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庄子

庄子外篇马蹄

2025-10-03 12:10 古代文学

马蹄

【题解】
本篇表现了庄子反对束缚和羁绊,提倡一切返归自然的政治主张。
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以伯乐善治马和陶、匠善治埴、木为例,寄喻一切从政者治理天下的规矩和办法,都直接残害了事物的自然和本。第二部分至圣人之过也,对比上古时代一切都具有共同的本,一切都生成于自然,谴责后代推行所谓仁、义、礼、乐,摧残了人的本和事物的真情,并直接指出这就是圣人之过。余下为第三部分,继续以马为喻,进一步说明一切羁绊都是对自然本的摧残,圣人推行的所谓仁义,只能是鼓励人们争归于利。
在庄子的眼里,当世社会的纷争***都源于所谓圣人的治,因而他主张摒弃仁义和礼乐,取消一切束缚和羁绊,让社会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上去。文章对于仁义、礼乐的虚伪、蒙蔽揭露是深刻的,但追慕上古社会的原始状态则极不可取,无为自化的政治主张也是消极的,回避现实的。
【原文】
马,蹄可以践霜雪,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①,翘足而陆②,此马之真也。虽有義台路寝③,无所用之。及至伯乐④,曰:我善治马。烧之⑤,剔之⑥,刻之⑦,雒之⑧,连之以羁?⑨,编之以皁栈⑩,马之死者十二三矣(11)。饥之,渴之,驰之(12),骤之,整之(13),齐之,前有橛饰之患(14),而后有鞭?之威(15),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16),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应绳。夫埴木之,岂欲中规矩鉤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17),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注释】
①龁(h):咬嚼。
②翘(qio):扬起。陆:通作踛(l),跳跃。
③義():通峨,義台即高台。路:大,正;寝:居室。
④伯乐:姓孙名陽,伯乐为字,秦穆公时人,相传善于识马、驯马。
⑤烧之:指烧红铁器灼炙马
⑥剔之:指剪剔马
⑦刻之:指凿削马蹄甲。
⑧雒(lu)之:雒通作烙,指用烙铁留下标记。
⑨连:系缀,连结。羁(jī):马络头。?(zh):绊马脚的绳索。
⑩皁(zo):饲马的槽枥。栈:安放在马脚下的编木,用以防潮,俗称马
(11)十二三:十分之二三。
(12)驰:马快速奔跑;下句骤字同此义。驰之、骤之,意指打马狂奔,要求马儿速疾奔跑。
(13)整:整齐划一;下句齐字同此义。整之、齐之,意指使马儿步伐、速度保持一致。
(14)橛(ju):马口所衔之木,今用铁制,谓马口铁。饰:指马络头上的装饰。
(15)?:策字的异体。马鞭用皮制成叫鞭,用竹制成就叫策。
(16)埴(zh):粘土。
(17)称:称举,赞扬。
【译文】
马,蹄可以用来践踏霜雪,可以用来抵御风寒,饿了吃草,渴了喝水,起时扬起蹄脚奋力跳跃,这就是马的天。即使有高台正殿,对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等到世上出了伯乐,说:我善于管理马。于是用烧红的铁器灼炙马,用剪刀修剔马鬃,凿削马蹄甲,烙制马印记,用络头和绊绳来拴连它们,用马槽和马来编排它们,这样一来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饿了不给吃,渴了不给喝,让它们快速驱驰,让它们急骤奔跑,让它们步伐整齐,让它们行动划一,前有马口横木和马络装饰的限制,后有皮鞭和竹条的威,这样一来马就死过半数了。制陶工匠说:我最善于整治粘土,我用粘土制成的器皿,圆的合乎圆规,方的应于角尺。木匠说:我最善于整治木材,我用木材制成的器皿,能使弯曲的合于钩弧的要求,笔直的跟墨线吻合。粘土和木材的本难道就是希望去迎合圆规、角尺、钩弧、墨线吗?然而还世世代代地称赞他们说,伯乐善于管理马而陶匠、木匠善于整治粘土和木材,这也就是治理天下的人的过错啊!

