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平御览 / 李昉

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

2025-09-22 17:29 太平御览
○江南道上

  昇州

  《图经》曰:昇州,古扬州之地也。春秋时为吴地。战国时越灭吴,为越地;后楚灭越,其地又属楚,初置金陵邑。秦并天下,改金陵为秣陵,属鄣郡。汉元封二年,改鄣郡为丹阳郡。

  《汉志》曰:故鄣,属丹阳郡。莽曰侯望。

  《金陵图》云: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凿地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

  《吴志》曰:孙权欲兴都,未定,长史张纮劝都之;后刘备宿于秣陵,亦劝权都之,遂定议,都秣陵。

  《建康图》曰:西晋乱,元帝自广陵渡江,此城荒落,以府第居县北,幕府之名,自此而立。寻以江宁为琅琊国,盖龚帝始封之名也。历宋、齐、梁、陈,六代皆都之。

  《舆地志》曰:金陵有东府城,晋安帝时筑。其城西,本简文为会稽第。其东则丞相、会稽王道子府。谢安石薨,以道子代领扬州,州在第,故时人号为东府西州。

  《图经》曰:金陵有古冶城,本吴铸冶之地也。

  《晋书》曰:元帝太兴初,以王导疾久,方士戴洋曰:"君本命在申,申地有冶,金火相烁。"遂移冶於石城。

  宣州

  《十道志》曰:宣州,宣城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后属越。越为楚所并,战国时又属楚。秦为鄣郡地。汉为丹阳郡。

  《地理志》曰:武帝元狩元年,改鄣郡为丹阳郡,属扬州,理宛城。即今郡是也。

  《吴书》曰:孙皓以牛渚为督,以何植为使,而御晋军。(当涂有牛渚山。)

  《桓玄传》曰:玄居南州,大筑斋第,以郡在国南,故曰南州。

  《齐州郡志》曰:梁承圣元年,置南豫州。

  《十道志》曰:隋开皇中,改南豫州为宣州。

  《汉志》曰:泾县,属丹阳郡。韦昭曰:泾水出芜湖。

  《图经》曰:南陵县有赭圻屯,在县西北。

  《晋书》曰:哀帝以桓温入参朝政。自荆州还,至赭圻,诏止之。遂城赭圻镇。

  《十道志》曰:南陵有鹊州。

  《春秋左氏传》曰:昭五年,楚以诸侯伐吴,吴败之于鹊岸。(吴地也。庐江舒县有鹊尾渚是。)

  《汉志》曰:漂阳县,属丹阳郡。漂水所出也。

  又曰:当涂,侯国。属九江郡。莽曰山聚。应劭曰:禹娶涂山,有禹墟焉。

  《春秋左氏传》曰:禹会诸侯於涂山。

  《晋书·州郡志》曰:西晋愍怀之乱,琅耶王出镇扬州,因渡江,南卜金陵,建大业。衣冠礼乐,州郡邑名,并随渡江,从北地。当涂来江南,自东晋始也。

  《金陵记》曰:姑熟之南,淮曲之阳,置南豫州。六代英雄,迭居於此,以斯地为上游焉。

  池州

  《图经》曰:池州,池阳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及秦、汉,为鄣郡之地。吴为石城县。隋为秋浦县。唐武德中,置池州。

  《三国志》曰:吴黄武二年,封韩当为石城侯。

  《舆地志》曰:梁昭明太子以其水出鱼美,故名其水为贵池。

  又曰:梁大同二年,置石埭。因贵池源有两小石埭堰溪水,遂以为名。

  润州

  《十道志》曰:润州,丹阳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吴国地,谓之朱方。吴为越所并,地属越。战国时越为楚所灭,复楚。秦并天下,为会稽、鄣二郡之地。汉初为荆国,故荆王刘贾所都之地。吴王濞诛,以其地并入江都国。武帝又分属丹阳、会稽二郡之地。

