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哲学常识 / 胡适

第二十二章 清代思想史

2025-04-19 14:19 中国哲学常识

这是我的《中国哲学常识》的最后一部分,向来不曾特别提出作为单独的讲题。现在把他提出重讲,固然是因为时间的关系,但这个题目本身却也有单独存在的理由。因为清代的思想确然和宋代或明代的思想大不相同,确然有他的特异的性质。

我们试取清代初年的大师的著作关于思想的著作顾炎武的《日知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王夫之的《俟解》《噩梦》。这些书便和前一辈的《榕坛问业》(黄道周)《证人社会语》(刘宗周)显然不同,好像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一般。原来在那几十年之间,时代已变换了,讨论的问题也不同了,思想的路径和结果也就不同了。

至于稍晚一点的作品,颜元、李塨的书,戴震、焦循的书。更是宋明时代所没有。那是更容易见的,不用细说了。

我们现在要讲的是清代思想史,而不是清代哲学史,这就是说,我们注重那代表时代的思想家,而不注重那继承宋明传统的理学家。我们宁可取那做小说的吴敬梓与李汝珍,而不必取那讲理学的汤斌、张伯行。

我们看清代的思想史,可以看出四个大趋势:

1.实用主义。

2.反玄学的运动。

3.考证的精神。

4.历史的研究。

我们可以借清学的开山祖师顾炎武(1613~1681)的一生来说明这四种趋势。顾氏所以能成为一代开山大师,也正是因为他最能代表清代思想的种种特点。

实用主义

顾氏说:

孔门弟子不过四科,自宋以下之为学者则有五科,曰语录科。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尚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日知录》七)

他在别处又说:

今之君子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与友人论学书》)

在建设的方面,他很简单地说: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士而不先为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同上)

这里他提出两个目标:一是行己有耻,一是博学于文。前者是要人把学问用到行为上去,后者是学问要切实用,不要空虚之学。这两者都是实用主义的意义。他所谓文,略同我们所谓文化,他自己曾解释博学于文说:

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传》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谥法,经纬天地曰文。(《日知录》七)

这种实用主义的精神,顾氏一生即是一个榜样。他的人格,便是行己有耻的具体表现。他的著作,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利病书序》)多注重民生国计,故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书;而《日知录》中最精彩的部分多在制度名物的历史的研究。

顾氏以下,颜元、李塨一派最代表实用主义的趋势。颜李之学后虽稍衰,但嘉道以后的今文学派,自庄存与以至康有为,也都偏重实用的方面。

反玄学的运动

玄学有两个方向:一是先天象数之学;二是心性之学,故反玄学的运动也有两个方面。

(一)攻击先天图书之学。顾氏说:

孔子论《易》见于《论语》者,二章而已。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是则圣人之所以学易者,不过庸言庸行之间,而不在乎图书象数也。今之穿凿图象以自为能者,畔也。

是故出入以度,无有师保,如临父母,文王、周公、孔子之《易》也。希夷之图,康节之书,道家之《易》也。自二子之学兴,而空疏之人,迂怪之士,举窜迹于其中以为《易》,而其《易》为方术之书,于圣人寡过反身之学,去之远矣。(《日知录》一)

指出宋儒之《易》学是道家的《易》学,这是清儒的一个大问题。黄宗羲、黄宗炎、毛奇龄、胡渭在这一方面的成绩最大。

(二)攻击心性的玄学。顾氏最恨心学,他说:

古之圣人所以教人之说,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进退,其文在《诗》《书》《礼》《易》《春秋》;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虽其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亦有体用之分,然并无用心于内之说。(《日知录》十八,《内典》条)

他又有《心学》条(十八),《艮其限》条(一),引黄震的话,力攻心学。他又有《朱子晚年定论》一条,把王守仁的良知来比王衍的清谈,王安石的新法。他还著了一部《下学指南》,要证明代的心学源出于宋代谢良佐、张九成、陆九渊三家,而三家皆源出于禅学(《文集》六)。此书今不传了。但证明心学出于禅学,正如证明象数之学出于道士,也是清学的一个大问题。后来颜李学派在这一点上出了不少的力;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也是要证明这一点。

