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 陈梦雷

坤舆典第一百一卷

舆图部汇考五十九

元五

按《元史地理志》: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府一、州二,属州二十六,属县一百四十三。本省陆站一百八十处,水站八十二处。

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

杭州路 上。唐初为杭州,后改馀杭郡,又仍为杭州。五代钱镠据两浙,号吴越国。宋高宗南渡,都之,为临安府。元至元十三年,平江南,立两浙都督府,又改为安抚司。十五年,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来治于杭,改曰江浙行省。本路户三十六万八百五十,口一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

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数。

领司二、县八、州一。

左、右录事司 宋高宗建炎三年,迁都杭州,设九厢。元至元十四年,分为四隅录事司。泰定二年,并为左右二录事司。

县八

钱塘 上。

仁和 上。与钱塘分治城下。

馀杭 中。

临安 中。

新城 中。

宿阳 中。

于潜 中。

昌化 中。

州一

海宁州 中。唐以来为盐官县。元元贞元年,以户口繁多,升为盐官州。

是年,升江南平阳等县为州,以户为差,户至四万五万者为下州,五万至十万者为中州。凡为中州者二十八,下州者十五。

泰定四年,海圮盐官。天历二年,改海宁州。海宁东南皆滨巨海,自唐、宋常有水患,大德、延祐间亦尝被其害。泰定四年春,其害尤甚,命都水少监张仲仁往治之,沿海三十馀里下石囤四十四万三千三百有奇,水匮四百七十馀,工役万人。文宗即位,水势始平,乃罢役,故改曰海宁云。

湖州路 上。唐改吴兴郡,又改湖州。宋改安吉州。元至元十三年,升湖州路。户二十五万四千三百四十五。

抄籍户口数阙,用至顺钱粮数。

领司一、县五、州一。

录事司 旧设东西南北四厢。至元十三年,立总督四厢。十四年,改录事司。

县五

乌程 上。

归安 上。与乌程皆为倚郭。

安吉 中。

德清 中。

武康 中。

州一

长兴州 中。唐为绥州,又更名雉州,又为长城县。朱梁改曰长兴。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为州。

嘉兴路 上。唐为嘉兴县。石晋置秀州。宋为嘉禾郡,又升嘉兴府。户四十二万六千六百五十六,口二百二十四万五千七百四十二。领司一、县一、州二。

录事司 旧置厢官,元初改为兵马司。至元十四年,置录事司。

县一

嘉兴 上。倚郭。

州二

海盐州 中。唐为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崇德州 中。石晋置,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平江路 上。唐初为苏州,又改吴郡,又仍为苏州。宋为平江府。元至元十三年升平江路。户四十六万六千一百五十八,口二百四十三万三千七百。领司一、县二、州四。

录事司。

县二

吴县 上。

长洲 上。与吴县并为倚郭。

州四

昆山州 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常熟州 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吴江州 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嘉定州 中。本昆山县地,宋置县,元元贞元年升州。常州路 上。唐初为常州,又改晋陵郡,又复为常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户二十万九千七百三十二,口一百二万一十一。领司一、县二、州二。

录事司。

县二

晋陵 中。倚郭。

武进 中。倚郭。

州二

宜兴州 中。唐义兴县。宋改义为宜。元至元十五年,升宜兴府。二十年,仍为县。二十一年,复升为府,仍置宜兴县以隶之。元元贞元年,府县俱废,止立宜兴州。无锡州 中。唐无锡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镇江路 下。唐润州,又改丹阳郡,又为镇海军。宋为镇江府。元至元十三年,升为镇江路。户一十万三千三百一十五,口六十二万三千六百四十四。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

县三

丹徒 中。倚郭。

丹阳 中。

金坛 中。

建德路 上。唐睦州,又为严州,又改新定郡。宋为建德军,又为遂安军,后升建德府。元至元十三年,改建德府安抚司。十四年,改建德路。户一十万三千四百八十一,口五十万四千二百六十四。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县六

建德 中。倚郭。

淳安 中。

遂安 下。

桐庐 中。

分水 中。

寿昌 中。

松江府 唐为苏州属邑。宋为秀州属邑。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华亭府。十五年,改松江府,仍置华亭县以隶之。户一十六万三千九百三十一。

