军分四道来攻,志超乃大严诸军,附郭而屯,只防东南一路以悉力当敌冲;而莫虞彼狡之自西北分道以议我后也!马玉昆方大捷于东南,而日军则袭城北以破玄武门矣!至于守旅顺,不固守金州;防威海,不兼防成山;我悉全力以当敌冲,敌出奇兵以议我后,屡败而不之悛!《孙子》曰: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然则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败者,则以昧奇正之用,而不虞敌之出奇以制胜也。用兵者可以知所监矣!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训义)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从傍击不备也。杜牧曰:以正道合战;以奇变取胜也。张预曰:两军相临,先以正兵与之合战;徐发奇兵,或捣其旁,或击其后以胜之。若郑伯御燕师,以三军军其前,以潜军军其后,是也。

基博按:战之为道,在歼灭敌之主力;而歼灭敌之主力,则必以正合,以奇胜;虽在今日,不能例外!然而议论纷纭,亦各不一:或主侧翼包围,则有当于以正合,以奇胜者也。或持中央突破,则不必以奇胜,而蕲决胜于以正合者也。在一九一四年,欧洲上次大战未起之前,法国兵家曾以此诤议甚烈。莱格里为包围论之领袖;朗格罗为突破论之领袖;而朗格罗以一九〇二年,著《最近二次战争之教训》一文,则以一八七八年之俄土战争,与一八九九一九〇〇年之南非战争为论据,而发凡起例,以谓:作战者,必在敌人之战线,得其可突破之一点,而集中可用之兵力以为攻击,则战必胜!拿破仑之作战原则,至于今不废;然侧翼突破之战术,不得不受限制于现代武器之发展而无成功!持之有故,为当日作战部长所赞许,而采用于军队!及大战之起以延一九一七年,法军未尝不以中央突破之战术,施之于德,而屡试无效!福煦元帅乃以证明杀敌致果之必假途于侧袭,而拿破仑为不可易也已!其后参谋次长罗亚楚广搜史例,而著《战略之成功与战术之成功》一书,其结论以谓:综世界战史以观,大战争之决胜,无不在敌人之后方或侧翼!拿破仑之用兵也,必尽力之所能及,而以猛攻敌军之侧翼及后方;一八〇五年之战奥于乌尔穆然,一八〇六年之战普于耶拿及澳尼斯特无不然。老毛奇则学拿破仑而未至!普奥之役,老毛奇以兵力三分之一,牵制正面;而用三分之二兵力以侧重右翼,迅速决胜;则固然矣!及一八七〇年之普法战争,初意亦欲猛攻法军之侧翼以前进,而以指挥之无力不彻底,以无成功;及其成功,则以法军指挥之更不如;所以学拿破仑而未至也!拿破仑亦有例外,而用中央突破以制胜!然侧翼作战之利,中央突破之不利,利害较然,可得而言:中央突破以正面作战而相持不决;侧翼作战以蹈瑕抵而迅速决胜;一也。中央突破,必遇敌人之强力抵抗;虽可以优势之兵力,压迫敌人以不得不退却,而决胜不易;两军相对,我胜而力亦疲;不如侧翼攻击之避去正面,而有自由活动之区域;假我以秘密而能迅速,彼以无备而出不虞,则彼不及增援以失连系,而我可以猛进而无抵抗;二也。则是中央突破,以正合之未易以决胜;不如侧翼袭击,以奇胜之可以速决胜;孰为得失,罗亚楚论之甚析!然而谭何容易!以奇胜之未必胜,罗亚楚亦未尝不郑重申论!罗亚楚以谓:侧翼袭击之以迅速决胜,固矣!然而兵力之配备,殊费经营!不知吾人当以少数兵力配备正面以牵制敌人正面;而集中主力以迅向决战之侧翼耶?抑集中主力以对待敌人正面;而用兵力之一部分以抄其侧翼耶?抑侧翼之兵力,以与正面平均分配耶?三者之中,自以集中主力于侧翼袭击之为大胆而有效;惟施之于善运动战之敌人,而胜负利钝,在不可知之数矣!假令吾人集中主力以袭击敌人之侧翼,而预测敌人之所以应,不出四端:其(一) 敌人仓猝不及调大兵以延长正面,而对吾集中主力之袭击,无法抵抗,则吾之侧翼作战胜利,而此之胜利,不可不善利用!然则如何而可?曰:宜推锋而入以为无前之猛进,而包围敌后以绝其后方之增援与联络,与正面之吾军相应,前后击之,而敌军可聚而歼旃!