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朱东润

第六十七 紀昀

2025-08-31 12:44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紀昀字曉嵐,晚號石雲,獻縣人,乾隆進士,累遷侍讀學士,坐事戍烏魯木齊,尋釋還,後官至協辦大學士,任《四庫全書》總纂,校訂整理,一生精力,悉注於此,年八十二卒,有《紀文達公遺集》。曉嵐論析詩文源流正僞,語極精,今見於《四庫全書提要》,自古論者對於批評用力之勤,蓋無過紀氏者。

曉嵐對於文學批評之貢獻,最大者在其對於此科,獨具史的概念,故上下千古,累累如貫珠,其語見於嘉慶丙辰、壬戌兩科《會試策問》,節録於次:

齊、梁綺靡,去李、杜遠甚,而杜甫以陰鏗比李白,又自稱頗學陰何,其故何也?蘇、黄爲元大宗,元好問《論詩絶句》指爲滄海横流,其故又何也?王、孟清音,惟求妙悟,於美刺無關,而論者謂之上乘;元、白諷諭,源出變雅,有益勸懲,而論者謂之落言詮,涉理路;然歟否歟?《擊壤》流爲濂洛風雅,是不入詩格者也,然據理而談,亦無以難之;《昌穀集》流爲《鐵崖樂府》,是破壞詩律者也,然嗜奇者衆,亦不廢之,何以救其弊歟?北地、信陽以摹擬漢唐,流爲膚濫,然因此禁學漢唐,是盡古人之規矩也;公安、竟陵以莩甲新意,流爲纖佻,然因此惡生新意,是錮天下之性靈也,又何以酌其中歟?(《嘉慶丙辰會試策問》)

問屈、宋以前,無以文章名世者,枚、馬以後,詞賦始多,《典論》以後,論文始盛,至唐、宋而門户分,異同競矣。齊、梁、陳、隋,韓愈以爲衆作等蟬噪;杜甫則云:頗學陰何苦用心。李白觸忤權幸,杜甫憂國忠君,而朱子謂李、杜祇是酒人。韓愈《平淮西碑》,李商隱推之甚力,而姚鉉撰《唐文粹》,乃黜韓而仍録段文昌作。元稹多綺羅脂粉之詞,固矣;白居易詩如十首《秦吟》,近正聲者原自不乏,杜牧乃一例詆之。蘇、黄爲宋代巨擘,而魏泰《東軒筆録》詆黄爲當其拾璣羽,往往失鵬鯨;元好問《論詩絶句》亦曰:只知詩到蘇黄盡,滄海横流却是誰?凡此作者論者,皆非淺學,其牴牾必有故焉,多士潛心文藝久矣,其持平以對。(《嘉慶壬戌會試策問》)

以文學批評史策士,在當時自屬創格,故壬戌三場會試,四千人中除一卷外,於此條無置答者。其他曉嵐以文學史發問者尚多,不更贅述。

歷代以還,文學上之轉變,曉嵐以兩語蔽之,曰風尚,曰氣運,見於《愛鼎堂文集序》。首謂史莫善於班馬,而班、馬不能爲《尚書》《春秋》,詩莫善於李、杜,而李、杜不能爲《三百篇》,此關乎氣運者也。至論及風尚,則有趨風尚、變風尚之不同,其言如次:

大抵趨風尚者三途,其一厭故喜新,其一巧投時好,其一循聲附和,隨波而浮沈。變風尚者二途,其一乘將變之勢,鬬巧争長,其一則於積壞之餘,挽狂瀾而反之正。若夫不沿頽敝之習,亦不願黨同伐異,啓門户之争,孑然獨立,自爲一家,以待後人之論定,則又於風尚之外,自爲一途焉。

鍾嶸《詩品》論後代詩人,出於《小雅》《國風》《楚詞》三派,曉嵐則謂流别所自,正變遞乘,不出兩途:

分支於《三百篇》者爲兩漢遺音,沿波于屈宋者爲六朝綺語。上下二千餘年,刻骨鏤心,千匯萬狀,大約皆此兩派之變相耳。末流所至,一則標新領異,盡態於江西,一則抽秘騁妍,弊極於《玉臺》《香奩》諸集,左右齗齗,更相笑也。余謂西河卜子,傳《詩》於尼山者也,《大序》一篇,確有授受,不比諸篇《小序》,爲經師遞有增加,其中發乎情,止乎禮義二語,實探《風》《雅》之大原。後人各明一義,漸失其宗,一則知止乎禮義而不必其發乎情,流而爲金仁山《濂洛風雅》一派,使嚴滄浪輩激而爲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之論。一則知發乎情而不必其止乎禮義,自陸平原一語引入歧途,其究乃至於繪畫横陳,不誠已甚歟!(《雲林詩鈔序》)

