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 嵇文甫

第七章 荀子

2025-08-26 18:03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荀卿名况,赵人。生卒年岁未能确定。他一生的重要事迹大概都在公元前298前238年之间。他曾经到过当时讲学最繁盛的地方齐国的稷下。当齐襄王的时候,稷下学者如田骈、慎到等都已经死去,荀卿在那里成为岿然突出的大师。他在赵国见过赵孝成王,也到秦国见过秦昭王,都没有得志。最后到楚国春申君那里,做了个兰陵令。春申君被害后,他也被废,就留在兰陵,著书以终。荀卿向来和孟子并称,代表儒家的两大流派。他出现在战国晚期,批判并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学说,所以其内容极为丰富,而又特别带有唯物主义的色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弟子。

(一)性恶论

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荀子》书中单有《性恶》一篇,一开头就说:人之性恶也,其善者伪也。这不是极明显地主张性恶吗?但是问题并不这样简单,还得把荀子关于人性学说的具体内容仔细加以分析。

首先看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礼论》篇)他拿性和伪对举而言。伪是荀子所用的一个特别名词,是人为的意思,而不是虚伪或诈伪的意思。他说性是本始材朴,就是说性是一种原始材料。单是这种原始材料,不加以人为的力量,使它文理隆盛,它固然不能自美;但是离了它,那伪也无从伪起。照这样讲,性虽然不能说就是善,却也是少不了的一种为善的原始材料,这能算得上恶吗?再看他说: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礼论》篇)紧接着就极力形容鸟甚至小燕雀,怎样爱群恋故,似乎比孟子讲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一段还写得更是娓娓动人。这哪里还象什么性恶论,岂不简直成为了性善论了吗?

的确,荀子有些话简直和孟子没有什么分别。如他说:涂(途)之人可以为禹。(《性恶》篇)这和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不是一模一样吗?人皆可以为禹也罢,人皆可以为尧舜也罢,总之都承认人是具有可以做圣人的原始材料的。那末,又为什么一个讲性善,一个讲性恶呢?这里面有一个逻辑问题。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因为性可以为善,所以就主张性善。荀子的说法恰好与此针锋相对。他说: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未必然也。(《性恶》篇)可以为尧舜,可以为禹,都只是可以而已;却不见得就成为尧舜,成为禹了。可能和现实中间有距离。可以而不可使也。可以为善而不能使人必为善,也不能就算是善。这是荀子从逻辑上向孟子的性善论所放出的一枝利箭。照这样推论,他尽可以和孟子有共同的语言,承认人皆可以为尧舜,承认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但是归结还是反对性善论。因为孟子说来说去只不过是说性可以为善,可是可以为善还不能说就是善呀。

但是,照这样推论,不仅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连荀子自己的性恶论也不能成立。因为既然说可以为善不能算就是善,那末,同样的,可以为恶也不能算就是恶。如果说孟子所谓怵惕恻隐之心不足以作为性善论的理由,那末如荀子所谓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非相》篇),也同样不足以作为性恶论的理由。象这一类欲食欲暖欲息的自然要求,本来不可以善恶论,怎么能算是恶呢?这里面荀子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但是,尽管如此,荀子不把善当作先天的,人性所固有的,而特别强调一个伪字,强调人为,这里面实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色彩。关于这一点,看下一节就更清楚了。

(二)礼义法度的起源

和某些神秘主义者或者唯心主义者不同,荀子讲礼义法度的起源,既不假托神意,也不说是人性中所固有,而认为是经过古圣人的深思熟虑,权衡利害,给大家创造出来的。他说:今人之生也,方知蓄鸡狗猪彘,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经而不知也。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荣辱》篇)长虑顾后,为长远利益打算,个人生活如此,治天下亦应当如此。照荀子讲,礼义法度都是古圣人为天下万世长远利益打算而制定出来的。