  《左氏传》曰:襄公二十八年,齐庆封奔吴,吴句馀予之朱方。

  《后汉书》曰:建安中,吴大帝自吴徙都于京。十六年,迁都秣陵,复於京口置京督以为镇焉。

  《吴志》曰:京督所统蕃卫尤要,是以吴为重镇。

  《图经》曰:其城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尔雅》曰:"丘绝高曰京。"因谓之京口。

  《吴录·地理》曰:秦时,望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衣徒三千人凿坑败其势,改云丹徒。

  《图经》曰:丹阳,本汉曲阿县也。

  《汉志》曰:曲阿,故云阳。莽曰风美。属会稽郡。

  《史记》曰:秦始皇改云阳为曲阿。

  《舆地志》曰:曲阿县,属朱东,南徐之境。秦有史官奏:东南有王气,在云阳。故凿北冈,截直道使曲,以厌其气,故曰曲阿。

  又曰:丹徒界内,土坚紧如蜡。谚云"生东吴,死丹徒",言吴多产出,可以摄生自奉养,丹徒地可以葬。

  《吴志》曰:岑昏凿丹徒至云阳,而杜野、小辛间皆斩绝陵垄,功力艰辛。(杜野属丹徒。小辛属曲阿。)

  《图经》曰:唐垂拱四年,立金山县。后改名金坛。取邑界句曲之山,金坛之陵以为号。

  《真诰》曰:地肺似洛中北邙山土,水似长安丹凤门外井泉之味。

  《河图》曰:乃有地肺,土良水清,句曲之山,金坛之陵。

  常州

  《十道志》曰:常州,毗陵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属楚。秦、汉为毗陵县,属会稽郡。

  《舆地志》曰:晋陵县,春秋时吴之延陵邑也。季札让位,耕於此,因以封之。汉改为毗陵。

  《汉志》曰:毗陵县,属会稽郡。季札所居。旧为延陵,汉改之也。莽曰毗坛。

  《舆地志》曰:东海王越世子名毗,中宗为越所表遣渡江,故改此为晋陵。

  又曰:吴越之间谓荆为楚,秦以子楚改为阳羡。其地本名小震,居在荆溪之北,故云阳羡。

  周处《风土记》曰:阳羡本无荆溪。吴郡郡境,震泽之会也,其地理则三江之雄润,五湖之腴表。

  《吴越春秋》曰:周改为阳羡。

  《汉志》曰:无锡,属会稽郡。莽曰有锡。

  周处《风土记》曰:周武王追封周章於吴,又封章小子斌於无锡也。

  《图经》曰:昔有谶述其地云:"无锡宁,天下平;有锡兵,天下争。"故名之。

  苏州

  《十道志》曰:苏州,吴郡。《禹贡》扬州之域。周为吴国,至阖闾强盛,始都於此,后为越所灭。秦并天下,为会稽郡。

  《释名》曰:吴,虞也,太伯封於此,以虞志也。

  《郡国志》曰:俗好用剑、轻死,盖湛卢、钃镂、干将、要离之遗风焉。东北有海盐,县复有章山之铜,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越绝书》曰:阖闾起姑苏台,三年聚财,五年乃成,高见三百里。

  《汉志》曰:吴,属会稽郡。周太伯所邑也。具区泽在其西。王莽曰泰德。

  《十道志》曰:嘉兴县,本秦由拳县也。

  《汉志》曰:由拳,属会稽郡。应劭曰:古之槜里。

  《吴录·地理志》曰:吴王时,此地本名长水,秦改曰由拳。

  《续汉志》曰:属吴郡。吴黄龙五年,嘉禾生於由拳,改县曰禾兴。后以太子名和,改曰嘉兴。

  《图经》曰:华亭县,本嘉兴县地,天宝十年置,因华亭谷为名。

  《晋书》曰:陆机被诛,临刑叹曰:"华亭唳鹤,不可得闻!"

