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朱东润

第三十 張戒

2025-08-30 16:04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南宋而後,論師群起,批判詩文,著有專書者,殆難盡數;然拉雜繁猥,迄無建樹者,爲數亦衆。今自江西派外,略舉數人。南渡以後,首持異論,述張戒第一。誠齋、放翁,源出豫章,三昧有寤,獨樹一幟;述楊萬里、陸游第二。水心之論,别啓四靈,述葉適第三。晦庵理學大儒,尚論詩文,識亦超卓,述朱熹第四。滄浪之論,上紹表聖,下啓漁洋,述嚴羽第五。江湖鉅子,首數後村,述劉克莊第六。白石之説與誠齋略近,亦附見焉。

山谷之詩,在當時雖享盛名,然時人論之,已不盡滿,東坡蝤蛑江瑶柱之喻,蓋諷之也。魏泰作《臨漢隱居詩話》,乃云:黄庭堅作詩得名,好用南朝人語,專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綴葺而成詩,自以爲工,其實所見之僻也。吾嘗作詩題其篇後,略云:端求古人遺,琢挾手不停,方其拾璣羽,往往失鵬鯨。蓋謂是也。其言直攻山谷。至紹興間而有陳巖肖之《庚溪詩話》、張戒之《歲寒堂詩話》。

《庚溪詩話》云:山谷之詩新奇峭拔,頗造前人未嘗到處,自爲一家,此其妙也。至古體詩不拘聲律,間有歇後語,亦清新奇峭之極也。然近時學其詩者,或未得其妙處,每有所作,必使聲韻拗捩,詞語艱澀,曰江西格也。此何爲哉!巖肖之論如此,然不及張戒之直指本源。

張戒正平人,登進士第,紹興間授國子監丞,累官至司農少卿,有《歲寒堂詩話》。戒雖不以詩名,論詩頗有所見。《詩話》載乙卯冬與陳去非論詩事,又在桐廬與吕居仁論魯直事,其人與江西派往還似甚密,然其持論獨不與江西派合。當豫章宗派盛行東南之際,戒持異論,直發其隱而不少諱,亦讜直之人哉。

戒之持論,首舉蘇黄並言,而謂詩壞於二人,其言如次:

《國風》《離騷》固不論,自漢魏以來,詩妙於子建,成于李、杜,而壞于蘇、黄。余之此論,固未易爲俗人言也。子瞻以議論作詩,魯直又專以補綴奇字,學者未得其所長而先得其所短,詩人之意掃地矣。段師教康崑侖琵琶,且遣不近樂器十餘年,忘其故態。學詩亦然。蘇、黄習氣浄盡,始可以論唐人詩,唐人聲律習氣浄盡,始可以論六朝詩,鐫刻之習氣浄盡,始可以論曹、劉、李、杜詩。

蘇、黄習氣何指,尚待詮釋。《詩話》中云:蘇、黄用事押韻之工,至矣盡矣,然究其實,乃詩人中一害,使後生只知用事押韻之爲詩,而不知詠物之爲工,言志之爲本也,風雅自此掃地矣。又謂蘇端明專以刻意爲工,山谷只知奇語之爲詩,而不知常語亦詩也。所謂蘇、黄習氣者當指此。

法雲秀老斥魯直作豔語,蕩天下淫心,恐生泥犁,魯直頷應之,見《冷齋夜話》。《歲寒堂詩話》亦云:

孔子删《詩》,取其思無邪者而已。自建安七子、六朝、有唐及近世諸人,思無邪者,惟陶淵明、杜子美耳,餘皆不免落邪思也。六朝顔、鮑、徐、庾,唐李義山,國朝黄魯直,乃邪思之尤者。魯直雖不多説婦人,然其韻度矜持,冶容太甚,讀之足以蕩人心魄,此正所謂邪思也。魯直專學子美,然子美詩,讀之使人凜然興起,肅然生敬,《詩序》所謂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者也,豈可與魯直詩同年而語耶?

