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 嵇文甫

第七章 荀子

2025-08-26 18:03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荀卿名况,赵人。生卒年岁未能确定。他一生的重要事迹大概都在公元前298前238年之间。他曾经到过当时讲学最繁盛的地方齐国的稷下。当齐襄王的时候,稷下学者如田骈、慎到等都已经死去,荀卿在那里成为岿然突出的大师。他在赵国见过赵孝成王,也到秦国见过秦昭王,都没有得志。最后到楚国春申君那里,做了个兰陵令。春申君被害后,他也被废,就留在兰陵,著书以终。荀卿向来和孟子并称,代表儒家的两大流派。他出现在战国晚期,批判并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学说,所以其内容极为丰富,而又特别带有唯物主义的色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弟子。

(一)性恶论

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荀子》书中单有《性恶》一篇,一开头就说:人之性恶也,其善者伪也。这不是极明显地主张性恶吗?但是问题并不这样简单,还得把荀子关于人性学说的具体内容仔细加以分析。

首先看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礼论》篇)他拿性和伪对举而言。伪是荀子所用的一个特别名词,是人为的意思,而不是虚伪或诈伪的意思。他说性是本始材朴,就是说性是一种原始材料。单是这种原始材料,不加以人为的力量,使它文理隆盛,它固然不能自美;但是离了它,那伪也无从伪起。照这样讲,性虽然不能说就是善,却也是少不了的一种为善的原始材料,这能算得上恶吗?再看他说: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礼论》篇)紧接着就极力形容鸟甚至小燕雀,怎样爱群恋故,似乎比孟子讲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一段还写得更是娓娓动人。这哪里还象什么性恶论,岂不简直成为了性善论了吗?

的确,荀子有些话简直和孟子没有什么分别。如他说:涂(途)之人可以为禹。(《性恶》篇)这和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不是一模一样吗?人皆可以为禹也罢,人皆可以为尧舜也罢,总之都承认人是具有可以做圣人的原始材料的。那末,又为什么一个讲性善,一个讲性恶呢?这里面有一个逻辑问题。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因为性可以为善,所以就主张性善。荀子的说法恰好与此针锋相对。他说: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未必然也。(《性恶》篇)可以为尧舜,可以为禹,都只是可以而已;却不见得就成为尧舜,成为禹了。可能和现实中间有距离。可以而不可使也。可以为善而不能使人必为善,也不能就算是善。这是荀子从逻辑上向孟子的性善论所放出的一枝利箭。照这样推论,他尽可以和孟子有共同的语言,承认人皆可以为尧舜,承认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但是归结还是反对性善论。因为孟子说来说去只不过是说性可以为善,可是可以为善还不能说就是善呀。

但是,照这样推论,不仅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连荀子自己的性恶论也不能成立。因为既然说可以为善不能算就是善,那末,同样的,可以为恶也不能算就是恶。如果说孟子所谓怵惕恻隐之心不足以作为性善论的理由,那末如荀子所谓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非相》篇),也同样不足以作为性恶论的理由。象这一类欲食欲暖欲息的自然要求,本来不可以善恶论,怎么能算是恶呢?这里面荀子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但是,尽管如此,荀子不把善当作先天的,人性所固有的,而特别强调一个伪字,强调人为,这里面实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色彩。关于这一点,看下一节就更清楚了。

(二)礼义法度的起源

和某些神秘主义者或者唯心主义者不同,荀子讲礼义法度的起源,既不假托神意,也不说是人性中所固有,而认为是经过古圣人的深思熟虑,权衡利害,给大家创造出来的。他说:今人之生也,方知蓄鸡狗猪彘,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经而不知也。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荣辱》篇)长虑顾后,为长远利益打算,个人生活如此,治天下亦应当如此。照荀子讲,礼义法度都是古圣人为天下万世长远利益打算而制定出来的。

那末究竟礼义法度对于人有什么用处呢?对于这一点,荀子反复申明,讲得特别起劲。他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篇)又说: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仪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称之,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荣辱》篇)又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以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王制》篇)他抓住一个群字的大题目,认为人生不能无群,而人之所以能群,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乎有礼义。各个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没有礼义,不按照贵贱之等,长幼之差规定出度量分界,使各得其宜,那就必然要争,要乱,不能维持人群,生活下去。礼义正是群居和一之道,是生死治乱所关的大节目。荀子只就大利大害上明白分析,绝不谈玄说妙,很富有说服力。可是,很明显,他是站在贵族的立场上说话。他美化了礼义法度的作用,而掩盖了他的阶级性。儒家传统的等级制度观念在这里又以一种新的理论形式很强烈地表现出来。