至顺钱粮数。

领县二:

华亭 上。倚郭。

上海 上。本华亭县地,至元二十七年,以户口繁多,置上海县,属松江府。

江阴州 上。唐初为暨州,后为江阴县,隶常州,宋为军。元至元十二年,依旧置军,行安抚司事。十四年,升为江阴路总管府,今降为江阴州。户五万三千八百二十一,口三十万一百七十七。

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

元治婺州,大德六年移治庆元。

庆元路 上。唐为鄞州,又为明州,又为馀姚郡。宋升庆元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置宣慰司。十四年,改为庆元路总管府。户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五十七,口五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三。领司一、县四、州二。

录事司。

县四

鄞县 上。倚郭。

象山 中。

慈溪 中。

定海 中。

州二

奉化州 下。唐析鄮县地置奉化县,隶明州。元元贞元年,升为奉化州,隶庆元。

昌国州 下。宋置昌国县。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州,仍置昌国县以隶之。后止立昌国州,隶庆元。

衢州路 上。本太末地,唐析婺州之西境置衢州,又改信安郡,又改为衢州。元至元十三年,改衢州路总管府。户一十万八千五百六十七,口五十四万三千六百六十。领司一、县五。

录事司。

县五

西安 中。倚郭。

龙游 上。

江山 下。

常山 下。宋改信安,今复旧名。

开化 中。

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

婺州路 上。唐初为婺州,又改东阳郡。宋为保宁军。元至元十三年,改婺州路。户二十二万一千一百一十八,口一百七万七千五百四十。领司一、县六、州一。

录事司。

县六

金华 上。倚郭。

东阳 上。

义乌 上。

永康 中。

武义 中。

浦江 中。

州一

兰溪州 下。本金华之西部三河戍,唐析置兰溪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绍兴路 上。唐初为越州,又改会稽郡,又仍为越州。宋为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绍兴路。户一十五万一千二百三十四,口五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八。领司一、县六、州二。

录事司。

县六

山阴 上。

会稽 中。与山阴俱倚郭。有会稽山为南镇。上虞 上。

萧山 中。

嵊县 上。

新昌 中。

州二

馀姚州 下。唐馀姚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诸暨州 下。宋诸暨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温州路 上。唐初为东嘉州,又改永嘉郡,又为温州。宋升瑞安府。元至元十三年,置温州路。户一十八万七千四百三,口四十九万七千八百四十八。领司一、县二、州二。

录事司。

县二

永嘉 上。倚郭。

乐清 下。

州二

瑞安州 下。唐瑞安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平阳州 下。唐平阳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台州路 上。唐初为海州,复改台州,又改临海郡,又为德化军,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台州路总管府。户一十九万六千四百一十五,口一百万三千八百三十三。领司一、县四、州一。

录事司。

县四

临海 上。倚郭。

仙居 上。

宁海 上。

天台 中。

州一

黄岩州 下。唐为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处州路 上。唐初为括州,又改缙云郡,又为处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立处州路总管府。户一十三万二千七百五十四,口四十九万三千六百九十二。领司一、县七。

录事司。

县七

丽水 中。倚郭。

龙泉 中。

松阳 中。

遂昌 中。

青田 中。

缙云 中。

庆元 中。

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

宁国路 上。唐为宣州,又为宣城郡,又升宁***。宋升宁国府。元至元十四年,升宁国路总管府。户二十三万二千五百三十八,口一百一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旧立四厢,元至元十四年,废四厢创立。

县六

宣城 上。倚郭。

南陵 中。

泾县 中。

宁国 中。

旌德 中。

太平 中。

徽州路 上。唐歙州。宋改徽州。元至元十四年,升徽州路。户一十五万七千四百七十一,口八十二万四千三百四。领司一、县五、州一。

录事司 旧设四厢,至元十四年改置。

县五歙县 上。倚郭。

休宁 中。

祈门 中。

黟县 下。

绩溪 中。

州一

婺源州 下。本休宁县之回玉乡,唐析之置婺源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饶州路 上。唐改鄱阳郡,仍改饶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饶州路总管府。户六十八万二百三十五,口四百三万六千五百七十。领司一、县三、州三。