  《舆地志》曰:吴大帝以陆逊为华亭侯,以其所居为封也。华亭谷出佳鱼莼菜,故陆机云:"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湖州

  《十道志》曰:湖州,吴兴郡。《禹贡》扬州之域。防风氏之国也。春秋时为吴地,后属越。越为楚所灭后,属楚。秦、汉属会稽郡。

  《国语·鲁语》曰:吴伐越,堕会稽,获骨节专车。(骨节长专擅一车也。)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于仲尼,曰:"骨何为大?"仲尼曰:"禹戮防风氏,其骨节专车。"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汪芒,长翟国名,封山嵎山,在吴郡永安县。)

  《郡国志》曰:五湖之表,州以为名也。

  《汉志》曰:乌程,属会稽郡。郡有欧阳亭。

  《郡国志》曰:古有乌氏、程氏居此,能酝酒,故以名县。

  《地理志》曰:武康县,本乌程之馀不乡地,汉末童谣曰:"天子当兴东南三馀之间。"吴乃改会稽之馀暨为永兴,分馀不为永安,以协谣言。

  《吴兴记》曰:长城县,吴王阖闾使弟夫概居此,筑城狭而长。晋武帝置,因长城以名县。

  杭州

  《十道志》曰:杭州,馀杭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吴、越地。秦、汉属会稽郡。

  《史记》曰:楚威王伐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

  又曰:始皇三十七年,东游丹阳,至钱塘。

  《汉志》曰:钱塘,属会稽郡。西部都尉治。莽曰泉亭。

  刘道真《钱塘记》曰:昔县境逼近江流,县在灵山下,至今基趾犹存。郡议曹华信乃立塘以防海水,募有能致土石者,即与钱。及成,县境蒙利,乃迁此地,於是为钱塘县。

  《汉志》曰:於朁,属丹阳郡。(朁音潜。)

  《吴录·地理志》云:县西朁山,盖因山以立名,旧朁字无水,至隋加水。

  《汉志》曰:馀杭,属会稽郡。莽曰进睦。

  《吴兴记》曰:秦始皇三十七年,将上会稽涂山,地,因以立为县。

  《郡国志》曰:夏禹东去,舍杭登陆於此,乃以为名。

  《十道志》曰:盐官,本汉海盐、由拳二县境。

  《汉志》曰:海盐,属会稽郡。故武原乡有盐官。

  睦州

  《十道志》曰:睦州,新定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越国。秦属丹阳郡。汉为歙县也。

  《吴志》曰:大帝以后汉建安十三年使威武中郎将贺齐讨丹阳黟,歙山贼,平定之。分歙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四县,并黟、歙六县。

  《图经》曰:隋置睦州,取俗阜人和,内外辑睦为义。

  《十道志》曰:桐庐县,吴黄武四年,分富春置。以桐溪侧有大椅树,垂条偃盖,傍阴数亩,远望似庐,因谓之桐庐县。

  《汉志》曰:富春,属会稽郡。莽曰诛岁。

  鄂州

  《十道志》曰:鄂州,武昌郡。《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楚地。秦属南郡。汉分置立江夏郡。晋安帝义熙元年,冠军刘毅表以为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控接湖、川,边带溪、沔,请荆州刺史刘道规镇夏口。隋为江夏郡。唐武德四年,为鄂州。

  《尚书·禹贡》曰:江、汉朝宗于海。

  《十道志》曰:江、汉二水会于州之西界。

  《左传》曰:吴伐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

  《世纪》曰: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今武昌县地。)

  《江夏记》曰:一名夏口,亦名鲁口,沙阳、夏汭、鄂渚、新兴、钓渚,皆其地名。

  《武昌记》曰:大帝筑城於江夏,以程普为太守,遂欲都鄂州,改为武昌郡。其民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归建业死,不向武昌居。"由是徙都建业。

  《齐书》曰:刘怀珍言於高帝:"夏口兵冲要地,宜得其人。"遂令柳世隆镇焉。

  《十道志》曰:江夏县,本汉沙羡县。

  饶州

  《十道志》曰:饶州,鄱阳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楚东境。秦为鄱县地,属九江郡。汉为鄱阳,属豫章郡。隋开皇九年,为饶州。

  《地理志》曰:城即吴芮为番君时所筑。

  《汉书·货殖传》曰:譬犹戎狄之与干越,不相入明矣。韦昭注曰:干越,今馀干县,越之别名。

  又曰:淮南王安陈伐闽越之利,上书云:"越人欲为变,必先守馀干,中可积食而有材可治舡,虑越人有伐材积食之患。"

