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平御览 / 李昉

卷三十四 ◎时序部十九

2025-09-21 12:54 太平御览
○热

  《释名》曰:热,爇也,如火之烧爇也。或曰,暑,煮也,如煮物也。

  《说文》曰:溽,湿暑也。

  《易》曰:暑往则寒来。

  《书》曰:哲时燠若。

  又曰:豫恒燠若。(君行逸豫,常暖顺之。)

  《诗》曰: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礼》曰:季夏之月,土润溽暑。(郑玄注曰:润溽涂湿。)

  又曰:仲春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

  又曰:仲秋行夏令,则其国火灾,寒热不节。

  《汉书》曰:罽宾国,武帝时剽杀汉使,成帝时复遣使奉献谢罪。杜钦说大将军王凤,不令使(上声。)使(去声。)向罽宾国,曰:"此国道经大小头痛之山,赤土热身之坂,令人头痛呕吐。"

  《唐书》曰:代宗时有迎凉草、凤首木,迎凉草干如竹,叶细於杉,干枯而未尝凋落,盛暑而刺之窗户间,则凉风自至。

  《易稽览图》曰:夏至之后三十日极温。

  京房《易飞候》曰:有云大如车盖十余,此阳火之气,必暑,有暍者。(暍音谒。)

  《礼斗威仪》曰:君喜怒无常时则常热。

  《五经通义》曰:冬至阳动于下,推阴而上之,故大寒於上;夏至阴动于下,推阳之上,故大热于上。故《易》云:"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在牵牛则寒,在东井则暑。牵牛外宿远人故寒,东井内宿近人故温也。

  《白虎通》曰:夏至阴始起,反大热何?阴起阳气推而上,故大热也。

  又曰:至人神矣,入大泽不濡,焚而不能热也。

  又曰:暍者反冻于冷风。

  《管子》曰:善为国者,使农寒耕而热耘。

  《淮南子》曰:热焦沙,寒凝水。

  《抱朴子》曰:洪从祖仙公每大醉及夏天盛热,辄入深渊之底,一日许乃出,以能闭气胎息故耳。

  又曰:或问不热之道曰:或服玄冰丸,或服飞霜散。幼子伯、王仲都用此方也。

  《桓子新论》曰:元帝被病,广求方士,汉中送道人王仲都者。诏问所能。对曰:"但能忍寒暑耳。"因为待诏,至夏天大暑日,使暴坐,又环以十炉铸火,不言热,而身汗不出。

  《益州记》曰:泸水即武侯渡处,水有热气,暑不敢行。

  《广州志》曰:南方炎洲,炎气薰数万里为瘴。

  又曰:南方地暑热,交趾麦不成秀,蒜不生,芜菁无根。

  《括地图》曰:天毒国最大暑热,夏草木皆干死,民善收水以避,将暑,常入寒泉之水。

  《语林》曰:刘真长见王丞相,时盛夏,王公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吴人以冷为渹。渹音楚敬切。)刘既出,人问见王公如何?对曰:"未见他异,惟作吴语耳。"

  《山海经》曰:寿林之国,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世说》曰: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倩乃出庭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

  《黄帝素问》曰:黄帝问岐伯曰:"人伤于寒而转为热,何也?"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楚辞招魂》曰:东方不可讬些,(些,语助,苏贺切。)十日代出,流金砾石些。(铄,销也。言东方有扶桑之木,十日并在其上,其热酷烈,金石刚皆为销铄也。)彼皆集之,魂往必释些。(释,解也。魂往必解烂。)

  宋鲍照《苦热行》曰:赤坂横西阻,火山燃南威。身热头且痛,乌鸟魂未归。汤泉发云泽,焦烟起石沂。日月有恒昏,雨雾未尝晞。丹蛇逾百尺,玄蜂盈十围。含沙射流影,吹蛊病行晖。瘴气昼焦体,胔露夜沾衣。饥猿莫暇食,晨禽不敢飞。毒淫尚多死,渡泸宁具腓。(病也。)生躯蹈死地,昌志登祸机。

  魏王粲《大暑赋》曰:或赫火戏以瘅炎,或郁术而燠蒸,兽狼望以倚喘,鸟垂翼而弗翔。根生苑而焦炙,岂含血而能当。仰庭槐而啸风,风既生其如汤。气呼吸以袪暍,汗雨下而沾裳。就清泉以自沃,犹淟涊而不凉。体烦茹以於悒,心情闷而窘惶。