其(二) 敌人有时间,有余力以调兵增援,则吾军之在正面者,宜尽力猛攻以牵制敌人,使不得移用兵力于侧翼。侧翼作战,不可不利用最大之速率以占敌人之先著,而尤不可不争先占领侧翼方面之重要地点;于是一彼一此以成竞翼运动,相互展一翼以外延,而争取包围之形势,延向敌后以收前后夹击之功;此德人之所惯用,而两面夹击之功,卒未见于上次欧洲大战者,其大因在双方联络之困难,一致行动之不易!如敌人以增援侧翼而减杀正面,则以我正面军之猛攻,而乘敌正面军之移动,推锋直入以成突破,则以侧翼之袭击而成中央之突破者,亦往往有之!其(三) 敌军之侧翼不增援以且战且退;于是我侧翼之袭击,乖于所之而不得一当;则以敌侧翼军退却之速,而成我侧翼军追击之迅;于是我侧翼军之前进方向,与我正面军之前进方向,相牾以自冲突!其(四) 敌人之兵力强大,不惟有力以固守正面,抑亦源源增援以加强其侧翼,而反攻我侧翼,以图迂回而包围我后!然则侧翼袭击,谭何容易!假如我无力以牵制敌人正面,则侧翼作战,万不能成功!虽侧翼作战,业已开始;而正面作战,仍须进行;如不进行,则敌人得移正面军以增援侧翼!然我即有力以牵制敌人正面军;而敌人未必不有后方之预备队以源源增援,加强侧翼;如欲牵制敌人之预备队,非猛攻不可;惟猛攻,而后可以迫敌人之预备队,不得不增援正面,而不能用于侧翼;是故我正面之兵力,亦非强大不可;而强大之度,必以能牵制敌人之主力,不得移动;然后悉我力之有余以加强侧翼之袭击;则是以奇胜者,不得无借于以正合;此以正合之所以必与以奇胜相辅而行也!罗亚楚又言:侧翼作战,非攻击敌人之翼端所能有功;盖敌人有纵长配备之预备队以为保护,可以延长正面之抵抗而图以反包围我军,此则可忧也!所以侧翼运动,非集中兵力以向敌人侧翼之后方攻击不可!惟我侧翼军之攻击方向,不可与正面军之攻击方向,过早会合而不布远势;所以侧翼军,不可不远离本军集中;如不布远势而过早会合,往往有自相冲突之虞!此侧翼军之集中,不可不知者一也。侧翼军之集中,尤必出其不意!所谓出其不意云者,即在敌人阵线之要点,骤有强大之我军出现;而敌人仓皇失措,不及调集相当之军队以为抵抗也!出其不意之前提,在全体军力之深广配备;配备之时,当即审慎考量,而预为之地以对敌人之侧翼或后方,得迅速集中必要之军力;尤以我军力配备之深广,而疑误敌人以不测我军何向而集中;拿破仑之用兵,无不如此,往往自宽广之集中,或行军之正面,突向决战之侧翼以袭击,而敌人不知所为焉!此侧翼军之集中,不可不知者二也。侧翼军之何向以集中,不可不慎图于其始!何者?近代战争,虽以一军之兵力,而已选定之攻击方向,欲骤改变,已不可能;况又加而上之!然又不可以改变方向为不可能,而局促一隅以自坐困!此侧翼军之集中,不可不知者三也。由罗亚楚之言,而后措施之有方,以奇胜之可以胜;余故要删以著于篇。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训义)杜佑曰:言应变出奇无穷竭。郑友贤曰:或问武论奇正之变,二者相依而生,何独曰善出奇者?曰:阙文也;凡所谓如天地,江河,日月,四时,五色,五味,皆取无穷无竭,相生相变之义。故首论以正合奇胜,终之以奇正之变不可胜穷,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岂以一奇而能生变,交相无已哉!宜曰:善出奇正者,无穷如天地也。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训义)张预曰:日月运行,入而复出;四时更互,盛而复衰;喻奇正相变,纷纭浑沌,终始无穷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训义)李筌曰:宫、商、角、徵、羽也。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训义)李筌曰:青、黄、赤、白、黑也。