(三)法后王

孟子法先王,荀子法后王,也是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但是法后王的含义究竟怎么样呢?先看他说: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礼而褫。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非相》篇)从古到今,许许多多圣王,究竟应该法哪个呢?只能法那时代较近,我们知道得粲然明白的后王。因为任何事物,时间久了,就要失传。古先圣王的事迹年代太久,已经考究不清楚了。所以他更清楚地说: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非相》篇)时代越近知道得越详细,时代越远知道得越模糊。好在文武之道同伏戏。(《成相》篇)前圣后圣,道实一贯。欲知上世,则审周道就可以了。文武就是荀子所具体指出来的后王。有文武之道明摆在眼前,又何必另外找什么先王,高谈渺茫难稽的羲、农、黄帝呢?当时托古的风气很盛,大家都在法先王,似乎越先越好。你搬出黄帝,我就搬出神农,一直先上去,看谁先过谁吧。在这种情况下,荀子提出法后王的主张,尊重当代,屏绝一切荒唐附会的先王神话,毫无疑问,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如果因此认为荀子就具有历史进化思想,那也不见得。因为他根本认为古今一理,没有什么变化。他说类不悖虽久同理,所以明明指斥那些主张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者异道的人为妄人。(《非相》篇)这和后来韩非所主张的世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显然相反。他更明白地说: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王制》篇)一面法后王,同时却大讲其复古,口口声声旧文,旧器,看来多么矛盾!其实荀子明明把后王和三代并举,有时候更具体地把后王指定为周文、武,这就荀子当时而言,也可以列入先王了。因此他可以说:至治之极复后王。(《成相》篇)复后王也正是复古。可见后王只是古先圣王中的较后者,并不是指当代随便一个王而言。不然的话,后王上面怎么能安上个复字?法后王和复古怎么能相提并论呢?由此可知,荀子的法后王和后来韩非、李斯等变法、贵今的思想还不能混淆在一起,至多可以说是走向他们的过渡,实质上还并没有脱离儒家则古昔、称先王的传统。

(四)天道观

荀子学说中一个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他的天道观。他打破什么天人感应、灾异机祥的迷信,不承认有意志能给人祸福的天,而只承认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天,只承认客观存在着不随人意志而转移的天。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篇)天道运行,自有常度,不随人的好坏而改变。如日蚀、星陨之类,人们常认为是灾异,是上天对于某些坏人坏事表示谴责的应照。荀子却认为这都是自然现象,无关于人事的治乱。他说: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傥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天论》篇)有些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如星坠、木鸣之类,觉得很奇怪,倒也是人之常情,因为不常见嘛。至于畏之,那就不对了。人世治乱那是人自己的事情,和这些自然现象的有无毫不相干,有什么可畏呢?人事自人事,天道自天道,一点神秘气味没有,这是一种很开明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如荀子说: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天论》篇)他一点也不迷信。雩是一种求雨的典礼。他明明知道,下雨不下雨不在乎求不求,求雨等于不求雨,明明知道,敲锣打鼓并救不了日月食,卜筮也并不能决大事。然而天旱了,千千万万人命所关,不可没有一种焦急忧惶的表示;日月悬象著明,为大众所瞻仰,现在忽然被食了,不可没有一种惊慌的表示;国家有战争祭祀等大事了,占卜一下,亦所以表示郑重。这都是人道所当然,人心所不容己,都是应有之文,应有之礼。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小百姓迷信,他们这班有文化的君子们并不迷信。这是儒家的人文主义,可是在这里面也分明包含着浓厚的无神论思想。

荀子不仅能打破传统的迷信,同时还批判地吸收了道家自然主义的天道观而加以根本的改造。他有一段最特出的话: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裁(今本作制,依王念孙改)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天论》篇)这段话好象正是针对着道家自然主义的天道观而发。试看老庄,岂不正是大天而思之,正是从天而颂之,正是望时而待之,正是因物而多之?他们完全是服从自然,崇拜自然,成为自然的奴隶。所以荀子曾经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这是很中肯的。荀子就不是这样。他根据儒家人文主义的精神,特别强调人为,从道家自然主义天道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一种很健康的新天道观。他不是在悬想自然的伟大(大天而思之),而是要把自然作为自己的所有物而加以裁成,使适合自己的需要(物畜而裁之);不是在歌颂自然的神妙(从天而颂之),而是要掌握自然的规律而加以利用(制天命而用之);不是在等待自然给予好时机(望时而待之),而是要适应所有时机而善于使用(应时而使之);不是在坐享自然所赐予的现成丰富的物资(因物而多之),而是要发挥人的能力,使其更加繁衍变化(骋能而化之)。这完全是以人力利用自然,驾驭自然,征服自然,是一种很积极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老庄的气象迥然不同。从这里也更可见出老庄所代表的是没落阶级的思想;而荀子这位新儒家,的确和韩非、李斯一流人物有些脉络相通了。