考证的精神

清学所以真能迥然超绝前代,一小半在于他的成绩,一大半在于他的基本方法与精神。他们自称为考证之学,或考据之学,或考核之学。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实证主义的精神与方法。他的要点只是拿证据来!(无证则不信。)实证主义有两方面,一是破坏的疑古,二是积极的考信。在疑古的方面,顾氏也是一个开山前辈:他不信《书序》,不信《古文尚书》,不信先天象数之学,开后来阎若璩、姚际恒一班人的先路。在积极的方面,他的功劳更大,因为考证的方法到他手里才正式成立。他的《音学五书》,尤其是其中的《唐韵正》,字字是站在证据之上的。他考证一个字的古音,往往要举出一百几十个或二百多个证据来。这是从古以来不曾有过的!从这个方法出世以后,中国的学术史上才开一个新纪元。清学便是建筑在这个考证方法之上的!无论是攻击伪书,是考证古音,是考证古训诂,是考据古制度,是考究金石器物,总少不了这一个拿证据来的法宝。

历史的研究

清代的学术思想有一个极重要之点,往往为人忽略了的,就是他的历史的方法。不懂的人叫他做复古。但我们试问,汉学家为什么要回到汉儒呢?他们说:因为汉儒去古未远。这去古未远的见解就是一种历史的见解。试问今文家为什么要推翻东汉而回到西汉呢?他们说,因为西汉更古于东汉。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见解。顾炎武对于这一点的见解最明白,他说:

经学自有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而后及于近儒之所著,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指。如论字必本于《说文》,未有据隶楷而论古文者也。(《与人四书》)

这个寻源溯流的方法,就是历史的方法。当日认汉为最古,故有迷信汉儒的风气。但王念孙、王引之诸人觉得先秦诸子的书更多参证的价值,所以就遍校诸子了。后来吴大徵以后,便可以用金文来补正《说文》了;后来罗振玉们出来,又可以用甲骨文字来补正《说文》了。又如古音之学,宋人没有历史的观念,故有叶音之说;汉儒知道古来声音有变迁,然后有古音之学。这就是历史的方法。

有了历史的观念,对于历史之学的兴趣自然也跟着发达。顾氏著有许多种金石舆地的书,《日知录》里也有无数历史的研究。后来清代学者对于史学的成绩,比前代都大:

1.校勘古史,如钱大昕、赵翼、梁玉绳等。

2.作局部的专史,如各家补的《元史》。

3.怀疑古史,如阎若璩、姚际恒、崔述、刘逢禄、康有为、崔适等。

4.增添史料:

(1)方志的注重。(章学诚等)

(2)古书的保存。(《四库》及私家)

5.史学的附属科学的发达:

(1)文字学。

(2)金石学。

(3)钱币学。

(4)地理学,等等。

清代的思想史,约可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 顺治、康熙两朝(1640~1730)

第二期 乾隆、嘉庆两朝(1730~1820)

第三期 道光以后(1820~1910)

上章所说四个趋势,三个时期都有,不过注重之点稍有不同,遂形成了三个时代。第一个时期重在实用主义与反玄学的运动,而考证的方法与历史的眼光都还在开始萌芽的时期。第二期里,玄学已成末路,而实用的时机很少,故此时期偏重考证之学;历史之学也很发达。一般代表的学者都不谈实用,都趋向为学问而做学问,故学术之盛超越前古。思想方向似稍寂寞,但戴震、章学诚、袁枚、焦循、崔述都出于此时,不过建设多而破坏少,表面上不如第一期的热闹罢了。第三期为多事之秋,实用的需要又起来了,于是实用主义与考证的方法,历史的见解,合婚而成为今文学的运动。

第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孙奇逢(1584~1675)   吕留良(1629~1683)

黄宗羲(1610~1695)   颜 元(1635~1704)

顾炎武(1613~1681)   阎若璩(1636~1704)

王夫之(1619~1692)   张尔岐(1612~1677)

陆世仪(1611~1672)   黄宗炎(1616~1686)

张履祥(1611~1674)   应  谦(1618~1687)费经虞(1599~1671)   汤 斌(1627~1687)毛奇龄(1623~1716)   朱彝尊(1629~1709)费 密(1625~1701)   胡 渭(1633~1714)陆陇其(1630~1692)   万斯同(1643~1702)梅文鼎(1633~1721)   王懋竑(1668~1741)李 塨(1659~1733)

现在先说第一期的人物。这时期的人物够得上思想家的称号的,约有五组:

(1)王学 (4)考证学近于朱学

孙奇逢(1584~1675)     顾炎武(1613~1681)

黄宗羲(1610~1695)     阎若璩(1636~1704)

黄宗炎(1616~1686)     张尔岐(1612~1677)

毛奇龄(1623~1716)     胡 渭(1633~1714)

(2)朱学 (5)反玄学的实用主义

张履祥(1611~1674)     费经虞(1599~1671)

陆世仪(1611~1672)     费 密(1625~1701)

吕留良(1629~1683)     颜 元(1635~1704)

