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举要 / 钱基博

卷十六 三国

2025-08-25 18:17 古籍举要

王肃与郑玄 孔子家语 何晏王弼 王弼易注 魏学与汉学

东汉经学之所为不同于西京者,由专而通。魏、晋经学之所以立异于东汉者,由郑而王。由专而通者,大道无方,学术会通之自然。由郑而王者,世情忌前,后生夺易之私意。《三国志王肃传》称:肃喜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异同,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其所论驳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余篇。又云:肃集《圣证论》,以讥短玄。然玄名家,在能兼综今古,采会同异。而肃难玄,则当别白今古,辨析同异,如许慎《异义》之学可也。而肃不然,不过玄用今文,而肃难以古文;玄用古文,肃难以今文,惟锐意于夺而易之,王肃《孔子家语》序云:郑氏学行五十载矣,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故为立异耳。观于《圣证论》以按《五经异义》而可知也。善化皮锡瑞鹿门《礼经通论》亦历著之。

刘知幾云:王肃注书,好发郑短,凡有小失,皆在《圣证》。其书久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圣证论》一卷。

《汉书艺文志》有《孔子家语》二十七卷,颜师古注:非今所有《家语》。世所传《家语》,凡四十四篇,王肃注。《礼乐记》称: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郑注:其词未闻。孔颖达载肃作《圣证论》,引《家语》阜财解愠之诗以难康成。又载马昭之说,谓:《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所见。王柏《家语考》曰:四十四篇之《家语》,乃王肃自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记》割裂织成之。孔衍之序,亦王肃自为也。自昔疑之者多,而未有专书。至清乾隆间仁和孙志祖颐谷撰有《家语疏证》六卷,以为:说经而不尊信郑康成,宜大道歧而卮言出也。背康成,由王肃;信王肃,由宋人。王肃之背经诬圣,由伪造《家语》、《孔丛子》及作《圣证论》,改易汉以上郊祀宗庙丧纪之制。惜魏时王基、孙炎、马昭难王之书皆不传,因博集群书,凡肃所剿窃者,皆疏通证明之,以证肃之窜改谬妄,以明《家语》之非古本。刊版流播,学者称快。又集驳《圣证论》及疏证《孔丛小尔雅》之非古本,其书未成。独传《家语疏证》一书。海宁陈鳣仲鱼序其端曰:《尚书》孔《传》及《家语》,俱王肃一人所作。《尚书》二十八篇,汉世大儒皆习之。肃固不敢窜改,唯于伪增之篇,并伪为孔《传》以逞其私。至于《家语》,肃以前儒者绝不引及,肃诡以孔子二十二世猛家有其书,取以为解。观其伪孔安国后叙云以意增损其言,则已自供罪状。然而肃之自叙,首即以郑氏学为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夫叙孔子之书,而先言夺郑氏之学,则是附会古说,攻驳前儒可知矣。又《自叙》引语云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谈者不知为谁,多妄为之说。《孔子家语》弟子有琴张,一名牢,字子开,一字张,卫人也,考郑注《论语》牢,弟子子牢也。肃之所谓谈者,即指郑氏。夫《论语》记弟子不应称名,汉《白水碑》琴张、琴牢判为二人,安得牵合若此耶?马昭去肃未远,乃于《家语》,一则曰王肃增加,再则曰王肃私定,斯言可为笃论。然籀马昭语气,曰增加,则有原文,有增加,似不全伪造也。今按四十四篇,杂采《荀子》、《小戴记》者三十三篇,全袭《大戴记》者五篇,惟《致思》、《观周》、《辩政》、《辩物》、《七十二弟子解》、《本性解》六篇,别本他书。

《晋书范宁传》称: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蔑弃典文,不遵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二人之罪,深于桀、纣。桀、纣暴虐,正足以灭身覆国,为后世鉴戒耳,岂能回百姓之视听哉!吾固以为一世之祸轻,历代之罪重,自丧之衅小,迷众之罪大也。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然何晏解《论》,集汉儒训诂之善,古义仅存;辅嗣注《易》,开宋儒义理之先,新蹊自辟。模楷儒林,亦自名家,何尝蔑弃典文,如宁所讥乎?

