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道德经解读

06 利他主义

2025-08-28 12:27 古代文学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自生:为自己谋生。

天地之所以长久,因为天地都不为自己谋生。天和地是对立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天因地而生,地因天而存。天地无私,故能天长地久。所以,无私才合乎自然规律。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同样也不例外。身体和灵魂的关系就象天和地一样,是相互依存的。灵魂依赖身体的养育而存活,身体需要灵魂的协调而生长。只因灵魂是以真气的形式隐藏于体内的,不为人的眼睛所见,所以,世人养生注重的只是有形的身体而忽视了无形的灵魂,这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为了有形的身体而生活,人生价值观自然就是无止境地追求金钱财富,目的在于以有形养有形,满足自我外部感官的需求。这样一来,身体就有灾难了,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无尽的欲望必然导致失调,内外失衡,身体各种疾病接连不断,以至于未老先衰,黄泉早赴。圣人则不是这样,他明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即只有保持灵魂和身体的平衡,才能确保身心健康。因此,圣人治身不片面追求有形物质来养身,而是先育法身。法身是灵魂的化身,正气的凝聚,相对于有形的肉体(色身)而言。《西派真传》说:“抱吾法身,养吾色身,色法兼养,命双修。”其结果是法身未现,色身却首先得以强壮——“后其身而身先”。因为健康的身体是法身显现的基础。

呵护法身的过程,就是修养色身的过程。道德功要求正身、正念、正术。端正身姿可以舒血畅气,利于调息凝神,主动入静。端正思想意识,可以集中思想,排除外在的七情六欲,消除私心杂念,心存每个灵子。调整呼吸,炼化炁,可以协调,按摩内脏,加强心脏和肠胃的功能,改善气血循环,有利于新陈代谢以及积蓄气和能量,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存想可以凝神,获得心灵的宁静,有利于灵魂和肉体的内在和谐。一旦掌握了练功的要素,并持之以恒,功力就会逐日加深,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得以逐步增强,身体自然而然变得力充沛、骨强体健。这就是“后其身而身先”。一个多灾多难的身体是养育不出变化莫测的法身的。值得强调的是,练功须有名师指导,正确利用各种道术,严肃对待练功过程。只有志向,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很容易用迷信的观点看待练功中出现的幻觉现象,以致走上自杀、杀人的邪路。

圣人把色身置之度外——外其身,始终关注着法身,反而延长了寿命——身存。色身和法身是对立统一的,我无私以养法身,法身无私以治色身,法身存则色身存,法身失则色身亡。

道德功是内功、静功,不同于当今轰轰烈烈的体育运动。可以说,身体的内部矛盾是决定身体健康与否的主要因素,只注重外因而忽视了内因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并非圣人没有私心,只是因为圣人彻悟了大道,才能够成全他健康长寿的私心。

圣人“身先”、“身存”之私的实现,是深明先与后、内与外、本与末、人与己的辩证关系的结果。

老子根据宇宙法则揭示了人生法则,而人生法则又贯穿着社会法则。他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思想,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原形。治理国家,只要时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自然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戴,从而体现人生价值,获得人生幸福;为了肉体而活着的人,生命不会长久;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活着的人,只要社会存在,他的英灵就会存在,因为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本章是老子的符合利己主义的利他主义思想。利他在前,利己在后;无私在前,成私在后,无私而成其私。老子以天人合一的境界,把宇宙、人生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要求人与人之间要而忘私、和谐相处,由此而形成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无私是合乎道的美德,只有用以利他主义、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来取代以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人类才能实现整个世界和谐有序的最大私心。

猜你喜欢

  • 11 反向思维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指代有形世界的颜色。五音: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这里指代有形世界的声音。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3 古代文学 2025-08-28
  • 10 以无为本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辐:车轮上连接轮辋和轮毂的辐条。毂:车轮中心的孔型部件,外连辐条,内装车轴。无:指车轮中心的圆孔,是车轮的枢纽。当车的重力施加于车轴时,车轴就会通过轮毂均匀地分配给每..

    1 古代文学 2025-08-28
  • 09 抱朴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载负。细胞是灵的载体,色身是魂的载体。营魄:喻灵魂。营为先天之气,也即元气,为灵之本;魄为后天之气,为魂之本。灵生于先天,为十陰十神或元神;魂长于后天,为十陽十神或识神。婴..

