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朱东润

第五十三 馮班 [1]

2025-08-30 18:03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牧齋之論,一意排斥嚴羽、高棅、前後七子以及竟陵之説,負一世盛名。同邑後輩,大張其議,轉而倡道崑體,以力攻江西派者,則有馮舒、馮班兄弟。舒字己蒼,號默庵,有《默庵遺稿》。班字定遠,號鈍吟,有《定遠集》《鈍吟詩文稿》。二人評點《才調集》尤有名,爲學西崑體者必讀之書,與江西派之《瀛奎律髓》相埒。

二馮兄弟論詩門徑不相同。馮武云:默庵以杜樊川爲宗,而廣其道於香山、微之。鈍吟以温、李爲宗,而溯其源於騷選漢魏六朝。即此一語,可以知矣。武又謂兩先生論詩法微有不合處。默庵得詩法于清江范德機,有《詩學禁臠》一編,立十五格以教人,謂起聯必用破,頷聯則承,腹聯則轉,落句則或緊結,或遠結。鈍吟謂詩意必顧題,固爲喫緊,然高妙處正在脱盡起承轉合,但看韋君所取(《才調集》),何嘗拘拘成法,圓熟極則自然變化無窮爾。今以二人評點之《才調集》論之,鈍吟之説較多,其立論亦較高,故獨取鈍吟,默庵之説從略。鈍吟論古樂府,語尤精悍無倫,後趙執信見其《鈍吟雜論》,至具朝服下拜於墓前。焚刺稱私淑門人,其爲人所傾倒如此。鈍吟之説,上承虞山,下啓秋谷,其在文學批評史上之地位可想矣。

《才調集》十卷,蜀韋縠編,二馮推爲崑體正宗。《四庫總目提要》譏之云:縠生於五代文敝之際,故所選取法晚唐,以穠麗宏敞爲宗,救粗疏淺弱之習,未爲無見。至馮舒、馮班意欲排斥宋詩,遂引其書於崑體,推爲正宗,不知李商隱等,《唐書》但有三十六體之目,所謂西崑體者,實始于宋之楊億等,唐人無此名也。此言亦允。實則江西諸人,自黄山谷、吕居仁以及方虚谷等,對於崑體之論,雖依違不盡同,而情非冰炭,鈍吟必欲舉崑體以攻江西,亦一偏之見也。

《才調集》編次,頗似淩亂,鈍吟謂此書,多以一家壓卷,殊有微意。馮武於《凡例》中申言之。武字簡緣,鈍吟之侄也,其言必有所承,今録之:

《才調》一選,非專取西昆體也,蓋詩之爲道,固所以言志,然必有美辭秀致,而後其意始出,若無字句襯墊,雖有美意,亦寫不出。於是唐人必先學修辭而後論命意,其取材又必揀擇取捨,從幼熟讀《文選》《騷》《雅》、漢魏六朝,然後出言吐氣,自然有得于温柔敦厚之旨,而不失《三百篇》之意也。韋君所取以此。故其爲書也,以白太傅壓通部,取其昌明博大,有關風教諸篇,不取其閑適小篇也;以温助教領第二卷,取其比興邃密,新麗可歌也;以韋端己領第三卷,取其氣宇高曠,辭調整贍也;以杜樊川領第四卷,取其才情横放,有符風雅也;以元相領第五卷,取其語發乎情,風人之義也;以太白領第七卷而以玉溪生次之,所以重太白而尊商隱也;以羅江東領第八第九卷,取其才調兼擅也。

簡緣之説雖辯,按之事實,亦多曲爲之辭,未必韋縠當日之意果爾也。又縠自叙稱及李、杜,集中無少陵詩,鈍吟云:卷中無杜詩,非不取也,蓋是崇重杜老,不欲芟擇耳。又云:序言李、杜、元、白,今選太白,不選子美,杜不可選也,選李亦祇就此書體裁而已,非以去取爲工拙也。其言皆强爲剖别。《四庫全書總目》云:馮舒評此集,謂崇重老杜,不欲芟擇,然實以杜詩高古,與其書體例不同,故不採録,舒所説非也。此言誤班爲舒,餘不誤。

鈍吟之説,以温、李爲主,於山谷則攻擊不遺餘力,如云:

温、李詩句句有出而文氣清麗,多看六朝書,方能作之。楊、劉以後絶響矣。元人效之終不近。(評温飛卿詩)

義山自謂杜詩韓文,王荆公言學杜當自義山入。余初得荆公此論,心謂不然,後讀山谷集,粗硬槎牙,殊不耐看,始知荆公此言,正以救江西派之病也。若從義山入,便都無此病。山谷用事瑣碎,更甚於崑體,然温、李、楊、劉,用事皆有古法,比物連類,妥貼深穩,山谷疏硬,如食生物未化,如吴人作漢語,讀書不熟之病也。崑體諸人甚有壯偉可敬處,沈、宋不過也。(評李商隱詩)