王弼《易》注,说汉《易》者屏之不论不议。独江都焦循理堂以弼通借解经,法本汉儒,撰《周易补疏》而序其端曰:昔赵宾解箕子为荄兹,或诩其说曰,非王弼辈所能知也。然弼之解箕子,正用赵宾说,孔颖达辈不能申明之也。非特此也。如读彭为旁,借雍为甕,通孚为浮而训为务躁,解斯为厮而释为贱役。诸若此,非明乎声音训诂,何足以明之。东汉末以《易》学名家者,称荀、刘、马、郑。荀谓慈明爽,刘谓景升表。表之学受于王畅,畅为粲之祖父,与表皆山阳高平人。粲族兄凯为刘表女婿,凯生业,业生二子,长宏,次弼。粲二子既诛,使业为粲嗣。然则王弼者,刘表之外曾孙,而王粲之嗣孙,即畅之嗣玄孙也。弼之学,盖渊源于刘,而实根本于畅。宏字正宗,亦撰《易》义。王氏兄弟以《易》名,可知其所受者远矣。故弼之《易》虽参以己见,而以六书通借解经之法,尚未远于马、郑诸儒,特貌为高简,故疏者概视为空论耳。弼天资察慧,通俊卓出,盖有见于说《易》者支离附会,思去伪以得其真,而力不逮,故知变卦之非而用反对,知五气之妄而信十二辟,唯之与阿,未见胜也。解龙战以《坤》上六为阳之地,固本爻辰之在己;解文柔文刚以《乾》二《坤》上言,仍用卦变之自泰来,改换其皮毛,而本无真识也。然于《观》则会及全蒙,于《损》亦通诸剥道。聪不明之传,似明比例之相同;观我生之交,颇见升降之有合。机之所触,原有悟心。然则弼之《易》,未可屏诸不论不议也。可谓明于独炤,不随众诟者。

魏受汉禅,而学风迥异。(一)东汉经学极盛,崇尚儒者,而魏氏承汉,谭学喜老、庄,从政师商、韩,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二)东汉士风敦厚,服膺先儒,辨其参差而不没其多善,辞气谦恭,无嚣争求胜之心。其焯焯可考信者,郑玄破先儒而不明引其说,又以马季长弟子,不欲正言相非,依违而言,见卷十五《郑学》。不如三国时王弼、虞翻以所长笑人,好为诋诽,既失博学知服之义,且开露才扬己之风,此学者之大病也。

钱基博著,世界书局1933年出版。本书收古籍举要156条,全书共分为17卷,包括孝经、论语、孟子、周易、尚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上、春秋下、小学、诸子、西汉、邓学、三国、朱子。本书是钱基博所写古籍之精要者粗举,与陈氏《东塾读书记》合之互为经纬,分之则各成篇章。全书分卷编排,每卷词目又以首次笔画为序。

猜你喜欢

  • 卷十五 郑学

    郑玄喜通学 郑玄之著书 郑玄与许慎汉儒有专家,有通学。十三经所采者,《诗》有《毛公传》,《公羊》有何休学,专名一经,学无旁涉,专家也。独郑君戒子,自称博稽六艺,不限专经,通学也。大抵西京多专家,而后汉喜..

    4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四 西汉

    陈澧东塾读书记之论汉儒 陆贾新语 贾谊新书 董子繁[63]露 司马迁之史记 淮南子 盐铁论 刘向所序六十七篇 扬雄太玄经 扬雄 儒家与儒生 汉儒之理学唐蔚老诒我番禺陈澧兰甫《东塾读书记西汉》一卷,原十三,坊本未刻,..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三 诸子

    孔子之学派 荀子一 荀子二 子思非曾子弟子 荀子书中之孟子 辞赋家为古诗之流纵横家之别科 管子入道家 老子 老子非神仙长生家 杨朱与老庄 墨子 杨朱与墨子 儒墨之辩 名墨之倍僪不同 阴阳家一 阴阳家二 阴阳家三 阴阳..

    2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二 小学

    诂与训有别 释名与说文 说文不可以诂经 说文声韵之研究条例 古音自宋儒发明诂与训有殊。诂者所以通古今之言,训者所以籀章句之指。诂者,古言也。古今异言,以今言解古言,使人易知也。训者,顺也。圣人发言为经,语..

    2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一 春秋下

    太史公纪传本于春秋 二十四史之体例增损 史笔有二 史记与汉书 史记与三国志 四史文章 晋书与晋略 梁书 魏书与西魏书 新唐书与五代 史附南唐书 金史 明史与明史稿 二十四史补志十四家补表七家 赵翼廿二史劄记远胜钱大..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 春秋上

    春秋三传之不同 例 兼采三传 刘敞春秋传 焦循与章炳麟 朱一新论公羊改制 凌曙以公羊言礼而开湘学蜀学 康有为与廖平 左绣春秋外传 廖平五经异义论《春秋三传》之渊源者,莫析于马、班。《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曰:孔..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九 礼记