录事司 旧设三厢,至元十四年改立。

县三

鄱阳 上。倚郭。

德兴 上。

安仁 中。

州三

馀干州 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浮梁州 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乐平州 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

集庆路 上。唐武德初,置扬州东南道行台尚书省。后复为蒋州,罢行台,移扬州江都,改金陵曰白下,以其地隶润州。贞观中,更白下曰江宁。至德中,置江宁郡。乾元中,改升州。其后杨氏有其地,改为金陵府。南唐李氏又改为江宁府。宋平南唐,复为升州。仁宗以升王建国,升建康军。高宗改建康府,建行都,又为沿江制置司治所。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四年,升建康路。初立行御史台于扬州,既而徙杭州,又徙江州,又还杭州;二十三年,自杭州徙治建康。天历二年,以文宗潜邸,改建康路为集庆路。户二十一万四千五百三十八,口一百七万二千六百九十。领司一、县三、州二。

录事司。

县三

上元 中。倚郭。

江宁 中。倚郭。

句容 中。

州二

溧水州 中。唐以来皆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溧阳州 中。唐以来并为县,元至元十六年,升为溧阳路。二十七年,复降为县,后复升为州。

太平路 下。唐置南豫州。宋为太平州。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太平路。户七万六千二百二,口四十四万六千三百七十一。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 旧设四厢,至元十四年改立。

县三

当涂 中。倚郭。

芜湖 中。

繁昌 下。

池州路 下。唐于秋浦县置池州,后废,以县隶宣州,未几复置。宋仍为池州。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户六万八千五百四十七,口三十六万六千五百六十七。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县六

贵池 下。倚郭。即秋浦县,吴改为贵池。

青阳 下。

建德 下。

铜陵 下。

石埭 中。

东流 下。

信州路 上。唐乾元以前,为衢、饶、抚、建四州之地。乾元元年,始割衢之玉山、常山,饶之弋阳及抚、建二州之地置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户一十三万二千二百九十,口六十六万二千二百五十八。领司一、县五。

录事司。

县五

上饶 上。倚郭。

玉山 中。

弋阳 中。

贵溪 中。

永丰 中。

广德路 下。唐初,以绥安县置桃州,后废州,改绥安为广德县。宋为广德军。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户五万六千五百一十三,口三十三万九千七百八十。领司一、县二。

录事司。

县二

广德 中。倚郭。

建平 中。

铅山州 中。本建、抚二州之地,山产铜铅。后唐析上饶、弋阳五乡为铜场,继升为县,属信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九年,割上饶之乾元、永乐二乡,弋阳之新政、善政二乡来属,升为铅山州,直隶行省。户二万六千三十五。

至顺钱粮数。

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大德元年立。

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

福州路 上。唐为闽州,后改福州,又为长乐郡,又为威武军。宋为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为福州路。十八年,迁泉州行省于本州。十九年,复还泉州。二十年,仍迁本州。二十二年,并入杭州。户七十九万九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八十七万五千一百二十七。领司一、县九、州二。州领二县。

录事司 至元十五年,行中书省于在城十二厢分四隅,置录事司。十六年,并其二,置东西二司。二十年,复并为一。

县九

闽县 中。倚郭。

候官 中。倚郭。

怀安 中。

古田 上。

闽清 中。

长乐 中。

连江 中。

罗源 中。

永福 中。

州二

福清州 下。唐析长乐八乡置万安县,又改福唐,又改福清。元元贞元年升为州。

福宁州 上。唐长溪县,元升为福宁州。领二县:

宁德 中。

福安 中。

建宁路 下。唐初为建州,又改建安郡。宋升建宁军。元至元二十六年,升为路。户一十二万七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十万六千九百二十六。领司一、县七。

录事司。

县七

建安 中。

瓯宁 中。与建安俱倚郭。

浦城 中。

建阳 中。

崇安 中。

松溪 下。

政和 下。

泉州路 上。唐置武荣州,又改泉州。宋为平海军。元至元十四年,立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帅府事。十五年,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升泉州路总管府。十八年,迁行省于福州路。十九年,复还泉州。二十年,仍迁福州路。户八万九千六十,口四十五万五千五百四十五。领司一、县七。