方回論詩,於情景虚實,起承轉合之間,言之醰醰有餘味。鈍吟譏之曰:方君所娓娓者,止在江西一派,觀其議論,全是執己見以繩縛古人,以古人無礙之才,圓變之學,曲合于拘方板腐之輩,吾恐其説愈詳而愈多所戾耳。此論於《才調集》評中亦見之:

《律髓》之詩,大曆以後之法也。大略有是題,則有是詩,起伏照應,不差毫髮,清緊葱倩,峭而有骨者,大曆也。加以駘蕩,姿媚於骨,體勢微闊者,元和、長慶也。儷事櫛句,如錦江濯彩,慶雲麗霄者,開成以後也。清慘入骨,哀思動魂,令人不樂者,廣明、龍紀也。代各不同,文章體法則一。大曆以前,則如元氣之化生,賦物成形而已,今人初不知文章之法,謂詩可作八句讀,或一首取一句,或一句取一二字,互相神聖,豈不可哀!

《唐詩品彙》有排律之名,鈍吟斥之曰:長詩有叙置次第,此文章自然之勢,其妙處全不在此。《品彙》之作,高棅不解聲病,便以長詩爲排律,無識妄作。今人則排字已入骨矣,板拙不貫穿,只被排字誤了。今按楊仲弘撰《唐音》,已有排律之名,不能以此盡責高氏也。

明人自前後七子以及鍾伯敬、譚友夏之徒,於樂府之意,每每妄生别解,漸入歧途。《鈍吟雜録》有《古今樂府論》、《論樂府與錢頤仲》諸篇,於樂府源流,言之至爲詳審。列論自唐以來詩人爲樂府者,紛紛皆是,總而言之,要有七體,語見《古今樂府論》:

製詩以協于樂,一也;采詩入樂,二也;古有此曲,倚其聲爲詩,三也;自製新曲,四也;擬古,五也;詠古題,六也;並杜陵之新題樂府,七也;古樂府無出此七者矣。唐末有長短句,宋有詞,金有北曲,元有南曲,今則有北人之小曲,南人之吴歌,皆樂府之餘也。樂府本易知,如李西涯、鍾伯敬輩都不解。

鈍吟評《才調集》,又論李、杜歌行,其語足以補《樂府論》之未及:

七言歌行盛于梁末,至天寶而變。杜子美新題樂府,前無古人,自開一體。李太白則自《小雅》《楚詞》,至於三祖樂府,漢人歌謡,鮑明遠之遒逸,徐、庾之綺麗,並而有之,奇變忽怳,以爲創格。凡一句一字皆有依據,以爲仿效古人,則又過於古人,真千古絶唱也。大略歌行之法,變于李、杜,亦成于李、杜,後人無能出其範圍矣。

《古今樂府論》深斥李、王、鍾、譚諸人之失,自今觀之,已成定論,亦諸人有以自取,非鈍吟之苛深也。今述其語於次,以見謬論之一蹶不振,馮氏與有力焉:

近代李于鱗取晉、宋、齊、隋《樂志》所載,章截而句摘之,生吞活剥,曰擬樂府。至於宗子相之樂府,全不可通。今松江陳子龍輩效之,使人讀之笑來。王司寇《卮言》論歌行云:有奇句奪人魄者,直以爲歌行而不言此即是擬古樂府。夫樂府本詞多平實,晉、魏、宋、齊樂府取奏,多聱牙不可通,蓋樂人采詩合樂,不合宫商者增損其文,或有聲無文,聲詞混填。至有不可通者,皆樂工所爲,非本詩如此也。漢代歌謡,承《離騷》之後,故多奇語。魏武文體,悲涼慷慨,與詩人不同。然史志所稱,自有平美者,其體亦不一。如班婕妤《團扇》,樂府也;青青河畔草,樂府也;《文選》注引古詩,多云枚乘樂府,則《十九首》亦樂府也。伯敬承于鱗之後,遂謂奇詭聱牙者爲樂府,平美者爲詩。其評詩至云:某篇某句似樂府,樂府某篇某句似詩。謬之極矣!

* * *

[1] 1933年本自批:重寫。并摘録評點《才調集》凡例及多則批語。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

猜你喜欢

  • 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

    麒麟客 王法进 维杨十友 金可记 杨真伯--------------------------------------------麒麟客麒麟客者,南阳张茂实客佣仆也。茂实家于华山下,唐大中初,偶游洛中,假仆于南市,得一人焉。其名曰王夐,年可四十余,佣..

    11 太平广记 2025-10-06
  • ●北堂书钞卷第五十三    设官部五

    御史大夫十五 诸卿揔十六太常十七 宗正十八卫尉十九 光禄勋二十廷尉二十一○御史大夫十五御史大夫宰相之副「汉书朱云传贡禹為御史大夫华阴守丞嘉上封事曰治道在於得贤御史大夫宰相之副九卿之右不可不选平陵朱云兼资..