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训义)曹操曰: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李筌曰:酸、辛、咸、甘、苦,五味。张预曰:引五声、五色、五味之变,以喻奇正相生之无穷。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训义)梅尧臣曰:奇正之变,犹五声、五色、五味之变无尽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训义)何氏曰:奇正生而转相为变,如循历其环,求首尾之莫穷也。张预曰:奇亦为正,正亦为奇,变化相生,若循环之无本末,谁能穷诘!

右第一节论奇正之变。

基博按:起历举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四者,而侧重奇正;以战势不过奇正;而奇正者,则势之所以因利而制权也。奇正之变,变字尤宜注意如。果执以正合,以奇胜,而不知所为变,则敌有以测吾之奇正;而吾因利制权之势有所穷!唐太宗曰:以奇为正,使敌视以为正,则吾以奇击之。以正为奇,使敌视以为奇,则吾以正击之。张预曰:奇亦为正,正亦为奇。奇正相生,若循环之无端,斯以尽奇正之变。盖惟变乃能因利制权也。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训义)孟氏曰:势峻,则巨石虽重,不能止。

鸷鸟之击,至于毁折者,节也。

(训义)杜牧曰:势者,自高注下,得险疾之势,故能漂石也。节者,节量远近,则攫之,故能毁折物也。张预曰:鹰鹯之擒鸟雀,必节量远近,伺候审而后击,故能折物。《尉缭子》曰:便吾器用,养吾武勇,发之如鸟击。李靖曰:鸷鸟如击,卑飞敛翼。皆言待之而后发也。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

(训义)王晳曰:险者所以致其疾也,如水得险隘而成势。

其节短;

(训义)曹操曰:短,近也。杜佑曰:言以近节也;如鸷鸟之发,近则搏之,力全志专,则必获也。梅尧臣曰:险则迅,短则劲,故战之势,当险疾而短近也。郑友贤曰:或问其势险者,其义易明;其节短者,其旨安在?曰:力虽甚劲者,非节量短近而适其宜,则不能害物。鲁缟之脆也,强弩之末不能穿;毫末之轻也,冲风之衰不能起;鸷鸟虽疾也,高下而远来,至于竭羽翼之力,安能击搏而毁折哉!尝以远形为难战者,此也。是故麹义破公孙瓒也,发伏于数十步之内;周访败杜曾也,奔赴于三十步之外;得节短之义也。