    1 古代文学 2025-08-28
  • 08 功成身退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持:持有。盈之:充满且即将外溢。行十事之功在于持而不盈,倘若盈之,不如停下来不做。否则劳而无功反而有祸。 “持而盈之”,反映的是功事已到了一定限度。“不若其己”,要求主观愿望应符合..

    1 古代文学 2025-08-28
  • 07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合乎道的意识、行为。几于道:接近于道或相似于道。 上善之人(圣人)具有近似于水的特十性十。水的行为表现为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十宠十,始终停..

    1 古代文学 2025-08-28
  • 05 众生平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古人用谷草扎成的用以祭祀天地神灵的狗。刍狗虽结草而成,但祭祀的人却视其有魂灵而装饰打扮并侍奉它们,以求福于天地神灵。待大礼已毕,刍狗的魂灵升入天..

    2 古代文学 2025-08-28
  • 04 不言之教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冲:通“盅”,虚的意思。道的境界是心灵的世界,它的空虚,是相对于自我世界而言,是不为人的外观所感觉到的。渊,形容道境深远,找不到边际。 道的境界是虚幻的,但它虚而..

    1 古代文学 2025-08-28
  • 03 无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尚贤:标榜贤良,崇尚有为。“尚贤”是专制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其实质就是“贤人政治”。贤人政治就是与“法治”相对立的“人治”。在专制..

    2 古代文学 2025-08-28
  • 02 圣人之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凡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恶,凡指一切丑陋的事物。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这说明丑陋的东西已经遍布天下;当人们都在为美好的善行而欢呼的时候,这..

    2 古代文学 2025-08-28
  • 01论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这种解释是前人从没有过的,前贤解老,开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说论,这就为打开老子道的..

    2 古代文学 2025-08-28
  • 八十一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有德之人,外行庄重,内心真诚,其言着实而真朴,并不悦耳动听;无德之人,外行轻躁,内心狡诈,其言动听悦耳,却未必真实可信。有道的..

    11 古代文学 2025-08-24
  • 八十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什伯:十、百。器:军械。徙:迁移。舟车:战船、战车。甲兵:披甲戴盔,全副武装的士兵。国家要..

    11 古代文学 2025-08-24
  • 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人若利欲熏心.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互相攻伐,必结怨结雠。即使设法和解了重大的怨雠,心中还会遗留余恨。种了怨,再和解,这怎能算做最根本、最妥善的办法呢?“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

    11 古代文学 2025-08-24
  • 七十八

    “天下柔十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天下的东西没有比水更柔十弱的。水在方为方,在圆为圆,染红则红,染蓝则蓝,去高就下,顺其自然。可谓柔之至,弱之极。然而攻克坚强的力量没有什么东西能..

    11 古代文学 2025-08-24
  • 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道运行,不偏不倚,至为公平。就象张弓射箭一样,遇高了就压低一些,遇低了就抬高一些,多余的减去,不够的补足,直到达到适宜合理为止。“..

    12 古代文学 2025-08-24
  • 七十六

    “民之生也柔十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刚出生的婴儿,心十性十纯素,肢十体柔软,时时趋向于生长。在年长时,情十欲繁多,气血枯竭,筋骨僵硬,逐渐转化于死。万物草木亦然。在幼小时枝杆..

    11 古代文学 2025-08-24
  • 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圣君明王治天下,随物自然而无为。有的执政者,贪其享乐,奢侈不节,只求宫廷豪华,征民役而修宫室,恣耳目以求声乐,纵科派之条,横征暴敛,不恤民之饥寒,民遭饥馑之患者,盖..

    11 古代文学 2025-08-24
  • 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犯分越理的凶顽之徒,十习十十性十恶劣,内心十奸十诈,外行蛮横,根本不怕遭惩罚。既知如此,怎么能以国法、禁令去威吓他呢?对这类不怕..

    12 古代文学 2025-08-24
  • 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惑,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刚强横暴,冒然从事者,谓之“敢”。柔十弱谦下,审时度世,探其深浅者,谓之“不敢”。逆天理、背人伦、逞刚强,十胡十作..

    8 古代文学 2025-08-23
  • 七十二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常人为其贪生之厚,恣情纵十欲,无所不为,不知“大小过恶,各有所归”。急如风火,形影紧随。“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

    8 古代文学 2025-08-2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