曉嵐論文章流變,語已見前,至論後人學古,亦謂不出擬議、變化兩途。《鶴街詩稿序》云:從擬議之説最著者無過青丘,仿漢魏似漢魏,仿六朝似六朝,仿唐似唐,仿宋似宋,而問青丘之體裁如何,則莫能答也。從變化之説最著者無過鐵崖,怪怪奇奇,不能方物,而卒不能解文妖之目,其亦勞而鮮功乎?實則後人之作,不變體裁,無以制勝,宋人之詞,元人之曲,皆能千古,而其詩卒不能與唐人抗衡者,體裁爲之也。曉嵐窺破此難,故云:古人爲詩,似難尚易,今人爲詩,似易實難。又自稱年將八十,瑟縮不敢作一語,檢點得意之作,大抵古人所已道,其馳騁自喜,又往往皆古人所撝呵。撚鬚擁被,徒自苦耳。皆識力過人處。

清初晚唐、宋詩二派,中分天下,推演遞嬗,迄未能定。紀氏之論,于晚唐一派,頗多見諒,如《書韓致堯集後》云:詩至五代,駸駸乎入詞曲矣,然必一切繩以開寶之格,則由是以上,將執漢魏以繩開寶,執詩騷以繩漢魏,而《三百》以下,且無詩矣,豈通論哉!又如《書八唐人集後》云:二馮《才調集》海内風行,雖自偏鋒,要亦精詣,其苦心不可没也,第主張太過,欲舉一切而廢之,是其病耳。至其對於江西派,則議論略别,故當時有人謂其詆諆江西者,其論黄、陳二家之語如次:

涪翁五言古體,大抵有四病,曰腐,曰率,曰雜,曰澀,求其完篇,十不得一,要之力開窔奥,亦實有洞心而駴目者,别擇觀之,未嘗無益也。

涪翁五言古律,皆多不成語,殆長吉所謂强回筆端作短調耶?五六言絶,大抵皆粗莽不成詩。

涪翁七言絶,佳者往往斷絶孤迥,骨韻天拔,如側徑峭厓,風泉泠泠然;粗莽支離,十居七八,又作平調率無謂。人固有所不能耳。(以上《書黄山谷集後》)

平心而論,其(後山)五言古劖削堅苦,出入於郊、島之間,意所孤詣,殆不可攀,其生硬杈椏,則不免江西惡習。七言古多效昌黎,而間雜以涪翁之格,語健而不免粗,氣勁而不免直,喜以拗折爲長,而不免少開合變動之妙,篇什特少,亦自知非所長耶?五言律蒼堅瘦勁,實逼少陵,其間意僻語澀者,亦往往自露本質,然胎息古人,得其神髓而不自掩其性情,此後山所以善學杜也。七言律溱崎磊落,矯矯獨行,惟語太率而意太竭者,是其短。五七言絶則純爲少陵遣興之體,合格者十不一二矣。大率絶不如古,古不如律,律又七言不如五言,棄短取長,要不失爲北宋巨手。(《後山集鈔序》)

綜論明代詩人者,以牧齋之《列朝詩集》爲最完密,然牧齋之論,能見其大而不能無所偏,竹垞、漁洋皆從而議其後,牧齋無以難之也。紀氏《遺集》論明代時文者,如《壬戌會試録序》《積精逸先生經義序》,論明詩者如《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詩鈔序》《冶亭詩介序》等,皆得其源流所在,而《愛鼎堂遺集序》,持論尤爲簡盡,附録於次:

明二百餘年,文體亦數變矣。其初金華一派,蔚爲大宗,由三楊以逮茶陵,未違古格。然日久相沿,群以庸濫腐廓,爲臺閣之體。於是乎北地、信陽出焉,太倉、歷下又出焉,斯皆一代之雄才也。及其弊也,以詰屈聱牙爲高古,以抄撮餖飣爲博奥,餘波四溢,滄海横流。歸太僕齗齗争之,弗勝也。公安、竟陵乘間突起,么弦側調,僞體日增,而汎濫不可收拾矣。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

猜你喜欢

  • 第十二章 明清戏曲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这一时代的基本历史事实从明太祖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1368),到清代鸦片战争(1840),这五百年间,中国历史上构成一个特定的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存在,而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

    6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一章 元代文学 [1]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概况元代文学是很有成就的一个时期的文学。在这时,是从列宁所说两种文化看来,富有人民性的文学压倒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学的时期。在这时,是最鲜明地说明伟大的现实斗争是文学作品的动..

    30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章 宋词的发展

    第一节词的兴起及发展的原因词在初期的面貌作为中国格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词,就其存在的作品的一般内容 论,又系具有和传统的诗有显著的不同的特色的词,是起源于中唐,发展在五代,而特别流行于两宋的。这是什么..

    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九章 唐代的传奇文学

    第一节近古文学的序幕及其历史背景在我们讲唐代诗歌的时候,曾说天宝之乱是唐代政治的转折点(见第八章,第一节 ),并说天宝之乱是唐代社会发展的分水岭,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分水岭(见第八章,第六节 ),其实这几..

