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近百年史 / 陈恭禄

第十三章 变法与政变

2025-04-16 13:26 中国近百年史

变法之阻碍 中国政治腐败,非根本变法,殆无复兴之望。变法久为国内之急切需要,而士大夫知识愚昧,自信中国政教之美,世无其匹,采用西法,则谓之用夷变夏,既非圣人之道,又变祖宗之法,非圣则为不道,变法则为不孝。其造成之原因,一则士大夫初习八股,少读史籍,不识秦、汉以后文化演进之陈迹,一则鉴于古代变法者之失败,以为利不十不变法,法固未有有利而无弊者,一则恨恶外人,全以意气用事,妄肆诋毁,更不愿效用其法。其人于政治上极有势力,阻挠新事业之创办,一二识者不能有为,以致一败再败,几成瓜分之祸。中、日战后,识者益信维新之效,倡言变法者益多。

康有为之宣传 有识之士倡言变法,发表文字,以为宣传,康有为言尤激昂。其奏议曰:方今之病,在笃守旧法而不知变。处列国竞争之世,而行一统垂裳之法,此如已夏而衣重裘,涉水而乘高车,未有不病渴而沦胥者也。《大学》言日新又新,《孟子》称新子之国,《论语》孝子毋改父道不过三年,然则三年之后,必改可知。法既积久,弊必丛生,故无百年不变之法。况今兹之法,皆汉、唐、元、明之弊政,何尝为祖宗之法度哉?又皆为胥吏舞文作弊之巢穴,何尝有丝毫祖宗之初意哉?其言可谓切至,引用之经典,不过证明变法之非非圣,祖宗之制亦非不可改。其动机全出于富国强兵,非此将有亡国灭种之祸。其言虽有牵强,要为忠君爱国之论。

朝廷渐知变法之需要,顾无决定大计之军机大臣,辨别轻重缓急,有所主持,切实进行,其困难一则其人多受褊狭之教育,不知若何进行之方法,一则党派纷争,各不相容,顽固者恃太后为援,欲变法者与皇帝接近,而帝名虽亲政,然无实权,方从事于暗斗,何能有为?于此情状之下,其改革者要非慎重考虑,偏于支节,兹略分言其主要者于下。

筹饷练兵 政府收入,年约八千万两,借款赔偿军费,年付本息,无法支付。德宗应户部之请,诏朝臣疆吏议奏办法,言者多请开源节流。其奏言之办法非规模远大一时不易实现,即为苛捐杂税,各省多未举办。关于军队,国中兵额八十万人,饷银不敷养赡,反恃贩卖为生,战斗力弱,朝旨将其裁减,另募新兵,顾为具文。其改用洋操者,唯张之洞创办之自强军,聂士成所部之武毅军,袁世凯新练之新建军。

创办新事业 政府时知铁路之重要,借款建筑京津铁路、芦汉铁路,扩张邮政局,初每至冬际,华宫为外使转递公文,达于上海,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创设北京等五处寄信局,交海关办理。至是,列强添设邮局,总署改北京寄信局为邮政总局,各口为分局,并添办分局。邮资定为明信片一分,封口信三分。政府又筹人民生计,惜多空言,未有实效。关于教育,朝廷改设官书局,派大员管理,又筹办京师大学堂。

康有为之活动 就上改革而言,朝廷于马关和后,仍图苟安。及德占据胶州湾,屈辱之深,无以复加,久请变法之康有为,自粤北上,一面上书奏陈国势之阽危,急宜变法。其具体建议,一、采法俄、日以定国是;二、大集群才以谋变政;三、听任疆臣各自变法。一面召集同志,创立保国会,以为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而谋保国保种保教也。初康氏四次上书,均言变法,又创强学书局,刊印公报,鼓吹变法。顽固朝臣恶之,谋欲弹劾,友人劝之南下,至是入京活动甚力。德宗久闻其名,命总署大臣问以大计,其心意已倾向于变法矣。帝读康氏奏疏,深有所感,许其具折上奏,并诏其进呈《明治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政记》,二书系康氏写成,其主张则中国宜效二国也。此后进呈之奏疏甚多,要多偏于理想,实行固非易事。

