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孟子

不为与不能

2025-09-23 12:26 古代文学

不为与不能

【原文】

王说⑴曰:“《诗》云⑵:‘他人有心,予忖度⑶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⑷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⑸’,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⑹’,而不见舆薪⑺,则王许⑻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⑼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⑽,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天下可运于掌⑿。《诗》云⒀:‘刑于寡妻⒁,至于兄弟,以御⒂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⒄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⒅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注释】

⑴说:同“悦”。⑵《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⑶忖度:猜测,揣想。⑷戚戚:心有所动的感觉。⑸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⑹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⑺舆:车子。薪:木柴。⑻许:赞许,同意。⑼形:情况,状况。⑽太山:泰山。北海:渤海。⑾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都作动词用,老:尊敬;幼:护。⑿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⒀《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大雅.思齐》。⒁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⒂御:治理。⒃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⒄抑:选择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⒅构怨:结怨,构成仇恨。

【译文】

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麽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麽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埃”

【读解】

孟子关于“君子远庖厨”的一番心理分析说得齐宣王心服口服,就像我们去看医生而被诊断准确了病症了一样,于我心有戚器焉对医生悠然而生亲切之感,并得到进一步的诊断治疗。

这一会,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宣王亲口对此加以否定,然后把宣王自己的做法加上去:“恩足以几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这样便轻而易举地使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说到底,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朝这方面想,有没有这样一种神。孟子的这一段分析,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东在《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中那一段著名的话:“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今天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事情,都是愿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做得到的问题。比如说为老年人让座,不要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等等,的确都是“为长者折枝”举手之劳,而不是要你“挟太山以超北海”,做《封神演义》里的英雄。但我们就是生懒惰,又缺乏“这点神”,所以老是要去强坐,要随地吐痰,要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是没有想清楚“不为”与“不能”的道理。说到这里,是不是值得我们在生活小事上多加反省,多一点“为长者折枝”的神呢?

回到孟子的话题上来,在讲清楚了“不为”与“不能”的问题后,他又一次施展出心理学方面的本事,对齐宣王来了一番政治行为心理学的开导,这就是著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论,“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说到底,这一方面合与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达立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另一方面也合于《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进修阶梯。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可运于掌”还有什麽不能统一的呢?

说完正题以后,孟子引用格言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希望齐宣王好好考虑,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最后还以“霸道”的做法、军国主义者的行为来加以反衬,刺激齐宣王他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实行仁政,推行以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孟子在这里的做法,是由物理的逻辑真理推及人的心理,要求齐宣王反躬自省,认识自己。我们在《论语》里已经知道,儒学非常重视人的自我反省功夫,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在儒家看来只有经常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不过,我们在这里突然想到的却是,认识自己固然需要自省,认识他人不是更需要权衡度量吗?俗话说:“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谁能够造出这权衡度量人心的公平秤和标准尺子呢?让.保尔.萨特说:“他人就是你的地狱。”谁又能够知道“地狱”的长短轻重呢?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猜你喜欢

  •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0 古代文学 2025-09-23
  • 小勇与大勇

    小勇与大勇【原文】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⑶,句践事吴⑷。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

    0 古代文学 2025-09-23
  • 缘木求鱼

    缘木求鱼【原文】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⑴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

    0 古代文学 2025-09-23
  • 君子远庖厨

    君子远庖厨【原文】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0 古代文学 2025-09-23
  • 衣食足而知礼仪

    衣食足而知礼仪【原文】王曰:“吾惛①,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②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③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④无不为已。及陷于罪..

    0 古代文学 2025-09-23
  • 谁能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④之?’“..

    0 古代文学 2025-09-23
  • 仁者无敌

    仁者无敌【原文】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

    1 古代文学 2025-09-23
  • 父母官的职责

    父母官的职责【原文】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挺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0 古代文学 2025-09-23
  • 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⑴:‘经始灵台⑵,经之营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经史勿亟⑸,庶民..

    0 古代文学 2025-09-23
  • 以义治国,何必言利

    以义治国,何必言利【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

    0 古代文学 2025-09-23
  • 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

    0 古代文学 2025-09-23
  • 孟子旁通

    春秋无义战现在我们为了要研究《孟子》这本书,我觉得应该先了解一下孟子当时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现实社会的环境,就会觉得并不枯燥。而且对孟子的人品和风格,也更有一层深刻的认识。那么才会知道后世的人,为什么把..

    1 古代文学 2025-09-23
  • 讲在前面

    在讲过《论语》以后,又引起大家研究《孟子》的兴趣,希望再讲《孟子》。其实,讲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学,我是很肤浅的,过去所讲的《论语》,也只是 为了时代的需要,东拉西扯地讲了一大堆废话,想不到大家还很一爱..

    2 古代文学 2025-09-23
  • 说符第八

    【原文】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①,形直则影正。然则在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1 古代文学 2025-09-23
  • 杨朱第七

    【原文】杨朱游于鲁①,舍于孟氏。孟氏问曰:人而已矣,奚以名为?曰:以名者为富。既富矣,奚不已焉?曰:为贵。既贵矣,奚不已焉?曰:为死。既死矣,奚为焉?曰:为子孙。一茎一奚益于子孙?曰:名乃苦其身,■其..

    1 古代文学 2025-09-23
  • 力命第六

    【原文】力谓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命曰:汝奚功于物而欲比朕?力曰:寿夭、穷达、贵贱、贫富,我力之所能也。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四八①。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

    2 古代文学 2025-09-22
  • 汤问第五

    【原文】殷汤问于夏革曰①: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②?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

    3 古代文学 2025-09-22
  • 仲尼第四

    【原文】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回曰:夫子奚独忧?孔子曰:先言尔志。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孔子愀..

    4 古代文学 2025-09-22
  • 周穆王第三

    【原文】周穆王时①,西极之国有化人来②,入水火,贯金石③,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硋④,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⑤。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寝以居之⑥,引三牲以进之⑦..

    5 古代文学 2025-09-22
  • 黄帝第二

    【原文】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①,养正命②,娱耳目,供鼻口,焦然肤色皯黣③,昏然五情爽惑④。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⑤,进智力⑥,营百姓⑦,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黄帝乃喟然赞曰⑧:..

    3 古代文学 2025-09-2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