基博按:下《军争篇》称: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其势非不险也;然而劲者先,罢者后,其法十一而至,则擒三将军者,失节短之义也。魏武逐刘备,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诸葛亮以为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失节短之义也。即如一九一四年,欧洲大战开始,德皇以二十年之整军经武,挟其久蓄不用之威,飙发电征,如迅雷不及掩耳,席卷比利时而掩有焉,其势非不险也;浸淫而及于法之北疆,顾咫尺巴黎,经百日而不能破,东不能入俄境,南不能庇奥邻,卒以酿马兰之挫衄者,失节短之义也。法人蒲哈德著《德大将兴登堡欧战成败鉴》一书,其中盛称鲁登道夫,以谓:胸有成算,阵无虚设,分兵四出,所当者破;惟进而不已,不自敛戢,其战线日益延长,而力挫士疲,遂以大败!失节短之义也。方吾抗战之初,日人挟其飞机、大炮,佐之坦克车,北则纵横河洛,南则驰骤京杭,挥霍如志;我以备多而力分,彼则节短而势险,我之所以败,彼之所以胜也!然而孟贲乌获,力有所底!敌之占地日广,敌之兵势渐分而见薄。我之壤土日蹙,我之兵力以集而益厚。敌之战线,愈延愈长;我之阵地,愈蹙愈短;及是时,势险节短之效,将在我而不在彼!以希特勒闪电战之陵厉无前,而咫尺不得窥英伦;劳师以袭远,而东顿兵于墨斯科;失节短之义也!况日人乎!克老山维兹言:凡攻击乃随其前进而力弱!愈深入,愈阻滞,吾久知其顿兵不得进也!

势如弩,节如发机;

(训义)李筌曰:弩不疾,则不远;矢不近,则不中。梅尧臣曰:,音霍,张也;如弩之张,势不逡巡;如机之发,节近易中也。张预曰:言趋利尚疾,奋击贵近也。

右第二节论用奇宜乎势险而节短。

基博按:出奇制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非势险节短不为功。势险,则敌不及虞;节短,则力无虚耗。激水、弩,皆以喻疾击之迅;鸷鸟、发机,皆以喻用力之迫。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训义)李筌曰:纷纭而斗,示如可乱;旌旗有部,鸣金有节,是以不可乱也。浑沌,合杂也;形圆,无向背也。杜牧曰:此言阵法也。《风后握奇文》曰: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音机,或总称之。先出游军定两端,此之是也。奇者,零也;阵数有九,中心有零者,大将握之不动,以制四面八阵,而取进则焉。其人之列,面面相向,背背相承也。《军志》曰:阵间容阵,足曳白刃;队间容队,可与敌对。前御其前,后当其后。左防其左,右防其右。行必鱼贯,立必雁行。长以参短,短以参长。回军转阵,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奔迸,退无违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俱救。彼此相用,循环无穷也。梅尧臣曰:分数已定,形名已立,离合散聚,似乱而不能乱;形无首尾,应无前后,阳旋阴转,欲败而不能败。何氏曰:此言斗势也。善将兵者,进退纷纷似乱,然士马素习,旌旗有节,非乱也!浑沌,形势乍离乍合,人以为败;而号令素明,离合有势,非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训义)曹操曰:皆毁形匿情也。杜牧曰:言欲伪为乱形以诱敌人,先须至治,然后能为伪乱也。欲伪为怯形以伺敌人,先须至勇,然后能为伪怯也。欲伪为弱形以骄敌人,先须至强,然后能为伪弱也。何氏曰:言战时为奇正形势以破敌也。我兵素治矣,我士素勇矣,我势素强矣,若不匿治勇强之势,何以致敌!须张似乱似怯似弱之形以诱敌人,彼惑我诱之之状,破之必矣!