德宗变法之倾向 德宗于胶变之后,意欲变法,询问军机大臣变法事宜,而入值大臣多默然无语,外使入见,帝许改变旧制,而刚毅论其不可。刚毅为太后亲臣,为顽固大臣之一,当时稍知外事,异于群臣者,为张荫桓。张氏出使外国,负有能名,时在总署行走,康有为馆于其家,二人均为旧党所恶。诏旨如开经济特科,裁汰冗兵,改变武举,设立学校,皆为变法之证,大起旧党之忌。经济特科系仿博学鸿词科例,由朝臣督抚学政举送所知入京考试,余无说明之必要。

二党水火 二党见解不同,互相水火,康有为组织保国会,其同乡许应骙阻其在粤东会馆开会。许氏官至礼部尚书,亦反对变法也。会旧党称康聚众收费,同于会匪,并有著文驳之者,由是谤议大起,言官奏劾,会员且有自劾以求免祸者。刚毅欲究入会诸人。而帝不许,始免兴起大狱。***言官乃参许应骙以作报复,许氏自辨,并诋毁康氏,请将其罢斥,帝置不问。其党文悌方为御史,再参康氏,论及保国会曰:私聚数百人在辇毂之下,立为保国一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而后已焉。奴才令其将忠君爱国合为一事,幸勿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于度外。罗织其罪,无所不用其极,可见其不能相容矣。

诏定国是 于此情状之下,康有为深信朝廷宣示维新政策,则一切困难,皆可解决,草成《请定国是》奏稿,交言官上奏。德宗得疏,四月二十三日(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诏定国是,其扼要之语曰:

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狃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挺以挞坚甲利兵乎?朕维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国政毫无补益。用特明白宣示,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太后干涉朝政 朝廷宣示大计,守旧大臣原应服从诏书,放弃主张,实则毫无效果,反而益为破坏。十七日,翁同龢忽奉殊谕开缺回籍,翁为帝之亲信师傅,兼在总署行走,张荫桓与之相洽,亦几不免,其先朝臣英年已传欲将张氏围拿矣。尤可异者,翁同龢免职之日,帝诏大臣授职者,京官并诣皇太后前谢恩,外官奏谢,又命荣禄为直隶总督,节制境内驻军。荣禄为太后亲臣,旧党掌握军权,变法之失败,已决定于此矣。康有为于诏下后,原欲出京,会得朝臣徐致靖之奏荐,帝命于十六日召见。康氏奏陈变法,为时甚久,帝命其写进所著各书,俄诏其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许其专折奏事。康氏乃著书为文,议论朝政,多所奏请。德宗深受其影响,变法之意益坚。

***人物 大臣赞助变法,或深表同情者,寥寥无几,余多小臣。七月二十日(九月五日),帝始召见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赏加四品卿衔,在军机大臣章京上行走,替襄新政。谭于湖南佐办新政,负有大志。刘官刑部主事,为保国会会员之一。杨久官于京师,与有为相善。林为康之弟子。四人均以大臣奏举,奉旨入见也。御史杨深秀、宋伯鲁亦力赞变法,梁启超、康有溥(字广仁)时亦在京。梁氏奉旨赏给六品衔,办理译书局事务,有溥为有为之弟,业医,梁于春间重病,康有为召之入京,为之治病,后更佐兄整理文稿。外省推行新法著有成绩者,首推湖南巡抚陈宝箴。其佐之者,有黄遵宪等。黄氏久任领事,著有《日本国志》,负有盛名。此就主持变法者诸人而言,其人皆欲富强中国。勇于进取之志士也。

新政 德宗自四月二十三日,诏定国是,迄于八月五日(九月二十)***,为时凡百有三日,期内变法或改去积弊之诏书,多如雪片,难于一一列举,兹分类略述主要之新政如下:

(一)官制 帝诏裁詹事府通政司等衙门,外省裁去湖北、广东、云南巡抚,东河总督,及无所事事之粮道盐道等官,官民并得一律应诏言事。各衙门奉旨删去旧例,另定简明则例,裁减绿营,改用西法练军。帝又严谕部院于交议事件,克日议覆,逾期惩治,对于代奏事件,稍有抑格,立即严办。其尤重要者,则诏编预算也。