    礼记四十九篇有记礼有记言 礼记出于荀卿 礼记篇目之分类按《礼记》四十九篇,有记礼,有记言。记礼之文,与《礼经[29]》相经纬;记言之文,与《论语》相表里。记礼之文,凡宏纲阔目,著《仪礼》者,则为解释之体;而..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八 仪礼

    仪礼之读法 郑玄注之发问送难者 褚寅亮仪礼管见 胡培翚仪礼正义 万斯大与方苞为康有为之所自出自韩文公以为《仪礼》难读,而陈氏因古人已成之书,籀其读法,约以三事:一曰分节,二曰绘图,三曰释例。分节者,自朱子..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七 周礼

    周官非刘歆伪作 方苞周官辨 郑玄注例一 郑玄注例二 孙诒让周礼正义与庄存与周官记 周礼家之流别 康有为与方苞《周官》晚出,疑之者以为刘歆伪作。然萧山毛奇龄大可《周礼问》曰:歆能伪作《周礼》,不能造为《周礼》..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六 诗

    诗序 说诗者不出宗序攻序二派 诗学之流变 诗之名物训诂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曰: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以《诗经》为训故[17]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号曰《鲁诗》。又称:《毛诗》者出自毛公。一云子夏传..

    2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五 尚书

    古文尚书孔安国传 禹贡一 禹贡二 禹贡三 洪范一 洪范二 尚书家之流别一 尚书家之流别二 尚书与殷虚甲骨清儒疑古文《尚书》为晋梅颐作,然按《汉书谷永传》永上封事引经曰:亦惟先正克左右。师古注:《周书君牙》之辞..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四 周易

    陈澧东塾读书记论易之旨 汉易一 汉易二 汉易三 唐易 宋易 清易一 清易二 易学之旁衍清儒好明《易》象,而陈氏独切人事以明义。清《易》多宗虞翻,而陈氏独称辅嗣以忘象。其说《易》揭丁宽、费直为法,不采郑玄之爻辰..

    7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三 孟子

    孟子性善之界说 孟子道性善尤重扩充 孟子与佛 孟子与庄子 孟子与三民主义一 孟子与三民主义二 孟子与荀子 孟子之神权民本主义 孟子与劳农主义之许行 孟子七篇之起讫 孔孟治学之法 孟子与论语 孟子文体孟子所谓性善者..

    4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二 论语

    陈澧东塾读书记论论语之旨 学者觉到自己做个人 论语二十篇之起讫 君子与仁 以论语解论语 仁义道德非礼不成 让与礼有别 何谓分 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与王弼阅《东塾读书记》第二卷《论语》,提要钩玄,观于会通,不为汉..

    1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一 孝经

    孝经为道之根源六艺之总会 孝经文体 孝经征文 阮福孝经义疏补六经所明,不外人道。仁之为言人也。《易》为六经之冠,而《易》道乾元,君子以自强不息,体仁以长人也。孔、孟为儒家之魁杰,而《论语》首《学而时习章..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序[1]

    长夏无事,课从子钟汉读番禺陈澧兰甫《东塾读书记》,时有申论,随记成册。其中有相发者,有相难者,每卷得如干事,尽四十五日之力讫事。陈氏以东塾名其庐,而仆课子弟读书之室,会在宅之东偏,遂以后东塾名吾室;而..

    2 古籍举要 2025-08-25
  • 馀记第四

    自镂版兴,于是兼言版本。其例创于吾锡尤文简公袤《遂初堂书目》。目中所录,一书多至数本,有成都石经本、秘阁本、旧监本、京本、江西本、吉州本、杭本、旧杭本、严州本、越州本、湖北本、川本、川大字本、川小字本..

    3 版本通义 2025-08-25
  • 读本第三

    湘乡曾国藩涤生《记圣哲画像》以为: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南皮张之洞芗涛督学四川时,篹《书目答问》,其略例称: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

    1 版本通义 2025-08-25
  • 历史第二

    言版本者断自宋,世人尤所矜重。然新城王士禛阮亭《居易录》有云:今人但贵宋椠本,顾宋板亦多讹舛,但从善本可耳。如钱牧翁所定《杜集九日寄岑参诗》从宋刻作两脚但如旧,而注其下云:陈本作雨。此甚可笑。嘉定钱大..

    6 版本通义 2025-08-25
  • 原始第一

    三代方策,遐哉貌矣!炎汉初兴,书皆竹帛。其后刘氏父子向、歆总群书而奏其《七略》;班固删其要,成《汉书艺文志》以备篇籍。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称篇称卷,不一其辞。所谓篇,竹书也;卷,则帛书也。..

    3 版本通义 2025-08-2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