  徐湛《鄱阳记》曰:北有尧山,故以尧为号,又以地饶衍,遂加食为饶。

  《图经》曰:以山川蕴物珍奇,故名饶。

  信州

  《图经》曰:唐上元元年正月,江淮转运使元载以此邑川原敻远,关防襟带,宜置州制,可赐名信州,以信美所称为郡之名。

  《鄱阳记》曰:界内之山,出铜及铅、铁者有玉山。

  江州

  《十道记》曰:江州,寻阳郡。《禹贡》扬、荆二州之境。《尚书·禹贡》:"彭蠡既猪",又曰"九江孔殷"。

  周景武《庐山记》曰:柴桑、彭泽之郊,古三苗国,旧庐江地。

  《寻阳记》曰:春秋时吴之西境,后吴为楚灭,更为楚地。秦属庐江郡。汉属淮南国。晋武太康十年,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成帝咸和元年,移理湓城,即今郡是。

  《晋地道记》曰:寻阳,陆通五岭,北导长江,远行岷、汉,亦一都会也。

  洪州

  《十道志》曰:洪州,豫章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吴地。秦为九江郡。汉为豫章郡。

  《豫章记》曰:太康中,望气者云豫章、广陵有天子气,故封愍怀太子为广陵王,领镇军以镇豫章。后永兴中,怀帝遂以豫章王登天位。隋平陈,罢郡为洪州。

  抚州

  《十道志》曰:抚州,临川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吴地。秦属九江郡。汉立南昌县,今州即南昌县地。后汉分南昌立临汝县。吴太平二年,分豫章之临汝、南城县立临川郡,即今州也。隋平陈,置抚州。

  《晋书》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於郡城东,偏旁临回溪,特据层阜。

  荀伯子《临川记》曰:王右军故宅,其地爽垲,山川若画,每至重阳日,二千石已下多游萃於斯。旧井及墨池并在。

  《汉地理志》曰:高帝六年,命大将军灌婴立洪州。其年,分洪州南境立南城县。以其在郡城之南,故曰南城。

  吉州

  《十道志》曰:吉州,庐陵郡。春秋时为吴地。战国属楚。秦并天下,属九江郡,南部都尉理。汉为庐陵县,属豫章郡。

  雷次宗《豫章记》曰:灵帝末,扬州刺史刘尊上书,请置庐陵、鄱阳二郡。献帝初平二年,始立郡。

  《图经》曰:隋平陈,改庐陵郡置吉州,以吉阳山为郡名。

  袁州

  《十道志》曰:袁州,宜春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吴地。秦属九江郡。汉为豫章郡之宜春县。晋武改宜春为宜阳。隋平陈,分洪州之宜阳为袁州。

  《汉书》曰:武帝封长沙定王子为宜春侯。

  《吴录》曰:宜春县出美酒,每岁上贡,封酒亲付计吏。

  虔州

  《十道志》曰:虔州,南康郡。春秋时吴地。秦属九江郡。汉为赣县地,属豫章郡。后汉兴平二年,分豫章立庐陵郡,而赣县属焉。晋太康三年,立为南康郡。隋平陈,立虔州,以虔化水而得名也。