王懋竑(1668~1741)     李 塨(1659~1733)

(3)关学(张载之学)

王夫之(1619~1692)陆陇其、汤斌、张伯行、魏裔介、刁包、张烈、胡承诺、李颙我们只好表过不提了。

顾氏对于先天象数之学,曾说:

孔子论《易》,见于《论语》者,二章而已。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是则圣人之所以学易者,不过庸言庸行之间,而不在乎图书象数也。今之穿凿图象以自为能者,畔也。

记者于夫子学《易》之言而即继之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是知夫子平日不言《易》,而其言《诗》《书》执礼者,皆言《易》也。人苟循乎《诗》《书》执礼之常而不越焉,则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矣。故其作《系辞传》,于悔吝无咎之旨,特谆谆焉。而《大象》所言,凡其体之于身,施之于政者,无非用《易》之事。

若天一,地二,易有太极二章,皆言数之所起,亦赞《易》之所不可遗,而未尝专以象数教人为学也。是故出入以度,无有师保,如临父母,文王、周公、孔子之《易》也。希夷之图,康节之书,道家之《易》也。自二子之学兴。而空疏之人,迂怪之士,举窜迹于其中以为《易》,而其《易》为方术之书,于圣人寡过反身之学,去之远矣。(《日知录》一,页二十九,《孔子论易》)

顾氏以为孔子论《易》,只是寡过反身之学,体之于身,施之于政,如此而已。不必说《易》,而《诗》《书》执礼皆是说《易》。故他在别处也说:

愚尝劝人以学《易》之方,必先之以《诗》《书》执礼,而《易》之为用存乎其中;然后观其象而玩其辞,则道不虚行而圣人之意可识矣。(《文集》三,《与友人论易书》一)

他要人从学问经验入手,有了学问经验,再来研究《易》学,便不至于沦入空虚的图书之学了。这也可说是实用主义的应用。

他对于心性之学,反对最厉害。他论心,最佩服黄震,曾屡引其说。黄震说心,有很精到的见解,如云:

心者,吾身之主宰,所以治事而非治于事;惟随事谨省,则心自存,不待治之而后齐一也。孔子之教人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待言心,而心自贯通于动静之间者也。暝目静坐,日夜仇视其心,而禁治之,及治之愈急而心愈乱,则曰,易伏猛兽,难降寸心。呜呼!人之有心,犹家之有主也。反禁切之,使不得有为!其不能无扰者,势也。而患心之难降欤?(《黄氏日钞省斋记》)

顾氏主黄氏之说,故反对用心于内的心学。他说:

古之圣人所以教人之说,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进退,其文在《诗》《书》《礼》《易》《春秋》,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虽其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乐记》),亦有体用之分,然并无用心于内之说。(《日知录》十八,页15)

这又是实用主义的态度了。

顾氏是属于格物致知一派的,故不甚攻朱子。而反对王学最力。他说:

以一人而易天下,其流风至于百有余年之久者,古有之矣。王夷甫之清谈,王介甫之新说,其在于今,则王伯安之良知是也。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拨乱世,反之正,岂不在于后贤乎?

考证的精神(1)

* * *

(1) 底本如此。编者

《中国哲学常识》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时期的百家哲学思想,以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朱子等圣哲为主线,在立足各哲学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其哲学思想的精髓。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经典哲学,也能清晰地感受胡适严谨的治学态度。

猜你喜欢

  • 未来世界中国有“戏”

    时间如同一台摄影机,记录了建国以来七十年间的点点滴滴。如果将时间的镜头向前拉长,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七十年前,遍布大街小巷的是自行车;三十年前,风靡全国各地的是摩托车;而如今广袤的..

    16 高中作文 2025-10-28
  • 听!车声里的中国变化

    时间如同一台摄影机,记录了建国以来七十年间的点点滴滴。如果将时间的镜头向前拉长,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七十年前,遍布大街小巷的是自行车;三十年前,风靡全国各地的是摩托车;而如今广袤的..

    18 高中作文 2025-10-27
  • 第十二章 大学

    无论哪一方面,牛津大学都是最古老和权威的象征。牛津大学本身是一个小贵族群,人数多、威望高,这足以使它跻身于名门望族之列;在那里,声誉和晋升都是为了学业,为了获得所有文明民族的一致敬重。英国的大学中,剑..

    17 英国人的特性 2025-10-16
  • 中国骄傲

    我很幸运,生在这炙热的土地,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我很幸福,绮丽之景尽收眼底,鬼斧神工间造就神秀华夏;我很自由,广阔蓝天任我翱翔,幽蓝深邃圆梦中国航天。文化传承,在继承中谋发展;绿水青山,在保护中展望..

