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道德经解读

25 立法

2025-08-29 12:02 古代文学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雄:属,喻强者。守:关注、重视。雌:属,喻弱者。溪:漕溪,有融会、融合之意。

“为天下溪”,旨在寻求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平衡。常:永恒的自然法则。常德:合乎自然法则的法治思想。神圣的法律是道德的凝聚,法律和道德是统一的。

既知人们皆崇尚强者,法律就应该保护弱者,为天下寻求平衡;为天下寻求平衡,法律就不会偏离大道,社会才会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朴状态。

“知其雄,守其雌”,是强调立法要以保护弱者为出发点,弱者得到保护,就能成为强者。法律必须是用来保护弱者的,只有为弱势群体撑起保护伞,法律才合乎自然法则。也只有“守其雌”,才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上才没有恃强凌弱现象。

就治身而言,这一句是讲炼化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白:光明。黑:黑暗。式:法则、真理。忒:差错。无极:大道。

既知人们皆向往光明,法律就应该关注黑暗,为天下寻求真理;为天下寻求真理,法律就不会出现差错,从而使社会法则复归于大道。

法律的支撑点只有着眼于消除具体的社会罪恶,伸张正义,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才合乎大道。社会法律和自然法则没有偏差,光明的大同世界才能实现。

就治身而言,这一句是讲炼炁化神。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荣:高贵。辱:卑贱。谷:山谷、鸿沟。朴:原意为已伐而没有加工的大木头。引申为自然、真质、淳朴,它没有丝毫人为的雕刻,完全生于自然,合乎大道。关于朴,有人说,木已伐则生机绝,日久则朽,故无大用。岂不知,人即是一棵无根之树。树是根植于土壤的,人则是根植于大气的:发为根,头为,身为干,四肢为枝,手脚为叶,肾为种,心为果······。老子所说的朴指的是人的神,是宇宙法则的化身,为気之聚,聚则为朴,散则为気。仙家称之为“丹身”或“法身”,所谓“灵丹妙药”就是指朴的功用而言,丹身成则百病不生、健康长寿,成为神仙;“法身”即合乎自然法则的天地之正气的凝聚。法身既成,则邪魔不侵并可以降妖除怪。这里,朴的概念如同道的概念,决不是象的,如果说道的概念是直觉思维和理思维的结晶,那么,朴的概念则是老子赋予人体科学的实践成果以深刻的哲理意义,关键在于强调朴的自然。合乎自然的,才是纯正的、质朴的。治国之法源于治身之朴,身与国同,朴与法同。朴是治身的灵丹妙药,法是治国的灵丹妙药。社会法律合乎自然规律,才可以造就民众的淳朴和社会风俗的淳朴。就治国而言,老子的朴就是西方法学家所说的“自然法”,都强调法的合自然规律。但是,法学家们所能强调的只是社会法则和自然法则之间的关系,还没能深入到自然法则与生命法则的关系上来。而老子的朴的观念则是建立在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和人生法则的整体观上的。自然法旨在强调人权、维护每个公民的平等、自由,而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之法,只有通过每个人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自身实践过程中去证悟,或者说,维护人民的自由之法和维护心灵的自由之法必须是统一的。否则,“自然法”所维护的就是“人之道”而非“天之道”。

既知人们皆崇尚高贵,法律就应当关注卑贱,为天下填平高贵与卑贱的鸿沟;为天下填平高贵与卑贱的鸿沟,法律才能具足道德,社会必复归于淳朴。

天赋人权是平等的,所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应当有高低上下、荣辱贵贱之分。

就治身而言,这一节是讲炼神返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器:法器。官长:百官之长。大制:国家大法。割:割舍、割裂。

朴是浩然正气的凝聚,而神圣的法律则是公平、正义的凝聚,解出它的每一条款,都是主张正义、铲除邪恶的神圣武器。圣人以法治国,则法律成为百官之长。所以,国家法律不能割舍和人为割裂。

在专制社会里,国王就是法律;在法治社会里,法律就是国王。割舍和割裂了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社会也就不存在公平和正义了。

就治身而言,朴就是法身。但她不是先于自我而存在,而是自我创造的成果,是灵与魂和谐的象征。朴散则気盈于身,驱逐邪气,抵御外侵。圣人治身不以我治而以朴治,朴治则无不治。