  又曹植《大暑赋》曰:大暑赫其遂蒸,元服革而尚黄。蛇拒鳞於灵窟,龙解角于皓苍。遂乃温风赫火戏,草木垂干。山拆海沸,沙融砾烂。飞鱼跃渚,潜鼋浮岸。鸟张翼以远栖,兽交逝而云散。

  晋傅咸《感凉赋》曰:践朱明之中月,暑郁隆以肇兴。赫融融以弥炽,乃沸海而焦陵。

  嵇含《困热赋序》曰:夫闰于夏则崇暑,在冬则增寒。永熙元年,闰在仲夏,三伏之节始奏,商秋之辰未期。余以下里贫生,居室卑陋,小巷不来清风,短庑不足增荫,外困流汗,内怀烦旰。叹彼夏屋之士,口餍珍味,体逸高廊。并天而寒暑殊,同世而忧乐异。

  卞伯玉《大暑赋》曰:体沸灼乎如燎,汗流澜兮珠连。

  程晓诗曰: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今世能襶(能音柰,襶音戴。)子,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颦蹙(子六切。)奈此何,谓当行起去,安坐止跘跨。(跘音盘,跨音夸。)所说了无急,踏吟一何多。疲倦向之苦,甫问居极那。摇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莫谓此小事,亦是人一瑕。传戒诸高明,热行宜见呵。

  晋傅玄诗曰:朱明运将极,溽暑昼夜兴。裁动四支废,举身若山陵。珠汗洽玉体,呼吸气郁蒸。尘垢自成泥,素粉随手凝。

  魏曹植《九咏》曰:温风翕兮煎沙石,(翕,热貌也。)鸟罔窜兮兽无跖。(跖,之石切,足履践我也。言天暖石、焦地、热鸟无所逃,兽无所蹈履也。)

  ○寒

  《释名》曰:寒,捍也,捍格也。

  《说文》曰:{雨执},寒也。从雨,执声。又曰:凛、清,寒也。({雨执},丁念切。)

  《书》曰:曰休征,曰谋,时寒若。曰咎征,曰急,恒寒若。(孔安国曰:君能谋,则时寒顺之。君行疾,则常寒顺之。)

  又曰: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

  《诗》曰:一之日觱发,(风寒也。)二之日栗烈。(寒气也。)

  又《邶风序》曰:《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诗》曰:北风其凉,雨雪其滂。(北风,寒凉之风也。滂,盛貌也。笺云:寒凉之风病害万物,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乱而去。)

  《礼记》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义象也。

  又:《月令》曰:仲春行秋令,则寒气总至。

  又曰: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郑玄曰:丑为牛言岁正者也,送犹毕也。)

  又曰:九月中气,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谓胶漆作停。)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人力不堪,其皆入室。(霜降后清风戒寒,将以令人入室。)

  又曰:孟冬行夏令,则国多暴风,(巽为风,立夏巽用事,故行夏令则多暴风。)方冬不寒,(夏气干时,方冬而温。)蛰虫复出。(虫以寒蛰,温而复出。)

  又曰:大寒之日,鸡始乳,雁北向。

  又曰:是月也,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

  又曰: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

  《传》曰:楚庄王围萧。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纊。"

  《史记》曰:须贾见范雎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佣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寒如此哉!"乃取一綈袍以赐之。

  《汉书》曰:上闻韩王信降匈奴,上自将击之,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会天寒,士卒堕指者十二三。

  又曰:邴吉为廷尉,时有老人年八十余无子,妻死娶后妻生一子,而翁老死,其子年数岁,有前妻女曰:"非我父之胤。"遂上闻。吉曰:吾闻老人之子而不耐寒,日中无影。遂令验之,皆如其言。

  又曰:晁错上书曰: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文颖曰,土地寒故也。)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

  又曰:王莽天凤四年八月,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铸日大寒,百官人马有冻死者。

  又曰:云南郡有熊仓山,特寒。四月五月中,犹积雪皓然。

  谢承《后汉书》曰:盛夏多寒,韦彪上疏谏曰:"臣闻治政之本,必顺阴阳。伏见立夏以来,当暑而寒,迨刑罚刻急,郡国不时令之所致也。"

  《东观汉记》曰:王郎起兵,上自东南驰,夜至无蒌亭,时天寒冽,众皆饥疲。冯异上豆粥。明旦上谓诸将曰:"昨得公孙豆粥,(冯异,字公孙。)饥寒俱解。"