嵇文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 春秋战国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形成了蔚然大观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特别活跃、特别繁荣呢?难道那是偶然的?难道只是几个大人物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来的局面?这种神秘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自然是极荒谬的,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作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很具体地把中国思想史上的真实情况叙述出来。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个时代思想学术的历史情况: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和主要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内容是怎样的?什么是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它们各自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它们后来又是怎样跟着社会的发展而转化和升沉的?本书共介绍了十二位大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惠施、公孙龙、宋牼、许行、驺衍和韩非。 读了这本小册子,你一定会觉得春秋战国的确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当时思想界五光十色,各放异彩。作者这本书是为青年朋友而写的。对青年朋友而言,读此书有三点作用:第一,可以使青年认识和热爱祖国丰富的遗产。第二,可以使青年受到一种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第三,可以揭破反动学者的神秘说教,给青年们一种思想斗争的武器。 本书写得相当浅明,通俗易懂,不旁证博引,作烦锁的考证,不支离蔓衍,在枝叶上纠缠。适合广大青年朋友阅读。

猜你喜欢

  •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中日战事祸胎李鸿章先事之失机大东沟之战平壤之战甲午九十月以后大概情形致败之由李鸿章之地位及责任中国维新之萌蘖,自中日之战生。李鸿章盖代之勋名,自中日之战役。惜哉!李鸿章以光绪十九年七十赐寿,既寿而病,..

    18 李文忠公事略 2025-11-17
  • 尾声二 第七章

    一桩事件发生时,人们对那桩事件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因为事件是许多人的集体行动产生的,这些表示出来的意见或愿望中必然有一个实现了,或者差不多实现了。当其中一个意见得以实现的时候,在我们的脑子里,这个意..

    19 战争与和平 2025-11-11
  • 尾声一 第七章

    一八一四年秋天,尼古拉和玛丽亚公爵小姐结了婚,尼古拉带着妻子、母亲和索尼娅迁到童山居住。三年内,他没有变卖妻子的田产就还清了其余的债务。一个表姐去世后,他继承了一笔不大的遗产,把欠皮埃尔的债也还清了。..

    12 战争与和平 2025-11-11
  • 第十五部 第七章

    十一月八日,这是克拉斯诺耶战役的最后一天,当部队到达宿营地的时候,天已经黑下来了。一整天没有一点风,寒冷;天空中飘着零零散散的雪花,透过飘落的雪花,可以看见淡紫色的、灰暗的星空,寒气更加逼人了。穆什卡..

    14 战争与和平 2025-11-10
  • 第十四部 第七章

    彼佳告别了双亲,离开了莫斯科,回到了自己的团 队,不久,他就成为一个指挥一支大游击队的将军的传令兵。彼佳自从晋升为军官,特别是他到了战斗部队,参加过维亚济马战役之后,经常处在幸福、激动的状态中,他为自..

    20 战争与和平 2025-11-10
  • 第十三部 第七章

    在这些纵队中,另有一个纵队应当从正面进攻法国人,然而库图佐夫在这个纵队里。他十分清楚地知道,这次违反他的意志进行的战斗,除了弄得十分混乱以外,不会有别的结果,于是就他的权力所及,尽力阻止部队进攻,他按..

    19 战争与和平 2025-11-10
  • 第十二部 第七章

    有关波罗底诺战役及我方伤亡人数的可怕消息,以及莫斯科失守的更可怕的消息,沃罗沃日是在九月中旬收到的。玛丽亚公爵小姐只是从官方报纸上知道哥哥负伤,尚未接获有关他的任何其他消息,尼古拉听说(他本人还未见到..

    14 战争与和平 2025-11-10
  • 第十一部 第七章

    海伦明白,事情从宗教观点看来非常简单容易,指导者的为难,仅仅因为他们害怕世俗政权对这件事会有什么看法。所以,海伦决定,应该在社交 界使这件事成熟。她激起那显贵的老家伙的醋意,对他说了对第一个追求者说过..

    39 战争与和平 2025-11-09
  • 第十部 第七章

    在彼得堡发生那些事情的同时,法军已开过斯摩棱斯克,愈来愈靠近莫斯科。拿破仑的史学家梯也尔,像拿破仑其他史学家们一样,竭力为自己的英雄辩护说,拿破仑是不由自主地被引诱到莫斯科的。他像所有的历史学家一样正..

    17 战争与和平 2025-11-09
  • 第九部 第七章

    在拿破仑对他说了那一切之后,在那一阵愤怒的发泄并在最后冷冷地说了如下几句话之后:“Je ne vous retiens plus,général,vous recevrez ma lettre”(我不多耽搁您了,将军,您会接到我给您们皇帝的回信——译..