【原文】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①。彼民有常②,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③;一而不④,命曰天放⑤,故至德之世⑥,其行填填⑦,其视颠颠⑧。当是时也,山无蹊隧⑨,泽无舟梁⑩,万物群生,连属其乡(11),禽兽成群,草木遂长(12)。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13),鸟鹊之巢可攀援而?(14)。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15),恶乎知君子小人哉(16),同乎无知(17),其德不离(18);同乎无欲,是谓素朴(19)。素朴而民得矣。
及至圣人,蹩躠为仁(20),踶跂为义(21),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22),摘僻为礼(23),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24),孰为牺尊(25)!白玉不毁,孰为珪璋(26)!道德不废(27),安取仁义(28)!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29)!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注释】
①意:意谓,认为。
②常:不会改变的、固有的本能和天
③同德:指人类的共
:偏私。
⑤命:名,称作。天放:任其自然。
⑥至德之世:人类天保留最好的年代,即人们常说的原始社会。
⑦填填:稳重的样子。
⑧颠颠:专一的样子。
⑨蹊(xī):小路。隧:隧道。
⑩梁:桥。
(11)连属:混同的意思。
(12)遂:遂心地。
(13)系羁:用绳子牵引。
(14)攀援:攀登爬越。?(kuī):同窥,观察、探视。
(15)族:聚合。并:比并。
(16)君子、小人:传统观点认为分别指履道方正的人和殉物邪僻的人,我认为当指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17)同:通作惷(chǔn),愚蠢;这个意义后代写作蠢。
(18)离:背离、丧失。
(19)素:未染色的生绢。朴:未加工的木料。素朴在这里喻指本色。
(20)蹩躠(bixuē):步履艰难、勉力行走的样子。
(21)踶跂(zhqǐ):足跟上提、竭力向上的样子。
(22)澶(dn)漫:放纵地逸乐。
(23)摘僻:繁琐。
(24)纯朴:完整的、未曾加过工的木材。
(25)牺(suō)尊:雕刻致的酒器。尊亦作樽。
(26)珪璋:玉器;上尖下方的为珪,半珪形为璋。
(27)道德:这里指人类原始的自然本
(28)仁义:这里指人为的各种道德规范,与上句的道德形成对立。
(29)文采:文彩;错杂华丽的色彩。
【译文】
我认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就不是这样。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本能和天,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这就是人类共有的德行和本能。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浑然一体没有一点儿偏私,这就叫做任其自然。所以上古人类天保留最完善的时代,人们的行动总是那么持重自然,人们的目光又是那么专一而无所顾盼。正是在这个年代里,山野里没有路径和隧道,水面上没有船只和桥梁,各种物类共同生活,人类的居所相通相连而没有什么乡、县差别,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遂心地生长。因此禽兽可以用绳子牵引着游玩,鸟鹊的巢窠可以攀登上去探望。在那人类天保留最完善的年代,人类跟禽兽同样居住,跟各种物类相互聚合并存,哪里知道什么君子、小人呢!人人都蠢笨而无智慧,人类的本能和天也就不会丧失;人人都愚昧而无私欲,这就叫做素和朴。能够像生绢和原木那样保持其自然的本色,人类的本能和天就会完整地留传下来。
等到世上出了圣人,勉为其难地去倡导所谓仁,竭心尽力地去追求所谓义,于是天下开始出现迷惑与猜疑。放纵无度地追求逸乐的曲章,繁杂琐碎地制定礼仪和法度,于是天下开始分离了。所以说,原本没被分割,谁还能用它雕刻为酒器!一块白玉没被破裂,谁还能用它雕刻出玉器!人类原始的自然本不被废弃,哪里用得着仁义!人类固有的天和真情不被背离,哪里用得着礼乐!五色不被错乱,谁能够调出文彩!五声不被搭配,谁能够应和六律!分解原木做成各种器皿,这是木工的罪过,毁弃人的自然本以推行所谓仁义,这就是圣人的罪过!