那末究竟礼义法度对于人有什么用处呢?对于这一点,荀子反复申明,讲得特别起劲。他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篇)又说: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仪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称之,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荣辱》篇)又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以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王制》篇)他抓住一个群字的大题目,认为人生不能无群,而人之所以能群,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乎有礼义。各个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没有礼义,不按照贵贱之等,长幼之差规定出度量分界,使各得其宜,那就必然要争,要乱,不能维持人群,生活下去。礼义正是群居和一之道,是生死治乱所关的大节目。荀子只就大利大害上明白分析,绝不谈玄说妙,很富有说服力。可是,很明显,他是站在贵族的立场上说话。他美化了礼义法度的作用,而掩盖了他的阶级性。儒家传统的等级制度观念在这里又以一种新的理论形式很强烈地表现出来。

(三)法后王

孟子法先王,荀子法后王,也是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但是法后王的含义究竟怎么样呢?先看他说: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礼而褫。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非相》篇)从古到今,许许多多圣王,究竟应该法哪个呢?只能法那时代较近,我们知道得粲然明白的后王。因为任何事物,时间久了,就要失传。古先圣王的事迹年代太久,已经考究不清楚了。所以他更清楚地说: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非相》篇)时代越近知道得越详细,时代越远知道得越模糊。好在文武之道同伏戏。(《成相》篇)前圣后圣,道实一贯。欲知上世,则审周道就可以了。文武就是荀子所具体指出来的后王。有文武之道明摆在眼前,又何必另外找什么先王,高谈渺茫难稽的羲、农、黄帝呢?当时托古的风气很盛,大家都在法先王,似乎越先越好。你搬出黄帝,我就搬出神农,一直先上去,看谁先过谁吧。在这种情况下,荀子提出法后王的主张,尊重当代,屏绝一切荒唐附会的先王神话,毫无疑问,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如果因此认为荀子就具有历史进化思想,那也不见得。因为他根本认为古今一理,没有什么变化。他说类不悖虽久同理,所以明明指斥那些主张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者异道的人为妄人。(《非相》篇)这和后来韩非所主张的世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显然相反。他更明白地说: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王制》篇)一面法后王,同时却大讲其复古,口口声声旧文,旧器,看来多么矛盾!其实荀子明明把后王和三代并举,有时候更具体地把后王指定为周文、武,这就荀子当时而言,也可以列入先王了。因此他可以说:至治之极复后王。(《成相》篇)复后王也正是复古。可见后王只是古先圣王中的较后者,并不是指当代随便一个王而言。不然的话,后王上面怎么能安上个复字?法后王和复古怎么能相提并论呢?由此可知,荀子的法后王和后来韩非、李斯等变法、贵今的思想还不能混淆在一起,至多可以说是走向他们的过渡,实质上还并没有脱离儒家则古昔、称先王的传统。

(四)天道观

荀子学说中一个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他的天道观。他打破什么天人感应、灾异机祥的迷信,不承认有意志能给人祸福的天,而只承认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天,只承认客观存在着不随人意志而转移的天。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篇)天道运行,自有常度,不随人的好坏而改变。如日蚀、星陨之类,人们常认为是灾异,是上天对于某些坏人坏事表示谴责的应照。荀子却认为这都是自然现象,无关于人事的治乱。他说: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傥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天论》篇)有些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如星坠、木鸣之类,觉得很奇怪,倒也是人之常情,因为不常见嘛。至于畏之,那就不对了。人世治乱那是人自己的事情,和这些自然现象的有无毫不相干,有什么可畏呢?人事自人事,天道自天道,一点神秘气味没有,这是一种很开明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如荀子说: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天论》篇)他一点也不迷信。雩是一种求雨的典礼。他明明知道,下雨不下雨不在乎求不求,求雨等于不求雨,明明知道,敲锣打鼓并救不了日月食,卜筮也并不能决大事。然而天旱了,千千万万人命所关,不可没有一种焦急忧惶的表示;日月悬象著明,为大众所瞻仰,现在忽然被食了,不可没有一种惊慌的表示;国家有战争祭祀等大事了,占卜一下,亦所以表示郑重。这都是人道所当然,人心所不容己,都是应有之文,应有之礼。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小百姓迷信,他们这班有文化的君子们并不迷信。这是儒家的人文主义,可是在这里面也分明包含着浓厚的无神论思想。