基博按:诸家解多主曹公毁形匿情之意,此乃不得其说而强为之辞也。乱生于治,承上斗乱而不可乱,申论之;若曰:斗乱而不可乱者,以乱生于治也;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则因乱生于治而连类及之。夫生于勇之怯,乃天下之大勇;而生于强之弱,乃天下之至强也!苏轼《留侯论》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观夫高帝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所谓生于勇之怯,生于强之弱也。自来论兵者,惟益阳胡林翼最能畅发此意,每曰:战,勇气也,当以节宣蓄养提振为先;又阴事也,当以固塞坚忍蛰伏为本。昔条侯之破七国,坚壁三月,以太后梁王之故而不受诏,故曰:亚夫真可任使也。秦王之破宋金刚,亦坚壁年余,俟其粮尽遁走,则一日夜追剿二百余里;秦王非天锡智勇者哉!使今人当之,则疑其怯矣!尝论孺子之戏猪脬,贯以气而缚以绳;当其盛时,千锤不破;一针之隙,全脬皆消。兵事以气为主,兵勇之气,殆如孺子猪脬之气;此中盈虚消息之故,及蓄养之法,节宣之法,提倡之法,忍耐之法,惟大将能知之!彼营哨各官,贼未来,则欲攻,勇气不可遏;贼果来,则殊不能战,勇气又减去大半;此积年之通弊也。军事,何常之有!以为兵力厚;而胜负之数,又不系乎厚薄!以为将才勇;而胜负之事,又不尽系乎勇怯!凡事当有远谋,有深识;坚忍于一时,则保全必多;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为小将,须立功以争胜;为大将,戒一胜之功而误大局。盖侥幸而图难成之功,不如坚忍以规远大之谋。兵事不在性急于一时,惟在审察乎全局。全局得胜,譬之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军事到紧要之时,静者胜,躁者败;后动者易,先动者难;能忍者必利,不能忍者必钝。严密坚忍以待之;盖本有破釜沉舟之志,却以揽辔安闲出之。王翦用六十万人,日以美饮食抚循其士,而不遽战。李牧治边,日以市租椎牛飨士,而不欲战。养之久,而气势之蓄,郁于中乃愈厚。不贪小利,不图近功,示弱以懈贼之心,坚忍以养我之气;俟审察贼情,并力大战,则我军之气,愈遏而愈盛;伺其瑕而蹈之,一发即破矣!兵事贵乎审机以待战,尤贵蓄锐以待时!兵事以夸大矜张骛远为忌,收敛固啬切近为实。语见《胡文忠公集》中书牍。夫战,危事也,非勇不能战;然非生乎勇之怯,则不能收敛固啬,审机以待战,蓄锐以待时也。胡林翼,字润之,于清咸同间,累官湖北巡抚。方太平军之起粤西,长驱以北,无不破灭。惟林翼率励诸将,勘定湘鄂以力扼太平军不得逞;卒谥文忠,刊有《胡文忠公全集》。其论兵多出于动心忍性,体验有得;操心危,虑患深,语无泛设,事皆亲历;每语人曰:弟之军事,精神思虑,多注于往返书札之中,其公牍不多见也。一九一四年,欧洲大战开始,德人袭比以入法,长驱而前,五道并进,以八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三日,破英法联军第一阵线;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三日,迭破第二阵线。当是时,德人气吞巴黎,法人大震;而法统帅霞飞将军,知德之志在消灭我主力精锐也,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于是亲切体认兵法所谓全军为上,所谓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坚信而笃行之;力排群议,不战而退,率百余万大军,连退九日。其将士不知所谓,方以为吾人四十余年之卧薪尝胆,今日衅自敌开,人人同仇,何故不战而退?屡请战,然而霞飞不许也,惟命亟退。至九月三日之夜,望见巴黎灯火,将士痛哭曰:祖国已矣!方凄惶惨沮,无可如何;忽奉霞飞反攻之令,无不感极而泣,人愿致死!而德人则以十日之乘胜追击,如入无人之境;以为今而后,法军无能为役矣;乃调二军团东征以御俄,而右翼空虚,为法之第六军所乘;而法全军转守为攻,遂以大败德师。乃知胡林翼所谓示弱以懈贼之心,坚忍以养我之气;俟审察贼情,迸力大战,则我军之气,愈遏而愈盛;兵事贵乎审机以待战,尤贵蓄锐以待时。诚有味乎其言之也!则其退也,乃其所以蓄锐也!其怯也,斯其所以为勇也!岂徒勇者而能之乎!此之谓怯生于勇,弱生于强也。

治乱,数也。

(训义)杜牧曰:言行伍各有分画,部曲皆有名数。梅尧臣曰:以治为乱,存之乎分数。王晳曰:治乱,数之变。

勇怯,势也。

(训义)李筌曰:兵得其势,则怯者勇;夫其势,则勇者怯。王晳曰:勇怯者,势之变。

基博按:随势为勇怯者,三军之勇怯也;怯生于勇者,大将之权谋也。明乎三军之勇怯,则贵任势以决胜;明乎生于勇之怯,则知蓄锐以待战。三军之勇怯,决之于卒然者也;大将之权谋,豫之于素养者也。此之不可不察!