【原文】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①,怒则分背相踶②。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③,齐之以月题④,而马知介倪⑤、?扼⑥、鸷曼⑦、诡衔⑧、窃辔⑨。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⑩,伯乐之罪也。夫赫胥氏之时(11),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12),鼓腹而游(13),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14),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15),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注释】
(m):通作摩,触摩。
②分背:背对着背。踶(d):踢。
③衡:车辕前面的横木。扼:亦作轭。叉马颈的条木。
④题:额。月题即马额上状如月形的佩饰。
⑤介:独。倪:睨,侧目怒视之意。一说介字为兀字之讹,倪通作?;兀?就是折?,挣脱车?的意思。
⑥?(yīn):屈曲。扼:轭。?扼指曲颈不伸,抗拒木轭。
⑦鸷(zh):凶猛。曼:狂突。鸷曼指马儿暴戾不驯。
⑧诡衔:意思是诡谲地想吐出口里的橛衔。
⑨窃辔:意思是偷偷地想脱出马络头。
⑩态(態):能。盗:与人抗敌的意思。
(11)赫胥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12)哺:口里所含的食物。熙:通作嬉,嬉戏。
(13)鼓腹:鼓着肚子,意指吃得饱饱的。
(14)屈折:矫造的意思。匡:端正,改变。
(15)县(xun):同悬。跂:通作企,企望。县跂意思是空悬而不可企及。
【译文】
再说马,生活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颈交颈相互摩擦,生气时背对背相互踢撞,马的智巧就只是这样了。等到后来把车衡和颈轭加在它身上,把配着月牙形佩饰的辔头戴在它头上,那么马就会侧目怒视,僵着脖子抗拒轭木,暴戾不驯,或诡谲地吐出嘴里的勒口,或偷偷地脱掉头上的马辔。所以,马的智巧竟能做出与人对抗的态度,这完全是伯乐的罪过。上古赫胥氏的时代,黎民百姓居处不知道做些什么,走动也知道去哪里,口里含着食物嬉戏,鼓着吃饱的肚子游玩,人们所能做的就只是这样了。等到圣人出现,矫造礼乐来匡正天下百姓的形象,标榜不可企及的仁义来慰藉天下百姓的心,于是人们便开始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智巧,争先恐后地去竞逐私利,而不能终止。这也是圣人的罪过啊!

猜你喜欢

  • 庄子外篇缮性

    缮一性一【题解】本篇的中心仍是讨论如何养一性一。所谓缮一性一就是修治生一性一。全篇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冒则物必失其一性一也,提出以恬养知的主张,认为遵从世俗必定不能复其初,只有自养而又敛藏,方..

    2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外篇刻意

    刻意【题解】以篇首两字作为篇名,刻意的意思就是磨砺自己的心志。本篇内容是讨论修养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修养要求,只有虚无恬淡才合于天德,因而也才是修养的最高境域。全文较短,大体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

    1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外篇天运

    天运【题解】天运的内容跟《天地》、《天道》差不多,仍是主要讨论无为而治。所谓天运,即各种自然现象无心运行而自动。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此谓上皇,就日、月、云、雨等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这一切..

    1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外篇天道

    天道【题解】跟《天地》篇一样,中心还是倡导无为;所谓天道,也就是自然的规律,不可抗拒,也不可改变。全文大体分成八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谓之天乐,指出自然规律不停地运行,万事万物全都自我运动,因而圣明之道只..

    2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外篇天地

    天地【题解】天和地在庄子哲学体系中乃是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祖,一高远在上,一浊重在下,故而以天地开篇。本篇的主旨仍在于阐述无为而治的主张,跟《在宥》的主旨大体相同,表述的是庄子的政治思想。全文可以大体..

    1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外篇在宥

    在宥【题解】在是自在的意思,宥是宽容的意思。反对人为,提倡自然,阐述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本篇的主旨。全篇大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吾又何暇治天下哉,指出一切有为之治都会使天下之人一婬一其一性一而迁其德..

    1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外篇脍箧

    胠箧【题解】胠箧的意思是打开箱子。本篇的主旨跟《马蹄》篇相同,但比《马蹄》更深刻,言辞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

    2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外篇骈拇

    骈拇【题解】骈拇指并合的脚趾,跟旁出的歧指和附着的赘瘤一样,都是人一体上多余的东西。什么才是事物所固有的呢?那就是合乎自然,顺应人情的东西。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情的思想,就是本篇的中心。全篇大体分为四..

    1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内篇应帝王

    应帝王【题解】《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表达了庄子的为政思想。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分别和不同,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人为的因素都是..

    1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内篇大宗师

    大宗师【题解】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

    1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内篇德充符

    德充符【题解】本篇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一精一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一性一观念。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

    0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内篇人间世

    人间世【题解】《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以下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

    2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内篇养生主

    养生主【题解】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

    1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内篇齐物论

    齐物论【题解】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一性一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

    1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 逍遥游

    【题解】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一由自在地活动。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一由自在的境..

    0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

    0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的思想主张

    庄子思想学说对历代名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他赞颂自然,崇尚主德之世的理想社会,成为后世许多具有一浪一漫主义倾向的文学家描绘理想之国的楷模。因此很有必要做一番践论。窥视一下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不是为了..

    1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学说

    《史记》用一精一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张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

    0 古代文学 2025-10-03
  • 庄子名言 庄子经典名言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

    3 古代文学 2025-10-02
  • 庄子哲学思想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一精一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一性一的。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

    3 古代文学 2025-10-0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