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道德经解读

36 有无相生

2025-08-30 11:22 古代文学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道生一”,一是道的载体,而朴是道德的体现。得道以德,德的最高标志就是返朴归真,所以,“得一”也就是得朴。

天得一以清:天,在上,比喻大脑。大脑得朴则断事清明。

地得一以宁:地,处下,比喻身体。身体得朴则健康安宁。

神得一以灵:神,人的神。人的神得朴则断事灵验。

谷得一以盈:谷,人体的气血脉络。血脉得朴则气充盈。气是朴的物质基础。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比喻人体所有的细胞。人体细胞得朴则自然健康繁殖。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侯王,比喻自我。贞,忠于自己所遵守的行为准则。自我得朴则可以确立合乎道的处世法则。

其致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致之:推而言之,即由治身之道推广到治国之道。

推而言之:统治阶级(天)不凭借朴治,使政治清明,国家将恐分裂;百姓(地)不凭借朴治使社会安宁,国家将恐引发动荡;人们的神不凭借朴治得以慰藉,恐将产生信仰危机;山川河流不凭借朴治获得充盈,水利资源恐将枯竭;万物不凭借朴治来保护,恐将毁灭;侯王不以朴治国,反而自视高贵,其统治地位恐将被推翻。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数车无车。

孤:孤儿。寡:寡妇。穀:粮食作物。不穀,是指百姓没有粮食、遭受饥荒,多因统治者不道造成。统治者以此作为自称,以表明自己时时刻刻在体恤弱者,为民着想,以示有德。车:河车,古代用来汲水的工具。河车旋转一圈为一车,比喻一辈、一代。另,真气顺着小周天循环运转称为河车转动。

任何事情都是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守贱则贵,筑基则高,世间之所以有贵,是因为有贱为之衬托;之所以有高,是因为有下与之对应。正如那些显赫的统治者们,他们的高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的;他们的贵,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铸就的。其实,不道的帝王们也非常明白这些道理,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所以,他们用孤、寡、不穀来称呼自己,表明自己是以民为本,以民为基的。对此,老子给予彻底否定:“这不是以贱(民)为本呀!难道不是吗?”以民为本的统治者施行的是“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而不是在自己的称谓上作文章。他们称孤道寡,只是欺世盗名的手段而已,真正目的不过是为了维护其高贵的统治地位罢了。因此,他们的统治地位也只能有数辈而已。

就治身而言,只有炼己筑基,使河车转动,身体才能健康长寿。常人不懂得练功,任气遗失,河车也就不转动了。河车不转动,大脑就得不到气的滋补,逐渐形成脑萎缩,各种疾病亦相伴而生。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这是以道德功的周天原理来阐明“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论点。

不欲:练功时彻底消除自我欲望,排除一切外在、内在干扰,这是进入功态的前提条件。当河车发动,真气逆督脉而上,过百会、下印堂、透过眼帘时,气流象玉珠一样碌碌而下,出现在眼前的是金玉之光,这即是“碌碌如玉。”气流下行,过中丹田入下丹田,腹内会发出咕咕噜噜的响声,如同石头的撞击声,这即是“落落如石”。

这里,老子所要阐明的道理是:一,同为一气,在上如玉,在下如石;可见如玉,不可见如石。只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本没有贵贱之分。二,真气之所以能够上行,形成眼前之“玉”,这是通过修练筑基功,下丹田真气充盈的结果,从而阐明“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论点。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反:反抗(下对上,弱对强),是人们认识了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向对立面转化。反抗是就对立而言,是矛盾斗争的主要形式,目的在于解决矛盾,平衡矛盾,统一矛盾,取得向矛盾对立面的转化。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反是合乎道的运动的,在这一运动中,弱者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老子贵柔贵弱,一再强调柔弱者的作用,并非希望事物永远处于弱势,而是希望事物完成由弱到强的转化,共同统一到强上来。

我们可从治身、治国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意义。

一、从治身的角度讲,反,是自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使体内真气由下丹田沿督脉而上,顺任脉而下,循环往复,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功。随着真气的进一步充盈,进而再打通大周天。由于真气的逆向行驶,打通了身体所有脉络,使气血畅达,从而平衡,消除疾病,强身健体,以至最终返朴归真。这正是因为利用了弱者——真气的作用,才完成了自我与真我的同一,从而使自我这一大自然的弱者变成大自然的真正强者。

二,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说,反,是社会最下层的劳动人民为推翻反动统治阶级所进行的***斗争。弱者,就是指那些缺吃少穿,不堪忍受剥削和压迫,没有权利和自由的劳苦大众。人民揭竿起义,推翻反动统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弱者,则是***的主力军。历史上每次***运动,广大人民群众都是***的中坚力量。正如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东所领导的国内***战争,强者败,弱者胜,即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果。东是阐述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哲理的杰出代表。

如果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揭示了自我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那么,“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则体现了老子的朴治主义思想。

客观世界是物质世界,天下万物皆体现于有形,万物之灵的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往往局限于“有”的层面,以“有”观“有”,形成以“有”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以来,治国则把希望寄托在“有为”的帝王身上,治身则把希望寄托在“有用”的物质身上,从而忽视了必须体现自然规律的无形的社会法则(法律)和人生法则(朴)。