吕居仁論詩好言活法,其論山谷之學老杜,亦從此點落眼。《歲寒堂詩話》述張戒與居仁語,於江西派之論,加以詰難,至可味。

往在桐廬見吕舍人居仁,余問:魯直得子美之髓乎?居仁曰:然。其佳處焉在?曰:禪家所謂死蛇弄得活。余曰:活則活矣,如子美不見旻公三十年,封書寄與淚潺湲,舊來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詩誰與傳?此等句魯直少日能之。方丈涉海費時節,玄圃尋河知有無,桃源人家易制度,橘州田土仍膏腴。此等句魯直晚年能之。至於子美客從南溟來朝行青泥上,《壯遊》《北征》,魯直能之乎?如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横,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此等句魯直能到乎?居仁沉吟久之曰:子美詩有可學者,有不可學者。余曰:然則,未可謂之得髓矣。

張戒於山谷之詩,得其深淺所在,論杜詩,因謂魯直所學但得其格律,此分析入微之論,宜居仁爲之沉吟也。又謂山谷自稱學杜,屋下架屋,愈見其小,必欲與李、杜詩争衡,當自漢魏詩中出爾。此亦見到之論。戒論古今之詩分爲五等,而評騭歷代詩家如次:

國朝諸人詩爲一等,唐人詩爲一等,六朝詩爲一等,陶、阮、建安七子、兩漢爲一等,風騷爲一等。學者須以次參究,盈科而後進可也。

阮嗣宗詩專以意勝,陶淵明詩專以味勝,曹子建詩專以韻勝,杜子美詩專以氣勝。然意可學也,味亦可學也,若夫韻有高下,氣有强弱,則不可强矣。此韓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詩,後世所以莫能及也。世徒見子美詩多麤俗,不知麤俗語在詩句中最難。非麤俗,乃高古之極也。自曹、劉死至今一千年,唯子美一人能之。近世蘇、黄亦喜用俗語,然時用之,亦頗安排勉强,不能如子美胸襟流出也。

詩多麤俗一言,北宋時語。初老杜之詩,爲蘇、黄所重,老師宿儒,猶不肯深與。嘗有稱杜詩用事廣者,一經生忽憤然曰:諸公安得爲公論乎?且其詩云: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千憂。彼尚不知酒是杜康作,何得言用事?語見《蔡寬夫詩話》。蓋當時確有此論,張戒之言,非無的放矢也。又其論杜詩云:

杜子美、李太白、韓退之,三人才力俱不可及,而就其中,退之喜奇崛之態,太白多天仙之詞,退之猶可學,太白不可及也。至於杜子美,則又不然,氣吞曹、劉,固無與爲敵,如放歸鄜州而云:維時遭艱虞,朝廷少暇日,顧慚恩私被,詔許歸蓬蓽。新婚戍邊而云:勿爲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壯游》云:兩宫各警蹕,萬里遥相望。《洗兵馬》云:鶴駕通宵鳳輦備,雞鳴問寢龍樓曉。凡此皆微而婉,正而有禮,孔子所謂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者。如刺規多諫諍,端拱自光輝。儉約前王體,風流後代希,公若登台輔,臨危莫愛身。乃聖賢法言,非特詩人而已。

《後山詩話》始謂韓退之以文爲詩,因有教坊雷大使舞,終非本色之譏。於是退之之詩,始爲其文所掩,論者不能得其真相。清顧嗣立《昌黎詩集注序》云:夫詩自李、杜勃興而格律大變,後人祖述,各得其性之所近以自名家,獨先生能盡啓秘鑰,優入其域,非餘子可及。顧其筆力放恣横縱,神奇變幻,讀者不能窺究其所從來,此異論所以繁興而不自知其非也。此論最爲得之。《歲寒堂詩話》論退之語,頗有所見,嗣立之説所由出也。