  《续汉书·五行志》曰: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风如冬时。

  又曰: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琊井中冰厚尺余,大有年。

  又曰:穷谷之地,固阴沍寒。

  《赵书》曰:汲桑,六月盛暑,重裘累茵,使人扇之,患无清凉,斩扇者。军中谓之谣曰:奴为将军何可羞,六月累茵披貂裘,不识寒暑斩人头。

  《易稽览图》曰: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

  京房《易妖占》曰:春夏寒,政教急。

  又京房《易传》曰:有德遭险,兹谓逆命,厥异春寒。

  《春秋运斗枢》曰:日行失,则虽当燠反寒。

  《春秋考异邮》曰:缪公即位,仲夏大寒冰。错乱甚也。

  《老子》曰:躁胜寒,静胜热。

  《文子》曰: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尸子》曰:雨雪,楚庄王披裘当户曰:"我犹寒,彼百姓宾客甚矣。"乃巡国中,求百姓宾客之无居宿绝粮者赈之。国人大悦。

  又曰:朔方之寒,冰厚六尺,木皮三寸,北极左右,有不释之冰。

  《晏子》曰:景公时,雪三日,公被狐白裘。晏子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不寒!"晏子曰:"古之贤君,饱而知人饥,暖而知人寒。"公曰:"善!"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又曰:景公起大台,岁寒,役人冻死者有焉。

  《管子》曰:大寒大暑,大风大雨,其至不时,此谓四刑。

  《淮南子》曰:北方有北极之山,曰寒门。(积寒所在,故曰寒门。)

  又曰:夏虫不可与语寒。(蜩蝉不知寒雪。)

  又曰:青女,(天神青女玉女。)仲春二月之夕,乃闭其寒。

  《吕氏春秋》曰:卫灵公天寒凿池。苑春曰:"天寒恐伤民。"公曰:"寒哉?"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取火,是故不寒。民衣弊不苴,君则不寒,民则寒矣。"公曰:"善,"命罢役。左右曰:"是德必归于春,不可。"公曰:"春而有之善,乃寡人之善也。"卫人悦,当时谓公得君道矣。

  又曰:冬之德寒。

  又曰: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又载也。)

  《国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火,心星。清风,寒风也。)清风至而修城郭。

  《战国策》曰:田单为齐相,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不能行。单乃解裘衣与之。襄王曰:"单之厚施,欲取我国乎?"有贯珠者闻之,曰:"不如因以为己。"下令曰:"寡人忧民之寒,单解裘衣与之,称寡人之意。"於是闾里相与语曰:"单之爱人,乃王之教也。"

  《周书时训》曰:小寒之日,雁不北向,民不怀王;鹊不治巢,国家不宁;雉不始鸲,国乃大水。大寒之日,鸡不乳,淫女乱男;鸷鸟不厉,国不除兵;水泽不坚,言乃不从。

  《说苑》曰:国有五寒,而水冻不与焉。一曰政外,二曰女广,三曰谋泄,四曰不敬卿士而国败,五曰不能治内而务外。此五者一见,惟祸无福。

  桓谭《新论》曰:元帝时,汉中送道人王仲都,能忍寒。乃於盛寒日令袒衣,载以驷马,於昆明湖上环对而走,御者厚衣狐裘甚寒,而仲都独无变色,此耐寒也。

  《方言》曰:衤互,寒也。

  《论衡》曰:说寒温者曰:人君喜则温,怒则寒。

  又曰:河东项曼都好道学仙,去家三年而返。曰:"去时有数仙人将上天,离月数里而上月之旁,其寒凄凄。"

  《穆天子传》曰:天子游黄室之丘,日中大寒雨雪,有冻死人,天子作黄竹诗以愍之。

  《葛仙公别传》曰:公与客谈语,时天大寒。仙公谓客曰:"居贫不能人人得炉火,请作一大火,共致暖者。"仙公因吐气,火赫然从口出,须臾火满屋,客皆热,脱衣。

  《孝子传》曰:闵子骞事后母,絮骞衣以芦花,御车,寒失纼,父怒笞之,后抚背之衣单,父乃去其妻。骞启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石虎别传》曰:十三年春二月,虎率三公九卿躬耕籍田,后率二夫人命妇,先蚕近郊。是岁八月雨雪大寒,行旅冻死。