录事司 至元十五年,立南北二司。十六年,并为一。

县七

晋江 中。倚郭。

南安 中。

惠安 下。

同安 下。

永春 下。

安溪 下。

德化 下。

兴化路 下。宋置太平军,又改兴化军,先治兴化,后迁莆田。元至元十四年,升兴化路。户六万七千七百三十九,口三十五万二千五百三十四。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

县三

莆田 中。宋置兴化军,迁治莆田。元至元十三年,割左右二厢属录事司,县如故。

仙游 下。

兴化 下。军治元在此,后移于莆田,县为属邑。

邵武路 下。唐邵武县,属建州。宋置邵武军。元至元十三年,为邵武路。户六万四千一百二十七,口二十四万八千七百六十一。领司一、县四。

录事司。

县四

邵武 中。倚郭。

光泽 中。

泰宁 中。

建宁 中。

延平路 下。五代为延平镇,王延政始以镇为镡州。

南唐置剑州。宋以利州路亦有剑州,乃称此为南剑州。元至元十五年,升南剑路,后改延平路。户八万九千八百二十五,口四十三万五千八百六十九。领司一、县五。

录事司。

县五

南平 中。倚郭。

尤溪 中。

沙县 中。

顺昌 中。

将乐 中。

汀州路 下。唐开福、抚二州山洞置州,治新罗,后改临汀郡,又仍为汀州。宋隶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升为汀州路。户四万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七。领司一、县六。

本路屯田二百二十五顷。

录事司。

县六

长汀 中。倚郭。

宁化 中。

清流 下。

莲城 下。

上杭 下。

武平 下。

漳州路 下。唐析闽州西南境置,后改漳浦郡,又复为漳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六年,升漳州路。户二万一千六百九十五,口一十万一千三百六。领司一、县五。

本路屯田二百五十顷。

录事司。

县五

龙溪 下。倚郭。

漳浦 下。

龙岩 下。

长泰 下。

南靖 下。本南胜,改今名。

陈梦雷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方舆汇编》是《古今图书集成》有关地理内容的资料汇编,分为4典。其中,《坤舆典》分为土、泥、石、砂、 汞、矾、黄、灰尘、水、冰、泉、温泉、井、舆图、建都、留都、关隘、市肆、陵寝、冢墓等20部,共140卷。

猜你喜欢

  • 第四十卷

    第四十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四北魏一〈太祖皇始二则 天兴六则 天赐六则 太宗永兴五则 神瑞三则 泰常八则 世祖始光四则 神麚四则 延和二则 太延五则〉庶徵典第四十卷星变部汇考十四北魏一太祖皇始元年,有星彗于旄头。..

  • 第三十九卷

    第三十九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三南齐〈高帝建元四则 武帝永明十一则 废帝隆昌一则 明帝永泰一则 后废帝永元一则〉梁〈武帝天监十五则 普通七则 大通二则 中大通六则 大同四则 太清一则 简文帝大宝一则 元帝承圣一则 ..

  • 第三十八卷

    第三十八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二宋〈武帝永初三则 少帝景平一则 文帝元嘉二十二则 孝武帝孝建三则 大明八则 前废帝永光一则 景和一则 明帝泰始六则 后废帝元徵三则 顺帝升明一则〉庶徵典第三十八卷星变部汇考十二宋武..

  • 第三十七卷

    第三十七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一晋〈武帝泰始三则 咸宁四则 太康四则 太熙一则 惠帝元康五则 永康二则 永宁二则 太安三则 永兴二则 光熙一则 怀帝永嘉六则 元帝建武一则 太兴四则 永昌一则 明帝太宁一则 成帝咸和四则..

  • 第三十六卷

    第三十六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后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则 中元二则 明帝永平十四则 章帝建初四则 元和二则 和帝永元十二则 元兴一则 殇帝延平一则 安帝永初五则 元初六则 延光四则 顺帝永建六则 阳嘉三则 永和六则 汉安..

  • 第三十五卷

    第三十五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九上古〈黄帝一则〉陶唐氏〈帝尧二则〉有虞氏〈帝舜二则〉夏后氏〈帝癸一则〉商〈帝辛一则〉周〈昭王二则 庄王一则 襄王一则 顷王一则 灵王一则 景王二则 敬王二则 元王一则 贞定王一则 显..