荀子不仅能打破传统的迷信,同时还批判地吸收了道家自然主义的天道观而加以根本的改造。他有一段最特出的话: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裁(今本作制,依王念孙改)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天论》篇)这段话好象正是针对着道家自然主义的天道观而发。试看老庄,岂不正是大天而思之,正是从天而颂之,正是望时而待之,正是因物而多之?他们完全是服从自然,崇拜自然,成为自然的奴隶。所以荀子曾经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这是很中肯的。荀子就不是这样。他根据儒家人文主义的精神,特别强调人为,从道家自然主义天道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一种很健康的新天道观。他不是在悬想自然的伟大(大天而思之),而是要把自然作为自己的所有物而加以裁成,使适合自己的需要(物畜而裁之);不是在歌颂自然的神妙(从天而颂之),而是要掌握自然的规律而加以利用(制天命而用之);不是在等待自然给予好时机(望时而待之),而是要适应所有时机而善于使用(应时而使之);不是在坐享自然所赐予的现成丰富的物资(因物而多之),而是要发挥人的能力,使其更加繁衍变化(骋能而化之)。这完全是以人力利用自然,驾驭自然,征服自然,是一种很积极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老庄的气象迥然不同。从这里也更可见出老庄所代表的是没落阶级的思想;而荀子这位新儒家,的确和韩非、李斯一流人物有些脉络相通了。

嵇文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 春秋战国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形成了蔚然大观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特别活跃、特别繁荣呢?难道那是偶然的?难道只是几个大人物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来的局面?这种神秘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自然是极荒谬的,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作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很具体地把中国思想史上的真实情况叙述出来。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个时代思想学术的历史情况: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和主要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内容是怎样的?什么是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它们各自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它们后来又是怎样跟着社会的发展而转化和升沉的?本书共介绍了十二位大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惠施、公孙龙、宋牼、许行、驺衍和韩非。 读了这本小册子,你一定会觉得春秋战国的确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当时思想界五光十色,各放异彩。作者这本书是为青年朋友而写的。对青年朋友而言,读此书有三点作用:第一,可以使青年认识和热爱祖国丰富的遗产。第二,可以使青年受到一种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第三,可以揭破反动学者的神秘说教,给青年们一种思想斗争的武器。 本书写得相当浅明,通俗易懂,不旁证博引,作烦锁的考证,不支离蔓衍,在枝叶上纠缠。适合广大青年朋友阅读。

猜你喜欢

  • 附 民族哲学杂话

    本文所要讲的是民族哲学,只要某种学说在吾民族中很流行,为大家所熟闻乐道,我们就不妨谈谈。想怎么谈,就怎么谈,不拘什么形式。零金碎玉,俱见精光。嵇文甫像,摄于1958年楔子在没有触到所要讲的各项问题本身以前..

  • 第十一章 秦汉大一统与先秦诸子的结局

    看以上各章,可以知道春秋战国的确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当时思想界五光十色,各放异彩。但是一到秦汉时代,忽然暗淡下去了。于是乎有人说,古代学术的灭绝,全坏在秦始皇的一把..

  • 第十章 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韩国的一个公子,曾师事荀卿,和李斯为同学。秦始皇看见他的著作,大为赞赏。后来他出使于秦,却被害了。他是法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综合了他以前法家的各种学说,并且从荀卿和老子的..

  • 第九章 宋、许行、邹衍等

    当战国中叶,约略和孟子庄子同时,或稍前稍后的学者自成一派的很多。除上面所讲各家外,再举几个重要代表人物谈一谈:(一)宋宋亦称宋,或宋荣,《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书中都曾提到他,可见他也是当时..

  • 第八章 惠施、公孙龙

    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0年)曾经做过魏国的宰相,和庄子辩论过。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前250年)曾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和孔穿辩论过。这两位学者是名家的代表人物。现存有《公孙龙子》一书。《庄子天下》篇也有关于他们..