    10 北堂书钞 2025-10-03
  • 第十二章 明清戏曲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这一时代的基本历史事实从明太祖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1368),到清代鸦片战争(1840),这五百年间,中国历史上构成一个特定的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存在,而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

    28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一章 元代文学 [1]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概况元代文学是很有成就的一个时期的文学。在这时,是从列宁所说两种文化看来,富有人民性的文学压倒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学的时期。在这时,是最鲜明地说明伟大的现实斗争是文学作品的动..

    66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章 宋词的发展

    第一节词的兴起及发展的原因词在初期的面貌作为中国格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词,就其存在的作品的一般内容 论,又系具有和传统的诗有显著的不同的特色的词,是起源于中唐,发展在五代,而特别流行于两宋的。这是什么..

    37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九章 唐代的传奇文学

    第一节近古文学的序幕及其历史背景在我们讲唐代诗歌的时候,曾说天宝之乱是唐代政治的转折点(见第八章,第一节 ),并说天宝之乱是唐代社会发展的分水岭,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分水岭(见第八章,第六节 ),其实这几..

    2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八章 唐代的诗歌

    第一节这一个时期文学发展大势及其背景唐代的诗歌是前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诗歌的继续发展,但又有了更高的成就的时期。我们说它是前一时代的诗歌的继续发展,这是因为前一代所创造的格律为唐代所承袭了,前一代对于诗..

    21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文学批评

    第一节这一时期的基本历史事实和文学发展大势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以前,亦即从公元2世纪到6世纪,这四五百年间,在社会状况上和文学发展上都成为一个具有若干特点的段落。它不同于以前的周、秦、西汉,也不同于后来的隋..

    25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六章 汉代的散文和词赋

    第一节在统一帝国形成后的几次伟大起义在屈原死后55年(前 222),楚国灭亡了。次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秦统一全国。秦的统一是有它的贡献的,它的政治制度不但是为汉代所承袭了 [1] ,而且给后来很多的统..

    6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五章 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节关于战国晚期政治形势的说明作为一个坚定而有远见的政治活动家的屈原之时代背景我们讲过古代神话,把古代神话储存得最多而应用在文艺创作上最多又最好的就是屈原;我们讲过《诗经》,《诗经》的最大价值是它的..

    4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四章 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

    第一节春秋到战国的基本历史事实《诗经》之后,到屈原出现以前,是辉煌的先秦诸子散文的时代。散文的成就给屈原长篇巨制的写成无论在思想内容上或在组织形式上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些散文主要是产生在战国时代。战..

    2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三章 最早的诗歌和诗歌总集

    第一节最早的诗歌最早的文学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除口头创作和神话传说之外,就是歌谣。最早的歌谣是什么样子?我们提到过的《葛天八阕》《弹歌》《蜡词》,可以帮助我们想象一部分。传说伏羲时有《网罟歌》 [1] ,神..

    75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二章 古代的神话传说

    第一节文艺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在内。恩格斯在1876年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开头就说:政治经济学家们肯定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确实跟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

    66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一章 导论

    导论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和方法文学史是社会科学的一部门,是历史科学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它的科学方法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所遵循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分析方法,反对..

    49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附録三

    中國文學批評史授課試題 [1]其一十七日交卷,任作一題,以二千字完篇。盛唐、大曆詩論述略。白居易論李、杜謂不得《風》《雅》遺意,果有當耶,試就《風》《雅》之旨辨之。論劉勰、鍾嶸與齊梁時代之關係。其二讀《談..

  • 附録二

    歷次講義删存及《大綱》再版後記一、1932年本講義節存題記中國文學批評史,現時惟有陳鐘凡著一種。觀其所述,大體略具,然倉卒成書,罅漏時有。略而言之,蓋有數端。荀卿有言,遠略近詳。故劉知幾曰:史之詳略不均,..

  • 附録一

    《大綱》與歷次講義章節異同表 [1](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陸機 陸雲 附摯虞,下節摯虞 李充删。②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括去。③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前擬增殷璠 高仲武。(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司空圖 附皎..

  • 第七十六 陳廷焯

    自常州派之興數十年後而有莊、譚。莊棫字中白,號蒿庵,丹徒人;譚獻字仲修,號復堂,仁和人。蒿庵叙《復堂詞》曰:夫義可相附,義即不深,喻可專指,喻即不廣。托志帷房,眷懷君國,温、韋以下,有跡可尋,然而自宋..

  • 第七十五 曾國藩

    有清叔季之間,以事業文章著者,無踰曾國藩右。國藩字滌笙,道光進士,累官禮部侍郎,丁憂歸,再起治兵事,負天下重望,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卒于任,諡文正,有《曾文正全集》。曾氏治古文於桐城派中衰之後,一以雄..

  • 第七十四 張惠言 周濟

    張惠言,字皋文,武進人,少爲詞賦,惲子居嘗以爲自相如、枚乘没後,二千年無此作。既而與子居同爲古文,遂爲陽湖派鉅子。其學深于《易》《禮》,嘉慶中以進士官編修卒,有《周易虞氏易》《儀禮圖》及《茗柯詩文集》..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