(二)教育 京师大学堂成立,各地书院奉旨改作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地方捐办之义学社,亦令兼习中西学课,民间祠庙之不在祀典者,官劝人民改为学堂,专门学堂亦奉旨筹办。中学应读之书由官书局颁发,诏奖士民著作新书,许其享有版权,并设译书局,诏废八股,科举改考策论,武举亦改科目,又举经济特科。

(三)铁路 帝诏赶办芦汉铁路,开办粤杭沪宁各路。

(四)实业 朝廷设立农工商总局,命官振兴农业,广译外洋农务诸书,奖励绅商广开农会,购买农器。凡制成新器者准其专利售卖,又奖进商业,上海、汉口各设商会,且许旗人经商营业。

推行新政之困难 新政深切中国之需要,顾其规模太大,牵涉太多,而国内之积弊已深,官吏又敷衍因循,决不易于实现也。主持之者初不免于视事太易,康有为尝奏言曰:雷厉风行,力推新政,三月而政体略举,期年而规模有成,海内回首,外国耸听。乐观至是,盖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德宗时无实权,迭谕各部院官对于覆奏事件,不准延搁,而犹阳奉阴违。疆吏对于新政,更多延宕不办,帝严词责之,仍无效果。新政不能推行,康氏后亦知之,而犹在京今日上一建议,明日另一奏请者,意欲令人民念圣主,以为后图也。其反对变法者,更造谣毁之,其人类多认识不足,而徒望文生义,发为议论。张之洞初主变法,后则诋毁康、梁。其论民权之害曰: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且必将劫掠市镇,焚毁教堂,吾恐外洋各国必借保护为名,兵船陆军深入占踞,全局拱手而让之他人。云云。

临难不逃之精神 ***同志太少,而反对者众,德宗又无实权,事将失败,明如指掌,康有溥劝其兄早去,而有为感激知遇,不忍他去,且信生死有命,非所能避。其亲信谋欲使之出使日本,而帝别放他人。有溥留于京中,有劝之去者,复书则称明知其危,不忍舍去,乃知古人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固有无可如何者。兄在远不知情事,易于发论,倘在此,岂能远遁?若能遁则非人情,又何以为人?固知为志士仁人之不易也。他如谭嗣同等,亦久置生死于度外,临难不肯逃免,精神有足多者。

***之酝酿 二党水火,大权操于太后,太后之年已高,思想固定,顽固大臣多其亲信。帝则主张变法,擢用小臣,两派不能相容,终将造成事变。其促成之者,则礼部堂官阻抑主事王照条陈也。王照请帝游历日本,堂官不肯代奏,王照力争,并谓将请都察院代奏。堂官无奈,为之转递,并自辩护,称王借端挟制,帝迭诏除壅蔽而竟不行,礼部堂官时最守旧,乃将尚书侍郎六人交部议处,并另诏员代之。旧党大惧,向太后挑拨益力,帝欲开懋勤殿与亲臣商议政事,为太后所拒,旨不得下。七月二十九日(九月十四),帝交密谕于杨锐,称位几不保,令筹商救护之法。康有为乃欲引用袁世凯。袁初赞助强学书局,康又遣人征其意见,袁称倾向,故力荐之,值袁奉旨入京进觐之后,帝诏以侍郎候补,专练军队。

*** 八月三日夕(九月十八),谭嗣同谒袁,陈说皇上危险,请以兵力保护圣躬。袁党辩护文字,则称说其诛杀荣禄,运兵入京,包围颐和园。会谈之真相,殆不可知,其商定之办法,则帝同太后于九月幸天津阅兵,袁以兵力诛杀后党也。苟先预备,旧党一无所闻,则事起仓卒,不难成功。袁请训回津,即将经过报告荣禄,荣禄电报太后,太后怒而自颐和园回宫,矫诏听政,置帝于南海瀛台,此八月五日事也。明日,步军统领衙门,捕拿康有为,不获,闭城大索,捕获其弟。谭嗣同等闻之,共商保护圣躬及变法诸臣之策,遣人商于英、美、日使,康、梁幸得免难。康于初五抵津,乘英船南下。得英使保护,于吴淞外乘英船南往香港。梁得日人援助,东渡日本。