  《锺离意别传》曰:严遵昔与光武俱为诸生,暮夜宿息,二人寒不得寝卧。更相谓曰:后日豪贵,忆此勿相忘。别后数年,光武有天下,征遵不至也。

  《西京杂记》曰:淮南王好方士,士皆以术见,嘘吸为寒暑。

  刘向《别录》曰:燕地寒谷,不生五谷,邹衍吹律以暖之,乃生禾黍,因名黍谷。

  《广志》曰:挹楼国地寒,人多穴居也。

  又曰:北方寒,冰厚三尺,地冻入一丈,气出口为凌,马首常创。

  《洪范五行传》曰:秦始皇九年四月寒冻,民有死者。

  又曰:听不聪,事不谋,厥罚恒寒。

  《晋朝杂事》曰:永宁二年十二月大寒,凌破河桥。

  又曰:大兴四年大寒,伤民冰厚,时王敦肆乱,杀戮忠良。

  《神异经》曰:北方有层冰万里,厚百丈,下有鼷在鼠冰下土中,其形如鼠,食冰草,肉重万斤,作脯食之已热,其毛长八尺,可以为褥,卧之可以却寒。

  又曰:东南方海中烜(兴远切。)洲上有湖,其中惟有鲫鱼,长八尺,食之宜暑而避风寒。(寻阳有林湖,鲫鱼大二尺余,食之肥美,可以巳已寒。)

  《黄帝素问》曰:地气上为寒。

  《太公金匮》曰:武王伐纣,纣驻洛邑,天阴寒,雨雪十余日。

  汉张奂《与延笃书》曰:太阴之地,冰厚三尺,木皮三寸,风威寒冽,损肌伤骨,非老惫者所堪,而复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众艰罄集,不可一二而言也。

  后汉张衡《思玄赋》曰:逼区中之隘陋兮,将北度而宣游。(宣,遍也。)行积冰之皑皑兮,清泉沍而不流。(沍,冻也。)寒风凄其永至兮,拂穹岫之骚骚。玄武缩于壳中兮,螣蛇冤而自纠。(龟与蛇交曰玄武也。)鱼矜鳞而并凌兮,鸟登木而失条。(凌,冰也。)

  晋潘岳《寡妇赋》曰:夜漫漫以悠悠兮,寒凄凄以凛凛。

  魏应璩《新诗》曰:岚山寒折骨,面目尽生疮。(岚山,羌中山名。)

  傅玄诗曰:季冬时惨烈,猛寒不可胜。严风截人耳,素雪随地凝。床上飞霜起,波中自生冰。未夕结重衾,崇朝不敢兴。

  又:陆机《乐府苦寒行》曰:北游幽朔城,凉野多险艰。俯入穹谷底,仰陟高山盘。凝冰结重涧,积雪被长峦。阴云与岩侧,悲风鸣树端。不睹白日景,但闻寒鸟喧。猛虎凭林啸,玄猿临岸叹。夕宿乔木下,惨怆恒鲜叹,渴饮坚冰浆,饥啖零霜飡。

  又:《连珠》曰:沉寒凝海,不能结风。

  《琴操》曰:曾子尝耕于泰山之下,遭天雨雪寒冻,旬日不得归,乃作忧思歌也。

  宋袁淑《七言咏寒雪》曰:渚幽寒兮石烟聚,日华收兮山气深。边亭哀兮夜燧灭,孤松振兮空岫吟。鱼戢鳞兮鸟矜翰,虹蛰火兮龙藏金。

  《太平御览》 宋·李昉

中国古代著名类书。宋代四大书之一。宋太宗时命李昉等14人编辑,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下诏开修,到雍熙元年(984)十二月完成,共用了六年零九个多月时间。系据北齐《修文殿御览》、唐人辑《文思博要》等类书编纂。初名《太平总类》,因太宗阅览,改题今名,简称《御览》。一千卷。分五十五门,五千四百七十四类目。征引古书一千五百七十九种。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尤为珍贵,是古书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料。唯因许多资料钞自前人类书,有不够准确处。1935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本,系张元济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蜀本三百一十五卷,与日本宫内省等地藏南宋蜀本,及日本安政二年(1855)活字本配补影印,版本较善。1960年中华书局又据以影印。近人钱亚新有《太平御览索引》,洪业等编有《太平御览引得》。

猜你喜欢

  • 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

    ○后汉世祖光武皇帝 《东观汉记》曰:光武皇帝,汉高帝九世孙也。出长沙定王发之后。 袁宏《汉纪》曰:孝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中子买为舂陵节侯,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钜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皇帝,讳秀..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

    ○汉孝昭皇帝 《汉书·帝纪》曰:孝昭皇帝,(讳弗之,字曰不。)武帝少子也。母赵〈女妻〉〈女予〉,本以有奇异得幸,(服虔曰:姨妤有奇手,指不伸。案《外戚传》曰:望气者云,此有奇女天子气,故称奇异也。)及生帝..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