强弱,形也。

(训义)王晳曰:强弱者,形之变。

基博按:强弱有定形,而勇怯无常势。勇怯者,随势而为变者也;强弱者,予人以可形者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训义)曹操曰:见羸形也。杜牧曰:非止于羸弱也;言我强敌弱,则示以羸形,动之使来;我弱敌强,则示之以强形,动之使去。敌之动作,皆须从我。孙膑曰齐国号怯,三晋轻之。令入魏境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魏庞涓逐之曰:齐虏何怯!入吾境,士亡者过半。因急追之,至马陵,道狭。膑乃砍木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伏弩于侧,令曰:见火始发。涓至,钻燧读之,万弩齐发,庞涓死。此乃示以羸形,能动庞涓,遂来从我而杀之也。隋炀帝于雁门,为突厥始毕可汗所围;太宗应募救援,隶将军云定兴营。将行,谓定兴曰:必多赍旗鼓以设疑兵;且始毕可汗敢围天子,必以我仓卒无援;我张吾军容,令数十里,昼则旌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虏必以为救兵云集,惶惧而遁;不然,彼众我寡,不能久矣!定兴从之,师次崞县,始毕遁去。此乃我弱敌强,示之以强,动之令去。故敌之来去,一皆从我之形也。张预曰:形之以羸弱,敌必来从。楚伐随,羸师以张之。季良曰:楚之羸,诱我也!

基博按:杜牧解甚妙,足以补《孙子》之漏义。然就下文予之,敌必取之云云,自当依曹公、张预之解,上下文意思一贯。

予之,敌必取之;

(训义)张预曰:诱之以小利,敌必来取。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训义)张预曰:形之既从,予之又取,是能以利动之而来也。陈启天曰:此卒字,当读如猝;急也,突也,谓急突之战势也。上文云:其势险。其节短。以卒待之,即谓以势险节短之战法待敌也。

基博按:《计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利而诱之,卑而骄之;正与此善动敌者形之云云意相发;此之所谓形之,《计篇》则谓之示之尔。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训义)李筌曰:得势而战,人怯者能勇。贾林曰:所谓择人而任势,言示以必胜之势,使人从之;岂更外责于人,求其胜败。择勇怯之人,任进退之势。梅尧臣曰:用人以势,则易;责人以力,则难;能者在择人而任势。何氏曰:得势自胜,不专责人以力也。

基博按:胡林翼尝谓:用兵之法,强弱均有用处。躁进之兵,可使诱贼,而以精骑伏于旁路,俟其站立不稳,横出截之,可大捷也!又难打之贼垒贼队,亦可使之猛攻,取其冒势有劲耳!又曰:东安勇丁,恐其勇而无刚;然使用以尝寇,如公子突之谋,未必不可大捷。此即择人而任势之意;所谓择勇怯之人,任进退之势者也。

任势者,其使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训义)曹操曰:任自然势也。杜佑曰:言投之安地则安,投之危地则危,不知有所回避也,任势自然也!梅尧臣曰:木石,重物也!易以势动,难以力移;三军,至众也,可以势转,不可以力使;自然之道也!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训义)杜牧曰:转石于千仞之山,不可止遏者,在山不在石也。战人有百胜之勇,强弱一贯者,在势不在人也。杜公元凯曰:昔乐毅借济西一战,能并强齐。今兵威已成,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无复着手,此势也;势不可失!乃东下建业,遂灭吴。此篇大抵言兵贵任势,以险迅疾速为本;故能用力少而得功多也!