    33 战争与和平 2025-11-08
  • 第八部 第七章

    次日,伊利亚·安德烈伊奇伯爵听从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的劝告,偕同娜塔莎乘车到尼古拉·安德烈伊奇公爵那里去了。伯爵怏怏不乐地准备出去访问,他感到害怕。他和老公爵最后一次相会适值征兵时期,当时他未能如数..

    18 战争与和平 2025-11-08
  • 第七部 第七章

    傍晚,当伊拉金和尼古拉告辞的时候,尼古拉呆在离家太远的地方,于是他接受大叔的建议,留下猎人和猎犬,在米哈伊洛夫卡村大叔那里住宿。“既然您要到我这里来——是件正当的事情,来吧!”大叔说,“当然再好不过了..

    18 战争与和平 2025-11-08
  • 第六部 第七章

    约于两年前,一八○八年,皮埃尔遍历领地后回到彼得堡。皮埃尔迫不得已当上了彼得堡共济会的首长。他兴办共济会分会的食堂,修建坟上的建筑物,招收新会员,关心各个分会的联系并求得真正的会约。他提供款项以兴建大..

    28 战争与和平 2025-11-08
  • 第五部 第七章

    当鲍里斯和安娜·帕夫洛夫娜回到公共小组后,伊波利特公爵控制住了小组的谈话线索。他在安乐椅上向前探出身子说:“Le Roi de prusse!”①他说完这句话,笑起来了。大家都向他转过身去:“Le Roi de prusse?”伊波..

    38 战争与和平 2025-11-07
  • 第四部 第七章

    自从童山接获有关奥斯特利茨战役以及安德烈公爵捐躯的消息之后已经两个月了,虽然经由大使馆致函询问并竭尽全力侦查,但是公爵的尸体未能找到,在俘虏之中也没有他的踪影。使他的亲属感到至为难受的是,他们仍旧抱有..

    20 战争与和平 2025-11-07
  • 第三部 第七章

    十一月十二日,驻扎在奥尔米茨附近的库图佐夫的战斗部队,准备于翌日接受两位皇席——俄皇和奥皇——的检阅。刚从俄国开到的近卫军在离奥尔米茨十五俄里的地方歇宿,于翌日上午十时以前径赴奥尔米茨阅兵场接受检阅。..

    30 战争与和平 2025-11-07
  • 第二部 第七章

    两枚敌人的圆形炮弹飞过桥梁的上空,桥上显得拥挤不堪。涅斯维茨基在桥中间下马,站立着,他那胖乎乎的身子紧紧地靠在栏杆上,他含笑地掉过头来望了望哥萨克,他牵着两匹马在涅斯维茨基身后几步远的地方停步了。涅斯..

    16 战争与和平 2025-11-07
  • 第一部 第七章

    瓦西里公爵履行了他在安娜·帕夫洛夫娜举办的晚会上答应名叫德鲁别茨卡娅的公爵夫人替她的独子鲍里斯求情的诺言。有关鲍里斯的情形已禀告国王,他被破例调至谢苗诺夫兵团 的近卫队中担任准尉。安娜·帕夫洛夫娜虽已..

    33 战争与和平 2025-11-06
  • 第七章 我在萨伦学校读书

    第二天,学校正式开学了。我记得,克里克尔先生用过早饭后走进教室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乱哄哄的吵闹声一下变得死一般寂静,他站在门口,像故事里的巨人查看俘虏一样查看我们。 屯哥站在克里克尔先生一旁。我想,..

    32 大卫·科波菲尔 2025-11-04
  • 第二十章 结论:维柯对后世哲学和历史思想的影响

    请读者不要盼着结束我们的评注,我们还将补充一个关于维柯著作的评判意见,或者说是众所周知的对它的正确评价。如果这个意见不是作为述评自身的结果或者与述评不一致,如果描述和评论不能自圆其说,错误要么在我们自..

    27 维柯的哲学 2025-11-0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佛教导航 - 开启智慧之旅,连接十方法缘 | fjdh.org.cn智慧莲华 - 赋能寺院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弘道平台趣知道 - 提问与分享,人人都是知识分享家 | Quzhidao.Com地藏孝亲网--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给农网地藏经顺运堂 - 专业家居风水布局,八字命理分析,助您家宅兴旺,运势亨通弘善佛教网-传播正信正知佛法的佛教网站国学在线 - 国学网,国学学校,国学经典,国学地图品读名篇佳句,涵养诗意人生 - 古诗词网哦嘿养殖网 - 热门乡村养殖发展项目_养殖技术知识分享生死书 - 佛教文化传承与生命智慧探索平台地藏论坛-佛教网络净土_佛法综合社区生死书生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