韓退之詩,愛憎相半,愛者以爲雖杜子美亦不及;不愛者以爲退之於詩本無所得,自陳無己輩,皆有此論。然二家之論俱過矣。以爲子美亦不及者固非,以爲退之於詩本無所得者,談何容易耶!退之詩大抵才氣有餘,故能擒能縱,顛倒崛奇,無施不可,放之則如長江大河,瀾翻洶湧,滾滾不窮,收之則藏形匿影,乍出乍没,恣態横生,變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蘇黄門子由有云:唐人詩當推韓、杜,韓詩豪,杜詩雄,然杜之雄亦可以兼韓之豪也。此論得之。詩文字畫大抵從胸臆中出,子美篤于忠義,深於經術,故其詩雄而正;李太白喜任俠,喜神仙,故其詩豪而逸;退之文章侍從,故其詩文有廊廟氣。退之詩正可與太白爲敵,然二豪不並立,當屈退之第三。

柳柳州詩字字如珠玉,精則精矣,然不若退之之變態百出也。使退之收斂而爲子厚則易,使子厚開拓而爲退之則難,意味可學,而才氣則不可强也。

張戒此言,語皆精核, [1] 其他立論,亦多可稱者,如論李賀云:杜牧之序李賀詩云:騷人之苗裔。又云:少加以理,奴僕命騷可也。牧之語太過,賀詩乃李白樂府中出,瑰奇譎怪則似之,秀逸天拔,則不及也。語頗切當。又謂元、白、張籍以意爲主而失于少文,賀以詞爲主而失於少理,亦銖兩悉稱。又論李義山《南朝》《茂陵》《景陽井》《思賢頓》諸詩,以爲世但見其詩喜説婦人,而不知爲世鑒戒,其言近而旨遠,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頗得義山用意所在。

《歲寒堂詩話》綜論唐、宋詩人,歸重杜陵,今録其結論於次以見其宗旨:

王介甫只知巧語之爲詩,而不知拙語亦詩也。山谷只知奇語之爲詩,而不知常語亦詩也。歐陽公詩專以快意爲主;蘇端明詩專以刻意爲工。李義山詩只知有金玉龍鳳,杜牧之詩只知有綺羅脂粉,李長吉詩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間一切皆詩也。惟杜子美則不然,在山林則山林,在廊廟則廊廟,遇巧則巧,遇拙則拙,遇奇則奇,遇俗則俗,或放或收,或新或舊,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無非詩者。故曰:吟多意有餘。又曰:詩盡人間興。誠哉是言。

* * *

[1] 1933年講義此處云:張戒論廊廟氣一節,容有未當,其餘皆精核。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

猜你喜欢

  • 第十二章 明清戏曲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这一时代的基本历史事实从明太祖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1368),到清代鸦片战争(1840),这五百年间,中国历史上构成一个特定的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存在,而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

    5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一章 元代文学 [1]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概况元代文学是很有成就的一个时期的文学。在这时,是从列宁所说两种文化看来,富有人民性的文学压倒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学的时期。在这时,是最鲜明地说明伟大的现实斗争是文学作品的动..

    19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章 宋词的发展

    第一节词的兴起及发展的原因词在初期的面貌作为中国格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词,就其存在的作品的一般内容 论,又系具有和传统的诗有显著的不同的特色的词,是起源于中唐,发展在五代,而特别流行于两宋的。这是什么..

    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九章 唐代的传奇文学

    第一节近古文学的序幕及其历史背景在我们讲唐代诗歌的时候,曾说天宝之乱是唐代政治的转折点(见第八章,第一节 ),并说天宝之乱是唐代社会发展的分水岭,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分水岭(见第八章,第六节 ),其实这几..

    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八章 唐代的诗歌

    第一节这一个时期文学发展大势及其背景唐代的诗歌是前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诗歌的继续发展,但又有了更高的成就的时期。我们说它是前一时代的诗歌的继续发展,这是因为前一代所创造的格律为唐代所承袭了,前一代对于诗..

    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文学批评

    第一节这一时期的基本历史事实和文学发展大势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以前,亦即从公元2世纪到6世纪,这四五百年间,在社会状况上和文学发展上都成为一个具有若干特点的段落。它不同于以前的周、秦、西汉,也不同于后来的隋..