右第三节论任势。

基博按:势者,因利制权,而欲以出敌之不意,攻敌之无备,必毁形匿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使敌人之不我虞,而后我可择人任势以攻敌之无备;则以我之节短势险,而攻敌之不虞,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胜之易易耳!

《孙子章句训义》以清孙星衍校《孙子十家注》为底本,并以明正统道藏本、谈恺嘉靖本、崇文官书局《百子全书》本对勘。害中所称“章句”,是指对诸本所长择善而从;所称“训义”,是指对《十家注》中前后重复、相互矛盾的句子“削其繁剩,笔其精粹”。钱基博先生在选辑古注精华的同时,非常注意运用近代军事观点和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例对孙子军事原则予以发挥,见解透辟,析理精微,校勘也有自己独到之处。此书是民国期间较有影响的《孙子》注本之一。

猜你喜欢

  • 下编 新文学

    一、新民体康有为 附简朝亮、廖平、徐勤 梁启超 附陈千秋、谭嗣同当代之文,理融欧亚,词驳今古,几如五光十色,不可方物,而要其大别,曰古文学、曰今文学二者而已。谭古文学者,或远祧中古以上,或近祢近古而还。..

    4 现代中国文学史 2025-08-26
  • 上编 古文学

    一、文魏晋文王闿运 章炳麟 附黄侃 苏玄瑛方民国之肇造也,一时言文章老宿者,首推湘潭王闿运云。王闿运,字壬秋,又字壬父。生时,父梦神榜其门曰:天开文运。因以闿运为名。顾天性愚鲁,幼读书,日诵不及百言,又..

    5 现代中国文学史 2025-08-26
  • 编首

    一、总论昔清儒焦循以为一代文学有一代之所胜,欲自楚骚以下,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其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而胡适亦谓: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

    4 现代中国文学史 2025-08-26
  • 用间篇第十三

    (解题)曹操曰: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之情实也。李筌曰:《孙子》论兵,始于计而终于间者,盖不在以攻为主。郑友贤曰:或问间何以终于篇之末?曰:用兵之法,惟间为深微神妙,而不可易言也;所谓非圣智不能用间,非..

    5 孙子章句训义 2025-08-26
  • 火攻篇第十二

    (解题)曹操曰:以火攻人。王晳曰:助兵取胜,戒虚发也。基博按:此篇历举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以火攻佐战胜攻取。今之交战国,有以空军大举轰炸,而毁敌人之人民财产,物资军需者,不必古今异宜也。孙子..

    5 孙子章句训义 2025-08-26
  • 九地篇第十一

    (解题)张预曰:用兵之地,其势有九;此论地势,故次地形。基博按:此篇勘《地形篇》未发之蕴而补其义。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训义)曹操..

    4 孙子章句训义 2025-08-26
  • 地形篇第十

    (解题)王晳曰:地利,当周知险、隘、支、挂之形也。张预曰:凡军有所行,先五十里内山川形势,使军士伺其伏兵;将乃自行视地之势,因而图之,知其险易。故行师越境,审地形而立胜,故次行军。基博按:行军必明地形..

    5 孙子章句训义 2025-08-26
  • 行军篇第九

    (解题)张预曰:知九地之变,然后可以择利而行军,故次九变。基博按:《孙子》以为通于九变之利者,乃可以择利而行军,故以《行军》次《九变》。然行军而不知处军,则何以自立于不败而为不可胜;不能相敌,则何以不..

    4 孙子章句训义 2025-08-26
  • 九变篇第八

    (解题)王晳曰:晳谓九者,数之极;用兵之法,当极其变耳。或曰九地之变也。张预曰:变者,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之之谓也。凡与人争利,必知九地之变;故次军争。基博按:世之为军争者,往往知进而不知退,..