  《图经》曰:赣县,章、贡二水双流至县,合为赣水,其间置邑,因以名县。

  《十道志》曰:南康县,本汉南野地。

  《吴录》曰:南野县有大庾山、九岭峤,以通广州。

  建州

  《十道志》曰:建州,建安郡。古闽越之地。秦闽中郡。汉属会稽。吴分置建安郡。陈属闽州。隋平陈,属泉州。唐武德四年,置建州,因建溪为名。

  《方舆志》曰:浦城县,本汉东侯官之北乡也。吴永安三年,改为吴兴县。

  《图经》曰:晋尚书陆迈、梁尚书郎江淹皆为吴兴令,按淹自序云,吴兴地在东南峤外,闽越之旧境是也。

  福州

  《福州图经》曰:勾践六代孙为楚所并,其后有无诸,以其境南泉山之地因而都之,称闽越王。至孙繇又以东海隅之地称越王。俱是会稽之域,遂有三越之称。

  《图经》曰:梁承圣二年,封萧基为长乐侯於此。

  《十道志》曰:福州,长乐郡。亦闽越地。秦为闽中郡。汉高帝立无诸为福越王,都於此。晋置晋安郡。陈置闽州。唐开元十三年,为福州。

  《开元录》曰:闽州,越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有五姓,谓林、黄等是其裔。

  《郡国志》曰:汉武元鼎六年,立都尉居候官以御两越,所谓东北一尉,西南一候也。

  泉州

  《十道志》曰:泉州,清源郡。秦、汉土地与长乐同。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因立晋安郡。宋、齐以后因之。唐景云二年,置泉州;天宝初,为清源郡;乾元元年,又为州。

  漳州

  《十道志》曰:漳州,漳浦郡。历代土地与长乐郡同。唐分其地置漳州。

  《郡国志》曰:梁山有漳浦水,一云漳溪水。

  汀州

  《十道志》曰:汀州,临汀郡。历代土地旧与长乐郡同。唐开元二十六年,分置汀州。初置在新罗县,以其地瘴,居者多死,大历中移理长汀白石村。

  南州

  《十道志》曰:南州,南川郡。《禹贡》梁州之域,周省梁入雍。战国时巴国之地。秦、汉为巴郡之境。

  《太平御览》 宋·李昉

中国古代著名类书。宋代四大书之一。宋太宗时命李昉等14人编辑,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下诏开修,到雍熙元年(984)十二月完成,共用了六年零九个多月时间。系据北齐《修文殿御览》、唐人辑《文思博要》等类书编纂。初名《太平总类》,因太宗阅览,改题今名,简称《御览》。一千卷。分五十五门,五千四百七十四类目。征引古书一千五百七十九种。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尤为珍贵,是古书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料。唯因许多资料钞自前人类书,有不够准确处。1935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本,系张元济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蜀本三百一十五卷,与日本宫内省等地藏南宋蜀本,及日本安政二年(1855)活字本配补影印,版本较善。1960年中华书局又据以影印。近人钱亚新有《太平御览索引》,洪业等编有《太平御览引得》。

猜你喜欢

  • 卷一百八十三 ◎居处部十一

    ○门下 《家语》曰:孔子谓子路曰:"见长者不能黜其色,见幼者不能尽其辞,虽有疾风雨,吾不入其门矣。" 《白虎通》曰:门四出何?所以通四方。故《礼·三朝记》曰:"天子之宫四通。" 《太公金匮门之书》曰:敬遇宾..

    1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八十二 ◎居处部十

    ○门上 《说文》曰:门,扪也;在外为人所扪摸也。从二户,象形也。阊阖,天门也。阖,门扉也。闬,门也。〈门乡〉,门向也。闤阓,市门也。阍,门竖也。阍,昏也;门常昏闭,故曰阍即守门隶人也。阎,里中之门也。 ..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八十一 ◎居处部九

    ○第 《汉书》曰:高祖诏列侯食邑者,皆赐大第室。二千石,受小第室。注云:有甲乙次第,故曰第。又曰: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 《史记》驺奭者,齐诸邹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於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八十 ◎居处部八

    ○宅 《释名》曰: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也。 《说文》曰:宅,人所托也。 《周礼》曰:凡任地,国宅无征。郑注云:国宅城中,无征税也。 《礼记》曰:献田宅者操书契。 《左传》曰: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九 ◎居处部七

    ○阙 崔豹《古今注》曰:阙,观也;于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可远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其上皆画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示四方。苍龙,白虎,玄武,朱雀,并画其形。 《释名》曰:观,..

    1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八 ◎居处部六

    ○台下 王子年《拾遗记》曰:秦始皇起云明台,穷四方之珍木,搜天下之工。南得烟丘碧桂、丽水然沙、贲都朱泥、云冈素竹;东得葱峦锦柏、缥穟龙杉、云梓、寒河星柘;西得漏海浮金、狼渊羽壁、涤嶂霞素、寘阜乾漆、阴..

