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道德经解读

05 众生平等

2025-08-28 12:19 古代文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古人用谷草扎成的用以祭祀天地神灵的狗。刍狗虽结草而成,但祭祀的人却视其有魂灵而装饰打扮并侍奉它们,以求福于天地神灵。待大礼已毕,刍狗的魂灵升入天堂,它也就还原为纸草了,或者以火焚之,或者任人践踏。

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实质上是视百姓若神灵,从而敬重他们,保护他们,服务于他们,目的是为了国泰民安。倘若有人灵魂丧失,做出有害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就会遭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唾弃,下场如同丧失了灵魂的刍狗。

万物虽为天地所生,但无一物为天地所偏。天地统治万物利用的是至诚不移的自然规律,万物的生长发育,只能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圣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圣人是由人民推举产生的,是人民的代言人,是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在圣人的心目中,只能存有法的观念,而不能存有“仁”的观念。有了“仁”的观念,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用权力代替法律,这样一来,法律就会失去威严,社会就会滋生罪恶,百姓就要遭殃,这才是统治者最大的不仁。

“不仁”是老子的法治思想。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唯有不仁,才能至仁。天地至仁,用至诚不移的自然法则来体现;圣人至仁,用完善的社会法律来体现。另外,“天地不仁”是万物平等的思想,“圣人不仁”则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橐籥:用手作的鼓风工具,即风箱。

天地之间,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皆为天地二气激发涤荡所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依赖此气。如果把天地比作一个大风箱,那么人体就是一个小风箱。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如果用风箱的原理来治身,则生命会更富有激情,生命力会更强。具体要求是“虚”和“守中”,反对“躁动”和“多言”。虚,贵在心意不动,目的在于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即“不屈”。虚并非形不动,而是反对躁动,躁动则“火”灭。

多言,喻鼓风的次数。“多言数穷”,是就鼓风的速度和风箱的效果而言,速度太快反而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如守中”,是说既要发挥风箱的作用,又要始终把握火候,当武则武,当文则文,“无过而无不及”,以“不屈”、不“出”、不“穷”为度。

就治国而言,这一节要求统治者要虚怀若谷,不可妄言妄动,炫耀自我威风,应始终把握法律这一火候,以至公之治实现至仁之德。

谷神不死,是谓玄

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道中真炁不脱,才能成为化生大道的母体。化生大道母体的门户,就是天根和地根。任其真息往来,缠缠绵绵,若有若无,不可刻意求之。

“守中”的目的在于使“谷神不死”,自我之所以能够孕育真朴,全赖此火候。玄:道体。天地根:天根和地根。绵绵若存:天地相接,二气相,缠缠绵绵,不要过于执着。“用之不勤”:强调应有所克制,不可之过急。

就治国而言,这一节是强调神的沟通作用。只要统治者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人间盛世自然来临。

本章是老子的人人平等思想,而人人平等要靠完善的法律来体现。治理国家决不能凭借统治者的自我主观意志去任意发挥,必须“以百姓之心为心”,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只有用牢固的法治观念取代统治者的自我“有为”思想,社会才能持久稳定,国家才能健康发展。这就是统治者的“不仁”之仁。

附:本章河上公、王弼本分为二章,“不如守中”以上为一章,以下为一章。魏源本合为一章。这里,前句说“不如守中”,后面则说明了为何“不如守中”。“守中”即是守“谷神”,“谷神”是化生“玄”的母体,否则,玄不会出现。

猜你喜欢

  • 第七十九章

    【原文】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白话文】 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这些正面肯定的话..

    3 古代文学 2025-10-12
  • 第七十八章

    【原文】{1}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3}天下莫柔一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4}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白话文】 {1}谁能..

    2 古代文学 2025-10-12
  • 第七十七章

    【原文】{1}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2}强大处下,柔一弱处上。{3}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 之。{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白话文】 {1}..

    2 古代文学 2025-10-12
  • 第七十六章

    【原文】{1}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2}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3}人之生也柔一弱,其死也坚强。{4}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5}故坚强者死之徒,柔一弱者生之徒。【白话文】 {1}人民不在乎死..