    4 孙子章句训义 2025-08-26
  • 军争篇第七

    (解题)曹操曰:两军争胜。李筌曰:争者,趋利也,虚实定,乃可与人争利。张预曰:以军争为名者,谓两军相对而争利也;先知彼我之虚实,然后能与人争胜,故次虚实。基博按:形之而知虚实,则可举军可争利;故以军争..

    6 孙子章句训义 2025-08-26
  • 虚实篇第六

    (解题)李筌曰:善用兵者,以虚为实。善破敌者,以实为虚。杜牧曰:夫兵者,避实击虚,先须识彼我之虚实也。张预曰:《形篇》言攻守;《势篇》说奇正。善用兵者,先知攻守两齐之法,然后知奇正;先知奇正相变之术,..

    4 孙子章句训义 2025-08-26
  • 形篇第四

    (解题)王晳曰:形者,定形也;谓两敌强弱有定形也。善用兵者,能变化其形,因敌以制胜。张预曰:两军攻守之形也。隐于中,则人不可得而知;见于外,则敌乘隙而至。形因攻守而显,故次谋攻。基博按:形者,形敌之可..

    4 孙子章句训义 2025-08-26
  • 谋攻篇第三

    (解题)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李筌曰:合阵为战,围城曰攻,故以次战之下。基博按:谋与计不同:计者兼政略而言,筹之于未战之先;谋者指战略而言,决之于临战之日。谋攻以次作战之后者,一以战胜而后攻取,攻乃..

    5 孙子章句训义 2025-08-26
  • 作战篇第二

    (解题)李筌曰:先定计,然后修战具,是以战次计之篇也。张预曰: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作战备,故次计。陈启天曰:作,有兴起造作之意。作战,谓发动侵略战争也;与现代所谓作战有别。基..

    4 孙子章句训义 2025-08-26
  • 计篇第一

    (发凡)基博按:《汉书艺文志》著录兵家四种:曰权谋,形势,阴阳,伎巧。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伎巧者也。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向,变化无穷,以轻疾制敌者..

    4 孙子章句训义 2025-08-26
  • 卷头语

    孙子章句训义,仆旧日之所刊也;新战史例,则今之所增订也。往者德国兵家克老山维兹诏人:欲学兵法,只有读史。人谓理论为事实之母;不知事实乃理论之母;无事实,无理论;而有理论矣,苟不能验之以事,抑亦无征不信..

    4 孙子章句训义 2025-08-26
  • 卷十七 朱子

    朱子与汉学 清初之倡汉学者不诋宋儒 方东树汉学商兑 宋学之流变 宋学之派别 朱一新无邪堂答问陈氏《郑学篇》引王西庄云:学者若能识得康成深处,方知程、朱义理之学,汉儒已见及。程、朱研精义理,仍即汉儒意趣,两..

    4 古籍举要 2025-08-26
  • 卷十六 三国

    王肃与郑玄 孔子家语 何晏王弼 王弼易注 魏学与汉学东汉经学之所为不同于西京者,由专而通。魏、晋经学之所以立异于东汉者,由郑而王。由专而通者,大道无方,学术会通之自然。由郑而王者,世情忌前,后生夺易之私意..

    7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五 郑学

    郑玄喜通学 郑玄之著书 郑玄与许慎汉儒有专家,有通学。十三经所采者,《诗》有《毛公传》,《公羊》有何休学,专名一经,学无旁涉,专家也。独郑君戒子,自称博稽六艺,不限专经,通学也。大抵西京多专家,而后汉喜..

    8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四 西汉

    陈澧东塾读书记之论汉儒 陆贾新语 贾谊新书 董子繁[63]露 司马迁之史记 淮南子 盐铁论 刘向所序六十七篇 扬雄太玄经 扬雄 儒家与儒生 汉儒之理学唐蔚老诒我番禺陈澧兰甫《东塾读书记西汉》一卷,原十三,坊本未刻,..

    6 古籍举要 2025-08-2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