变法诸人之受祸 九日,太后命捕张荫桓、徐致靖、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明日解送刑部,太后更谕看管张荫桓,研讯徐致靖、谭嗣同等六人,派大臣会审,会有奏请将其正法者,太后从之。十三日,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有溥就刑,后人呼为六君子。明日,殊谕宣布康有为等罪状,令督抚查拿。关于谭嗣同等,则称其与康有为结党,阴图煽惑,且曰:杨锐等每于召见时,欺蒙狂悖,密保匪人,实属同恶相济,罪大恶极,前经将各该犯革职拿交刑部讯究。旋有人奏,若稽时日,恐有中变。朕熟思审处,该犯等情节较重,难逃法网,倘语多牵涉,恐致株累,是以未俟覆奏,于昨日谕令将该犯等即行正法。康氏罪名,则为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陷害朕躬,实则此等罪状之辞,至是已三变矣。太后恨之之深,悬赏捕之,焚其书籍,籍其财产,官吏捕其家人,不得。张荫桓发往新疆,徐致靖永远监禁,其他革职者尚多。太后诏复旧制,考试恢复八股,武科亦复马步弓石,他更无论矣。德宗初有生命危险,后以外使干涉及疆吏反对,得未废立。太后恨未能平,明年冬,诏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俊为皇嗣,立嗣之非祖法,太后已不问矣。

评论 综观戊戌变法之始末,多受外患之影响而促成,主持者亦多接受外人之建议,英教士李提摩太影响尤大。康氏熟读其书,亲往谒之,梁氏亦曾为其***。及康进用,电召李提摩太来京,称将聘为顾问。李提摩太建议聘用伊藤博文为顾问。伊藤适来华游历,朝臣亦有奏请留之为相者。李提摩太入京,德宗定期召见,不幸***作矣。李提摩太奔走使馆,谋救圣躬,及变法诸臣,康有为之能脱险,盖亦赖其力焉。所可惜者,康、梁诸人未有政治经验,偏于理想,求治太急,终遂造成***。谭嗣同于太后听政,往见李提摩太,始悔不从其逐渐改革之忠告,以致失败。其谋杀荣禄,直以一切作一孤注,政治家殆不出此。太后听政,罢去新政,恢复旧制,信用顽固大臣,昏然排外,造成大祸,屈服之后,始再变法,时已迟矣。

陈恭禄著,写于1935年,近百年来,中国受外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思想之剧变,开从古未有之巨石,非有信史,讲不能明了其造成之原因,国内之问题,及国际上所处至低位。此为国民应有之常识,近百年史当足以此需要。全书共二十一章。第一章到第六章,叙述鸦片战争及善后问题、太平天国兴起到灭亡、咸丰朝的外交形势。第七章到第十章,叙述同治朝之内政外交、光绪初年之内政外交。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叙述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内政及外交。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叙述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民国以来的内政外交等。

猜你喜欢

  • 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

    举这两句话看来,不论是American-philosophy is dead(美国哲学死了)或者是Philosophy in Oxford is dead(牛津哲学死了),当然是仿造德国哲学家尼采(F.Nietzsche)的说法,因为尼采曾经说过Gad is dead(上帝死..

    15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

    1964年第四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论文(1)一在本文中我所要谈到的中国形上学,其含义迥异乎一般所谓超自然形上学(Praerernatural Metaphysics)。根据后者的说法,人,以及其所居处的宇宙,均各自为两种极不相容之力势..

    15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哲学精神

    一、讲述本课程之缘起首先我应当声明:我不懂国语,我说的话是淮河平原的普通语言,诸位能够听得懂吗?其次,现在讨论的题目是:中国哲学之精神,这在本人研究哲学的过程中有些曲折。我三岁读《诗经》,在儒家的家庭..

    18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哲学之通性与特点

    著者于上文献辞中曾将关于人与宇宙全体之哲学体验及慧观,举以与激发创造生命之诗艺灵感相结合,旨在揭示:兹二者乃熔融浃化,一体俱融,于以凝合中国哲学成为一大完整体系,透过悠久之历史演进而呈现律动式之发展。..

    20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结论【114】

    本书的重新评价展现了王安石作为官僚理想主义者的一面,他支持这样一种理想,即以一个在专业性上训练有素、在行政上控制良好的官僚体系作为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的主要手段。同时本书也将他描述为一位制度的改革者,他..