浩瀚的宇宙之所以丰富多彩、生生不息、和谐有序,在于无形却至诚不移的自然规律在左右着宇宙,而决不是哪一个星球在统治整个宇宙。人类社会要想繁荣稳定,就必须制订出合乎自然规律的社会法则。同样,人生要想健康长寿、自由幸福,就必须培育真朴,这就是“有无相生”。老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指出:“有生于无”即“无”是万物之本,自然规律决定着天下万物的命运,所以,人类欲求“有”必先求“无”,否则,不管社会多么富有,必然最终遭受自然规律的惩罚,其结果是一无所有,包括人类自身。

本章集中体现了老子的朴治主义思想。首先用对比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朴治对于天、地、神、谷、万物、侯王的重要意义。而后又辩证地指出称寡道孤的统治者是不道的,其结果也只能是数辈无辈,山是不会永固的。最后说明,要想实现天下大治,就必须充分利用弱者,推翻不道统治,走朴治主义道路。

附:河上公、王弼本分“落落如石”以上为一章,以下四句为一章,此从魏源本。

猜你喜欢

  • 51 玄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得道之人贵行不贵言。大道天机,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是道德使然,因为言传则流于炫耀,有违天理。另外,不合时机,不合对象的言传,不会有人相信,反遭流言誹语,被视为宣扬迷..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50 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 攫鸟猛兽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十牝十牡之合而朘作,十精十之至;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虿:蝎子一类的毒虫。虺:毒蛇的一种。攫鸟:长有利爪的鸟。朘:男婴的生十殖..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9 治国平天下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祭祀不辍。 善建者:善于建功立业的人。拔:超出、高出。“善建者不拔”,是说一个善于建功立业的人必定从自我修养开始,决不会好高骛远,去做超出自我能力的事情。 善抱者:善于抱朴..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8 唯施是畏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使:让。我:真我。介然有知:介入大道,尔后获得真知。真我介于自我与大道之间,是自我之君,智慧的开启者。施:施舍、施展。 让真我介入自我和大道之间,使自我获得真知,遵循..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7 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天下有始,始于大道,大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的母体。认识世界,不应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应是透过本质看现象。母,蕴涵着世界..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6 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大道赋予万物生命的种子,万物因遵循自然规律而得以繁殖、成长,有形物质凝聚造就其具体形态,万物因其所处的环境而成熟。所以,万物莫不以道为尊,以德..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5 摄生之道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出生入死”,是养生之道,明白了养生之道,则健康长寿,否则,生命早逝。 徒,指同种类型的人。十有三:十分之三..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4 立法与变法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神圣法律的代言人。无常心:无永久不变之心。圣人无常心,则法无不变之法。 以法治国,圣人之心就是治国之法。治国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变革的依..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3 科学与哲学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十习十获得科学技术知识。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为道: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日损:一天比一天减少。 不断地..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2 微观认识论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常言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秀才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书本知识。圣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他自身的修养功夫,是对人十体基因组这一天书的破译。人十体基因组是..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1 人性论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却:止、退。粪:名词动用,肥、养的意思。走:跑。戎马:比喻十精十卵十。郊:荒郊。 就治身而言,“天下有道”,是说人们懂得养生之道,通过夺十精十补脑之术来养..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0 生克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器已成之人,返朴归真,与宇宙合一,面对浩瀚的宇宙,总感智慧不足。这种人生追求所产生的作用才是对自己、对社会没有危害的。浩然正气充盈体内却虚怀若谷,这种功夫的..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9 贵生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名利和身十体相比谁更亲?身十体和财富相比谁更多?得到了名声和财富却丧失了生命,和不争名利却得以保寿全生,谁的害处更大? 这里,老子用名利和生命作比较,旨在说明生命..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8 宇宙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十陰十而抱十陽十,冲气以为和。 道:世界的本原,“有”和“无”的对立统一体。 一:太极、太一、细胞、原子,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功能单位。 二:由一化生出的相对独立..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7 贷智于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古代指知识分子。士分三类:上士、中士、下士。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道的理解不同,道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能为所有的人所认..

    4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5 意识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徳,是以无德。 德:属于意识范畴,是人的世界观、社会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和。上德:来源于道或者符合于道的思想意识,具有客观十性十、全面十性十。 不德:不固执于自我主观..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4 朴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永恒的大道始终无为,但是却取得了无所不为的成果。大道运行没有轨道误差和时间误差,具有永恒的客观规律十性十。正是这至诚不移的客观规律十性十,才孕育化生出天地万物,取得无所不为的成果。 ..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3 微明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比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要想收敛它,必定先使它张狂;要想削弱它,必定先使它强盛;要想废除它,必定先使它振兴。要想夺取它,必定先给予..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2 劝道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大象:道的境界,即修道者所进入的真实不虚的灵明的境界。一旦进入这一境界,世间万物都会在这里出现。万物出现,我无害物之心,物无害我之意,自然能够镇定自若,泰然处之,相..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1 遵道成圣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大道:由道体所体现出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十性十。氾(fan):通“泛”,充满、遍布的意思。 道体至十精十至微,其十性十至静至虚、至真..

    6 古代文学 2025-08-2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