    19 高中作文 2025-10-14
  • 我心中的中国印记

    面前摆放的是一个精美的凤冠。没有在玻璃架中展出,它只是静静躺在我的面前,任凭它散发出承载时代变迁的厚重。我不敢用手去碰它,生怕碰坏了这玲珑的艺术品。它称得上是中国的印记吗?我在心中不安的揣度,汗水浸湿..

    26 高中作文 2025-10-03
  • 游虞山记

    游虞山记原文: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

    16 古诗大全 2025-09-28
  • 红桥游记

    红桥游记原文: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

    22 古诗大全 2025-09-28
  • 随园记

    随园记原文: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

    26 古诗大全 2025-09-27
  • 过云木冰记

    过云木冰记原文:岁在壬午,余与晦木泽望入四明,自雪窦返至过云。雰霭淟浊,蒸满山谷,云乱不飞,瀑危弗落,遐路窈然。夜行撤烛,雾露沾衣,岚寒折骨,相视褫气。呼嗟咽续,忽尔冥霁地表。云敛天末,万物改观,浩然..

    26 古诗大全 2025-09-27
  • 中国名人名言有哪些

    1、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孟郊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3、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4、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张孜5、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曾国藩6、三十不豪,四十不..

    40 好句大全 2025-09-24
  • 这里是中国

    “这里是炎黄,才气自华,这里是神州,钟灵毓秀。”本期节目和社长一同走进锦绣中国。这里是九州,纵有千古,这里是华夏,横有八荒,这里是炎黄,才气自华,这里是神州,钟灵毓秀,这里是中国,万寿无疆。泱泱中华,..

    23 高中作文 2025-09-23
  • 霸气中国名人名言大全经典

    1、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2、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晏殊3、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4、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5、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李白6、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

    21 好句大全 2025-09-21
  • 《中国十进分类法及索引》序

    同学皮高品君,手编《中国十进分类法》一书,书成,要我做一篇序文,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一件事,也是我很愿意为他介绍的。兹将皮君对于编纂此书的本末,略述于下:编纂这部书他是费了很长的时间的,他从民国十五年,在..

    21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中国图书馆及图书馆教育调查报告

    中华图书馆协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袁同礼先生台鉴:敬启者:祖荣受本会执行委员会之命,调查国内图书馆及图书馆教育状况,无胜荣幸!综计此次调查,有图书馆三十所,分布于十余城中,返还费时一月。曾在三处对图书馆同志..

    24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中国图书馆应采书本式抑卡片式

    图书馆作为辅助教育利器,为教育家所公认。所谓利器者,非谓馆舍美丽,藏书宏富,亦非谓所藏之书,价值宝贵;或为世界孤本,或为名人遗著;而实在社会人民,能否利用所藏之书籍。易言之,即其馆书籍,能否活动于社会..

    19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提倡改良中国图书馆之管见

    欲谋我国教育之发达,无论现时或将来,图书馆所占的位置,是最关重要的,且是无疑议的。所以置身图书界者,应当以如何使图书馆事业得充分的发达为不可逃避之义务。论到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现在虽然未曾到发达的时候,..

    25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中国全国图书馆调查表

    今之谈教育者,莫不曰广设学校。然竭全国之能力,谋国民教育之效果,恐于毕业学校数年后,学业即限于止境,甚或消失无存。故不得不于学校教育外,急筹补偏救弊之法。此诚教育家极重大之问题也。学校外之教育机关甚多..

    21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中国书目十类法》原序

    跻数仞之堂奥,必循阶级而升;浮万里之海洋,必赖舟楫而达。拥百城之图书,必有简明目录以供检阅。图书无目录,犹登堂奥不循阶级,浮海洋不乘舟楫,无是理也。考目录之学,始于《汉书艺文志》,唐宋间代有作者。迄清..

    27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战后世界与战后中国

    对于战后的世界我们当然有种种的希望,但热心不可过度,以免将来事与愿违,失望而不能自拔。长期大战所自然产生的心理疲乏,使人对将来容易发生许多的幻想,有意无意间常将自己不切实际的希望或他人另有作用的宣传认..

    40 雷海宗时论集 2025-09-16
  • 美帝“中国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

    美西战争与海洋政策正如门罗主义,事实上等于说不许别国染指拉丁美洲,听任美国不慌不忙地用最便宜最省事的方法把整个新大陆细嚼慢咽消化净尽一样,所谓中国门户开放政策,事实上等于说,别国不得把中国不可挽回的瓜..

    49 雷海宗时论集 2025-09-1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