    4 古代文学 2025-10-12
  • 第七十五章

    【原文】{1}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2}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斩。夫代大匠斩者,希有不伤其手矣。{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4}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3 古代文学 2025-10-12
  • 第七十四章

    【原文】{1}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白话文】 {1}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在不期然时而..

    2 古代文学 2025-10-12
  • 第七十三章

    【原文】{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2}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一爱一不自贵。故去彼取此。{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4}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白话文】 {1}不要妨害人..

    4 古代文学 2025-10-12
  • 第六十二章

    【原文】{1}一牝一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2}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 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3}道者,万物之奥14..

    3 古代文学 2025-10-12
  • 轻重己

    【原文】清神生心,心生规,规生矩,矩生方,方生正,正生历,历生四时,四时生万物。圣人因而理之,道遍矣。以冬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冬尽而春始。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服青而絻青,搢玉总,带玉监,朝诸侯卿..

    8 古代文学 2025-10-09
  • 轻重戊

    【原文】桓公问于管子曰:“轻重安施?”管子对曰:“自理国?戏以来,未有不以轻重而能成其王者也。”公曰:“何谓?”管子对曰:“虙戏作,造六峜以迎陰陽,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

    7 古代文学 2025-10-08
  • 轻重丁

    【原文】石璧谋桓公曰:寡人欲西朝天子而贺献不足,为此有数乎?管子对曰:请以令城陰里,使其墙三重而门九袭。因使玉人刻石而为璧,尺者万泉,八寸者八千,七寸者七千,珪中四千,瑗中五百。璧之数已具,管子西见天..

    6 古代文学 2025-10-08
  • 轻重乙

    【原文】桓公曰,天下之朝夕可定乎?管子对曰:终身不定。桓公曰:其不定之说,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天子中而立,国之四面,面万有余里。民之入正籍者亦万有余里。故有百倍之力..

    11 古代文学 2025-10-08
  • 轻重甲

    【原文】桓公曰:轻重有数乎?管子对曰:轻重无数,物发而应之,闻声而乘之。故为国不能来大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桓公曰:何谓来天下之财?管子对曰: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譟晨,乐闻于三衢,是无..

    6 古代文学 2025-10-08
  • 国准

    【原文】桓公问于管子曰:国准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国准者,视时而立仪。桓公曰:何谓视时而立仪?对曰: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有虞之王,枯泽童山。夏后之王,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之利。殷人之王,诸侯无牛马之..

    6 古代文学 2025-10-08
  • 揆度

    【原文】齐桓公问于管子曰:自燧人以来,其大会可得而闻乎?管子对曰:燧人以来,未有不以轻重为天下也。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至于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

    6 古代文学 2025-10-08
  • 地数

    【原文】桓公曰:地数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一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起也。能..

    7 古代文学 2025-10-08
  • 山至数

    【原文】桓公问管子曰:梁聚谓寡人曰:古者轻赋税而肥籍敛,取下无顺于此者矣。梁聚之言如何?管子对曰:梁聚之言非也。彼轻赋税则仓廪虚,肥籍敛则械器不奉。械器不奉,而诸侯之皮币不衣;仓廪虚则倳贱无禄。外,皮..

    16 古代文学 2025-10-08
  • 山权数

    【原文】桓公问管子曰:请问权数。管子对曰:天以时为权,地以财为权,人以力为权,君以令为权。失天之权,则人地之权亡。桓公曰:何为失天之权则人地之权亡?管子对曰: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无(米亶)卖子者。汤..

    6 古代文学 2025-10-08
  • 山国轨

    【原文】桓公问管子曰:请问官国轨。管子对曰:田有轨,人有轨,用有轨,乡有轨,人事有轨,币有轨,县有轨,国有轨。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桓公曰,行轨数奈何?对曰,某乡田若干?人事之准若干?谷重若干?曰..

    6 古代文学 2025-10-08
  • 国蓄

    【原文】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于君上也。故人君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于上也。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

    6 古代文学 2025-10-0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