    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八章 唐代的诗歌

    第一节这一个时期文学发展大势及其背景唐代的诗歌是前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诗歌的继续发展,但又有了更高的成就的时期。我们说它是前一时代的诗歌的继续发展,这是因为前一代所创造的格律为唐代所承袭了,前一代对于诗..

    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文学批评

    第一节这一时期的基本历史事实和文学发展大势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以前,亦即从公元2世纪到6世纪,这四五百年间,在社会状况上和文学发展上都成为一个具有若干特点的段落。它不同于以前的周、秦、西汉,也不同于后来的隋..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六章 汉代的散文和词赋

    第一节在统一帝国形成后的几次伟大起义在屈原死后55年(前 222),楚国灭亡了。次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秦统一全国。秦的统一是有它的贡献的,它的政治制度不但是为汉代所承袭了 [1] ,而且给后来很多的统..

    6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五章 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节关于战国晚期政治形势的说明作为一个坚定而有远见的政治活动家的屈原之时代背景我们讲过古代神话,把古代神话储存得最多而应用在文艺创作上最多又最好的就是屈原;我们讲过《诗经》,《诗经》的最大价值是它的..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四章 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

    第一节春秋到战国的基本历史事实《诗经》之后,到屈原出现以前,是辉煌的先秦诸子散文的时代。散文的成就给屈原长篇巨制的写成无论在思想内容上或在组织形式上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些散文主要是产生在战国时代。战..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三章 最早的诗歌和诗歌总集

    第一节最早的诗歌最早的文学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除口头创作和神话传说之外,就是歌谣。最早的歌谣是什么样子?我们提到过的《葛天八阕》《弹歌》《蜡词》,可以帮助我们想象一部分。传说伏羲时有《网罟歌》 [1] ,神..

    7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二章 古代的神话传说

    第一节文艺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在内。恩格斯在1876年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开头就说:政治经济学家们肯定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确实跟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一章 导论

    导论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和方法文学史是社会科学的一部门,是历史科学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它的科学方法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所遵循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分析方法,反对..

    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附録三

    中國文學批評史授課試題 [1]其一十七日交卷,任作一題,以二千字完篇。盛唐、大曆詩論述略。白居易論李、杜謂不得《風》《雅》遺意,果有當耶,試就《風》《雅》之旨辨之。論劉勰、鍾嶸與齊梁時代之關係。其二讀《談..

  • 附録二

    歷次講義删存及《大綱》再版後記一、1932年本講義節存題記中國文學批評史,現時惟有陳鐘凡著一種。觀其所述,大體略具,然倉卒成書,罅漏時有。略而言之,蓋有數端。荀卿有言,遠略近詳。故劉知幾曰:史之詳略不均,..

  • 附録一

    《大綱》與歷次講義章節異同表 [1](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陸機 陸雲 附摯虞,下節摯虞 李充删。②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括去。③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前擬增殷璠 高仲武。(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司空圖 附皎..

  • 第七十六 陳廷焯

    自常州派之興數十年後而有莊、譚。莊棫字中白,號蒿庵,丹徒人;譚獻字仲修,號復堂,仁和人。蒿庵叙《復堂詞》曰:夫義可相附,義即不深,喻可專指,喻即不廣。托志帷房,眷懷君國,温、韋以下,有跡可尋,然而自宋..

  • 第七十五 曾國藩

    有清叔季之間,以事業文章著者,無踰曾國藩右。國藩字滌笙,道光進士,累官禮部侍郎,丁憂歸,再起治兵事,負天下重望,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卒于任,諡文正,有《曾文正全集》。曾氏治古文於桐城派中衰之後,一以雄..

  • 第七十四 張惠言 周濟

    張惠言,字皋文,武進人,少爲詞賦,惲子居嘗以爲自相如、枚乘没後,二千年無此作。既而與子居同爲古文,遂爲陽湖派鉅子。其學深于《易》《禮》,嘉慶中以進士官編修卒,有《周易虞氏易》《儀禮圖》及《茗柯詩文集》..

  • 第七十三 惲敬 包世臣

    繼桐城派古文而興者有陽湖派,而爲之宗主者,惲敬、張惠言二家。惲、張之學古文,皆由桐城派入。惠言《送錢魯斯序》云:魯斯大喜,顧而謂余,吾嘗受古文法于桐城劉海峰先生,顧未暇以爲,子儻爲之乎?余愧謝未能。已..

  • 第七十二 阮元 [1]

    乾隆、嘉慶之間,主張駢體,與古文家争文章之正統者,則有阮元。元字伯元,號芸臺,儀徵人,乾隆進士,道光時官至大學士,有《揅經室集》。芸臺早歲受知于孫梅,梅字松圃,號春浦,烏程人,乾隆進士,官太平府同知,..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