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近百年史 / 陈恭禄

第一章 道光初年之国内状况

2025-04-16 12:30 中国近百年史

疆域 清世祖于顺治元年(一六四四)入关,战败流寇,据有黄河流域,遣兵而南,次第战败明之起兵诸王,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统一中国。圣祖(康熙)继之,削平三藩,满人之政治地位始乃巩固。对外与俄缔结《尼布楚条约》,两国以外兴岭为界,独蒙古西准噶尔部不服,滋扰于外蒙古西藏等地,圣祖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先后用兵,征服其地,进而收复回疆,外蒙西藏因而内附。沿海岛屿虽禁人民移居,而固收入版图,台湾且设郡县。属国朝贡者,有朝鲜、琉球、安南、暹罗、缅甸诸国,领土广大过于汉唐。宣宗于嘉庆二十五年(一八二○)嗣位,明年,改元道光。其统治疆域,仍为其父祖所遗,尚未削小。

中央官制 清帝入关之后,采用明制,仍为专制独裁之政府,初设内阁大学士,亲王并得参与机要。世宗另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奉旨入直者也。拟定朝旨,应对询问事件,内阁遂无实权。尚书为办理庶政者,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有尚书二人,侍郎四人,满汉各半,各部皆有司员分司办事。制度上之弱点,则军机大臣为谘询顾问,不得自由发表意见。六部则堂官太多,责任不明。满汉并用,徒相牵制。更就名实而言,亦不相副。信如清季王大臣奏曰;名为吏部,但司签掣之事,并无铨衡之权;名为户部,但司出纳之事,并无统计之权;名为礼部,但司典礼之事,并无礼教之权;名为兵部,但司绿营兵籍,武职升转之事,并无统御之权。刑工二部,尚为能举其职者,故未论及。六部之外有院。一曰理藩院,掌藩属事宜。二曰都察院,司纠察事宜。三曰翰林院,掌讲书撰文等事。其次有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等,为秦汉以来遗留之官制,历代帝王偏于保守,设而不废,多为清闲衙门。遇有非常大事,翰林院、都察院亦得参与朝议。内务府宗人府分掌宫内皇族事宜,国子监则司训导生员,钦天监则掌授时,均无详论之必要。

地方官制 地方官制;京师设顺天府,有府尹,直省十八,其最高长官曰总督巡抚。官制殊不划一,如直隶(今河北)四川各有总督,无巡抚;山东山西河南各设巡抚,无总督,其他总督往往管辖二三省,湖广总督管理湖南湖北,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皆其明例。五省各有巡抚。总督巡抚同在一城者,多所牵制。办理漕运河道大员,亦称总督。学政官位视督抚为低,而能分庭抗礼,因为朝廷派遣,且寓右文之意。布政使按察使赞助督抚治理一省,前者俗称藩台,管理民政钱谷,后者俗称臬台,掌管刑狱驿传。其有盐务省分,尚有运使,或设盐道。其下为道,或统辖兵备,或管理河工,或掌运漕粮,盐道上已言之。道下为府,直隶州或直隶厅,其长官为知府、同知或通判,管辖数州县厅,直隶厅或不辖县。州县各有官长,维持境内之治安,征收钱粮,审理诉讼等,各级官长均有属员佐之。

组织上之弱点 综观清代官制,一本历史上之遗传,君主往往不能因时制宜,有所创作,切合当时之需要。一则清帝以外人入主中国,不肯深信汉人,设官治民,互相监视,多所掣肘,造成如此复杂之组织,尤以地方官制为甚。实际上统治之领土广大,交通不便,地方官除督抚而外,多无言事之机会,督抚乃常握有实权。顾自宋代理学发达之后,忠臣思想更形强固,以臣叛君者于三藩乱后,实不常见,固与牵制复杂之官制无关,牵制之结果,则官吏多所顾忌,蒙蔽之弊遂生,敷衍塞责,办事迟缓,犹其余事。凡官于外省者,例须回避本省,初至一地,民情风俗尚不可知,应兴应革事宜,自无从办理,乃奉胥吏为师,胥吏多久任,营私舞弊,官长无如之何。