    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六章 汉代的散文和词赋

    第一节在统一帝国形成后的几次伟大起义在屈原死后55年(前 222),楚国灭亡了。次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秦统一全国。秦的统一是有它的贡献的,它的政治制度不但是为汉代所承袭了 [1] ,而且给后来很多的统..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五章 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节关于战国晚期政治形势的说明作为一个坚定而有远见的政治活动家的屈原之时代背景我们讲过古代神话,把古代神话储存得最多而应用在文艺创作上最多又最好的就是屈原;我们讲过《诗经》,《诗经》的最大价值是它的..

    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四章 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

    第一节春秋到战国的基本历史事实《诗经》之后,到屈原出现以前,是辉煌的先秦诸子散文的时代。散文的成就给屈原长篇巨制的写成无论在思想内容上或在组织形式上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些散文主要是产生在战国时代。战..

    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三章 最早的诗歌和诗歌总集

    第一节最早的诗歌最早的文学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除口头创作和神话传说之外,就是歌谣。最早的歌谣是什么样子?我们提到过的《葛天八阕》《弹歌》《蜡词》,可以帮助我们想象一部分。传说伏羲时有《网罟歌》 [1] ,神..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二章 古代的神话传说

    第一节文艺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在内。恩格斯在1876年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开头就说:政治经济学家们肯定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确实跟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

    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一章 导论

    导论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和方法文学史是社会科学的一部门,是历史科学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它的科学方法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所遵循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分析方法,反对..

    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附録三

    中國文學批評史授課試題 [1]其一十七日交卷,任作一題,以二千字完篇。盛唐、大曆詩論述略。白居易論李、杜謂不得《風》《雅》遺意,果有當耶,試就《風》《雅》之旨辨之。論劉勰、鍾嶸與齊梁時代之關係。其二讀《談..

  • 附録二

    歷次講義删存及《大綱》再版後記一、1932年本講義節存題記中國文學批評史,現時惟有陳鐘凡著一種。觀其所述,大體略具,然倉卒成書,罅漏時有。略而言之,蓋有數端。荀卿有言,遠略近詳。故劉知幾曰:史之詳略不均,..

  • 附録一

    《大綱》與歷次講義章節異同表 [1](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陸機 陸雲 附摯虞,下節摯虞 李充删。②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括去。③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前擬增殷璠 高仲武。(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司空圖 附皎..

  • 第七十六 陳廷焯

    自常州派之興數十年後而有莊、譚。莊棫字中白,號蒿庵,丹徒人;譚獻字仲修,號復堂,仁和人。蒿庵叙《復堂詞》曰:夫義可相附,義即不深,喻可專指,喻即不廣。托志帷房,眷懷君國,温、韋以下,有跡可尋,然而自宋..

  • 第七十五 曾國藩

    有清叔季之間,以事業文章著者,無踰曾國藩右。國藩字滌笙,道光進士,累官禮部侍郎,丁憂歸,再起治兵事,負天下重望,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卒于任,諡文正,有《曾文正全集》。曾氏治古文於桐城派中衰之後,一以雄..

  • 第七十四 張惠言 周濟

    張惠言,字皋文,武進人,少爲詞賦,惲子居嘗以爲自相如、枚乘没後,二千年無此作。既而與子居同爲古文,遂爲陽湖派鉅子。其學深于《易》《禮》,嘉慶中以進士官編修卒,有《周易虞氏易》《儀禮圖》及《茗柯詩文集》..

  • 第七十三 惲敬 包世臣

    繼桐城派古文而興者有陽湖派,而爲之宗主者,惲敬、張惠言二家。惲、張之學古文,皆由桐城派入。惠言《送錢魯斯序》云:魯斯大喜,顧而謂余,吾嘗受古文法于桐城劉海峰先生,顧未暇以爲,子儻爲之乎?余愧謝未能。已..

  • 第七十二 阮元 [1]

    乾隆、嘉慶之間,主張駢體,與古文家争文章之正統者,則有阮元。元字伯元,號芸臺,儀徵人,乾隆進士,道光時官至大學士,有《揅經室集》。芸臺早歲受知于孫梅,梅字松圃,號春浦,烏程人,乾隆進士,官太平府同知,..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