    1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七 ◎居处部五

    ○台上 《尔雅》曰:观四方而高曰台,(积土四方者。)有木曰榭。 《释名》曰:台,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 又曰:《尚书》曰:散鹿台之财。 《毛诗》曰: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谓文王之作灵台也。 又曰:《新台..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六 ◎居处部四

    ○堂 《说文》:堂,殿也。 《释名》曰:堂,犹堂堂;高显貌也。 《礼记》曰:堂上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又曰:将上堂,声必扬。 又曰:礼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又曰:觐..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五 ◎居处部三

    ○殿 《说文》曰:殿,堂之高大者也。 《释名》曰:殿,典也。 挚虞《决疑要注》曰:凡太极殿乃有陛,堂则有阶无陛也。右磩左平,平者以文砖相亚次,磩者为陛级也。九锡之礼,纳陛以登,谓受此陛以上殿。堂之正者为..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四 ◎居处部二

    ○室 《说文》曰:室,实也。 《释名》曰:室,实也;物满实其中也。 《毛诗》曰:《斯干》,宣王考室也。"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又曰: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郑《笺》云: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三 ◎居处部一

    ○宫 《世本》曰:尧使禹作宫。 《释名》:宫,穹也;屋见垣上穹隆也。 《尔雅》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史记》曰:《天官书》曰:"玄武,虚、危,主宫室。" 《大戴礼》曰:周时德泽和洽,蒿茂大,以为宫柱,名..

    1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

    ○岭南道 广州 《十道志》曰:广州,南海郡。秦置南海郡。二汉因之,兼置交州。吴因之,分置广州。宋、齐皆因之。梁、陈并置都督府。隋平陈,又置潘州。炀帝初,复置南海郡。唐为广州。 又曰:南海县,本汉番禺县地..

    1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

    ○江南道下 越州 《十道志》曰:越州,会稽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越国。 《春秋元命苞》曰: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 《史记》曰: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夏后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

    1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

    ○淮南道 扬州 《元和郡县图志》曰:扬州,广陵郡。《禹贡》九州,扬州其一也。春秋时属吴。七国属楚。秦灭楚,为广陵;后并天下,属九江郡。汉为江都国。建武元年,复曰扬州。 《左氏·哀九年》曰:吴城邗沟,通江..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

    ○山南道下 梁州 《图经》曰:梁州,汉中郡。春秋至战国时楚地。秦、汉为汉中郡。 《蜀志》曰:刘备初得汉中,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汉书》曰:项羽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沛公欲攻..

    1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

    ○山南道上 荆州 《十道志》曰:荆州,江陵郡。汉旧县属南郡。 《禹贡》曰:荆及衡阳惟荆州,(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江、汉朝宗于海。(二水经此州而入海,有似于朝。)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 《春秋元命苞》曰..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

    ○剑南道 剑州 《图经》曰:晋安郡,《禹贡》梁州之域。秦之蜀郡。汉属广汉郡之梓橦县。 《华阳国志》曰: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阁道以通蜀汉,即此郡。 《三国志》曰:邓艾伐蜀,自阴平县景谷步剑阁道,悬车束..

    3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

    ○陇右道 秦州 《十道志》曰:秦州,天水郡。《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秦始封之邑,秦为陇西郡。汉武置天水郡。 《史记·秦本纪》曰:周孝王时,非子好马及善畜养。孝王曰:"昔柏翳为舜主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

    1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

    ○关西道 雍州 《尚书·禹贡》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田第一,赋第六,人功少。)厥贡惟球、琳、琅玕。(球、琳皆王名。琅玕,石而似珠。) 《文耀钩》曰:岐、华已北,龙门积石,..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

    ○河北道下 蒲州 《十道志》曰:蒲州,河东郡,置在河东县。本汉蒲阪地,盖尧、舜所都。 《左传》曰:晋献公灭魏,以赐毕万。服虔注曰:在晋之蒲阪。 《史记》曰:季布为河东太守,文帝谓布曰:"河东,吾股肱郡也。"..

    1 太平御览 2025-09-2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