    22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六章 为地方政府服役:个案研究【98】

    目前为止,对新政兴衰的概括分析以当时的政治思想、官僚的政治行为和宋代政府运作的一些特征为背景。可以看到,王安石的理论和行动已经远远超出法律和政府政策的变革,而实际指向了制度变革,尤其是那些涉及官僚体系..

    16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五章 新政与政府运作【80】

    吏役次官僚制吏役次官僚制(clerical subbureaucracy)值得引起注意,因为它经常被忽视尽管实际的政府运作,在接触民众的范围内,通过吏来开展。在宋代,吏的重要性明显远超前代。行政程序尤其在财政和法律事务上变..

    17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四章 新政与官僚的行为【59】

    低于儒家标准的官僚行为尽管王安石强调经过改革的官僚体制是最基本的需求,因为所有其他改革措施能否成功在根本上都取决于此,却并非只有他看到这一点。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许多官僚的行为往往低于儒家标准。然而事与..

    10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三章 王安石与北宋的政治思想【22】

    早期新儒学的多元化王安石既是一个非凡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在以许多新兴儒家学者的新思想为标志的酝酿期中,王安石出现了;而他的思想,也必须放在他的前辈与同辈的背景下予以考察。宋代的儒家学者相信..

    1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二章 阐释的问题【11】

    对先行阐释的评价对于改革及随后政治潮流转向的激烈争论,使得对此复杂历史时期的历史学研究变得非常困难。很多基本史料受困于有偏见的叙述和蓄意删改。首先,(神宗)实录(真实的记录,有时被称作君主在位期间的编..

    1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一章 王安石生平及其新政简述【1】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很少有人像北宋杰出的改革家和最富争议的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那样重要。他主持的改革的非传统性质,其施行方式之彻底,以及其涵盖范围之广,几乎前无古人,直到最近一个世纪也没有什么..

    10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自序【xi】

    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新政是他对时代挑战的回应,显示出与现代方案惊人的相似性;它们已经成为现代世界的灵感来源之一,不只是对于巨变时期的许多中国人来说,而且超越于中国之外比如,对..

    13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序【ix】

    杨联陞刘子健教授对于王安石及其时代的最新评价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既基于最近的学术成果,又体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独到看法。说它是跨学科的,是因为其中融合了取自政治学、历史学和汉学的分析方法和技巧。作者对于..

    13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十讲 近代的政治思想

    近来讲中国思想的人,往往把明、清间一班大儒,如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等,算入清儒之列。其实这一班人,以学术思想论,决然该算入宋、明时代的一个段落中。虽然他们也懂得考据,然而考据毕竟和人的思想无关;况且..

    18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九讲 清中叶前的政治思想

    清朝入关以后,政治思想,可以说是消沉的时期。这(1)因异族压制,不敢开口。(2)则宋明的学风,流行数百年,方向有些改变了。学者对于(A)国家、(B)社会、(C)个人修养的问题,都有些厌倦,而尽力于事实的考..

    18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八讲 宋明的政治思想

    第七讲中说:从宋到明的政治思想,触著了许多根本问题,这句话是怎么讲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自宋到明的井田封建论做代表。井田封建,如何可行于后世?井田固然是一种平均分配的好方法,然(1)既成为后世的社会..

    21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七讲 魏晋至宋代以前的政治思想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思想消沉的时代,这一个时代之中,并不是没有有政治思想的人,然其思想大都不脱汉人的科臼,直到两宋之世,而中国的政治思想才又发出万丈的光焰,这是什么原故呢?原来政治的目的,不外乎安内与..

    18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六讲 汉代的政治思想

    道家是汉定天下以后最早得势的学派。他的思想我们可以盖公和汲黯两个人来做代表。盖公之事,见于《史记曹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说,曹参以孝惠帝元年做齐国的丞相,此时天下初定,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

    21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五讲 秦汉时代的社会

    秦以前的政治,和周以前不同,是谁都会说的。然则其不同之处究竟安在呢?秦始皇并天下后,令丞相御史说:天下大定,而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命他们议自己的称号,丞相御史等议上尊号的奏,亦说他平定天下,..

    16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四讲 先秦的政治思想

    从上古到战国,这一期中的政治背景,业经明白了,就可进而讲述其政治思想。这一期中的政治思想,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所谓先秦诸子。这都是东周时代的思想。自此以前,自然不是没有政治思想的,然无甚重要关系,所以略..

    20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