仕途 官吏出身,旗人优于汉人,大体而论,仕途可别为三。一曰正途,指考试录取者而言,士子考取秀才,身分即异于平民,乡试中式后入京会试,录取者始入仕途,乡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国家遇有大庆,尚有恩科。每试录取多者三四百人,翰林院久有人满之患。二曰武功,凡参与战事或剿平匪乱立有功绩者,朝廷类多许其主将择尤保举,主将莫不利用事机,多所奏保。十八世纪末叶,教匪之乱大起,历久始平,继之以苗人诸乱,军功保举者益多。三曰捐输,指富人纳钱为官而言。朝廷每逢财政困难之时,或遇兵灾凶年,往往许民纳银捐官,收入旺年,至三四百万两,仕途因而益冗益杂,候补无期,正途出身者,亦尝等至一二十年。

俸给 官吏俸给至为菲薄,一品高官年俸一百八十两,他更无论已。世宗诏给文武臣僚养廉银,较俸银增加。然官吏仍不易维持一家之生活费用,执政或有权势之长官,尚有外官馈遗,小京官则穷苦不堪。外官初无办公费,恃田赋之浮收以为挹注。世宗诏额外之浮收如火耗陋规等项为国课,亦另给养廉,其数各省不同,要视地方肥瘠,官级大小而定。总督多者至三万两,其下以次降低,知县少者仅得六百两,尚有科场考棚之摊捐,解役缉捕之费用,驿路大差之供应,委员例差之应酬,上司之节礼等,何能足用?势不得不受陋规贿赂馈遗也。凡新官上任,室中用物,均由属吏购办,谓之办差,去时或将其带去,或由属吏承买,善于居官者固无患贫之理。与其许其额外需索,不如斟酌情形,提高其俸给并发给办公费也!

军制 清帝以武力征服中国,仍恃军队维持境内之治安,兵丁六七十万,而空额极多,战时则多临时召募,尤以绿营兵为甚。清初兵制可别为二,一曰八旗,指军旗颜色而言,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是也,中分满蒙汉三军,人数二十余万。其人初则久历戎行,战斗力强,死后子孙继之为兵,乃不能战。军饷发给银米,多者每月得银四两,米四斛;其困难则家人不得从事于其他职业,兄弟三人,一人补甲,所领之银米养活全家,生活乃大穷困。绿营则指悬挂绿旗之各省军队,平时军饷月为一两、米凡三斗,省库窘绌尚有不能全数发给者。将领则一品大员,一年俸金不过九十余两,乃故留缺额,侵蚀军饷。兵丁难于维持生计,则听其包庇营私,大小操时,列阵行走而已。其所用兵器,多为古代遗物,以之防御外兵,故无不失败也。

财政 皇帝统治全国,土地人民均其私产,理论上虽可榨取于民,实际上限制极多,清代税制本于明之遗规,担负以农民为最重,盖政府收入以田赋为大宗也,田税视土壤生产力等而定,各地不同。赋指丁税,由来已久,圣祖下诏永不加赋,后将其并入田税计算。十八世纪中叶而后,开垦之土地增加,收入至三千万两,余以盐课关税为多。据嘉庆十七年(一八一二)报告,盐课收入,共五百七十九万两,关税四百七八十万两。三者额征四千四百九十余万两。斯年蠲免者四百八十余万两,实收四千万两。支出则以皇室经费、军费、政费、河工为多。嘉庆中叶,年凡三千五六百万两,尚有余款,此就和平时期而言,遇有天灾祸乱,即感财政困难。宣宗承受父业,颇能勤俭爱民,顾祸乱之酝酿已久,国内之纷扰时起,加以天旱蠲免田税,并发米银救济灾民,收入乃感不足。

人口之增加 祸乱之原因,虽曰政治组织不密,积弊深痼,官吏贪墨,军队腐败,而土地广大,交通不便,更足以促成之。此种原因,无论何时均可适用,要非造成祸乱之因素,其症结之所在,则人口于和平期内,有增无已,土地不敷分配,一般人民生活困难,终遂铤而走险也。清以前之历代人口,据官书纪载,鲜有超出六千万,古有丁税。自不免于隐瞒。清帝于流寇滋扰屠杀流亡之时,入主中国,人口问题作一解决。据《皇朝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及《东华录》列表如下:

上列数目,颇有可疑之点,如顺治康熙相去五十年,而人口增加,只有三百万人。固不足信。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诏称巡幸所至,询知一户或五六人,止一人纳赋,或九丁十丁止一二人纳粮。贫民为避免纳赋之计,乃以多报少。及丁税并入田税,宜若可信,无奈官吏视之,无足轻重,所得数目,亦非根据访问调查。《皇朝续文献通考》称嘉庆十七年,人丁三万六千一百六十九万有奇,视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反多六百万人,时无大乱非常之灾,相去九年,何竟减少,故据《东华录》。要而言之,官书所载人丁不能视为精确。自大体或趋势而言,人口实有增无减。洪亮吉生于乾嘉时,本于敏锐之观察,尝论当时之人口曰: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洪氏所论增加之倍数,虽不足信,要可证明人口之有增无已。

古代帝王奖励人丁之增加,一则视为兵士,强之入伍;一则视为纳税服役之机械,多多益善。清代旗兵世袭,营兵召募,无强迫入伍之事,徭役久已出钱由官召募,丁税并入田税永不再加。凡此种种不过证明古今形势之不同。人口增加,则由于伦理观念,早婚风俗及和平时久也。

耕地之估计 百数十年,人口大增,而人民多以耕种为业,开辟限于禁令,视今狭小,据官***载,列表于下。

上表异于著者所得之和,详见《中国近代史》。就表数字而言,百年余内,耕地增加凡一万九千二百万亩,约占百分之三五。据田亩及人口平均计算而论,清初一家约有田地百亩。乾隆而后,开辟之地稍有增加,而官书未有记载。据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户部报告,全国田地共七万四千二百万亩,时当大乱之后,江皖诸省尚有荒地,合黑田、官田、学田等而言,道光中叶,耕地殆不下十万万亩。黑田指隐瞒漏税之田地而言,尤以四川及边省为多。无论如何,土地开辟远不如人口增加之迅速,农民量腹而食,亦感不敷。其不安于穷苦生活者,加入秘密会社,乘时暴动,道光中年其势已成,时人纪载,亦以之为言。祸乱之原动力酝酿已成,一旦爆发,遂成燎原之祸。

欧人直航来华 清至道光已入衰弱时期,而外交形势亦忽剧变。初古代中国欧洲原有陆路海道往来,罗马帝国覆亡之后,欧人丧失地理知识。其后回教徒势盛,据有欧亚交通之路。马可婆罗于十三世纪仕于元廷,其《游记》引起欧人好奇之心,航海家谋觅新路直航中国。十五世纪末年,葡萄牙人绕道非洲南端,东至印度,十六世纪初年,来至广东。其人乖张为非,尝为粤官所驱逐,更往闽浙海港贸易,粤官许其纳租,住于澳门,葡人垄断远东商业凡百余年。其继之来华者,有西班牙、荷兰、英吉利、法兰西诸国。西班牙直接商业无足轻重,荷兰偏重经营南洋群岛。英国在华商业自十八世纪以来,最为发达。美利坚独立以来,商船亦来广州贸易,额数次于英国。法国商业未有进展,对于远东传教事业较为重视,此就自海道来华之主要国而言。陆路则中俄三面接壤,长逾万里,边境贸易亦有进步。

中外关系 自欧人直航东下以来,航海术大有进步,实用科学亦颇发达,世界交通趋于便利,各国关系因益密切。十九世纪中叶,国际形势根本剧变,中国于此情状之下,仍持古代夷夏之观念,轻视外人,不知彼国内之情状、政治制度、学术思想之迥异,与其陆海军之实力、工商业之优势等,既无从认识新时代各问题,更无有适当处置之办法,于是见迫列强,交涉处处失败。夫环境之变迁,非成于一朝一夕,惜当时君臣尚不之知。道光初年,中外关系,受时代影响者,可别为三。

一、商业沿海商港,初许外船贸易者,有广州、厦门、泉州、宁波等,乃后限于广州一地,外船入港,买卖货物,除违禁物外,均交行商(亦称洋商)代办,官吏征收船钞货税而外,尚有规礼。道光九年(一八二九),英商提出条件,货船不肯入港,作为要挟,顾终失败。英船后有北上请求于他港贸易者,亦遭拒绝。其时商业受时代之影响,视前发达,问题益为严重。