  • 第三十四卷

    第三十四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八天学会通〈日月五星之性 日月五星之权 日月五星之次权 在天经星之性 黄道十二象〉天步真原〈论天气日月五星之能 论天气开门之理 太阴五星杂用 天首天尾 论世界大权 在天大小会 扫星 流火..

  • 第三十三卷

    第三十三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七历学会通古法占验〈洪范八庶徵 乙巳占 紫微宫 太微宫 天市垣 中外宫占〉历学会通中法占验〈贤相通占〉庶徵典第三十三卷星变部汇考七《历学会通古法占验》《洪范八庶徵》八庶徵:曰雨,曰..

  • 第三十二卷

    第三十二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六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二卷星变部汇考六《宋史》《天文志二十八舍》觜觿三星,为三军之候,行军之藏府,葆旅收,敛万物。明,则军粮足,将得势;动,则盗贼行,葆旅起;暗,则不可..

  • 第三十一卷

    第三十一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五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一卷星变部汇考五《宋史》《天文志二十八舍》东方,角宿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左角为天田,为理,主刑。其南..

  • 第三十卷

    第三十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四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卷星变部汇考四《宋史》《天文志》〈按自星经天官书以下晋隋诸史皆有占法不如宋史之详故存此备考〉《紫微垣》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

  • 第二十九卷

    第二十九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三史记〈天官书〉庶徵典第二十九卷星变部汇考三《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注〉索隐曰姚氏案:春秋元命包云宫之为言宣也,宫气立精为神垣。又文耀钩曰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含元出..

  • 第二十八卷

    第二十八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二甘石星经〈四辅 六甲 钩陈 天皇 柱下 尚书 内厨 天床 北斗 华盖 五帝座 御女 天柱 女史 阴德 大理 辅星 内阶 文昌 三公 天棓 天枪 传舍 天厨 天一 太一 天牢 角宿 天理 执法 太阳守 相 ..

  • 第二十七卷

    第二十七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一新法历书图〈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角宿 亢宿 氐宿 房宿 心宿 尾宿 箕宿 斗宿 牛宿 女宿 虚宿 危宿 室宿 壁宿 奎宿 娄宿 胃宿 昴宿 毕宿 觜宿 参宿 井宿 鬼宿 柳宿 星宿 张宿 翼宿 轸宿..

  • 第二十六卷

    第二十六卷目录 月异部汇考三金〈熙宗天会一则 海陵天德二则 贞元二则 正隆三则 世宗人定七则 章宗明昌五则 承安四则 泰和七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宣宗贞祐三则 兴定五则 哀宗正大一则〉 元〈仁宗延祐一则〉明〈太祖洪..

  • 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五卷目录 月异部汇考一书经〈洪范〉诗经〈小雅渐渐之石〉礼记〈昏义〉易纬〈京房飞候〉春秋纬〈斗变〉吕子〈明理篇〉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 礼志〉宋史〈天文志〉娄元礼田家..

  • 第二十四卷

    第二十四卷目录 日异部总论宋张子正蒙〈参两篇〉荆川稗编〈唐一行论日蚀略 史伯璿论日月蚀〉娄元礼田家五行〈论日〉群书备考〈论日蚀〉 日异部艺文一日蚀上表 汉张衡太阳合朔不亏赋唐杨发太阳亏为宰臣乞退表 苏颋贺..

  • 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三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六金〈太祖天辅四则 太宗天会二则 熙宗天会一则 天眷一则 皇统五则 海陵天德二则 贞元二则 正隆三则 世宗大定十一则 章宗明昌二则 承安二则 泰和五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宣宗贞祐三则 兴定三..

  •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二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五唐〈高祖武德四则 太宗贞观十五则 高宗显庆一则 龙朔一则 麟德一则 乾封一则 总章一则 咸亨三则 上元二则永隆一则 开耀一则 永淳一则 睿宗文明一则 中宗嗣圣十一则 景龙二则 睿宗太极一..

  • 第二十一卷

    第二十一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四晋〈武帝泰始六则 咸宁三则 太康五则 惠帝元康二则 永康一则 永宁一则 太安一则 永兴一则 光熙一则 怀帝永嘉四则 悯帝建兴三则 元帝太兴二则 永昌一则 明帝太宁二则 成帝咸和三则 咸康四..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