    ○汉孝文皇帝 《春秋演孔图》曰:戴玉英,(玉英,文帝之首表象玉英而秀出。)光中再,(光,日光也。再,再中也。《汉含孳》曰:衣夜景移,位复中,支庶起也。)仁雄出,日角用。(为仁人之雄杰,既戴玉英且日角也。谓用..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

    ○汉高祖皇帝 《河图》曰:帝刘季,日角戴胜,斗胸,龟背、龙眼、长七尺八寸,明圣而宽仁。 又曰:刘受纪昌,光出轸,五星聚井。 《龙鱼河图》曰:高皇摄正总万庭,四海归咏治武明。文得道治承天精,元祚兴隆协圣灵..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

    ○秦 《史记》曰: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与禹平水土。已为辅。"帝..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

    ○周康王 《纪年》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馀年不用。 《帝王世纪》曰:康王元年,释丧冕,作诰申诸侯,命毕公作策,分民之居里于成周之郊。王在位二十六年,崩。子瑕代立,是谓昭王。 《述异记》曰:庐山..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

    ○周文王 武王 成王 周文王 《史记》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欣然悦之,遂践之而孕。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牛羊过者皆避不践;徙置林中,适会山..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

    ○殷帝成汤 《史记》曰:殷之祖,(契,音薛)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

    ○夏帝禹 《史记》曰:夏帝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咨。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治水无功,乃殛鲧於羽山。..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

    ○帝舜有虞氏 《史记》曰:虞舜,名重华。冀州人也。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不可得;即求,在侧。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器皆不苦窳。尧乃..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 ◎皇王部五

    ○帝喾高辛氏 《史记》曰:帝喾高辛氏者,黄帝之曾孙也。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其色郁郁,其德嶷嶷,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帝喾..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

    ○黄帝轩辕氏 《史记》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诸侯有不顺者,从而征之,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山。南至江,登熊、湘。北极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无..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

    ○天皇 项峻《始学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二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以木德王。 《洞冥记》曰:天皇十二头,一姓,十二人也。 徐整《三五历记》曰:溟涬始芽,濛鸿滋萌,岁起摄提,元气肇启,有神灵人十,二头..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

    ○叙皇王下 《吕氏春秋》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之天子。帝者,天下之所适也;王者,天下之所往也。 又曰:天地大矣,生而弗成,子而弗有。(高曰:天大地大,生育民人,己..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

    ○叙皇王上 《尚书纬》曰:帝者天号,王者人称。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称也。皇者,煌煌也。 《洛书》曰:皇道缺,故帝者兴。 《易坤灵图》曰:在政不私公位,称之曰帝。 《易纬》曰:帝者,天号..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

    ○沟 《释名》曰:田间之水曰沟,沟者,构也,从横相交构也。 《尔雅》曰:溪注谷曰沟。 《周礼》曰:匠人为沟洫,九夫为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城,城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风俗通》又载也。) ..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

    ○塘 《录异传》曰:文翁者,庐江人,为儿童时,乃有神异,及长,当起历下陂以作田,文翁昼日斫伐薪以为陂塘,其夜忽有数百头野猪以鼻戴土著柴中,比晓成塘。 《吴地记》曰:坛塘一名陌城,夫差十二年,既杀子胥,后..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

    ○桥 《说文》曰:桥,水梁也。榷,(音角。)水上横木,所以渡者。亦曰约,(音灼。)今谓之略彴。东楚谓桥为圯。 《诗》曰:维鹈(音题。)在梁,不濡其翼。 又曰:造舟维梁。 又曰: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尔雅》曰:..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

    ○薮 《说文》曰:薮,大泽也。 《周礼》曰:扬州之泽薮曰具区,荆州之泽薮曰云梦,豫州之泽薮曰甫田,青州之泽薮曰孟诸,兖州之泽薮曰大野,雍州之泽薮曰弦蒲,幽州之泽曰医无闾,冀州之泽曰昭馀祁。(虞候、祈望,..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

    ○瀵水 《尔雅》曰:瀵水出尾下。(瀵,敷问切。汾阴有水口如车轮,名为瀵。尾犹底也。) 《列子》曰:禹之治水而失涂,谬之一国,其名终北,不知际畔,无风雨霜露鱼禽草木。国中有山名壶岭,顶有穴,状若圆环,名曰滋..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