二、属国与边界中国向不干涉属国内政外交,朝臣疆吏于其国内情状尚不之知,缅甸安南与英法交战,丧失领土权利,中国初未过问。英统治印度,边境与藏地连接,界址未尝勘定。俄国经营亚洲属地,不遗余力,侵蚀西北边境,谋夺黑龙江下流,而清廷对于边境从无促进其发达之计划,其后交涉失败,已多兆于此时。

三、文化耶稣会教士于明末来华,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于中国,清初颇重用之,雍正而后,教禁渐严。教士或深入内地,或在钦天监当差,出而传教。嘉庆朝禁令益严,而基督教(即新教)教士乃于此时来粤。其来固为传教,然亦足以介绍一部分欧美学术于中国。医学传入,亦与教士有关。

对外思想 就上三者而言,商业为双方有利之企图,而朝廷以为外人非有我国之茶叶大黄,则无以为生。外人贩运鸦片,更增加困难。属国与边疆之问题,朝臣疆吏尚未认清,传教视为风俗人心之害,信者有罪。其所重视而严管理者,则为商业。外人来至广州,住于城外商馆,不得购置产业,入城观光,不得自由与华人接谈,划船游园亦有限制。其尤严厉执行者,则禁外妇住于商馆,兵船驶入虎门。其他争执,尚有杀伤交犯等案。大体而言,中外人士相处尚安,其原因则外船来粤者,重视商业,安于现状。及英国东印度公司专利权废除,困难遂起,其详见于下章。

陈恭禄著,写于1935年,近百年来,中国受外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思想之剧变,开从古未有之巨石,非有信史,讲不能明了其造成之原因,国内之问题,及国际上所处至低位。此为国民应有之常识,近百年史当足以此需要。全书共二十一章。第一章到第六章,叙述鸦片战争及善后问题、太平天国兴起到灭亡、咸丰朝的外交形势。第七章到第十章,叙述同治朝之内政外交、光绪初年之内政外交。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叙述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内政及外交。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叙述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民国以来的内政外交等。

猜你喜欢

  • 未来世界中国有“戏”

    时间如同一台摄影机,记录了建国以来七十年间的点点滴滴。如果将时间的镜头向前拉长,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七十年前,遍布大街小巷的是自行车;三十年前,风靡全国各地的是摩托车;而如今广袤的..

    16 高中作文 2025-10-28
  • 听!车声里的中国变化

    时间如同一台摄影机,记录了建国以来七十年间的点点滴滴。如果将时间的镜头向前拉长,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七十年前,遍布大街小巷的是自行车;三十年前,风靡全国各地的是摩托车;而如今广袤的..

    18 高中作文 2025-10-27
  • 中国骄傲

    我很幸运,生在这炙热的土地,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我很幸福,绮丽之景尽收眼底,鬼斧神工间造就神秀华夏;我很自由,广阔蓝天任我翱翔,幽蓝深邃圆梦中国航天。文化传承,在继承中谋发展;绿水青山,在保护中展望..

    19 高中作文 2025-10-14
  • 我心中的中国印记

    面前摆放的是一个精美的凤冠。没有在玻璃架中展出,它只是静静躺在我的面前,任凭它散发出承载时代变迁的厚重。我不敢用手去碰它,生怕碰坏了这玲珑的艺术品。它称得上是中国的印记吗?我在心中不安的揣度,汗水浸湿..

    26 高中作文 2025-10-03
  • 中国名人名言有哪些

    1、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孟郊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3、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4、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张孜5、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曾国藩6、三十不豪,四十不..

    40 好句大全 2025-09-24
  • 这里是中国

    “这里是炎黄,才气自华,这里是神州,钟灵毓秀。”本期节目和社长一同走进锦绣中国。这里是九州,纵有千古,这里是华夏,横有八荒,这里是炎黄,才气自华,这里是神州,钟灵毓秀,这里是中国,万寿无疆。泱泱中华,..

    23 高中作文 2025-09-23
  • 霸气中国名人名言大全经典

    1、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2、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晏殊3、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4、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5、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李白6、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

    21 好句大全 2025-09-21
  • 《中国十进分类法及索引》序

    同学皮高品君,手编《中国十进分类法》一书,书成,要我做一篇序文,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一件事,也是我很愿意为他介绍的。兹将皮君对于编纂此书的本末,略述于下:编纂这部书他是费了很长的时间的,他从民国十五年,在..