本章是老子的法治思想。法律的意义在于保护弱者,战胜邪恶,驱逐黑暗,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这是确保国泰民安的强大武器;朴的意义同样在于保护弱者,战胜邪气,使每一个细胞都能得到真气的呵护,这是确保身体健康长寿的法宝。

猜你喜欢

  • 31 遵道成圣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大道:由道体所体现出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十性十。氾(fan):通“泛”,充满、遍布的意思。 道体至十精十至微,其十性十至静至虚、至真..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30 自知自胜自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9 法律与道德

    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大道属于心灵的世界,是人的外部感官无法感觉到的,故说“无名”。朴,是灵魂的化身,是自我之“法身”;朴是闪电,可以劈开乌云,驱逐黑暗,迎来光明..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8 交战之道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那些优良的兵器,都是不吉祥的,有些常人都感到厌恶,所以,有道之士不去使用。 越是十性十能优良的兵器,越富有杀伤力。喜欢那些兵器的人,都是不知十爱十惜生命的..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7 用兵之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用大道来辅佐君主的将领,不以武力逞强天下。以武力逞强天下的人,是野蛮的霸权行径,必遭报应。因为恃强凌弱,是垂涎他人领土和财富的不道行为,一定会遭到正义力量的反抗..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6 天下神器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将欲夺取国家权力而谋求个人利益的,我预见他们的目的是不会得逞的。国家是由万物之灵之称的人组成的社会组织,不可能让那些怀有个人..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4 尊师重教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这是比喻那些懂得客观规律的人,办事不拖泥带水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善于说话的..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3 民重君轻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指代身十体,身十体是细胞的集合十体,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灵子,所以“重”喻体、喻国。轻:比喻人的识神即魂,魂是统治者。“静”应当是魂(统治者)的本分,魂静则灵安,魂不守静则灵必..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2 对立统一规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这是老子于道境中对微粒子的直观和体悟。 “有物混成”,是说道是由微粒、信息、能量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状态等要素组成的统一体。 ..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1 量变质变规律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希:“听之不闻曰希”。大自然的语言虽然不能用耳朵听到,但它却能用事实讲话。 事实胜于雄辩,在事实面前,我们必定有所启发。..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0 以诚为本

    曲则全。 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 曲:弯曲、旋转。曲则全:弯曲、旋转求得全面认识。有人解释为委屈自己,顺从别人,从而得以保全自己。这种明哲保身,毫无原则的委屈而求权、求利的做法,是对人十性十的压抑和扭..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9 智慧的源泉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瞳孔。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品德完全可以根据他的目光作出判断,目光是心灵的折射。“惟道是从”,是说一个人的目光,完全显示了他对大道的体悟,也就是说,意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意识。..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8 圣凡有别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唯”和“阿”,都是表示应答的词语。“唯”表示尊敬的应答,相当于“是”。“阿”表示不尊敬的应答。只因语气不同,礼节上也就不..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7 治国原则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合乎自然规律的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仁义:仁十爱十和正义,是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品德。智慧:人类特有的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是区别于兽类的主要标志。 老子是体道..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6 太上

    太上,不知有之; 道的境界太高的人,不被周围的人们认识。 真正的得道高人,有着出神入化的功夫,但是他从不炫耀自己,即使你天天和他在一起,也不会认识他的真正面目,正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道家弟子..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5 归根复命

    致虚极,守静笃。 虚己以待物,虚魂以待灵。魂虚则灵实,魂静则灵动。虚极则自失,静笃则忘我。自失不等于忘我,自失是静坐中自我躯体在意念中消失,一切知觉全无,但自我意念还存在。忘我则是进入道的境界,自我意..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4 有道之士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善为道者:在修道方面有造诣的人。微妙玄通:善为道者的功夫已进入识玄的境界,思想意识已经和大道相通。这样以来,他们就具有了奇妙的高深莫测的特异功能,以及一些不能为常人..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3 参玄悟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 这大概是老子于道境之中对人十体基因组直觉后的体悟。 夷:平坦无阻的意思。这是就基因组的能量场来说的。希:真实、珍贵..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2 贵民思想

    十宠十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有惊恐之感,是因为有荣辱观念。有荣辱观念,是因为以自身为贵。以自身为贵,就是以大患为贵。以自身为贵,必生名利之心。有名利之心,必生贪争之念。有贪争之念,必有大患。“患”的字..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1 反向思维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指代有形世界的颜色。五音: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这里指代有形世界的声音。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4 古代文学 2025-08-2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