  • 第六章 孟子

    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邹人,孔子的三传弟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他原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不过在他以前好几代早已衰落下去了。他曾经游历齐、梁、宋、滕诸国,还给齐宣王当了一段客卿。但终于不得志。现..

  • 第五章 庄子

    庄周,战国时代的宋国人。他的生卒年岁大概和孟子略相当而稍晚一些。他似乎也是一个从旧贵族阶级没落下来的人物,曾在他的家乡蒙那个地方当过一段管漆树的小官吏。他的生活很贫困,曾经靠打草鞋过活,有时候连饭也吃..

  • 第四章 老子

    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部书,应该分别来看。有人说,老子就是老聃,相传他在周王朝那里管过图书,孔子还向他问过礼,后来去周西行,过函谷关,给关尹著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就不知去向了。但是就现存《老子》这..

  • 第三章 墨子

    墨翟,鲁国人,也有说他是宋国人的。他的生卒年岁,各家说法都不很准确,大概在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490前403年之间,略与孔子再传弟子们同时。他的世系出身也不详。《史记》上说他做过宋国的大夫,也难确定,从他..

  • 第二章 孔子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本是殷朝的后代,世为宋国的公族。自从他的远祖大司马孔父死于殇公之乱,家人流亡到鲁国,才为鲁人,姓孔氏。他的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鄹邑大夫,但早死,所以孔子幼年是孤..

  • 第一章 春秋战国

    一个百家争鸣的伟大历史变革时代一提到春秋战国,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光辉灿烂的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那么多的思想派别和那么多的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那么尖锐而复杂的思想斗争的场面..

  • 向青年读者说几句话

    这本小书是特意为贡献给青年朋友们而写出的。首先考虑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青年们要读中国古代思想史?作为一个现代的青年了解这些古老思想,究竟有什么必要,有什么好处呢?我想从三方面来谈一谈这个问题:第一,..

  • 时代与思想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意识的进步,“删除时代”的来临已是必然:人们不断地删除修改自己的所作所为,调整前进方向。有人言辞激烈地抨击这一现象,实则大可不必。“删除”本身并无什么错,关键在于如何去做。如今太多太多..

    12 高中作文 2025-08-23
  • 第七章木星行度

    相与营室晨出东方秦始皇帝元 三五七九〔二〕与东辟(壁)晨出东方 二四六〔八〕〔十〕 〔三〕与娄晨出东方三五七〔九〕〔一〕 〔四〕与毕晨出东方四六八〔廿廿〕 〔二〕〔五〕与东井晨出东方 五 七九汉元孝惠〔元〕 ..

    14 五星占 2025-08-21
  • 老子第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译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

    13 道德经 2025-08-11
  • 附3 《内经》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关于《内经》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因为时间的关系,在这里只能讲一些重点内容。《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巨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 第七章  妇女品

    六一 厌恶圣典本生因缘 (〔菩萨=阿闍棃〕)序分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烦恼的比丘说的。此事又重见於蕴摩檀蒂女本生因缘〔第五二七〕中。佛对那比丘道.『比丘啊.女人是淫荡、放恣、鄙陋、卑劣的。你..

    55 小部经典本生经 2025-06-27
  • 易经·系辞下传·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 谦,德之柄也; 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 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

    43 周易 2025-06-09
  •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就人而言,各人的性情、兴趣、才能、需要不同,则各人读书的方法,即有不同。就读书而言,则不同学科的书籍,应有不同的读法。如读自然科学书籍的方法与读社会科学书籍的方法,必有不同处。又如读文学书的方法,与读..

    87 文化与人生 2025-05-31
  • 四、宋儒的思想方法

    汉学家应用科学方法以考证故籍,其收获为考据学。而宋儒的贡献,则在于哲学或性理学,虽则朱子一派对于考据方面亦有贡献,但只是附庸性质。汉学家的考证方法,在于假设与求证,可以认作一种科学方法。自从胡适先生发..

    52 近代唯心论简释 2025-05-3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