    21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中国图书馆及图书馆教育调查报告

    中华图书馆协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袁同礼先生台鉴:敬启者:祖荣受本会执行委员会之命,调查国内图书馆及图书馆教育状况,无胜荣幸!综计此次调查,有图书馆三十所,分布于十余城中,返还费时一月。曾在三处对图书馆同志..

    24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中国图书馆应采书本式抑卡片式

    图书馆作为辅助教育利器,为教育家所公认。所谓利器者,非谓馆舍美丽,藏书宏富,亦非谓所藏之书,价值宝贵;或为世界孤本,或为名人遗著;而实在社会人民,能否利用所藏之书籍。易言之,即其馆书籍,能否活动于社会..

    18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提倡改良中国图书馆之管见

    欲谋我国教育之发达,无论现时或将来,图书馆所占的位置,是最关重要的,且是无疑议的。所以置身图书界者,应当以如何使图书馆事业得充分的发达为不可逃避之义务。论到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现在虽然未曾到发达的时候,..

    24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中国全国图书馆调查表

    今之谈教育者,莫不曰广设学校。然竭全国之能力,谋国民教育之效果,恐于毕业学校数年后,学业即限于止境,甚或消失无存。故不得不于学校教育外,急筹补偏救弊之法。此诚教育家极重大之问题也。学校外之教育机关甚多..

    21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中国书目十类法》原序

    跻数仞之堂奥,必循阶级而升;浮万里之海洋,必赖舟楫而达。拥百城之图书,必有简明目录以供检阅。图书无目录,犹登堂奥不循阶级,浮海洋不乘舟楫,无是理也。考目录之学,始于《汉书艺文志》,唐宋间代有作者。迄清..

    27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战后世界与战后中国

    对于战后的世界我们当然有种种的希望,但热心不可过度,以免将来事与愿违,失望而不能自拔。长期大战所自然产生的心理疲乏,使人对将来容易发生许多的幻想,有意无意间常将自己不切实际的希望或他人另有作用的宣传认..

    39 雷海宗时论集 2025-09-16
  • 美帝“中国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

    美西战争与海洋政策正如门罗主义,事实上等于说不许别国染指拉丁美洲,听任美国不慌不忙地用最便宜最省事的方法把整个新大陆细嚼慢咽消化净尽一样,所谓中国门户开放政策,事实上等于说,别国不得把中国不可挽回的瓜..

    48 雷海宗时论集 2025-09-16
  • 如此世界,如何中国

    世界大小六十余国,撇开法理与表面的名义不谈,专就实际而论,可以分为三类,就是强国、自保之国,与殖民地。强国为力的中心,其力的自然趋势为向外发展。殖民地为强国之力的发展对象,在法理上已成殖民地的区域不必..

    21 雷海宗时论集 2025-09-16
  • 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

    举这两句话看来,不论是American-philosophy is dead(美国哲学死了)或者是Philosophy in Oxford is dead(牛津哲学死了),当然是仿造德国哲学家尼采(F.Nietzsche)的说法,因为尼采曾经说过Gad is dead(上帝死..

    64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

    1964年第四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论文(1)一在本文中我所要谈到的中国形上学,其含义迥异乎一般所谓超自然形上学(Praerernatural Metaphysics)。根据后者的说法,人,以及其所居处的宇宙,均各自为两种极不相容之力势..

    58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哲学精神

    一、讲述本课程之缘起首先我应当声明:我不懂国语,我说的话是淮河平原的普通语言,诸位能够听得懂吗?其次,现在讨论的题目是:中国哲学之精神,这在本人研究哲学的过程中有些曲折。我三岁读《诗经》,在儒家的家庭..

    58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哲学之通性与特点

    著者于上文献辞中曾将关于人与宇宙全体之哲学体验及慧观,举以与激发创造生命之诗艺灵感相结合,旨在揭示:兹二者乃熔融浃化,一体俱融,于以凝合中国哲学成为一大完整体系,透过悠久之历史演进而呈现律动式之发展。..

    72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